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個人合夥的規定
⑴ 什麼是個人合夥認定條件
您好,
就個人合夥的法律關系,我國目前尚無一部專門的個人合夥法律,其相關法律規定主要散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其司法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規定「個人合夥是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個人合夥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為,一是合夥是以合夥協議為成立前提的,二是合夥人必須共同出資,三是合夥必須由合夥人合夥經營、共同勞動、共享利潤,四是合夥人對合夥債務負連帶責任。從上述法律規定及個人合夥的基本條件來看,合夥協議是個人合夥成立的前提與基礎,也是確定合夥個人權利義務的前提與基礎。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大部分合夥個人在合夥過程中均會簽訂書面合夥協議,以保障合夥事務的順利開展,但也有部分個人合夥無書面合夥協議,在這里,筆者主要探究無書面合夥協議的情況下結合法律規定如何認定個人合夥關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50條規定:「當事人之間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但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合夥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規定屬於對個人合夥成立的一般構成要件,即通常情況下,成立個人合夥應當是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但在無書面合夥協議的前提下,就個人合夥關系是否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進行了規定。上述司法解釋可以理解為兩層意思:第一,沒有書面的合夥協議,但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個人合夥情況進行了核准登記的,又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的,可以認定為合夥關系。此處,個人合夥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應視為特定的國家行政部門對個人之間的經濟組織形式形成的一種確認,具有法定效力,可以認定個人合夥的成立。第二、在無書面合夥協議又無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核准登記,在具備合夥個人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的條件下,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的,可以認定雙方具有合夥關系。第二層意思對個人合夥關系的成立規定得更為寬松,但也對在此種情形下如何認定個人合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認定的難度。
在審判實踐過程中,個人提出有合夥關系往往是在如何分配利益的情況下產生的。在有書面合夥協議的情況下,按照協議的約定辦事。但無書面合夥協議的情況下,一方主張有合夥關系要求分配合夥利潤,而另一方往往否定雙方存在合夥關系。主張有合夥關系的個人在無書面合夥協議的情況提供兩個以上證人證言用以證實個人合夥關系的成立。在這種情況下,對證人證言的審查就成了確定個人合夥關系成立的關鍵。筆者認為司法解釋中所規定的在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基礎上「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應當理解為第一,兩個證明人應當與合夥無利害關系,即該證明人不得有與一方有親屬、朋友關系或也可參與合夥利潤分配等存在作證不利於另一方的情形,第二,無利害關系人應屬於曾參與、見證過合夥協商過程,知曉合夥的具體內容,對合夥形成合夥約定清楚、了解的人,而且該無利害關系人並非只是聽某一合夥人說過或從其他第三人處聽說過有合夥一事。第一點容易把握,但對第二點較難掌握,也是司法審判實踐中容易忽視的地方。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主張合夥關系成立的一方為證明有合夥關系往往會提供不少無利害關系證明人,這就要求我們仔細審查該無利害關系人的證明內容,確定其證明力的大小,如該利害關系人沒有參與、見證過合夥協商過程,對合夥的具體內容如個人之間如何投資,投資比例,如何經營,如何分配利潤共擔風險等具體內容均不知情,僅僅在作證過程中只是陳述聽當事人一方或從其他人處聽說過進行了合夥,或猜測存在合夥情形,則不能達到證明雙方具有個人合夥關系的目的,即不能認定雙方形成個人合夥關系。
在無書面合夥協議的情況下,對個人合夥關系的認定對雙方當事人在權利義務的確定有重大影響,一旦認定個人合夥關系成立,也就意味著主張個人合夥關系成立的當事人取得了合夥人地位,可以對合夥事務享有處理權,對合夥財產享有結算、分配等權利,所以,在無書面合夥協議的情況下,對個人合夥關系的認定要慎之又慎,既要保護主張個人合夥關系成立的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要考慮合夥經濟體的正常發展。
⑵ 民法典關於個人合夥的法律規定
個人合夥在我國民法中是等同與自然人對待的,因此,個人合夥像自然人一樣對外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種無限連帶自認是一種對外責任,而合夥人內部關系的考點常常會與之相互結合。掌握個人合夥,必須主意三點:
第一,個人合夥責任的確立有待於合夥人身份的確定,而合夥人的認定主要從是否分配盈餘的角度來判斷;
第二,個人合夥連帶責任不以合夥人內部有不同的約定而轉移;
第三;若一個合夥人超過自己應當承擔的部分對外承擔責任後,對其他合夥人有追償權。
