刑法廳
『壹』 刑法第115條
《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二】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失火罪是指由於行為人的過失引起火災,造成嚴重後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這是一種過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既可出於疏忽大意的過失,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火災,因為疏忽大意而未預見,致使火災發生;也可出於過於自信的過失,即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火災,由於輕信火災能夠避免,結果發生了火災。這里疏忽大意、輕信能夠避免,是指行為人對火災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而不是對導致火災的行為的心理態度。實踐中有的案件①行為人對導致火災的行為是明知故犯的,如明知在特定區域內禁止吸煙卻禁而不止等,但對火災危害結果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其發生。這種案件應定為失火罪。行為人對於火災的發生,主觀上具有犯罪的過失,是其負刑事責任的主觀根據。如果查明火災是由於人不可抗拒或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如雷擊、地震等引起的火災,則屬於意外事故,不涉及犯罪問題。
認定:
(一)與放火罪的區別
失火罪與放火罪的界限失火罪與放火罪在客觀上都表現為與火災有關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都侵害了社會公共安全。但兩者有明顯的區別:
(1)在客觀方面,失火罪必須造成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嚴重後果,才能構成。放火罪並不以發生上述嚴重後果作為法定要件,只要實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為,放火罪即能成立。(2)放火罪有既遂、未遂之分。失火罪是過失犯罪,以發生嚴重後果作為法定要件,不存在犯罪未遂問題。(3)主體要件處罰年齡不同,放火罪年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即可構成;失火罪年滿16周歲的人才負刑事責任。(4)主觀罪過形式不同:放火罪由故意構成,失火罪則出於過失。這是兩種犯罪性質的根本區別所在。
司法實踐在認定這種案件中,有時會發生過失犯罪轉化為故意犯罪的情況。例如,某人在倉庫吸煙無意中將未熄滅的火柴頭扔到草堆上,當即起火。這時行為人本應奮力滅火以避免火災的發生,而他卻揚長而去,漠不關心,任火勢蔓延,致釀成災。這里行為人開始只是無意中將火柴頭扔進草堆,並非故意製造火災,本應認定為失火行為,但由於其先前的失火行為已經造成火災的危險,行為人負有滅火、消除危險的義務。在其能夠履行義務的情況下,明知不滅火可能造成火災,卻不予履行,聽任火災發生。這時行為人主觀罪過已轉化為間接故意,因而構成以不作為形式實施的放火罪,不應再以失火罪論處。
(二)與重大責任事故罪的區別
失火罪與重大責任事故罪的區分這兩種犯罪的主觀罪過形式都是過失;從現象上看,都可能引發火災,造成嚴重的危害後果。但兩者有明顯區別:(1)犯罪主體不同。失火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必須是工廠、礦山、林場、建築企業或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2)客觀方面不同。重大責任事故罪必須是發生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由於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嚴重事故;而失火罪一般是由於在日常生活中用火不慎而引起火災。因此,對過失引起火災的,應全面分析其犯罪構成要件各個方面的特點,根據行為人所觸犯的相應刑法條文定罪量刑。
(三)與危險物品肇事罪
失火罪與危險物品肇事罪的區分兩者都是過失犯罪,但區別在於:(1)犯罪主體不同。失火罪是一般主體,危險物品肇事罪的犯罪主體主要是從事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危害物品的職工,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其他人員才可構成該罪的犯罪主體。(2)犯罪客觀方面不同。危險物品肇事罪在客觀方面也可能表現為引起火災,但它是在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易燃性物品時,由於違反有關管理規定而發生重大火災;失火罪則不限於此,而且一般是由於日常生活中用火不慎而引起火災。
(四)與非罪的界限
失火罪與非罪的界限按照法律規定,失火行為是否造成嚴重後果,是區分失火罪與非罪的界限。這類案件情況比較復雜。處理時,首先要查明行為人的行為與失火事件的發生有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其次,要查明損失的大小。火災的發生雖與行為人的過失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但由於及時撲滅而沒有產生危害後果,或者造成的損失輕微的,也不構成失火罪,可由公安機關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或者由有關單位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行政處分。
