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71
『壹』 根據民法典如果假期工只幹了兩天,是否有工資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頒布的第一部法典,被視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涵蓋民事、商事、家事等諸多領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於勞動法屬於社會法的范疇,未被《民法典》收編,但不少勞動法律問題會與《民法典》發生交集,現梳理一下那些與《民法典》有關的勞動法律問題,供大家參考。
一、《民法典》與勞動者的就業年齡問題
【《民法典》條款】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勞動法律相關條款】
第十五條規定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關聯性分析】
《民法典》的規定與《勞動法》保持一致,我國的《勞動法》規定的一般就業年齡是16周歲。這里特別提醒企業HR,因為很多人認為18周歲才是成年人,所以很多HR也誤認為最低就業年齡為18周歲,其實被招用者年滿16周歲就可以了。不過,雖然企業招用年滿16周歲的自然人不違法,但年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屬於未成年工,需要注意未成年工的特殊勞動保護。
二、《民法典》與工亡中的死亡問題
【《民法典》條款】
第十五條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勞動法律相關條款】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
【關聯性分析】
《民法典》將死亡時間規定為一般以「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這一規定對《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的適用,是否會產生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因為,《工傷保險條例》並未明確界定「死亡」及「死亡時間」的標准,在工傷認定的實踐中以及工傷認定行政案件中,存在「腦死亡」說與「心肺死亡」說,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法。有觀點認為,《工傷保險條例》所說的「死亡」並未限定於心肺死亡標准,再結合《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意在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工傷保險領域對死亡的認定標准沒有明確法律限制的情況下,應當作出對勞動者有利的解釋。對此,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法官楊科雄著的《最新工傷認定規則及其適用》(法律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一書中(P127)對於工傷保險中「死亡」的定義作出了說明:「在『48小時』內腦死亡是否為死亡,我們認為,腦死亡應當是人死亡的標准,對『48小時』內腦死亡、『48小時』後停止呼吸者予以認定工傷。」
筆者辦理案件時查詢到,下面案例都採用了「腦死亡」說,並不以「死亡證明」開具時間為准: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豫行再154號、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魯行申127號裁定書、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陝行提字第00006號判決書、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行終字第00230號判決書、湖南省常德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常行終字第17號判決書、江西省贛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贛中行終字第62號、江西省遂川縣人民法院(2015)遂行初字第6號判決書、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人民法院(2014)嵐行初字第20號判決書、山東省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濰行終字第65號判決書、廣東省韶關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韶中法行終字第16號判決書、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內07行終34號判決書、廣州鐵路運輸中級法院 (2016)粵71行終597號判決書等等。
而下面的案例採用的是「心肺死亡」說,以「死亡證明」開具的時間為准: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粵03行終639號
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蘇05行終412號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2017)蘇0791行初227號
連雲港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蘇07行終60號
隴南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甘12行初7號
峨眉山市人民法院(2017)川1181行初30號
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2018)粵1971行初912號
『貳』 簽有租房合同 押金收據丟了 怎麼要回押金
租房子交的來押金,按照《擔保自法》第63條,這些現金屬於質押。
雖然丟失了押金收據,但只要沒有違約的情況,按照《擔保法》第71條,房東就應該退還押金。在交押金時,房東給開的收據是一式兩份,房東本身有留底。所以,你只要寫個字據,向房東說明你沒有違約情況,丟失了押金條,房東就應該退款給你。你可以寫個收條給房東,證明你收到了押金。
