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上的流通物

民法上的流通物

發布時間: 2021-11-27 09:52:12

A. 什麼是民法上的物

民法上復的物,是指自然人身制體之外,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物質需要或精神需要),並且能夠被人力所控制、支配的物質實體。
物是民事法律關系最主要、最普遍的客體,涉及一切財產關系,具有以下特性:
(一)存在於人的身體之外;
(二)佔有一定空間並具有一定形體;
(三)能夠為人力所實際控制;
(四)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產或生活的某種需要。

B. 民事法律中「物」的概念是什麼

物是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中的一種,是一切財產關系最基本的要素。

C. 民法上物的分類

法學者、專家們對民法上的「物」尚未作一個系統的、有層次的分類。粗糙的分類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層,以客觀實在性為標准,分「實在物」和「虛在物」。具有的,為實在物;不具有的,為虛在物. (廢棄「有體物」和「無體物」的劃分。)
第二層,「實在物」下,以權利的取得和變更是否需要登記為標准(摒棄傳統的以能否移動為標准),分「動產」和「不動產」;「虛在物」下,分「知識產」(即常說的知識產權之客體)、「網路產」(比如網路財產,IP地址,QQ號等)、收益產(比如常說的特許經營權、收費權等體現的利益)。

這樣分類至少有幾個好處:
一、避開電、熱、水、氣等「能」到底是有體物還是無體物的疑惑。
二、承認智力成果仍然是「物」之一種。這樣,知識產權法可以歸入物權法中。
三、及時適應現實需要,將與網路有關的「網財」吸收進民法理論中,使民法理論切實能適應現實、指導現實。
四、既然物權法草案已將諸如收費權之類的寫進去,我們憑什麼不承認其客體作為「物」之一種?
附:物的分類——周枏先生《羅馬法原論》三編一章二節(供參考)
一、非財產物或不可有物與財產物或可有物
二、有體物與無體物
三、要式移轉物與略式移轉物
四、動產與不動產
五、消費物與不消費物
六、代替物與不代替物
七、特定物與不特定物
八、可分物與不可物
九、單一物、合成物與聚合物
十、主物與從物
十一、原物與孳息
十二、費用與損害
十三、有主物與無主物
十四、現在物與未來物

D. 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概念,物的分類

一、物的概念

1.含義:指人們能夠支配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民法上的物都具有物理屬性,但物理上的物不都是民法上的物。(民法上的物是物理上的物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2.特徵:有體性----權力行為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智慧成果」)

非人格性-----權利主體不是民法上的物(如「人」);但屍體、血液、腎臟可以作為特定的物,從身體分離出來以後,可以作為物

可支配性-----不可完全支配的物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恆星」)

二、物的種類

1.流通物、限制流通物與禁止流通物

2.動產與不動產-------(1)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原則,不動產則須登記。

(2)不動產糾紛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3.可替代物與不可替代物

4.消費(耗)物與非消費(耗)物

5.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6.主物與從物-----(1)茶杯和杯蓋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2)房屋與窗戶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因為窗戶不具有物理獨立性,只是房屋的組成部分

(3)鞋子與襪子均具有獨立的經濟用途,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7.原物與孳息物-----(1)天然孳息:一物之上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因該物產生的天然孳息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2)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E. 《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概念有哪些分類

《物權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可見,物權版法中所稱的物包括動產權和不動產。動產是指能夠移動並且不至於損害價值的物,比如桌子、電視機等物;不動產是指性質上不能移動或雖可移動但移動就會損害價值的物,如土地、建築等。民事立法上一般不給動產和不動產下定義,而是採取...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意思.或者中華人民展開全部《物權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可見,物權法中所稱的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

F. 什麼是民法上的物所具備的條件

民法上的物是指可以由民事權利主體支配的,在生產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各種物質資料。它與自然界的物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物存在於人身之外。民法上所稱之物,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之一,具有非人格性。只能是存在於人身之外的一切有體物。它可能是人的勞動創造的,也可能是自然界的產物。它可以有固定形狀,也可以沒有固定形狀。但必須是物質的東西,智力成果就不是物。

(2)物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民法上的物,必須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一定的社會需要。不具有使用價值的物,不能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物。社會需要可以分為社會物質生活需要和社會精神生活需要。具有經濟價值和用途的物,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可以成為民法上的物。同樣,具有精神價值,如文化價值、情感價值等的物,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也可以成為民法上的物。

(3)物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支配。能夠為民事主體所實際控制或支配的物質客體才能成為民法上的物。也就是說能由主體支配的物質資料,才能成為民事權利客體的物。人們的力量不能控制、支配的自然界的物,就不是民法上的物。

(4)物以有體物為限。德國民法將物限於有體物。所說有體物,是指佔有一定空間且具有某種形體的物。近年來,學理上對有體物逐漸采擴大解釋,認為有體物不必具有一定形狀或固定的體積,不論固體、液體或氣體,均為有體物。

G. 民法上的物是什麼東西

民法上的物,是指自然人身體之外,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物質需要或精神需要),並且能夠被人力所控制、支配的物質實體。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或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四條
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一百一十五條
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一十六條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H. 民法中物的概念

你所說的是民法法律中的物格制度:
一、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

這是以物能否流通、在何種范圍流通為標准而進行的劃分。流通物是指法律允許在民事主體之間自由流通的物。限制流通物是指法律對流通范圍和程度有一定限制的物,如外幣、黃金、公民收藏的文物和運動槍支等。禁止流通物是指法律明令禁止流通的物,如土地、礦藏、淫穢書刊等。