(五)與自然火災的界限
失火罪與自然火災的界限自然火災,是由於地震、火山爆發、雷擊、天旱等引起火災,不是人為原因造成的,當然不構成犯罪。[3]
認定標准
失火罪的情節輕重,最高法院沒有制定統一的標准,《國家林業局、公安部關於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管轄和立案標准》中規定:失火造成森林火災,過火有林地面積2公頃以上,或者致人重傷、死亡的應當立案,過火有林地面積為10公頃以上,或者致人死亡,重傷5人以上的為重大案件;過火有林地面積為50公頃以上,或者死亡2人以上的,為特別重大案件。此外就是各省高院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制定的規定,如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和省公安廳聯合制定的於2007年2月1日起執行的《關於辦理失火和消防責任事故案件的若干規定》中規定:
(一)過失引起火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以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之規定,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4]
1、導致死亡3人以上;
2、重傷10人或者死亡、重傷10人以上;
3、造成直接財產損失100萬元以上;
4、燒毀30戶以上且直接財產損失總計50萬元以上;
5、過火有林地面積為50公頃以上或防護林、特種用途林10公頃以上;
6、人員傷亡、燒毀戶、直接財產損失雖不足規定數額,但情節嚴重,使生產、教學、生活受到重大損害的。
(二)過失引起火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以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規定之「情節較輕」,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導致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傷3人以上;
2、造成直接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上;
3、燒毀15戶以上且直接財產損失總計25萬元以上;
4、過火有林地面積為2公頃以上。
『貳』 刑法第133條內容
第一百復三十三條制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叄』 維多利亞時期的刑法
維多利亞州公民擔心犯罪率上升。Liza Picard考慮了這種擔憂是如何改變人們被捕,被捕和監禁的方式。觸及大多數公民的一個主題是刑法。1811年,倫敦東區發生了殘酷的多重謀殺案,引發了關於警務的辯論。在此之前,每個教區任命的無薪警員和守望者都以不同程度的效率執行了法律。倫敦開始被視為暴力,不受懲罰的罪犯的出沒,這對貿易不利。
最後,在1829年,大都會警察部隊成立,他們的總部設在蘇格蘭場,就在白廳附近。他們的制服使他們看起來更像是公園守護者而不是士兵,以減輕那些擔心由大陸上存在的中央控制的軍隊執法的人的恐懼。他們穿著高頂帽子和藍色燕尾大衣,只用警棍武裝。他們花了幾年的時間才被普遍接受; 有些人對過去的腐敗和低效率感到遺憾。但是,在最初的抵抗之後,甚至倫敦金融城同意在新警察線上重建自己的警察部隊。
很少有試驗持續超過兩天。受歡迎的報紙激起的公共利益可能非常激烈。門票發給了那些認識合適人士的人,比如外交官和時尚女士,但即使這樣,法庭也會如此擁擠,以至於門票持有人不得不與被告分享碼頭。被捕後你能期待什麼? - 一個非常悲觀的未來。在上個世紀,傑里米·邊沁為監獄建築設計了一個新穎的想法:一個「圓形太空艙」,建造成星形,帶有輻射翼,因此日光和新鮮空氣到達每個牢房,更重要的是,守望者可以監督每一個從中央核心翼。他們肯定是舊中世紀監獄的改進。邊沁的第一個創作米爾班克建於1821年。賓頓維爾監獄建於1842年,位於倫敦北部建築區的邊緣,採用半圓形放射計劃。
每個囚犯都有自己的牢房,有足夠的洗滌設施,現今監獄過度擁擠的囚犯可能會羨慕。但他們不會羨慕被稱為「獨立制度」的監獄制度。它涉及剝奪囚犯所有人的接觸; 把他關在牢房裡,除了短暫的運動時間,遮住他的臉,禁止他說話。這種強制性的沉默被認為會導致道德的再生,因為這個可憐的囚犯想到了他的道德失誤。有必須承認,有相當多的自殺。
到1861年,統治開始的大量死刑罪只被裁減為謀殺和叛國罪。當死亡不再是輕微罪行的不可避免的判決時,囚犯應該做些什麼呢?殖民地在這里很有用。主要接收領土是澳大利亞:每年平均派遣460名囚犯,但有些人被送往直布羅陀或發燒的百慕大。1853年,殖民地不再接受英格蘭的囚犯,而且英國監獄的刑罰轉為苦役。監獄住宿短缺。長期囚犯被轉移到省級監獄,或者被送往可怕的Hulks - 退役的戰艦停泊在Woolwich附近的泥地里。它們是黑暗,潮濕和害羞的。很少有囚犯設法逃脫。
處決仍然是公開的。托馬斯庫克駕駛游覽列車前往有希望的處決。1849年,有30,000人觀看了一群臭名昭著的殺人犯,其中包括查爾斯狄更斯,他從俯瞰絞刑架的房屋屋頂觀看。然後,他著名地致函「紐約時報」,譴責公開處決並將其用作流行娛樂。在監獄圍牆內進行帷掠之前又花了20年時間。
英格蘭為其個性而自豪。拿破崙根據羅馬法律在整個大陸帝國實行了一套法律體系。從理論上講,他所在領域的任何公民都可以查閱書面資料並查看他所處的位置。當然,這並不是那麼容易,法律界繼續過上好日子,向非律師解釋法律。英格蘭從未接受過羅馬法。英國人更喜歡他們自己的「普通法」制度,他們覺得這種制度適合於粗獷的英國人。它依賴於法官在以前的案例中就同一原則確定的內容,這一點並不總是很容易確定。
