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和刑法
⑴ 佛家居士行房的規定
佛家居士行房的規定家居士行房的規定一點辣的都會多少起一點反應或者副作用,堅信勿疑——行性禪師無私慈悲行不迷信「悉發菩提心,蓮花遍地生,弟子心朦朧,禮拜觀世音,求聰明,拜智慧,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念佛法門。不假參究。不勞觀想。故不怕愚痴。念觀世音菩薩種大善根氣和血兩樣已經虛了,應該從此斷掉淫慾,專心修凈土,才不至於累得宗德更加虛損。男女房事,原只是為上繼祖宗父母的香煙。如果還不肯息除淫慾,則便是不自愛。並且是不愛惜妻子的硬心腸人。須知道世間有作為的人,都必須節欲,何況是學佛人呢。何況宗德生產時已經損傷…外道不知道舍利,是戒定慧之力所致,而說是精氣神所煉成的。這是偷竊佛教的名相,因精誠之極,佛慈加被,為之示現者。佛門勸人斷惡、行善、自凈其意。自慰,也是自我傷害的、可懺悔的邪淫行為;佛教是勸人自我制止的,佛弟子則當戒除。現代科學和醫學在這一問題上的不全面、不徹底、不究竟。男精、女炁都是人體生理上的精華,即使不過度,也會造成生命能量的浪費和人體精華的流失、自慰只是召感你一時的觸覺享受,卻會造成你對觸感的貪著、並在不滿足的空虛中不斷地增上貪著心,讓你更加空虛、苦悶、煩惱,走向精神上惡性循環和身體健康的大滑坡,乃至在陽亢和陰虧的極端處短命而亡。自慰者無論男女,都會陽亢、都會陰虧,並會產生男科或婦科的相關疾病或症狀,即使眾多補品也是補不過來的。
但願,人們都能珍惜自己的身體、都能珍惜自己的精神安寧和衛生,不要被一管之見的學說所誤導 現在的學校,真是一個害人坑。不被害於邪說中,便被害於自由戀愛,任意嫖妓中。如果只知道飲食男女,不知道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則比禽獸還惡劣。生為人,只空得一世的人身,絕對沒有一點人之氣分。見權威專家的身份誤導。不少著名的性學專家、醫生、大學教授對於手淫所持的態度就是「適度無害」。這些學者把這個觀點再傳播給他們的學生,造成錯誤觀點的廣泛流行。很多青少年學生沒有多少判斷力,比較迷信權威,因而真的以為「適度無害」。不要迷信權威,一定要從實踐去論證權威的思想是否符合事實。如果不符合事實,那就是錯誤的,錯誤就是錯誤的,不管是不是權威教授(只不過是互相利用。他們將同黨或異己作為愛憎的對象,又以自己所愛所憎作為衡量是非的標准。勢窮力屈時則互相攀附以求援助,勢均力敵時則勾心鬥角彼此傾軋)、醫學專家、著名學者說的 似優點很多,為繁忙的都市人解決的每天必要的煩碎事。 可惜,事實不如商業廣告所言那麼好
夫婦相敬如賓,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 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縱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憐憫心,生度脫心,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則無徇欲滅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煩惱。子女從小教訓,則無忤逆親心、敗壞門風之煩惱。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較。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然上來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如水,禮法如堤,男女授受不親,男女跳舞,兩者相擁,完全有違倫理綱常,而政府及一些教育家,不但對此不加過問,還大加提倡,實在是不應該。女性身體觀的革新
印光法師對女性身體觀的看法很具有時代顛覆性。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尚未結婚的童貞女子被賦予許多神聖的意義,是聖潔、美好、高雅的象徵,而婚後女子的身體則往往被認為骯臟、不凈、邪惡,甚至有人認為這樣的女子對法事法術有災難性的破壞效果。直到近代,這種觀念仍然存在。印光法師多次對這種帶有歧視性色彩的看法進行了批判,並提出了獨到的女性身體觀。
