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林山田刑法通論

林山田刑法通論

發布時間: 2021-11-30 07:04:59

A. 為什麼犯罪要有追訴期限

任何一方面的刑事法律制定都考慮社會危害性,如果一種行為在一定期限內沒被發現,或者再犯的話,其社會危害性就變得很小,可以免於法律追究,減輕訴訟資源的浪費。
時效制度是指依照法律之規定,一定的事實狀態因一定時間之經過而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的法律制度。時效包括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刑法上的時效是一種消滅時效,包括追訴時效和行刑時效,其中追訴時效是指享有追訴權的主體對特定的犯罪沒有適時行使追訴權的事實狀態經過法定的期限,則對於該罪的追訴權消滅的法律制度。關於追訴時效的存在根據在理論上有多種觀點:怠於行使說、證據湮滅說、改善推測說、社會遺忘說、刑罰同一說、法律與事實調和說、折衷說等,前6種學說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予以求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追訴時效存在的內在根據,既有其合理性,又難免片面。折衷說綜合以上諸說的可取之處,是目前較有說服力的一種理論,也是我國大陸刑法學界的通說。

《刑法》第八十七條【追訴時效期限】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條【追訴期限的延長】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B. 跪求一些書名!!!

這個提問涉及范圍好廣啊,你是用來干什麼呢?裝飾書櫃?論文需要?充實知識面?還是考試?光文學作品就能列一大堆了呀。你可以去網上找找別人推薦的書單什麼的。主要還是要看個人喜好的啦,別人推薦的你不一定喜歡看。

中國文學部分:古典四大名著、三言兩拍、儒林外史、東周列國志、世說新語、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官場現形記、老殘游記、說苑、閱微草堂筆記、浮生六記、唐宋傳奇選、醒世姻緣傳、明清文言小說選、三俠五義、駱駝祥子、圍城、京華煙雲、平凡的世界、邊城、李自成、二月河帝王小說系列、四世同堂、啼笑因緣、魯迅全集、王小波全集、……新華書店一逛就是一堆了

外國文學:看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出版書目好了,簡愛、三劍客、亂世佳人、百年孤獨、老人與海、……就有一大堆了。
經營流程:生產與運營管理,……
管理規范:管理學,管理學原理,管理經濟學,……
國際時事:經濟管理出版社的「國際時事政治讀本」,……
法律常識:你買法律條文好了,或者《民法原理》(張俊浩),《債法總論》(史尚寬),《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鄭成思),《法理學》(張文顯),《刑法通論》(林山田),《中國行政法》(陳新民)……

C. 犯罪集團參考文獻,必須要有[M],[J]這樣的格式,15個就可以了,謝謝!

[1] 趙秉志.《外國刑法原理(大陸法系)》〔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 趙秉志.《集團犯罪下主從犯認定———以職務犯罪為視角》〔J〕. 中國法學,2004.
[3] 趙秉志、肖中華.《有關集團犯罪若干問題探討》〔J〕. 檢察日報, 2009.
[4] 趙秉志.《犯罪主體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
[5] 陳興良.《共同犯罪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
[6] 陳興良.《共同犯罪論》(第二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7] 張明楷.《刑法通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8] 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9] 高銘暄.《新中國刑法的理論與實踐》〔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0] 高銘暄.《刑法學原理:第1卷》〔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1993.
[11] 何秉松.《刑法教科書》〔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1995.
[12] 馬克昌.《刑法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3] 謝治東.《犯罪集團問題深究——以共同正犯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14] 陳家林.《共同正犯研究》〔M〕 .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15] 林山田.《刑法通論》〔M〕. 台北: 三民書局, 1986.
[16] 韓忠漠.《刑法原理》〔M〕.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17] 杜國強.《集團犯罪研究》〔M〕 .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18] 西田典之.《日本刑法總論》〔M〕. 劉明祥、王昭武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D. 試述不作為犯罪的概念以及不作為犯罪中作為義務的來源。

不作為犯罪中先行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

我國對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採取的是形式來源分類法,刑法理論中,作為義務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
(二)職務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
(三)先行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
(四)法律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

在認定先行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時,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探討:

1、先行行為是僅限於違法行為還是也包括合法行為?