特別是有關遺囑和土地的法律變得如此模糊,以至於一個平行的制度成長起來,更接近於抽象正義的觀念:它被稱為「公平」。再次,它依賴於早期法官的決定,而且由於一位法官的正義觀念可能與另一位法官的觀點有所不同,因此沒有做出太多澄清。公平法院的案件可能拖延多年。僱用律師的費用使得這些案件超出了所有最富有的人的范圍。
當一個女人結婚時,她所擁有的一切,以及她在婚後獲得的任何東西,都成了她丈夫的財產。離婚只能通過私人議會法案獲得,費用很高。在1857年建立婚姻法庭的「婚姻訴訟法」之後,情況略有緩和。丈夫可以通過單一的通姦行為與妻子離婚,而她必須證明他犯有其他罪行,例如殘忍和通姦,而且她不太可能獲得子女的監護權。
法庭訴訟程序在大眾媒體上得到了廣泛而廣泛的報道。已婚婦女的地位逐步提高; 從1870年開始,一個女人可以保留200英鎊自己的收入 - 足以讓她小心生活 - 從1884年開始,她就擁有與未婚女性相同的財產權,並且可以獨立進行貿易或商業活動。她的子女監護權也得到了改善,但直到1923年,她丈夫的通姦才足以讓妻子尋求離婚。
『肆』 偷電觸犯刑法嗎
犯法呀。必須犯法的!
七、如何處理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供電企業依法進行用電檢查的行為
答: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供電企業依法進行用電檢查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或符合勞動教養條件的,由公安部門予以治安處罰或勞動教養。
八、供電企業如何計算竊電量和竊電金額
答:竊電量和竊電金額按下列方法確定:
1、在供電企業的供電設施上,擅自接線用電的,所竊電量按私接設備額定容量(千伏安視同千瓦)乘以實際使用時間計算確定。
2、竊電時間和竊電容量無法查明時,可參照以下方法確定:
(1)按同屬性單位正常用電的單位產品耗電量和竊電單位的產品產量相乘計算用電量,加上其他輔助用電量後與抄見電量對比的差額;
(2)在總表上竊電、按分表電量及正常損耗之和與總表抄見電量的差額計算;
(3)按歷史上正常月份用電量與竊電後抄見電量的差額,並根據實際用電變化情況確定。
3、採用以上方法難以確定時,所竊電量按計費電能表標定電流值(對裝有限流器的,按限流器整定電流值)所指的容量(千伏安視同千瓦)乘以竊用的時間計算確定。
4、竊電金額=竊電量x(物價部門核定的電力銷售價格+國家和省政策規定隨電量收取的各類合法費用)。
九、供電企業對舉報竊電行為的用戶有哪些獎勵措施
答: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積極舉報盜竊電能的違法犯罪行為,舉報經查證屬實的,將給予獎勵。
根據《供電營業規則》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企業對檢舉、查獲竊電或違約用電的有關人員應給予獎勵。
十、違反電力法規規定,進行竊電違法犯罪活動的用戶應該怎麼力
答:凡違反電力法規規定,進行竊電違法犯罪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停止竊電違法犯罪活動,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並到電力部門登記,交清有關費用,將予以從輕處罰或不追究責任。否則,一經審實,將依法從重處罰。
十一、電力用戶發現有人盜竊電能時應該如何處理
答:電力用戶發現有人盜竊電能時,可向當地供電部門舉報
『伍』 刑法第115條是什麼
《刑法》
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二】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5)刑法廳擴展閱讀
1、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相關規定,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體罪名之一,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放火罪是一種故意犯罪,其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2、決水罪是指故意決水,製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這是一種使用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該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危害公共安全的決水行為。該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3、投放危險物質罪所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國家對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的禁止性管理秩序及社會 公眾的人身安全及公私財產安全。本罪行為人務必實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抑或投放了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投毒案件的直接後果是致受害人受傷或死亡,直接影響家庭。
