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作用
『壹』 民法通則頒布的意義是什麼
《民法通則》的意義
《民法通則》的誕生與實施,對我國社會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三:
(一)填補了我國民事基本法的空白,為市場經濟運轉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原則與制度。
(二)促進了立法戰略重點的轉移
《民法通則》誕生和實施後,國家立法的戰略重點已開始轉移。
1986年《民法通則》頒布,正式奠定了國家立法新的趨向的基礎。在中國的特殊歷史背景下,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立法效應,它為即將開始的民法體系的立法拉開了序幕,使國家立法逐漸地轉向私法這一重心。
(三)在根本上促進我國法制的民主化、現代化進程
在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下,國家擔負了太多的社會任務,不得不用龐大的行政機關體系貫徹已由國家制定好的統一的資源配置計劃和管理具體的生產交換過程,而廣大的公民和經濟組織則處於十分被動的被支配狀態。這時的治國手段不可能不主要的是行政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把應由社會擔負的任務交給了社會,由民事主體在民法法制的范圍內自主地去完成,國家則主要是從事宏觀調控和間接管理,《民法通則》的誕生與實施,為我國治國手段的戰略轉變奠定了基礎。
四、走向中國民法典
《民法通則》開辟了我國民法發展的新紀元,為我國民法體系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於立法時民法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都不很充分,在體系化和制度化設計方面仍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自《民法通則》頒布後,學界同仁不斷提出「民法法典化」的呼聲。
『貳』 民法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法是一個很重要的部門法。但是對於民法在國家的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回用,民法答的調整對象和適用范圍,民法與某些法學家所主張的經濟法的關系等等問題,目前法學界的看法很不一致,需要根據法學理論,特別是關於法的體系的一般原理去進行分析研究,以求逐步取得比較統一的認識。
民事法律行為行為,又稱法律行為,是法律事實的一種,是指民事主體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法產生民事法律效力的行為。民法通則第五十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可見其在民法中的地位及功能:
1、橋梁作用。民事法律關系通過主體為一定的法律行為來實現。
2、保障作用。沒有法律行為民法的調整無從談起。
3、可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物,還有可能是行為,權利、智力成果、人身利益等。
4、作為違法行為的相對行為。民事法律事實分為法律事件和行為,行為又分為法律行為和違法行為。
『叄』 《民法總則》頒布之後,《民法通則》還有效嗎
暫時還沒有廢除《民法通則》。
法律被廢止的,除由其他法律規定廢止該法律的以外,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到目前為止,國家沒有公布廢止《民法通則》的主席令,從立法程序上來看,《民法通則》目前沒有被廢止。
法工委的意見是,不廢止《民法通則》,繼續有效。」因此,目前《民法通則》也沒有被廢止。從官方的態度來講,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李建國2017年3月8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所作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指出,「關於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關系。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在我國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此,民法總則草案通過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綜上所述,目前《民法通則》並沒有廢止,《民法通則》與《民法總則》同時有效並實施。
(3)民法通則作用擴展閱讀: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民法總則確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協調了民法與商法之間的關系,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則與有關單行法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規范了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
民法總則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修改完善了民事權利體系,強化了保護民事權利的觀念,在世界上開創了在民法總則中全面系統規定民事權利的立法模式,我國人權保護法治建設由此進入一個新時期。
『肆』 民法通則
本質區別在於它的調整對象與其他法律不同。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里的平等主體包括自然人與自然人,自然人與法人,法人與法人。
『伍』 《民法通則》還有效嗎
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