首先,印光積極提倡孕婦在生產時大聲念觀音,他認為這樣不僅可使女人自己免除痛苦、避免產後出現一些不良疾症,而且還可使小孩在降生之時就受到佛的恩澤。其次,印光多次在公開場合談懷孕、月經、母乳小孩等問題。懷孕、月經、母乳等問題在當時那個年月是社會很避諱的問題,而印光法師不但不避諱,還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或是對一些女性信眾說到。他勸誡女性懷孕時切勿進行房事,以此保持胎兒的正常、健康成長。第三,印光法師摒棄過去所謂的女性月經期間身體污穢、有失潔凈、不可禮拜參佛的習俗,認為經期也可照常參佛。最後,在喂養嬰兒方面,印光法師勸誡女人生氣後千萬不可哺乳,因為生氣後的乳汁是毒汁,會害死嬰兒,以此教導女性要從小溫柔嫻靜,不要動輒生氣,這樣可使自己終身受福,也可使家庭和睦溫馨。
對於女性身體的看法使印光法師招致了社會上的許多非議,面對這些壓力,印光法師不以為然,在他看來,佛法應該可以解決人的一切問題,佛教應該對於人生的一切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對女性身體進行評論就無可厚非。印光法師對女性身體的論述,在當時是一個革命性的言論,他說出了許多人未敢說出、羞於啟齒的譬如妻、女、姐、妹,人們都有。假如別人老盯著自己的妻子、女兒、姐姐、妹妹不懷好意地看,你必定會氣憤發怒,恨不得沖上去揍他一頓。但為什麼你看見人家的妻、女、姐、妹,稍有姿色,心裡就亂起淫念,妄圖污辱人家呢?既然同是天地的子女,都是我的同胞,如果對自己的同胞,生起不正的邪念,那就是污辱天地的兒女,欺負侮辱自己同胞,這樣的人,還配活在天地之間、還能叫他是人嗎?況且夫婦之道,關乎社會秩序穩定的大局,是五倫中的關鍵。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就是由於人有倫理道德。人若是做了蔑理亂倫的事,那就是以人身去行禽獸事,身體雖然是人,實際上連禽獸也不如!為什麼?因為禽獸不懂倫理道德,而人是知道倫理道德的。明知故犯,當然比禽獸更低級了。
然而一切眾生,都是由淫慾而生,所以這種習氣偏重,必須嚴加提防。如能在淫念生起時,將其作親人想、作怨仇想,或能作不凈觀想,就可以熄滅邪念,而養成淳厚的正念。「怨仇觀」與「不凈觀」已在前面序中說明,現在特將「當作親人來想」一法,加以闡發,希望閱讀的人,共同勉勵,遵守道德,擯棄惡念。
《四十二章經》教導我們見到婦女時應該:「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生度脫心,熄滅惡念。」①《梵網經》則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當生孝順心、慈悲心。」如此一想,則男女授受不親,男女跳舞,兩者相擁,完全有違倫理綱常,而政府及一些教育家,不但對此不加過問,還大加提倡,實在是不應該。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尚未結婚的童貞女子被賦予許多神聖的意義,是聖潔、美好、高雅的象徵,而婚後女子的身體則往往被認為骯臟、不凈、邪惡,甚至有人認為這樣的女子對法事法術有災難性的破壞效果。直到近代,這種觀念仍然存在。印光法師多次對這種帶有歧視性色彩的看法進行了批判,並提出了獨到的女性身體觀。
首先,印光積極提倡孕婦在生產時大聲念觀音,他認為這樣不僅可使女人自己免除痛苦、避免產後出現一些不良疾症,而且還可使小孩在降生之時就受到佛的恩澤。其次,印光多次在公開場合談懷孕、月經、母乳小孩等問題。懷孕、月經、母乳等問題在當時那個年月是社會很避諱的問題,而印光法師不但不避諱,還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或是對一些女性信眾說到。他勸誡女性懷孕時切勿進行房事,以此保持胎兒的正常不知樂只是一彈指那麼短,苦卻是一生常有啊。你應該息心念佛,並念觀音,將自己的妻妾,當作道友想,相敬如賓,不要起一點慾念,這樣久了,所有的病就可以全都好了。如果病已經痊癒,還不可以就行房事,必須要身體大強健後,為了有後代,偶爾行一次,就必能生育,而且生下的孩子健壯聰明,沒有什麼疾病,這是先天的培植啊。如果不知這個道理,那自己的妻妾,並所生的兒女,都沒有強健無病的幸福啊。這話也可以與妻妾說說,她們對自己是有需求的,慧佐的死,是他父母祖母所造成的。他家生了這個聰穎的兒子,不告訴他保身寡慾的道理,而是早早為他娶妻,又不說節欲的好處、縱欲的壞處。那二青年只知道求樂,不知道會死得快,並且已經得病,還不讓他妻子回娘家分開一時,結果一年多大病,終於死了。將要死時見他妻子,還動慾念,所以咬手指克制欲心啊。天下這種事多極了,就隨便說兩件事:
有一位皈依弟子家裡貧窮,他父親早死,他學做生意,資質淳厚,十五六歲就娶妻,人已經有傷損。先是在綢緞店管帳,他的友人讓他住普陀山法雨寺,調養數月,已強健起來。他母親與介紹來寺院的人吵鬧,恐怕他出家,同時拉著他店中老闆以及他岳父,來叫他回去。我對來人說:「回去可以,應當讓他妻子常住娘家,不到大復原,不可相見。」這種人總是最不懂事的,總是不聽我的話,仍在店中管帳。我往上海到他的店中(店老闆也是善人,素相識),見他面色光潤,知他還能節制。後來我回普陀山到南京,見他面色大變,問「你回去過?」說「回到家只住四天」。已經與沒有回去前的樣子,天地懸殊,後來竟然死亡。這孩子文字尚通順,如果不是他母親硬作主張,應當不至於早早夭亡。
又一位皈依弟子的兒子,他岳父也皈依了,他人頗有點聰明,英文很好,因為不知節欲,得病要往杭州西湖,說:「我一到西湖,病就好了一半。」他父母不知道他是不敢見妻,不許他去杭州西湖。又要去醫院,因此送到醫院,還讓他妻子常去看望,竟然死在醫院。他岳父對我說這事,我說:「你們是愚痴的人,結果他想不死,而非要他死。可惜他不明說不敢見妻子,見了就動念失精。」慧佐到死,見妻子就咬手指,你認為是厭惡,還不是真情,那是克制慾念當下的社會上,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據檢察機關統計,北京累計發生未婚媽媽殺嬰案8件。涉案的8名嫌犯都是自然分娩,在誕下嬰兒後立即採取了主動殺害行為,且犯罪手段十分殘忍,有的是用繩索或徒手扼壓嬰兒頸部造成嬰兒機械性窒息死亡,有的是從高樓將剛剛生下的嬰兒摔下,還有的是將嬰兒放在馬桶內反復沖水致其溺水死亡。
在以上的這些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一條規律:案犯們普遍學歷偏低,且正當花樣年華之際。另外,她們也基本上都屬於外來務工人員,身在他鄉,人際關系不是很復雜,但嚴重地缺乏關愛。小王雖為幼兒園教師,實際上卻與其她案犯們沒有太大的區別,教師一詞不足以顯示她的高明之處,也不必成為網友們對其口誅筆伐的罪因。那麼,小王產子殺嬰等案例的背後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隱情呢?筆者分析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一、缺乏生理常識。
小王作為一個未婚女孩,與其她的一些案犯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於那些最基本和必要的生理知識是比較欠缺的。一則在偷嘗禁果之前,她們並沒有採取保護措施或是保護措施不到位;二則在偷嘗禁果之後,她們一直渾渾噩噩、懵里懵懂的,竟不知道自己已然懷孕;三則雖已知曉自己懷孕的事實,卻因沒錢墮胎,或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一味掩飾,甚至為之鋌而走險;四則她們均無任何分娩常識,多數人「自產自銷」,竟不知孕婦生產也有很大可能會危及其自身生命。
二、社會倫理的包袱。
這些案例還有一個相通的地方,就是女案犯們幾乎都是自作主張,並不會跟她們親近的人溝通和交流,以盡可能妥善地處理和解決問題。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則男女雙方感情基礎極不牢固,男方缺乏責任心,或者兩人已經分手了;二則未婚先孕的事情極為不光彩,既遭人恥笑,更會讓當事女人今後的人生路無比崎嶇;三則傳統意識里的保守思維,令當事女孩無法面對自己的父母等親人,她們唯有遮蓋掩藏事實的真相,甚而不擇手段地銷毀一切可能泄密的證據。客觀地說,但凡女孩們有此說不口的「秘密」,她們就會採取各種極端的方式來掩蓋這些秘密。
三、法律意識淡薄。
這些年輕女孩們之所以敢於殘害生命,不把嬰兒當人看,主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她們的法律意識極其淡薄。她們往往不會認為弄死嬰兒也是在殺人犯罪,正因如此,這些女案犯們在事後多半都表現麻木,與正常人無異。事實上,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故意殺人是指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但凡生而為人,便具有生命權,無論親生與否,都不得隨意剝奪。盡管該規定直接簡單明了,但有不少的人總是會覺得它離自己遠著呢,這樣一來,既容易疏忽大意,也容易麻木不仁。正因如此,女案犯們才會無畏無懼,才會窮凶極惡,才會置人倫律法而不顧,才會自毀人生而不悟