4、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個概括性罪名,是故意以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並與之相當的危險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該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主觀表現為故意。與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同的是,該罪屬於行為犯,無論是否造成嚴重後果,只要實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都能構成該罪。
『陸』 刑法的問題
問題一:甲是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既遂,與故意殺人罪的未遂,這個題與司法考試的一個題比較類似,基本上是原題,因此,就不詳細介紹原因,可以查閱司法考試刑法類書籍,在關於犯罪構成那一章有詳細的介紹。
問題二,不能,首先公訴機關的行為就已經違法,同時我國刑法規定,對懷孕的婦女不能適用死刑,這里的懷孕指的是在審判期間,羈押期間發現其懷孕的狀態,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懷孕婦女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審判時是否可以適用死刑問題的批復》中也說明了,在此期間內不適用死刑,因此,雖然該乙已經被強制流產,但是流產的時間發生在羈押期間,因此,不能適用死刑
問題三,犯罪未遂,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分點是在於是否實行犯罪行為,當蒲某進入房間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認為搶劫行為已經實行了,但是由於該婦女的丈夫在家而沒有得逞,因此是屬於犯罪未遂
問題四,成立共同犯罪的條件是有共同故意犯罪的意圖,同時實行共同犯罪行為,從案例中不難看出,梁某與陳某達成了共同犯罪的意圖,並實行了犯罪行為,因此成立共同犯罪,是盜竊罪的共犯。對於梁某在盜竊過程中由於害怕處罰而沒有進入倉庫的行為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應屬於犯罪既遂。犯罪中止與犯罪其他停止形態相比有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犯罪的法定既遂結果沒有出現,換句話說就是有效的阻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雖然梁某在犯罪過程中由於害怕,沒有進入倉庫,有中止的意思,但是他把鑰匙給了陳某,行為導致了倉庫失竊,並沒有有效的阻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因此,梁某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應屬於既遂。
回答比較倉促,可能有些地方說的不夠明確,歡迎隨時來問。
『柒』 刑法概念有哪些
(一)刑法的概念、淵源、分類
1、刑法概念:規定犯罪及刑罰的法
注意:這里的「犯罪」不僅僅是事實描述,而更是一種價值評價
2、刑法淵源:刑法典(修正案是刑法典的組成部分);
1個單行刑法(創立騙購外匯罪;將逃匯罪的主體由國有單位擴大到所有中國的單位;將非法買賣外匯定為非法經營罪);
附屬刑法:其他法律中的刑法規定;(中國沒有明確的附屬刑法)
3、刑法分類:狹義刑法與廣義刑法、普通刑法與特殊刑法
(二)刑法之法律特徵
1、調整和保護利益的廣泛性與不完整性
2、最後手段性(其他部門法的補充性)
3、保障性(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
(三)刑法之機能
刑法的機能實際上就是指刑法的作用,具體是指刑法在客觀上可能發揮的作用和主觀上人們希望和追求刑法發揮的作用
1、行為規制機能:指刑法具有使對犯罪行為的規范評價得以明確的機能。
刑法是面向未來的,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而不是報復犯罪
指的是禁止自我重復和禁止別人模仿。
例1:如張三偷錢,沒人管,那麼別人也會去模仿,所以要禁止,防止犯罪傳染。
例2:精神病人不承擔刑事責任,因為法律不能禁止精神病人模仿、復制自己以前的行為。(其本身無正常意識)。
用處: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極為罕見的行為即使是社會危害性極大也是不能當作犯罪來處理,否則就違反了行為規制機能(如刑法第17條規定的未成年人犯罪負刑責的情形)。
國民得以自由活動的前提條件,是確立公正且透明的行為規范,使其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在此規范的范圍內,人們的自由活動將被保障,同時,當違反規范侵害他人利益時,將被追究責任。
2、保護法益機能:刑法能夠保護而且值得保護的利益。
例如:刑法認為男子的性權利不值得保護。
當侵害的法益發生變化時,罪名也隨之發生變化。(轉化犯)
3、自由保障機能:保障公民個人自由不受國家刑罰權不當侵害的機能;
使國民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預測可能性;
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憲章」,又是「犯罪人的大憲章」。
(四)刑法的目的
1、第一層次:刑法的整體目的:保護法益
2、第二層次:分則各章規定的目的(同類客體)。
3、第三層次:各個條文的目的。對各個條文目的的理解不應超出規定該條文的「章」的目的范圍。例外:刑法分則第四章中的重婚罪
(五)刑法的解釋→任何解釋都必須符合刑法的目的
按解釋的效力分為:有權解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無權解釋(學理解釋)