公民和法人違反有關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的規定從事有關的民事行為的,民事行為無效。情節嚴重的,要承擔行政的或刑事的責任。

二、動產與不動產

以物能否移動並且是否因移動而損害其價值為標准,可以將物分為動產與不動產。

動產是能夠移動並且不致損害價值的物,如桌子、電視機等。不動產是指性質上不能移動或雖可移動但移動則會損害價值的物,如土地、房屋。《民通意見》第186條規定,土地、附著於土地的建築物及其他定著物、建築物的固定附屬設備為不動產。

注意動產和不動產的區分標准主要是物理性的,法律上對車輛等不動產規定了登記手續,又被稱為「准不動產」,但並沒有改變它們作為不動產的屬性。

區分動產和不動產意這義在於:(1) 流通性質和范圍有區別。不動產中除土地、公路、鐵路等相當種類的物為禁止流通物外,其他一些物多為限制流通物。流通物種類很少,但動產中大多數的物都是流通物或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的比例比較小。(2)物權變動的法定要件不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以向國家行政主管機關登記為要件,否則不受法律保護。動產物權的變動,一般以物的交付為要件。(3)管轄不同。因不動產發生的糾紛,一律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管轄。動產糾紛的管轄就比較靈活。

三、特定物與種類物

這是根據物是否有獨立特徵或是否被權利人指定而特定化所作的分類。

特定物是指具有獨立特徵或被權利人指定,不能以它物替代的物。包括獨一無二的物和從一類物中指定而特定化的物。前者如一件古董、名人的一幅字跡等;後者如從一批機器設備中挑選出來的某一輛等。

種類物是指以品種、質量、規格或度量衡確定,不需具體指定的物。如級別、價格相同的大米等。

區分兩者的意義在於:(1) 有些法律關系只能以特定物為客體,如所有權法律關系,租賃法律關系等;而有些法律關系既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種類物,如買賣法律關系等。(2)物意外滅失時的法律後果不同。特定物在交付前意外滅失的,可以免除義務人的交付義務,而只能請求賠償損失。種類物如在交付前意外滅失的,由於其具有可替代性,故不能免其交付義務,義務人仍應交付同類物。

四、主物與從物

根據兩個獨立存在的物在用途上客觀存在的主從關系,把物分為主物與從物。同屬一人所有的兩個獨立存在的物,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經濟效益的,才構成主物和從物關系。主物是指獨立存在,與其他獨立物結合使用,並在其中發揮主要效用的物。在兩個獨立物結合使用中處於附屬地位、起輔助和配合作用的是從物。例如杯子和杯蓋。其中杯子是主物,杯蓋是從物。在法律或合同沒有相反規定時,主物所有權轉移時,從物所有權也隨之移轉。特別要注意的是,雖是從物,一定是一個獨立的物,故房屋牆上的門、窗非從物。

五、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物依其能否分割的特點,分為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可分物是指可以分割並且不因分割而損害其效益或改變其性質的物,如油、米、布等。不可分物是指按照物的性質不能分割,否則會改變其效益或性質的物。如一輛汽車、一部機床、一匹馬等。按照財產共有人的協議或權利的性質,在一定時間內不得分割的物,也屬於不可分物。

區分可分物與不可分物的價值在於有利於確定共有財產的分割。共有財產是可分物的,共有人可分割實物,各得其所;共有財產為不可分物的,不得分割實物,只能是有人得實物,其他人從得實物人處取得合理的折價補償。

六、原物與孳息

根據兩物之間存在的原有物產生新物的關系,物可分為原物和孳息。原物是指依其自然屬性或法律規定產生新物的物,如產生幼畜的母畜、帶來利息的存款等。孳息是指物或者權益而產生的收益,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原物根據自然規律產生的物,如幼畜。法定孳息是原物根據法律規定帶來的物,如存款利息、股利、租金等。除法律或合同另有規定外,孳息歸原物所有人所有,轉讓原物時,孳息收取權一並轉移。在轉讓時孳息所有權的移轉時間,根據《合同法》第163條的規定,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後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

中國法學會的楊立新先生對此有專注《民法物格制度研究》,是目前對此研究較為深入的專著,可供同道學習。

I. 文物是民法上的禁止流通物嗎

文物流通是由刑法規定的,不是民法。一般文物可以流通,國家禁止買賣的文物如果買賣就觸犯了刑法。屬於犯罪。

熱點內容
稅法現狀立法 發布:2025-08-27 07:08:00 瀏覽:707
石家莊刑事辯護律師 發布:2025-08-27 07:06:22 瀏覽:7
新行政法第33條新修改的部分 發布:2025-08-27 06:57:02 瀏覽:39
動不動打人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7 06:51:24 瀏覽:250
民法典沒有的法律 發布:2025-08-27 06:40:32 瀏覽:561
洛陽區法院網 發布:2025-08-27 06:35:33 瀏覽:118
紅橋法院 發布:2025-08-27 06:35:32 瀏覽:212
法的本質的社會控制論 發布:2025-08-27 06:22:46 瀏覽:965
信訪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27 06:21:57 瀏覽:693
夾手指頭刑法 發布:2025-08-27 06:20:30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