⑵ 什麼是佛說的因果關系
所謂因果,因是能造作、產生一定後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產生的結果。由佛教的緣起論產生了因果理論,因果理論是佛教輪回解脫理論的基礎,隨著佛教的發展而對因果理論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因,也可能成為果,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佛教所講的因,有時與緣並用,且有一些區分。狹義的因是指產生結果的直接原因或內在原因,而緣則主要指產生結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間接條件。
因果關系的特點:
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因果關系作為客觀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它是客觀存在的,並不以人們主觀為轉移。
2、因果關系的特定性。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為了了解單個的現象,我們就必須把它們從普遍的聯系中抽出來,孤立地考察它們,一個為原因,另一個為結果。刑法因果關系的特定性表現在它只能是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
3、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結果只能在後,二者的時間順序不能顛倒。在刑事案件中,只能從危害結果發生以前的危害行為中去查找原因。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因果關系
⑶ 西藏是佛教聖地,為什麼在那裡還會出現封建農奴制和殘酷的刑法
西藏並非佛教聖地。佛教,沒有聖地這么一說。
釋迦牟尼佛住持此娑婆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有天堂,也有地獄,都是眾生善業惡業之所感召。眾生墮於地獄之中時,所受的苦,比在人世間最苦的苦,還要苦上百千萬倍。
西藏的社會制度是那個地方的大眾共同成就的共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樂相,有苦相,只是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個縮影。刑罰並非罪惡,造作惡業才是罪惡。如若作惡沒有惡報,剛強眾生心難趨善。
佛菩薩不會破壞眾生的輪回因果,佛法也不會破壞世間因果。
佛法為眾生揭示苦樂之所來,生死之所來,無明之所來。為處於暗冥的眾生指示明月,為渴望離苦的眾生指示極樂,為求取聖道的眾生宣說菩提。
⑷ 佛教中關於自殺的說法
大家好,本人學習佛教一點,說說自己看法。世間沒有對與錯,只有執念,妄心,分別。沒有執念就是阿羅漢。對食物的追求,得到,對美女,對名利,對成績都是執著。對不是自殺,而是除自殺外死亡的得到也是執著。執著才有煩惱痛苦。老是糾結自殺是不對的,難道不煩惱嗎,難道不執著嗎。自殺也好,不自殺也好。生也好,死也好。本都是虛假的,連身體都是假的,臭皮囊還有什麼傷害不得。如果認為不能自殺就是真正把身體看成真實的了。在你最難受,痛苦的時候,還在控制不能自殺,不能自殺,下地獄,,這不是執著嗎。。佛教有餓鬼道,那是執念深的墮落者。如果自殺能幫施主不再痛苦,那他為啥不能存在,佛就是讓人脫離苦海,不是讓人糾結不能自殺而痛苦的。佛就是讓世人不再煩惱。。。如果我說這些傷害到施主的觀點,我會告訴你,你是正確的,佛教就是不能自殺下地獄,那就認為他是正確的唄哈哈,那他就是事實。而我會得到大自在,施主也會開心。這就是不去執著對錯。。。謝謝大家能看到這。謝謝
⑸ 佛教主管刑法的菩薩
好象沒有吧,佛教里說的是三世因果報應,這就象物理規律,無需有個誰來主管、來操心。