按解釋的方法分為:文理解釋(平義解釋)、論理解釋
文理解釋指根據刑法用語的文義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闡釋刑法意義的解釋方法。文理解釋的根據主要是語詞的含義、語法、標點及標題。文理解釋是一種基本的但並非簡單的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合理,則沒有必要採取論理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不合理或產生多種結論,則必須進行論理解釋。
論理解釋是指參酌刑法產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關事項,按照立法精神,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論理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擴大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窄,於是擴張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341條中「出售」,解釋為「包括出賣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為」,將刑法第116條中的「汽車」解釋為包括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機,則是一種擴大解釋。擴大解釋是對用語通常含義的擴張,不能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如果完全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則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類推解釋。應否做出擴大解釋,還必須考慮處罰的必要性;對於一個行為而言,其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將其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大,但如果行為離刑法用語核心含義的距離越遠,則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小。換言之,「解釋的實質的容許范圍,與實質的正當性(處罰的必要性)成正比,與法律條文通常語義的距離成反比。」因此,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做出擴大解釋的可能性就越大;處罰的必要性越大,擴大解釋的擴張程度便越寬。
(2)縮小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廣,於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111條規定的「情報」限定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定不應公開的事項」,則是縮小解釋。罪刑法定原則的保障人權的思想,並非意味著在任何場合都盡可能做出縮小解釋;事實上,任意做出縮小解釋反而可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例如,將刑法第232條中的「故意殺人」的「人」限制解釋為「精神正常的人」或者「年滿1周歲以上的人」,可謂縮小解釋,但嚴重違反罪刑法定主義的精神。不是限制字面含義,而是在刑法規定之外附加條件的,不是縮小解釋,可能是目的性限縮。
(3)當然解釋。即刑法規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適用范圍之內。如刑法第201條規定,「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認為因偷稅被給予三次、四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則是當然解釋。(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
(4)反對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的正面表述,推導其反面含義的解釋方法。如刑法第50條前段規定,判處死緩在緩期執行期間沒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滿後,減為無期徒刑」。據此,沒有滿2年的不得減為無期徒刑,此即反對解釋。反對解釋只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才能採用:一是法條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全部條件;二是法律規定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必要條件。
(5)補正解釋。即在刑法文字發生錯誤時,統觀刑法全文加以補正,以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如認為刑法第63條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數,則是補正解釋。補正解釋必須符合立法目的,符合刑法的整體規定。在刑法解釋中,補正解釋不意味著將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解釋為犯罪。這是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的。
