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個民法典編纂小組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多少編1260條
民法典包括7編,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84章、1260條,總字數10萬余字。
結構安排上有幾個特點:
一、是堅持民商合一;
二、是單設人格權編;
三、是不設獨立的債權編;
四、是不設獨立的知識產權編;
五、是單設侵權責任編。
(1)有幾個民法典編纂小組擴展閱讀
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始終貫徹和遵循以下五條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三、是堅持立足國情和實際;
四、是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五、是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⑵ 民法典分幾個分編
民法典體系是按照一定邏輯科學排列的制度和規則體系,它是成文法的典型形態。法典化就是體系化,大陸法之所以稱為民法法系,就是因為它以民法典為基本標志。民法典又特別重視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形式體系(即民法典的各編以及各編的制度、規則體系)和實質體系(即民法典的價值體系)。我國民法典各分編到底由幾編構成,自民法典編纂工作開展以來,理論界和學術界既有共識也有不同意見。看待這個問題,既要從理論體系的角度,也要有歷史和世界的眼光。
從世界范圍來看,大陸法國家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兩種民法典體系:一是德國民法典的五編制體系,這一體系來自於羅馬法,主要是由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各編組成;二是法國民法典的三編制體系,法國民法典最初由人法、財產法以及財產取得方法三部分組成,簡稱為三編制的體系。這兩大體系對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的影響很大,但近幾十年來,法國率先突破了自己的三編制體系,適應金融擔保的需要,單設了擔保一編。近幾十年制定的民法典,如荷蘭民法典、魁北克民法典等,都採取了與德、法民法典有所不同的體例安排。總的來說,民法典體系雖然反映了民法的發展規律,但也要根據本國的法律傳統、現實需求而發展變化,因而不存在一成不變的體系。比如,荷蘭民法典就根據其海運發展的現實需要而單設運輸一編。而魁北克民法典出於保障債權的需要而單獨設立了「優先權和抵押權」一編。
本次常委會初次審議的我國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採用了六編制的體例,從總體上說,這個體系是以民事權利為中心而構建起來的,即由物權、合同債權、人格權、婚姻家庭中的權利(親屬權)、繼承權以及對權利進行保護的法律即侵權責任編所構成。這表明我們的民法本質上是一部權利法,民法典分編通過全面保障民事權利,全面體現和貫徹了法治的價值。另外,這一體系構建也是我國多年來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國民法通則在民事權利的列舉中,重點規定了物權、債權、人格權等權利,因此,民法典分編實際上是民法通則以來我國民事立法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⑶ 民法典共有幾編有哪些編
民法典共有7個分編:
第一編總則
第二編物權
第三編合同
第四編人格權
第五編婚姻家庭
第六編 繼承
第七編侵權責任
⑷ 2020民法典編纂熱點問題:護航美好生活
【導讀】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要求以來,從立法機關到法律實務部門,從專家學者到社會公眾,新中國歷史上首部民法典的編纂,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2020民法典編纂熱點問題:護航美好生活。
以人為本,完善法律體系:
「民法典的編纂緊密圍繞基本民事權利的確立、實現、保障和救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事法律制度體系進行了豐富和完善,處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王俊峰表示。
王俊峰認為,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從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民事權利、維護社會關系和諧穩定出發,對緊急情況下財產徵用、有關合同權利義務、物業服務企業職責和業主義務、侵權責任等條款,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建議,將民事權利法定化、法定權利具體化,在總結既往立法經驗基礎上有許多新的突破,亮點很多。
以社會普遍關注的「高空拋物墜物」傷人事件為例,侵權責任編草案明確了各方責任的劃分,對於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同時,還規定了建築物管理人應當履行安全保障義務以及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這有利於充分保障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引導公民自覺提升社會公德和法律意識,有利於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王俊峰說。
民法典單獨設立人格權編,突出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重要權利。王俊峰認為,這是民法典的重大創新,體現了國家對加強人格權保護的重視,彰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順應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呼聲。人格權編草案三審稿將「隱私」定義為「自然人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等」,擴大了隱私權保護范圍;將同樣具有識別特定自然人功能的「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納入個人信息范圍,使個人信息保護更加全面、嚴謹、細微。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婚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婚姻家庭糾紛逐漸增多,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規定了離婚冷靜期制度。「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設立,有利於盡可能挽救當事人的婚姻,避免當事人因為一時沖動而草率離婚,並強化當事人的家庭責任感,維護和促進婚姻家庭關系的穩定。」王俊峰表示,承載著人民期待、凝結著幾代法律人夢想的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也必將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匯集眾智,各方高度認可: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的一項重大立法任務。根據工作安排,民法典編纂採取「兩步走」,即首先制定民法總則,其次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最終形成統一的民法典。面對這部「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立法機關是如何「精雕細琢」的?