電視劇多是亂演,比如把佛法當成佛的法術,其實佛法是佛陀教導人們出離輪回、離苦趨樂的方法。
⑹ 什麼叫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一個事件(即「因」)和第二個事件(即「果」)之間的關系,其中後一事件被認為是前一事件的結果。一般來說,因果還可以指一系列因素(因)和一個現象(果)之間的關系。對某個結果產生影響的任何事件都是該結果的一個因素。直接因素是直接影響結果的因素,也即無需任何介入因素(介入因素有時又稱中介因素)。
(6)佛學和刑法擴展閱讀:
因果關系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刑法因果關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在刑事案件中,危害行為能引起什麼樣的危害結果,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因此,查明因果關系時,一定要從實施危害行為的時間、地點、條件等具體情況出發作具體分析。因果關系的復雜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事物之間聯系的多樣性決定了因果聯系復雜性。
⑺ 佛法說靈魂無肉身、可是又說惡人靈魂會下地獄受各種肉體上的刑罰是怎麼回事
地藏經說得,靈魂是無肉身,可惡人的靈魂為什麼會下地獄受到各種肉體上的刑罰?因為惡人的業力深重,不能投胎,不能往生善道,所以要受到刑罰把一些業力消了才能投胎。
⑻ 佛教中,什麼樣的人會下地獄
地獄(梵語naraka)十八泥犁纖中,列有十八個地獄,何等為十八呢?就是光就居、居虛略、桑居都、樓、房卒、草烏卑次、都盧難旦、不盧半呼、烏竟都、泥盧都、烏略、烏滿、烏藉、烏呼、須健居、末都干直呼、區通途、陳莫。這些都是梵音,全部是一些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大谷等的刑罰。
第一層,拔舌地獄
凡在世之人,挑撥離間,誹謗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辨,說謊騙人。死後被打入拔舌地獄,小鬼掰開來人的嘴,用鐵鉗夾住舌頭,生生拔下,非一下拔下,而是拉長,慢慢地拽......後入剪刀地獄,鐵樹地獄。
第二層,剪刀地獄
在陽間,若婦人的丈夫不幸提前死去,她便守了寡,你若唆使她再嫁,或是為她牽線搭橋,那麼你死後就會被打入剪刀地獄,剪斷你的十個手指!更不用說她的丈夫還沒死,就像《水滸傳》中的王婆,潘金蓮本無意勾引西門慶,王婆卻唆使她討好西門大官人,並贈予她毒葯,毒害武大郎。且不說潘金蓮,西門慶下場如何,單講王婆,剪刀地獄夠她一戧!
第三層,鐵樹地獄
凡在世時離間骨肉,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死後入鐵樹地獄。樹上皆利刃,自來後背皮下挑入,吊於鐵樹之上。待此過後,還要入拔舌地獄,蒸籠地獄。
第四層,孽鏡地獄
如果在陽世犯了罪,若其不吐真情,或是走通門路,上下打點固旃海,就算其逃過了懲罰,逃亡一生也終有死那天吧?到地府報道,打入孽鏡地獄,照此鏡而顯現罪狀。然後分別打入不同地獄受罪。
第五層,蒸籠地獄
有種人,平日里家長里短,以訛傳訛,陷害,誹謗他人。就是人們常說的長舌婦。這種人死後,則被打入蒸籠地獄,投入蒸籠里蒸。不但如此,蒸過以後,冷風吹過,重塑人身,帶入拔舌地獄。
第六層,銅柱地獄
惡意縱火或為毀滅罪證,報復,放火害命者,死後打入銅柱地獄。小鬼們扒光你的衣服,讓你裸體抱住一根直徑一米,高兩米的銅柱筒。在筒內燃燒炭火,並不停扇扇鼓風,很快銅柱筒通紅……看過《封神榜》嗎?蘇妲己的炮烙,到此你肯定激靈一下。
第七層,刀山地獄
褻瀆神靈者,你不信沒關系,但你不能褻瀆他;殺牲者,別提殺人,就說你生前殺過牛呀,馬呀,貓,狗,因為它們也是生命,也許它們的前生也是人或許還是你的......因為陰司不同於陽間,那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牛,馬,貓,狗以及人,來者統稱為生靈。犯以上二罪之一者,死後被打入刀山地獄,脫光衣物,令其赤身裸體爬上刀山......視其罪過輕重,也許「常駐」刀山之上。
第八層,冰山地獄
凡謀害親夫,與人通姦,惡意墮胎的惡婦,死後打入冰山地獄。令其脫光衣服,裸體上冰山。另外還有賭博成性,不孝敬父母,不仁不義之人,令其裸體上冰山。潘金蓮定在!