(6)體系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在整個刑法中的地位,聯系相關法條的含義,闡明其規范意旨的解釋方法。體系解釋的目的在於避免斷章取義,以便刑法整體協調。刑法是存在於法律體系中的一個整體,它不僅要與憲法協調,而且本身也是協調的。因為刑法體現正義,要對相同的案件作相同的處理,對相似的案件作相似的處理,對不同的案件作不同的處理,絕對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做出不協調的解釋,必然有損刑法的正義性。所以,使刑法相協調是最好的解釋方法。「對一個本文某一部分的詮釋如果為同一本文的其他部分所證實的話,它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能。則應舍棄。」遇到不明確的規定時,應當通過明確的規定來闡釋不明確的部分,而不應當以某種規定不明確為由而否定明確的規定。體系解釋並不意味著對刑法中的任何用語都必須做出完全一致的解釋,更不意味著刑法用語必須與其他法律用語的含義相吻合。由於語言的特點等原因,刑法中的許多用語也具有相對性,即同一用語在不同條款甚至在同一條款中可能具有不同含義。同時,肯定刑法用語的相對性是為了實現刑法的協調與正義,所以,對用語作相對解釋,實質上也是體系解釋。
(7)歷史解釋。即根據制定刑法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歷史解釋並不意味著只是探討立法原意,而是要根據歷史參考資料得出符合時代的結論。歷史解釋也不意味著必須永遠按照過去的觀念解釋現行刑法或對舊刑法的解釋必須仍然適用於新刑法,而是應注重刑法變更的歷史原因。例如,私自開拆、隱藏、毀棄郵件、電報罪,已由舊刑法中的瀆職罪調整到新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解釋者應當把握這種調整的理由並做出新的解釋,而不能按瀆職罪解釋本罪的構成要件。
(8)比較解釋。即將刑法的相關規定或外國立法與判例作為參考資料,藉以闡明刑法規定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在進行比較解釋時,不可忽視中外刑法在實質、內容、體例上的差異,不能只看文字上的表述與犯罪的名稱,而應注重規定某種犯罪的條文在刑法體系中的地位,從而了解相同用語在不同國家的刑法中所具有的不同含義。例如,日本刑法第246條規定了詐騙罪,第246條之二規定了使用計算機詐騙罪,第248條規定了准詐騙罪,而我國刑法沒有規定後兩種罪名。不能認為,使用計算機詐騙與准詐騙的行為,沒有被我國刑法規定為犯罪,因而不得定罪處刑;相反只能認為,這些行為包含在我國刑法第264條、第266條規定的盜竊罪、詐騙罪之中。
(9)目的解釋。即根據刑法規范的目的,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任何解釋都或多或少包含了目的解釋;當不同的解釋方法得出多種結論或不能得出妥當結論時,就以目的解釋來最終決定;刑法分則規定具體犯罪與刑罰的條文,都有其特定的法益保護目的;在確定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時,必須以其保護法益為指導。目的解釋的前提是正確確定刑法規范的目的。就刑法而言,難以確定的是分則具體條文的目的。例如,規定盜竊罪的第264條的目的,是保護財產的所有權,還是保護財產的佔有?規定受賄罪的第385條的目的,是保護職務行為的公正性,還是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對此,又需要根據憲法原則和刑法理念與現實,採取多種解釋方法來確定。
在對刑法條文進行解釋時,既可能採取某一種解釋方法,也可能同時採取某幾種解釋方法,對不同條文可能採取不同的解釋方法(如對A條進行擴大解釋,對B條進行縮小解釋),但解釋必須符合刑法目的。
對於一個詞語的解釋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它的判斷標準是:對一個概念的解釋是否超出了國民對於這個詞語含義的預測可能性
『捌』 法律刑法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 ,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版級權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8)刑法廳擴展閱讀:
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廣義上的刑法不僅僅指刑法典,還包括對刑法典中局部內容進行修改補充的決定或補充規定,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如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十一章中有16個條文作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
此外還有「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內幕交易的,從重處罰」、「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行使監督檢查職權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
『玖』 考事業單位刑法聽法考課可以嗎
那要看看你考的這個事業單位,他多考一些什麼課程,因為有的會考專業課,要根據具體情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