【相關法條】
《民法通則》第三十條個人合夥是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務、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
《民法通則》第三十四條個人合夥的經營活動,由合夥人共同決定,合夥人有執行和監督的權利。
合夥人可以推舉負責人。合夥負責人和其他人員的經營活動,由全體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通則》第三十五條合夥的債務,由合夥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
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
《民法通則意見》第四十五條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在民事訴訟中,應當以依法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為訴訟當事人,並由合夥負責人為訴訟代表人。合夥負責人的訴訟行為,對全體合夥人發生法律效力。
未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合夥人在民事訴訟中為共同訴訟人。合夥人人數眾多的,可以推舉訴訟代表人參加訴訟,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全體合夥人發生法律效力。推舉訴訟代表人,應當辦理書面手續。
⑶ 民法通則合夥的規定
在我國,合夥分為個人合夥、法人合夥和合夥企業。
根據《民法通則》30至35條的規定,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由合夥人按照廚子比例或協議約定,以各自的財產對合夥的債務承擔清償責任。
法人合夥是指企業之間、企業與事業單位之間聯營,共同出資,共同經營的聯合體。根據《民法通則》52條,法人合夥必須是由法人組成的聯合體,該聯合體不具備法人條件的,由各方按照出資比例或協議的約定,以各自所有或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
而合夥企業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合夥企業法》在我國境內設立的,由兩個或以上的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企業組織形式。
⑷ 民法總則沒有個人合夥的約定,那麼個人合夥適用什麼法律來約束
1.因為個人合夥和聯營,本身就是合同關系。我國合同法已經非常成熟,有專合同法調整就行了,無需民屬法總則再行規定。
2.有關合夥企業的法律是公司法、商法、經濟法規定的。與民法總則無關。
3.第三十條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
4.第三十一條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
5.第三十三條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⑸ 民法通則為什麼沒有關於企業合夥的規定,只有個人合夥的規定
《民法通則》出台的時候,還沒有合夥企業的法律規定。因此《民法通則》的規定很粗。
⑹ 民法典個人合夥的法律規定
民法典個人合夥的法律規定,集中在第二十七章合夥合同里。
這一章明確規定了合夥協議的簽訂、合夥事務的管理、利潤分配和虧損分擔、債務承擔、合夥解除等。
⑺ 民法通則對《個人合夥》有哪些規定
個人合夥,來是指兩自個以上的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的民事主體。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個人合夥的經營活動,由合夥人共同決定,合夥人有執行和監督的權利。 合夥人可以推舉負責人。合夥負責人和其他人員的經營活動,由全體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
我國合夥分為:個人合夥、法人合夥和合夥企業。 其中,只有合夥企業具有企業資格。他與個人合夥最大的不同在於,合夥企業的成立需要有書面協議。這是合夥企業成立的基本條件。
個人合夥的合夥人為自然人。這一點區別於法人合夥,前者適用《民法通則》 ,後者適用《合夥企業法》 。
⑻ 民法總則沒有個人合夥的約定,那麼個人合夥適用什麼法律來約束
1.因為個人合夥和聯營,本身就是合同關系。我國合同法已經非常成熟,內有合同法調整就行了,容無需民法總則再行規定。
2.有關合夥企業的法律是公司法、商法、經濟法規定的。與民法總則無關。
3.第三十條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
4.第三十一條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
5.第三十三條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⑼ 為什麼《民法總則》取消了《民法通則》中的個人合夥和聯營
您好!這應該是因為個人合夥和聯營,本身就是合同關系。我國合同法已經非常成熟,有合同法調整就行了,無需民法總則再行規定。
《民法通則》中,和城市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一起並列的,還有一個組織,就是個人合夥。在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之後,又單列一節「聯營」。
新頒行的《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就三個類型: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民法總則》中,和自然人並列的,只有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但取消了「個人合夥」。
《民法總則》「非法人組織」之後 ,取消了《民法通則》原有的「聯營」一節。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