第九層,油鍋地獄
賣淫嫖*,盜賊搶劫,欺善凌弱,拐騙婦女兒童,誣告誹謗他人,謀占他人財產,妻室之人,死後打入油鍋地獄,剝光衣服投入熱油鍋內翻炸,啪,啪直響!依據情節輕重,判炸N遍......有時罪孽深重之人,剛從冰山裡出來,又被小鬼押送到油鍋地獄里暖和暖和……平常人們所說的十八層地獄,數目是對了,但從意義上卻卻不見得理解。《十八泥犁經》中講到這十八層的差別,最主要不在於空間的上下,而在於時間和刑法上的不同,尤其時間上。若與陽世的時間比教,第一層地獄是以人間的三千七百五十年為一日,在這里的眾生必須此生活一萬年,想要早死一天都不行,而這一萬歲就相當於人間的一百三十五億年。而由於地獄的時間和壽命都是依次倍增的,所以,到了第十八層地獄,便億億億年為單位,如此長期的受刑時間,可說是名符其實的萬劫不復,痛苦和殘酷的景象,是世人所難以想像和理解的。
第十層,牛坑地獄
這是一層為畜生申冤的地獄。凡在世之人隨意諸殺牲畜,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它們的痛苦上。那麼好,死後打入牛坑地獄。投入坑中,數只野牛襲來,牛角頂,牛蹄踩.....另據記載,與之相反的還有名為「刀船地獄」的,未在此十八層地獄之列,後面將補充。
刀船地獄里有「養雞女」。她頭扎雙股高發髻,著尖領窄袖襦服,體態豐滿秀麗,表情穩重溫和,兩唇輕抿,嘴角微翹,體現了安逸享樂的情景。她與周圍陰森恐怖,受刑人呼天號地,牛頭馬面猙獰,令人毛骨悚然的場面形成鮮明對比,有如「鶴立雞群」。告戒世人不要殺生破戒,現在清苦,但將來死後則其樂無窮;眾生在人間貪食雞和蛋,現在很樂,但將來下地獄則其苦無窮。同樣,「養雞女」現在養雞是「樂」,但將來入地獄是「苦」。
第十一層,石壓地獄
若在世之人,產下一嬰兒,無論是何原因,如嬰兒天生呆傻,殘疾;或是因重男輕女等原因,將嬰兒溺死,拋棄。這種人死後打入石壓地獄。為一方形大石池(槽),上用繩索吊一與之大小相同的巨石,將人放入池中,用斧砍斷繩索......
第十二層,舂臼地獄
此獄頗為稀奇,就是人在世時,如果你浪費糧食,糟踏五穀,比如說吃剩的酒席隨意倒掉,或是不喜歡吃的東西吃兩口就扔掉。死後將打入舂臼地獄,放入臼內舂殺。稀奇的是如果你吃飯的時候說話,特別是臟話,穢語,罵街,死後同樣打入舂臼地獄受罪。所以提醒大家,吃飯的時候最好不要說話,特別是罵街。
第十三層,血池地獄
凡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門邪道之人,死後將打入血池地獄。投入血池中受苦。我也不大明白,這里說凡難產,吐血,流血而死之人,死後也投入血池中受苦?
