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侵佔
Ⅰ 侵佔罪和民法上的佔有有什麼區別
舉個例子,如果甲將一台筆記本電腦(價值5000元)落在機場候機廳,現在專甲坐的飛機已經起屬飛。乙拿到據為己有,則乙就構成侵佔罪,且乙是無權佔有。
佔有分為有權佔有和無權佔有,一般侵佔的前提都是無權佔有。但是要達到侵佔罪有一定數額和其他法定構成要件限制
Ⅱ 民法對職務侵佔有規定嗎
如果員工對公司的財產進行侵佔的話是可能會構成職務侵佔罪的,職務侵佔罪一般在刑法中是有規定的,因為屬於刑事犯罪,民法中並沒有對職務侵佔的規定。
根據《刑法》
第二百七十一條 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款行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一百八十三條第一款 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故意編造未曾發生的保險事故進行虛假理賠,騙取保險金歸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Ⅲ 民法中得非法佔有和刑法中得非法佔有的區別
侵佔罪(刑法第270條),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侵佔罪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你這樣的情況還是向對方打張欠條。
Ⅳ 民法中什麼情況構成非法佔有
《刑法》第二百七十條: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非法佔有,又稱為無權佔有、無權源佔有,是指非依合法原因而取得的佔有。如遺失物拾得、盜竊搶奪而發生的佔有即為非法佔有。
區分非法佔有與合法佔有意義在於,合法佔有可以依據佔有制度以外的法律制度保護,如所有權人的合法佔有可以依據所有權而享有物上請求權保護對物的佔有。
非法佔有又可以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前者是指,佔有人不知道也不應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如誤信他人之物為己物而佔有。後者是指,佔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
區分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的意義在於,惡意佔有僅有「佔有適法」的推定效力,而善意佔有還可以發生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時效制度等的保護。
對於遺失物拾得的佔有,理論上有爭議,個人認為屬於惡意佔有。
(4)民法上的侵佔擴展閱讀:
在刑法分則第五章規定的侵犯財產罪中,大部分犯罪是以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的?如盜竊、搶劫、搶奪、詐騙等。本章規定的12個罪名中有8個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另外,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金融詐騙罪的7個罪名,以及其他章節規定的合同詐騙罪、貪污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等,也是將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如何認定刑法中的非法佔有,對於正確處理此類犯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刑法中的非法佔有
從民法意義上講,佔有是所有權的權能之一。所有權分為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佔有權是所有權的基礎,沒有佔有權其他三項權能就無法實現。
民法中的佔有,按其取得方式不同又分為合法佔有和非法佔有。合法佔有是指行為人通過法律規定的合法的形式對物進行掌握和控制。非法佔有則是不合法佔有或者說通過非法的途徑實現佔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法佔有
Ⅳ 什麼是民法中的侵佔
侵佔犯罪簡稱侵佔罪,主要是指當事人將別人交給自己保管的物品據為己有,我國內刑法規定凡容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占為己有的財物主要包括三種,第一是代別人保管的物品。第二是別人遺忘的物品。第三是別人埋藏的物品。
Ⅵ 民法上佔有的問題
佔有物來返還請求權發生於佔有自物被侵奪的情形。此種侵奪佔有而構成的侵佔,是指非基於佔有人的意思,採取違法的行為使其喪失對物的控制與支配。需要注意的是.非因他人的侵奪而喪失佔有的,如因受欺詐或者脅迫而交付的,不享有佔有物返還請求權。
此種情形下,原佔有人要回復佔有,必須依法律行為的規定,主張撤銷已經成立的法律關系等去解決。此外,還需說明一點,即本條所規定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的要件之一,為侵佔人的行為必須是造成佔有人喪失佔有的直接原因,否則不發生依據本條規定而產生的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例如,遺失物之拾得人.雖然拾得人未將遺失物交送有關機關而據為己有,但此種侵佔非本條所規定的情形。
拾得人將遺失物據為己有的行為,並非是失主喪失佔有的直接原因(失主最初喪失對物的佔有,可能是由於疏忽大意遺忘物品等),因此失主對於拾得人不得依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為據提起訴訟,而應依其所有權人的地位提請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
Ⅶ 民法上的不當得利和刑法上的侵佔要怎麼區分
1、不當得利:
指沒有合法根據,或事後喪失了合法根據而被確認為是因致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如售貨時多收貨款,拾得遺失物據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稱受益人,遭受損害的人稱受害人。不當得利的取得,不是由於受益人針對受害人而為的違法行為;而是由於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誤解或過錯所造成的。受益人與受害人之間因此形成債的關系,受益人為債務人,受害人為債權人。
其特徵為:
① 雙方當事人必須一方為受益人,他方為受害人。
②受益人取得利益與受害人遭受損害之間必須有因果關系。
③受益人取得利益沒有合法根據,即既沒有法律上、也沒有合同上的根據,或曾有合法根據,但後來喪失了這一合法根據。
2、侵佔罪:
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
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於故意,即明知屬於他人交與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佔為己有。過失不能構成本罪。構成本罪還必須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僅有故意而無非法佔有之目的,如故意毀壞所代管的他人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或者要求他人償付因代管等支出的費用而遲延交還的或者因不小心毀壞或丟失的等,就不能以本罪論處。
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將他人的交由自己代為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
Ⅷ 民法上的侵權行為
民法上侵權行為的條件:
1、發生侵權的行為,例如損毀了他人的財產;
2、侵權行為對被侵害人造成損害;
3、侵權行為和造成的損害有必然的聯系;
4、侵權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是有過錯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Ⅸ 什麼是民法上的佔有
答案為D。
民法上的佔有有四個特徵:客體為物;是財產利益;佔有是事實,非回權利;承認觀念佔有。答
根據這四個特徵,分析選項如下:
A,甲享有專利權,B,客體是商標專用權,C丙使用餐具作為一種使用權,無財產利益的佔有觀念。
根據排除法,選擇D
Ⅹ 刑法上的佔有與民法上的佔有的區別(求詳細)
以佔有的惡意還是善意作為標准區分民法上的佔有和刑法上的佔有是錯誤的,刑法和民法上的版佔有都有權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兩者的真正區別在於側重點不同:刑法上的佔有側重於事實狀態,而民法上的佔有更側重於權利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