「民法典的立法過程是一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生動實踐。」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主任黃薇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自2015年啟動以來,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具體部署,立法工作機構認真開展研究,廣泛深入調研,採取多種形式聽取意見建議,不斷對草案進行完善。
「匯集眾智」是民法典編纂中一個明顯的特點。黃薇舉例說,在婚姻家庭編起草過程中,針對社會廣泛關注的法定婚齡問題,除認真研究各方面意見建議外,為進一步提高立法決策的科學性、准確性,立法工作機構還委託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對公民的結婚意向年齡開展專項調查。
事實上,相關草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立法工作機構均通過中國人大網全文公開草案,徵求社會公眾意見。據初步統計,自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常委會審議至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共7次公布各分編及民法典草案,累計收到410349人提出的951607條意見建議。針對這些意見建議所涉及的問題,立法工作機構認真研究,並在草案修改過程中加以體現。
立法要實事求是,符合社會實際。黃薇介紹,立法工作機構多次赴地方開展立法調研,聽取地方有關方面對法律草案的意見建議。在民法總則起草和民法典各分編編纂過程中,多次赴不同地方開展立法調研,召開座談會,深入小區、居委會、企業、高校等基層一線,聽取意見建議,並認真加以吸收。與此同時,根據黨中央的統一部署,還成立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牽頭,最高法、最高檢、司法部、中國社科院、中國法學會參加的民法典編纂工作協調小組,定期召開專門會議。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編纂過程中,如何完善高空拋物墜物的相關規則引起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黃薇說,針對高空拋物墜物事件頻發、嚴重侵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狀況,立法工作機構在原侵權責任法規定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國外有關立法規定,召開由有關部門、專家學者、物業服務企業、業主代表等各方參加的座談會,並赴有關地方進行專題調研,最終對草案的相關規定進行了完善,取得了各方的高度認可。
編纂法典,填補立法空白:
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說,制定中國自己的民法典,是幾代民法學者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就要實現了——即將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審議民法典草案。
「這是新中國立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王利明說,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具有基礎性的民事法律規范。民法典草案分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7編,立足中國實踐、借鑒吸收各國立法經驗、體現了我國民事立法的應有水平。
據王利明介紹,我國立法機關曾多次啟動制定民法典,但因為受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對民法典制定採取了「先零售後批發」的策略,也就是先制定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單行法,然後在此基礎上再編纂民法典。但編纂民法典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要用科學合理的、富有邏輯性和內在一致性的體系來整合現有民事單行法的全部內容,並填補一些領域的立法空白。
「法典化有助於解決單行法律不全面、不系統、不協調等問題,解決顧此失彼的法律沖突。」王利明說,編纂民法典對司法機關來說,將提供全面、權威、系統的裁判規則;對公眾來說,將指引和規范各種各樣的民事行為。
「民法典草案單獨設立人格權編,是我國民法典編纂的一大亮點。它適應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對人格權保護的需要,回應了當前人格權保護面臨的各種挑戰,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智慧。」王利明舉例說,民法典草案建立了對侵害人格權的禁令制度,由法院對侵害人格權的行為及時發布禁令,有利於及時救濟受害人。
王利明表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編纂民法典的決定後,立法機關做了大量工作,法學界、法律界積極建言獻策、襄助立法。民法典各編都經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修改,目前,完整的民法典草案已經成熟。編纂民法典是為民立法,把人民願望置於首位,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訴求,最大化地謀求人民的利益。期待民法典早日頒行,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有力制度支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奠定基石,保障經濟發展:
「民法典為法院做好民商事審判執行提供了基本遵循。」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劉貴祥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民法典在法律體系中居於重要的基本法地位,是促進和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法律基石,也是法院審理和執行民商事案件最重要的實體法依據。
通過編纂民法典,完善了我國民商事領域的基本規則,既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民商事活動提供基本遵循,也在供給側為人民法院做好民商事審判執行工作提供了全面詳實的法律依據。「民法典是一部民事權利的宣言書,為人民法院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基本指引。」劉貴祥說,民法典調整和規范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以權利為本位,系統規定了權利確認規則、權利行使規則和權利保護規則。例如,民法總則第五章對民事權利作出了具體規定,通過對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知識產權等民事權利的一一列舉,凸顯了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加強了對民事權利的保護。
「民法典鮮明體現和弘揚了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時又是健全市場秩序,維護交易安全,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法律。」劉貴祥說,例如,誠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民法之所以能夠成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就在於市場經濟是以誠信為基礎的契約經濟。民法典草案在總則編中倡導誠信的價值原則,同時在物權編、合同編的許多具體條款中建立起誠信導向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既為市場經濟提供了司法審判和執行指引,也營造誠信價值觀的法治環境。
在劉貴祥看來,民法典與國家其他領域的法律規范一起,共同支撐著國家治理體系。通過民法典編纂,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法律規范體系,為推進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也為不斷滿足各類市場主體多元司法需求,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依據和規則支撐。
⑸ 民法典共7編,主要包括
民法典包括7編,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84章、1260條,總字數10萬余字。
(一)總則編。總則編共10章、204條。
(二)物權編。物權編共5個分編、20章、258條。
(三)合同編。合同編共3個分編、29章、526條。