台灣刑法中將先行行為規定為作為義務,但並未涉及先行行為的法律性質問題。學者對此有所界定,認為該行為應限於違法有責行為:「惟多數學者之通說,則認為前行為必須具有導致結果發生之迫切危險外,沒必須具備義務違反性。」[1]我國有學者對此有不同主張,認為先行行為只要足以產生某種危險,就可以成為不作為的義務來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為具有違法的性質。[2]先行行為不僅包括違法行為,還應當包括合法行為,例如,張某帶李某去游泳,這是合法的行為,其不履行看護義務,致李某溺水身亡,其違背了因先行行為產生的看護義務,構成不作為犯罪。

另外一個問題是,犯罪行為能否作為先行行為引起作為義務?從邏輯上講,違法行為應包括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這個分類是以是否違反刑法規定為基礎的。所以犯罪行為當然也應引起作為義務。有學者認為,在先行行為是犯罪行為的情況下,先行行為與不作為行為之間具有牽連關系,構成牽連犯。[3]意思是作為義務對於犯罪人來說仍是存在的,如果行為人犯罪行為實施後,對其行為引起的結果發生危險不加防止,其結果發生時,以牽連犯的形態成立不純正不作為犯罪。台灣學者蔡墩銘的看法又不同,他認為,無論故意犯還是過失犯,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而引起一定危害結果危險的,行為人並無防止結果發生的義務,對行為人只能按其原作為犯罪承擔責任,而不另行成立不純正不作為犯罪。[4]筆者認為,先行行為構成不純正不作為犯罪與構成牽連犯罪是有很大差別的,這二者不能等同。

牽連犯是行為人以某一犯罪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行為或者結果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從而其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或其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之間,有牽連關系的存在,處斷時認為一罪的情形。牽連犯成立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牽連關系的存在。而在認定牽連關系的問題上,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兩個以上可罰行為相互間的牽連關系應界定為,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或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之相互間,不僅在犯罪人主觀意思上具有聯絡關系,且在客觀上其相互間具有直接密切的牽連關系。如蓄意殺人而事先持有槍支,為毀滅罪證而在殺人之後毀滅屍體。行為人主觀上對各該犯罪有意思聯絡,客觀上方法與目的以及原因與結果間各有直接密切的牽連關系,故應從一殺人罪處斷。[5]筆者同意這種觀點,即牽連犯的成立以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或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間存在牽連關系為必要,而牽連關系又以犯罪人所實施的二個以上可罰行為相互間主觀上具有意思聯絡、客觀上具有直接密切之牽連關系為必要。

因而,構成牽連犯的二個以上可罰行為中之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以及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只能是故意犯罪。但先行行為(構成犯罪的)與不作為(犯罪)之間,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既可由故意構成也可由過失構成,這一點與牽連犯的成立要件顯然是不相容的。

仔細推敲,在先行行為是故意犯罪的情況下,危害結果是犯罪人所期待所追求的,法律不能期待行為人對被害人進行及時的搶救,期待犯罪人防止其意圖實現或追求的危害結果出現顯然是不現實的;同時,在被害人出現行為人所預期之外的結果(如死亡)的情形下,法律對行為人的評價也只能是其所意圖之罪,而不能先定行為人一個故意罪,又因行為人故意侵害他人後應負有防止結果發生的作為義務而成立另一個不純正不作為的故意或過失犯罪,否則,就使一罪變成了數罪,違反刑法的禁止重復評價原則。[6] 另外,在先行行為是過失犯罪時,先行行為(構成犯罪)與不作為(犯罪)之間也是不存在牽連關系的。這在立法司法實踐上都得到了肯定。

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以後,有義務承擔刑事責任,而沒有義務防止危害結果發生。如果行為人自動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則是減免刑罰的理由;如果行為人沒有防止結果發生,則負既遂罪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沒有防止更嚴重的結果發生,則負結果加重犯的刑事責任。並沒有成為刑法上的牽連犯。[7]

2、先行行為是限於有責行為還是也包括無責行為?刑法理論界對此問題存在著較大爭議。有的學者認為,先行行為必須出於故意或過失,即必須是有責行為;有的學者則認為,先行行為只要足以導致構成要件符合結果發生之危險者足以,系有責或無責行為,在所不問。[8]我國學者認為,先行行為是否必須有責,只是對先行行為的法律評價問題,如果行為人對於先行行為雖然無責,但該先行行為引起作為義務行為人應當履行而不履行,行為人對於不作為具有責任。無責之先行行為,完全可以成為不作為的義務來源。[9] 其實先行行為是否有責的問題與先行行為是否違法的問題十分相似,筆者認為,並不影響先行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如果其可能造成一不定期的危害後果,則先行行為人就有防止義務。舉例說明,甲帶不懂水性的乙去游泳,盡管甲盡力照顧乙、保護乙的安全並教乙游泳,但乙卻從岸上往河裡跳跌成重傷,甲的先行行為雖然沒有過失,但此時仍有送乙去醫院救治的義務。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那就是先行行為引起的危險狀態。對於先行行為產生的作為義務,危險狀態十分重要。先行行為能否產生作為義務,往往取決於危險狀態的有無和其程度。顯而易見的是,危險狀態實際存在和正在發生會引起作為義務,但如果只是可能發生危險或危險狀態尚不足以產生危害後果,則先行行為不產生作為義務。如張某和李某一起打牌,李某因輸錢給張某,心生怨氣,自覺無臉見家人而自殺身亡,張某的行為並不構成殺人罪,因為張某和李某的賭錢行為,並沒有必然引起李某自殺的危險狀態。