第十四層,枉死地獄
要知道,作為人身來到這個世界是非常不容易的,是閻王爺給你的機會。如果你不珍惜,去自殺,如割脈死,服毒死,上弔死等人,激怒閻王爺,死後打入枉死牢獄。就再也別想為人了。我勸戒在世的人,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頑強的活下去,自殺是懦弱的表現。特別是那些殉情的傻小子們。
第十五層,磔刑地獄
現在不多見了,不過此罪過很大。即挖墳掘墓之人,死後將打入磔刑地獄,處磔刑。
第十六層,火山地獄
這一層比較廣泛,損公肥私,行賄受賄,偷雞摸狗,搶劫錢財,放火之人,死後將打入火山地獄。被趕入火山之中活燒而不死。另外還有犯戒的和尚,道士。也被趕入火山之中。(這層應該人滿為患了)
第十七層,石磨地獄
糟踏五穀,賊人小偷,貪官污吏,欺壓百姓之人死後將打入石磨地獄。磨成肉醬。後重塑人身再磨!另外還有吃葷的和尚,道士皆如此。
第十八層,刀鋸地獄
偷工減料,欺上瞞下,拐誘婦女兒童,買賣不公之人,死後將打入刀鋸地獄。把來人衣服脫光,呈「大」字形捆綁於四根木樁之上,由襠部開始至頭部,用鋸鋸斃。
更恐懼被關押的時間:十八地獄是以受罪時間的長短,與罪行等級輕重而排列,若隨最短時間的光就居地獄之壽命而言,其一日等於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經一萬歲,也就是人間一百三十五億年,才命終出獄,逐次往後推,每一地獄各各比前一地獄,增苦二十倍,增壽一倍,到了十八地獄時,簡直苦得無法形容,並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⑼ 佛教的精髓是什麼
"四諦"的字面意思是四個真實不虛的道理,是原始佛教關於人生為何具有苦惱和如何擺脫苦惱的四大真理。
苦諦
是說人生是充滿種種痛苦的,也可以說人生是個充滿痛苦的過程。佛教把各種苦惱歸納為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與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會或結合;不能自由脫離自己所憎惡的環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愛別離苦(與自己相愛的人分離;離開自己愛戀的環境或年華、際遇等)、五盛陰苦(五陰指色、受、想、行、識,概指一切身心之苦)。
集諦
用以揭示人生苦惱產生的根本原因。佛教認為人的貪求慾望或"愛"是帶來一切苦痛的根本原因,有時把"貪、嗔、痴"看作是萬惡之源。說由於有貪愛的慾望,並且對人生的道理無知(無明,或"痴"),便產生追求金錢利益和名譽的思想和行動,達不到目的便產生嗔怒感情,與別人發生沖突和爭斗,從而煩惱叢生,不僅生前痛苦不已,並且招致死後在"五道"或"六道"中輪回。佛教在有的場合為了強調無知是造成各種苦惱的最根本的原因,便把"無明"置於首位。
佛教雖主張一切事物的生滅、聚散是由因緣(各種內外條件)決定的,但也繼承了古老的靈魂不滅的思想。認為眾生生前由於"無明"、"貪愛"等趨使,不可避免地要產生各種各樣的善惡行為("造業"),將導致死後靈魂在天界、人間、畜生、餓鬼、地獄的"五道"(加上阿修羅--惡神,為"六道")之間輪回投生,不能從生死苦惱中得到解脫。
滅諦
是說滅除貪愛慾望,便斷除了產生苦惱的原因,使自己永遠不再輪回於生死苦海。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從《阿含經》上經常看到釋迦牟尼向弟子描述自己達到的至高解脫境界是:
我生已盡,煩惱已滅,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意為我的現世生命已經結束,一切煩惱徹底斷滅,修行已達圓滿,從此將永遠地擺脫生死輪回。這就是"滅諦"的實現,也就是所謂涅槃。
道諦--八正道
講達到滅除痛苦,進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徑。此即八正道,包括:正見(正確的見解)、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確的行為)、正命(遵循正確人生原則的職業和生活),正精進(正確的修行)、正念(正確地憶念四諦的道理)、正定(正確地修行禪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正見,相當於現代用語中的正確的立場和世界觀、價值觀,不過它是特指以四諦之理為指導的佛教的立場和世界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