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原告

民法原告

發布時間: 2021-11-25 04:08:51

Ⅰ 民事訴訟原告有哪些權利

(1)起訴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人發生爭議時,均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權利只能由原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享有;
(2)答辯權。
(3)委託訴訟代理人權。
(4)申請迴避權。
(5)調解權。該項權利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請求調解權,二是達成調解協議權;
(6)反訴權。
(7)辯論權。
(8)提出證據和質證權。
(9)上訴權。
(10)申請執行權。
(11)和解權。和解不同於調解,和解是在沒有人民法院參與的情況下,當事人自願對實體權利義務達成協議。在審判過程中和執行過程中,當事人都有權進行和解,若在審判過程中和解,可按撤訴處理。
(12)撤訴權。
(13)變更訴訟請求權。
(14)申請再審權。
(15)查閱權。
(16)復制權。
(17)法庭筆錄補正權。當事人對法庭筆錄認為有錯誤的,有權要求進行補正;
(18)管轄異議權。
(19)申請不公開審理權。
(20)財產保全申請權。當事人有權依法在起訴前或者起訴後向人民法院提出財產保全申請;
(21)先予執行申請權。對可以先予執行的案件,當事人有權申請先予執行;
(22)要求重新調查、鑒定、勘驗的權利;
(23)要求補正法律文書中筆誤的權利。
(24)要求補充判決權。若判決書漏判了訴訟請求,當事人有權要求人民法院對漏判的訴訟請求進行補充判決;
(25)使用本民族語言和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Ⅱ 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告是否可以一個以上

可以來
原告人數沒限制,只要是和源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就可以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Ⅲ 什麼是民事訴訟當中的原告和被告

提起訴訟的一方稱為原告,另一方為被告

Ⅳ 民事訴訟中原告有哪些權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原告人和被告人各享有以下訴訟權利: 一、原告人享有的訴訟權利。 1、有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有委託代理人進行訴訟的權利;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有申請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勘驗人、翻譯人員迴避的權利。 2、有向法院申請採取訴訟保全措施的權利;在追索贍養費、撫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以及追索勞動報酬或其他需要先行給付的案件訴訟中,有請求法院裁定先行給付的權利;有撤銷或變更訴訟請求的權利;有請求調解或與被告人達成協議,自行和解結案的權利。 3、經法院許可,可以查閱本案的庭審材料,請求自費復制本案的庭審材料和法律文書(涉及國家機密或公民隱私的材料除外);在法庭上可提出新證據;經法庭許可可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可要求重新進行鑒定、調查或者勘驗;在法庭上有權與被告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辯論;法庭辯論結束後,有發表最後意見的權利;有權閱讀法庭筆錄,如認為對自己的陳述記載確有遺漏或差錯的,有權申請補正。

Ⅳ 民事訴訟到原告所在地法院的情形有哪些

您好,《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勞動教養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的情形是:(1)被告一方被注銷城鎮戶口,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2)追索贍養費案件的幾個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轄區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轄;(3)非軍人對軍人提出的離婚訴訟,如果軍人一方為非文職軍人,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轄;(4)夫妻一方離開住所地超過1年,另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轄;夫妻雙方離開住所超過1年,被告無經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訴時居住地的法院管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Ⅵ 民事起訴原告人資格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一款是對民事起訴主體的限制,規定了成為民事訴訟原告的資格條件。根據該項條文,具備民事訴訟原告資格,條件有二:一是實質要件,即與所訴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二是形式要件,即必須是可以成為訴訟主體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因此女兒有利害關系,具備原告資格。

Ⅶ 民事案件中當原告好還是被告好

掌握證據就好,原告被告沒有證據證明主張一樣會敗訴。

Ⅷ 民事訴訟原告有權選擇法院嗎

看案件歸屬地或協議中約定的法院。不能隨便選擇。

Ⅸ 民事訴訟的原告和被告是指什麼

原告和被告的概念在民事訴訟中,原告和被告是利害關系相對立的兩個方面。原告是指為了維護自己的民事權益,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因而可能引起民事訴訟程序發生的人。被告則是被指控為侵犯了原告的民事權益,或者與原告的民事權益發生爭議,而被人民法院傳喚應訴的人。但是必須明確,原告在起訴時所指控的被告,以及被告對他的民事權益的侵犯或者與其發生的爭議,只是使訴訟程序發生的一種假定。原告是否有這種民事權益,他是否受到侵犯;被其指控為侵犯或有爭議的人,是否就是應當被提起訴訟的人,這些都只有經過人民法院審理作出裁判之後,才能最終確定。所以,不能認為凡是被提起訴訟的被告都是無理的。在現實生活中,「惡人先告狀」的現象也是不乏其例的。

訴訟權利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訴訟權利能力又稱當事人能力,是指當事人能夠享有民事訴訟權利,承擔民事訴訟義務的資格。簡言之,就是能在民事訴訟中作為當事人的一種法律資格。公民的訴訟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法人的訴訟權利能力從法人依法成立時開始,於被撤銷、解散、合並、宣告破產等情況下消滅。是否具有訴訟權利能力,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否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的基礎,只有具有訴訟權利能力的人才能作為原告或者被告到法院起訴或者應訴,否則就不行。

訴訟行為能力又稱訴訟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為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的資格。簡言之,具有訴訟行為能力的人,才有親自進行訴訟活動的能力。公民的訴訟行為能力始於成年(年滿18周歲),終於死亡或被宣布為無行為能力。法人的訴訟行為能力,與其訴訟權利能力同時開始,同時消滅。法人的訴訟行為能力通過其法定代表人的活動來體現和實施。其他組織的訴訟行為能力由其主要負責人行使。

有無訴訟行為能力是當事人能否親自進行訴訟的決定性條件。同時具備訴訟權利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的當事人,能夠親自進行訴訟活動;只有訴訟權利能力但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當事人,不能親自進行訴訟活動,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民事訴訟當事人享有廣泛的訴訟權利,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當事人進行訴訟,要求人民法院公正審判的權利,其中包括起訴權,委託代理權和申請迴避等權利;第二類,直接維護當事人實體權利請求和主張的權利,其中包括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和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和法律文本等權利;第三類,處分實體權利的權利,其中包括請求調解、提起上訴、反訴以及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等權利;第四類,藉以實現民事權益的訴訟權利,這主要是指申請執行的權力。

當事人在享有廣泛的訴訟權利的同時,也應承擔必要的訴訟義務。當事人的訴訟義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不得濫用;第二方面是當事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必須遵守訴訟程序,服從法庭指揮;第三方面是當事人必須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熱點內容
打擊和遏制網路犯罪我國刑法新增了 發布:2025-08-28 00:59:28 瀏覽:559
合同法分則列出了種有名合同 發布:2025-08-28 00:34:05 瀏覽:239
婚姻法應用文 發布:2025-08-28 00:28:45 瀏覽:886
上海勞動合同法培訓 發布:2025-08-28 00:22:39 瀏覽:946
司法公開網雲南 發布:2025-08-28 00:22:33 瀏覽:149
順昌法院拍賣 發布:2025-08-28 00:16:54 瀏覽:103
國家勞動法廢止的文件 發布:2025-08-28 00:15:08 瀏覽:390
幼兒教育法規試卷 發布:2025-08-28 00:06:39 瀏覽:733
羅博士講道德經 發布:2025-08-28 00:06:37 瀏覽:525
企業如何認真貫徹執行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8-27 23:47:54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