注釋: [1] 林山田:《刑法通論》,台灣三民書局1989年版,第302頁。 [2] 陳興良:《刑法哲學》,中國刑法大學出版社2000版,第297頁。 [3] 轉引自陳興良:《刑法哲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頁。 [4] 肖中華:《海峽兩岸刑法中不作為犯罪之比較研究》,載高銘暄、趙秉志主編《刑法論叢》第一卷。 [5] 高仰止著:《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52頁。 [6] 於改之:《不作為犯罪中「先行行為」的本質及其產生作為義務的條件》,載《中國刑事法雜志》第47期。 [7] 張明楷著:《刑法學》(上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頁。 [8] 林山田:《刑法通論》,台灣三民書局1989年版,第302頁 [9] 陳興良:《刑法哲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頁。周亮

E. 推薦一本刑法最好的書,謝謝

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

F. 林山田的著作

《刑法通論》(該書目前已經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12年初出版)
《刑法各罪論》(該書已經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12年初出版)
《刑事程序法》
《刑事法論叢》
《刑法的革新》
《刑罰學》
《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
《犯罪學》(與林東茂、林燦璋合著)
《犯罪問題與刑事司法》
《社會問題與法治現況》
《談法論政》
《法制論集》
《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
《抗爭一〇〇》
《德國胡思錄》
《建造自己的國家》
《審判?~林山田談法論政》
《刑法修正總評》
《刑總要論》(與許澤天合著)

G. 有哪些刑法學必讀的經典著作

1、[德] 羅克辛襲:《德國刑法學總論 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礎構造》,王世洲譯,法律出版社,2005。

2、中國,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第二版)(上、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日] 大冢仁:《刑法概說》(第三版)(總論/各論),馮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4、中國台灣。林山田:《刑法通論》(增訂十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5、其他
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
馬克昌:《犯罪通論》
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
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
(英)丹寧勛爵的系列著作:《法律的訓誡》、《通向公正之路》、《法律的正當程序》、《法律的界碑》等,法律出版社

H. 為什麼犯罪要有追訴期限

任何一方面的刑事法律制定都考慮社會危害性,如果一種行為在一定期限內沒被發現,或者再犯的話,其社會危害性就變得很小,可以免於法律追究,減輕訴訟資源的浪費。
時效制度是指依照法律之規定,一定的事實狀態因一定時間之經過而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的法律制度。時效包括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刑法上的時效是一種消滅時效,包括追訴時效和行刑時效,其中追訴時效是指享有追訴權的主體對特定的犯罪沒有適時行使追訴權的事實狀態經過法定的期限,則對於該罪的追訴權消滅的法律制度。關於追訴時效的存在根據在理論上有多種觀點:怠於行使說、證據湮滅說、改善推測說、社會遺忘說、刑罰同一說、法律與事實調和說、折衷說等,前6種學說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予以求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追訴時效存在的內在根據,既有其合理性,又難免片面。折衷說綜合以上諸說的可取之處,是目前較有說服力的一種理論,也是我國大陸刑法學界的通說。
《刑法》第八十七條【追訴時效期限】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條【追訴期限的延長】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I. 台灣原版法律書

淘寶搜尋:林山田的刑法通論
挺多賣家都有在賣林老師過世前所著的,最後增訂10版
你可以比價看看,參考啰。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熱點內容
抵押擔保公司代理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6 10:31:17 瀏覽:389
央視12套社會與法直播 發布:2025-08-26 10:30:37 瀏覽:241
建議法檢幹警社會 發布:2025-08-26 10:29:14 瀏覽:782
社會與法暑假特別節目 發布:2025-08-26 10:29:10 瀏覽:1
公證法治平等 發布:2025-08-26 10:24:02 瀏覽:88
洛克實質法治 發布:2025-08-26 10:06:03 瀏覽:920
勞動法職工探親 發布:2025-08-26 09:54:29 瀏覽:206
丟失學生檔案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6 09:53:39 瀏覽:304
社會調查法解釋一下 發布:2025-08-26 09:45:03 瀏覽:666
15年司法解釋 發布:2025-08-26 09:08:49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