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救濟權

司法救濟權

發布時間: 2021-11-28 23:28:39

『壹』 行政救濟包括哪些司法救濟包括哪些

行政救濟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直接侵害其合法權益,請求有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對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行為實施糾正,並追究其行政責任,以保護行政管理相對方的合法權益。
其途徑主要有二種:
一、行政機關救濟
行政管理相對方依法向有權的國家行政機關請求對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行為或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糾正或追求起行責任的一種救濟途徑。(行政復議)
二、司法機關救濟
——行政訴訟
一、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1999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一)概念
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管理職權時,與作為被管理對象的相對人 就已經生效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爭議,根據相對人的申請,由該行政主體的上一級行政機關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復查並作出決定的一種法律制度。
(二)特點
1、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
2、以行政爭議為處理對象的行為
3、行政復議是由行政相對方提起的一種依申請而產生的行為。
4、行政復議是一種行政司法行為。
(三)行政復議的范圍
1、具體行政行為
2、抽象行政行為(部分)
條件: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3、排除:
(1)不服國務院部、委員會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的,不能附帶申請行政復議。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
(2)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的內部行政行為的,不能申請行政復議。當事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出申訴。
(3)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的,不能申請行政復議。當事人應當依法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4)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不服的。
4、行政復議程序
(1)申請:
期限:60天、3日、5日、3個月
(2)受理
(3)審理:
方式:書面復議
(4)決定:
期限:60日。最多延長30天。
(5)執行:
二、行政賠償
(《國家賠償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
(一)概念
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因其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所依法應當由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承擔的一種賠償責任。
(二)特徵
1、行政賠償實質是一種國家賠償
2、起因是行政侵權損害行為
3、行政賠償的義務主體只能是侵權行政機關
4、賠償的范圍以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為限
5、行政賠償的責任形式是損害賠償
6、行政賠償的法律責任主體是行政主體。
(三)行政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和規則原則
1、構成要件
(1) 行政侵權行為
實施行政侵權行為的人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的公務員或其他被授權或委託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能的人員。
行政侵權行為必須是執行行政職務的行為。
行政侵權行為必須是違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
(2)損害事實
(3)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2、行政賠償責任的規則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2)危險責任原則
(3)違法責任原則
(四)行政賠償的范圍
1、侵犯人身權的行為
2、侵犯財產權的行為
(五)行政賠償程序
行政程序(非訴訟程序)
司法程序(訴訟程序)
我國:現行政後訴訟
三、行政訴訟
(一)概念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以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二)構成要件
1、 原告是認為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2、被告是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3、原告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律、法規規定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內的行政爭議,以及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4、元該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定期限之內。
5、法律、法規必須經過行政復議的,已經經過行政復議的;自行選擇行政復議的,復議機關已作出復議決定或者逾期未做出復議決定的。
(三)行政訴訟的特有原則
1、選擇復議原則
2、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原則
3、具體行政行為不因訴訟而停止執行原則
4、不適用調解原則
5、被告復舉證責任原則
6、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行政處罰顯失公正
(三)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 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1、2款具體規定。
不予受理:
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抽象行政行為
內部行政行為
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四)行政訴訟的管轄
1、級別管轄
2、地域管轄
3、裁定管轄
移送管轄,指定管轄、管轄權的轉移
(五)行政訴訟參加人
1、概念:
指因與行政爭議存在直接利害關系而參加行政訴訟的整個過程或主要階段的人及與他們的訴訟地位相類似的人。
包括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
當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
訴訟參與人:指除審判人員、書記員、執行人員以外的參與行政訴訟的人。
包括參加人、證人、鑒定任何翻譯人員等。
2、原告
公民、法人、其他組織
3、被告
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4、第三人
與提起訴訟的的具體行政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5、訴訟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和委託代理人

『貳』 什麼叫行政救濟,司法救濟,民事救濟,刑事救濟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權利救濟旨在通過某種積極方式的運用使受損權回益得到恢復答或者補救;救濟的獲得以侵害的事實、且需以實體權利的存在為前提;權利救濟的主要方法為法律救濟,主要包括司法救濟、仲裁救濟和行政司法救濟。

『叄』 司法救濟是什麼包括哪些內容

司法救濟:是指當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們的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人民法院應當對這版種侵害行為作有效的權補救,對受害人給予必要和適當的補償,以最大限度地救濟他們的生活困境和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維護基於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諧。
目前,我國有關司法救助制度的法律規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此規定中的司法救助,內容僅限於民事、行政案件中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免交。

『肆』 如何正確行使信訪權和司法救濟權

群眾信訪應當是公民司法救濟的權利吧,依法行使唄

『伍』 請問司法救濟與行政救濟的區別是什麼

司法救濟與行政救濟的區別:

(1)兩者給予救濟的機關不同。

司法救濟是向法院、仲裁機構請求救濟;

行政救濟是內部糾正不合理不合法的救濟方式,救濟的機關是上一級行政機關。

(2)兩者救濟方式不同。

司法救濟通過訴訟或者仲裁獲得救濟;

行政救濟通過行政復議獲得。

(3)兩者適用范圍不同。

司法救濟涉及民事糾紛、行政訴訟、刑事糾紛等均可以通過訴訟方式解決;

行政救濟適用范圍非常狹小,僅針對違法、不當行政行為。

(4)司法救濟是最終的救濟,對於通過行政救濟仍然無法解決或者不服的,仍然可以通過司法救濟進行再次救濟——即通過行政訴訟對行政復議的結果進行救濟。

(5)司法救濟權擴展閱讀:

司法救濟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是存在區別的。

救濟分為三類,一類是社會救濟,一類是私力救濟,還有一類是公力救濟,也就是司法救濟。這是司法救濟的原始含義。

現在司法救濟又被運用到了刑事訴訟法中,產生了新的含義——是對於被害人的一種救濟形式,被害人受到刑事犯罪行為的侵害之後,財產、人身和精神受到損失,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也做出了判決,但是被告人沒有更多財產用於經濟賠償,國家因此給予被害人一定的救濟,這就是刑事訴訟法中的司法救濟。

當然,這個司法救濟和原來的司法救濟就不同了,刑事訴訟法中的司法救濟可以表述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陸』 司法救濟一般由什麼主導並通過公正的審判來實現

人民法院主導
司法救濟么 就是訴訟程序救濟唄

『柒』 行政訴訟,屬於司法救濟還是行政救濟

行政訴訟屬於司法救濟。
司法救濟是指當事人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而通過法定程序專向司法機關(法屬院、檢察院等)尋求幫助,司法機關依法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的行為。
行政訴訟是當事人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手段尋求救濟,人民法院通過裁判的方式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行政訴訟屬於司法救濟。
行政救濟是指當事人不通過司法機關,而直接向行政機關尋求幫助,行政機關依法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的行為。

『捌』 急!司法救濟是每年都給救助金的嗎標準是什麼司法救濟和司法救助是一個意思嗎

不是給救助金,兩個意思一樣,司法救濟:是指當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們的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人民法院應當對這種侵害行為作有效的補救,對受害人給予必要和適當的補償,以最大限度地救濟他們的生活困境和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維護基於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諧。

目前,我國有關司法救助制度的法律規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此規定中的司法救助,內容僅限於民事、行政案件中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免交。

『玖』 請問司法救濟的原則有哪些

司法機關救濟
——行政訴訟
一、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1999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一)概念
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管理職權時,與作為被管理對象的相對人 就已經生效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爭議,根據相對人的申請,由該行政主體的上一級行政機關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復查並作出決定的一種法律制度。
(二)特點
1、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
2、以行政爭議為處理對象的行為
3、行政復議是由行政相對方提起的一種依申請而產生的行為。
4、行政復議是一種行政司法行為。
(三)行政復議的范圍
1、具體行政行為
2、抽象行政行為(部分)
條件: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3、排除:
(1)不服國務院部、委員會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的,不能附帶申請行政復議。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
(2)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的內部行政行為的,不能申請行政復議。當事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出申訴。
(3)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的,不能申請行政復議。當事人應當依法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4)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不服的。
4、行政復議程序
(1)申請:
期限:60天、3日、5日、3個月
(2)受理
(3)審理:
方式:書面復議
(4)決定:
期限:60日。最多延長30天。
(5)執行:
二、行政賠償
(《國家賠償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
(一)概念
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因其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所依法應當由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承擔的一種賠償責任。
(二)特徵
1、行政賠償實質是一種國家賠償
2、起因是行政侵權損害行為
3、行政賠償的義務主體只能是侵權行政機關
4、賠償的范圍以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為限
5、行政賠償的責任形式是損害賠償
6、行政賠償的法律責任主體是行政主體。
(三)行政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和規則原則
1、構成要件
(1) 行政侵權行為
實施行政侵權行為的人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的公務員或其他被授權或委託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能的人員。
行政侵權行為必須是執行行政職務的行為。
行政侵權行為必須是違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
(2)損害事實
(3)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2、行政賠償責任的規則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2)危險責任原則
(3)違法責任原則
(四)行政賠償的范圍
1、侵犯人身權的行為
2、侵犯財產權的行為
(五)行政賠償程序
行政程序(非訴訟程序)
司法程序(訴訟程序)
我國:現行政後訴訟
三、行政訴訟
(一)概念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以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二)構成要件
1、 原告是認為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2、被告是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3、原告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律、法規規定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內的行政爭議,以及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4、元該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定期限之內。
5、法律、法規必須經過行政復議的,已經經過行政復議的;自行選擇行政復議的,復議機關已作出復議決定或者逾期未做出復議決定的。
(三)行政訴訟的特有原則
1、選擇復議原則
2、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原則
3、具體行政行為不因訴訟而停止執行原則
4、不適用調解原則
5、被告復舉證責任原則
6、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行政處罰顯失公正
(三)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 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1、2款具體規定。
不予受理:
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抽象行政行為
內部行政行為
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四)行政訴訟的管轄
1、級別管轄
2、地域管轄
3、裁定管轄
移送管轄,指定管轄、管轄權的轉移
(五)行政訴訟參加人
1、概念:
指因與行政爭議存在直接利害關系而參加行政訴訟的整個過程或主要階段的人及與他們的訴訟地位相類似的人。
包括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
當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
訴訟參與人:指除審判人員、書記員、執行人員以外的參與行政訴訟的人。
包括參加人、證人、鑒定任何翻譯人員等。
2、原告
公民、法人、其他組織
3、被告
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4、第三人
與提起訴訟的的具體行政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5、訴訟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和委託代理人

熱點內容
道德與法治心得 發布:2025-08-26 21:23:42 瀏覽:549
郵寄勞動法 發布:2025-08-26 21:23:32 瀏覽:188
遼寧省司法鑒定機構名冊 發布:2025-08-26 21:14:08 瀏覽:330
法官具體整改措施 發布:2025-08-26 21:13:09 瀏覽:831
司法部6號 發布:2025-08-26 20:37:02 瀏覽:141
年閩清法院 發布:2025-08-26 20:36:08 瀏覽:97
2017年經濟法題 發布:2025-08-26 20:27:56 瀏覽:845
勞動法對企業內部退職待遇 發布:2025-08-26 20:26:57 瀏覽:552
廣東省動物防疫條例 發布:2025-08-26 19:58:21 瀏覽:773
司法部任永安 發布:2025-08-26 19:50:31 瀏覽: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