(四)人格權編。人格權編共6章、51條,規定了人格權的一般規則,並對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等作了明確規定。
(五)婚姻家庭編。婚姻家庭編共5章、79條。
(5)有幾個民法典編纂小組擴展閱讀:
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多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1979年第三次啟動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下進行的,當時領導法制委員會工作的彭真、習仲勛同志經過深入研究後,確定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先制定民事單行法律。
修改了婚姻法,相繼出台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等。2001年第四次啟動,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⑹ 中國民法典有幾個分編
民法典包括7編,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84章、1260條,總字數10萬余字。結構安排上有幾個特點:一是堅持民商合一,二是單設人格權編,三是不設獨立的債權編,四是不設獨立的知識產權編,五是單設侵權責任編。
(一)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基礎性法律。編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能夠充分彰顯、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有力促進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也能夠為人類法治文明的發展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編纂民法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民事法律關系是社會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法律關系。民事關系調整得好,各種社會關系就比較和諧,各種社會矛盾也就比較和緩。民法與國家其他領域法律規范一起,支撐著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⑺ 第一次民法典編纂是在哪一年
第一次民法典的編纂是在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編寫的。
⑻ 目前民法典編纂工作情況如何
根據黨中央的工作部署,編纂民法典的起草工作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牽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法學會為參加單位。為做好民法典編纂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與五家參加單位成立了民法典編纂工作協調小組,並成立了民法典編纂工作專班。
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編纂民法典採取「兩步走」的工作思路進行:第一步,制定民法總則,作為民法典的總則編;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後,再與民法總則合並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2016年由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三次審議,2017年3月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制定民法總則,完成了民法典編纂工作的第一步,為民法典編纂奠定了堅實基礎。
民法總則通過後,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接續努力、抓緊開展作為民法典編纂第二步的各分編編纂工作。法制工作委員會與民法典編纂工作各參加單位全力推進民法典各分編編纂工作,系統梳理、研究歷年來有關方面提出的意見,開展立法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建議,以現行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為基礎,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民事法律提出的新需求,形成了包括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6個分編在內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2018年8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後,2018年12月、2019年4月、6月、8月、10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拆分審議,對全部6個分編草案進行了二審,對各方面比較關注的人格權、婚姻家庭、侵權責任3個分編草案進行了三審。在此基礎上,將民法總則與經過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並,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2019年12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經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本次大會審議。
民法典草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將草案印發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部署組織全國人大代表研讀討論民法典草案工作,徵求代表意見。同時,法制工作委員會還將草案印發地方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中央有關部門徵求意見,並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徵求社會公眾意見。法制工作委員會還在北京召開多個座談會,聽取有關部門、專家的意見。各方面普遍認為,編纂民法典,對於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關注,栗戰書委員長多次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法治保障提出明確的工作要求。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結合民法典編纂工作,對與疫情相關的民事法律制度進行梳理研究,對草案作了有針對性的修改完善。
2020年4月20日、21日,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召開會議,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代表研讀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對民法典草案作了進一步修改完善;認為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和廣泛徵求意見,草案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已經比較成熟,形成了提請本次會議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
為進一步做好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的准備工作,更充分聽取全國人大代表的意見,4月29日,法制工作委員會將修改後的民法典草案再次發送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請各地方以適當方式組織有關全國人大代表研讀討論,聽取意見。
內容來源自:中國政府網
⑼ 中國民法典編纂採取什麼委員會制度
民法抄典編纂工作擬按「兩步走」進行:第一步,編纂民法典總則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爭取提請2017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於2018年上半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爭取於2020年3月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常識法律篇。
⑽ 民法典的編纂體例有三大創新,即
我國《民法典》編纂體例有三大創新,即人格權獨立成編、侵權責任獨立成編以及合同編通則發揮債法總則的功能。
"《民法典》重大的創新和最大的亮點就是人格權的獨立成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