根據現行相關法律規定及處理糾紛的實踐,通常是在合同關系存續期間,無論基於何種理由,出押人不享有押金的返還請求權。當合同關系終止時,出押人依約返還了租賃物、承包物等,且並無其它不履行合同義務情形的,出押人有權請求債權人返還押金。
因此,如果租房合同已終止或解除,也不存在拖欠租金等相關費用與物品損壞的情形,如果房東不肯退款,你可以向所在街道或者社區的房屋租賃管理所投訴,這是政府下屬的一個專門管理房屋租賃業務的單位,找他們就可以幫你解決。
『叄』 在2021年1月1號,新的《民法典》實施後,按身份證和戶口本上的年齡辦退休會不會
在大家辦理退休手續時,是需要認定出生時間和辦理退休時間的,那在認定的時候是根據相關的法律進行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退休時個人的退休時間是如何確定的吧
1、出生時間的認定
根據法律規定:在崗職工辦理退休手續時,明確實行居民身份證與職工檔案相結合的辦法,當身份證和檔案上記載的出生時間不一致時,應以本人檔案最先記載的出生時間為准,那這個法律文件是1999年制定的,主要是因為當時身份證上記載的時間不太准確,所以才會在這種情況下,規定以職工檔案上的出生年時間為準的。
在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實施之後,對於大家出生時間認定的方式,明確更改為以出生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否則再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的時間為准,並且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則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2、辦理退休的時間
根據法律規定,當職工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時,在勞動合同終止之後,就可以在養老保險累計繳費年限滿15年的情況下辦理退休手續了,那這里辦理退休手續的時間,都是我們達到退休年齡的當月去辦理的,次月就開始領取養老金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達到退休年齡的當月還在參保的話,大家要在社保繳費到賬之後再去辦理,不然的話就會影響養老金的核算和發放工作。
如果個人有視同繳費年限,或者是屬於特殊工種和病退的情況下,建議大家提前准備好相關的資料,以便在辦理退休手續時,能夠按時辦理退休並享受相應的養老金待遇。
在一般情況下,建議大家提前一兩個月准備資料,在准備材料的時候,盡量咨詢一下當地的社保部門,看看辦理退休手續都需要什麼材料,這樣大家在准備材料的時候,也能快速、准確地准備完所有的資料,以便在辦理退休手續時能夠快速的辦理退休手續,盡早的享受到養老金的待遇。
『肆』 民法通則 第五章與民法總則區別
民法通則 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節 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
第七十一條 【財產所有權的定義】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七十二條 【所有權的取得】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注釋:第71條是關於財產所有權定義的規定。第72條是關於所有權取得的規定。
民法總則 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注釋: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我國只有兩類民事主體:自然人和法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類似於個人獨資企業、獨立從事民事活動的機構等都在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但在法律上沒有地位,《總則》將賦予其法律地位以便於其從事民事活動。因此,單獨列為非法人組織。
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一字之差,時代巨變。
民法總則草案開啟了民法典編纂的大幕,而民法典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收官之作。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成之後,我們的法治建設將從立法時代走向更加深層次的法律適用和法律解釋的時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編纂民法典。從此,民法典再次成為中國法學界的熱詞。根據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編纂民法典分兩步走:第一步,爭取在2017年編制民法總則;第二步,在2020年之前整合各民法單行法,編纂完成統一的民法典。今年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首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標志著民法典立法進程正式開始。以上供參考。
『伍』 民法的性質
民法的性質對於正確適用民法具有重要的意義,民法的性質是指民法的基本屬性和民版法所體現的基權本理念。有關民法性質的探討,一直以來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由於這一問題關繫到對民法的價值、原則、制度等諸多問題的認識和設計.
民法最基本的原則是私法自治,這也是市民社會本質特徵在法律上的反映。在意思自治原則的規范下,民事主體在法定的范圍內享有廣泛的自由,也就是說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國家就不得對其進行干預。行政機關也不得限制和干預民事主體依據民事基本法律享有的財產自由和人身自由。所以,意思自治原則構建了民事主體和行政機關的許可權劃分,確定了二者之間的正確關系。「在私法自治范圍內,法律對於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即依其意思而賦予法律效果;依其表示而賦予拘束力;其意思表示之內容,遂成為規律民事主體行為之規范,相當於法律授權民事主體為自己制定的法律。」
『陸』 與工地打官司在官司未打完之前工地是否能繼續施工,工地是否需要停工,等到法院判決以後才能繼續施工
『柒』 71歲老太婆無辜被35歲壯年辱罵歐打民法典如何維權
像這種情況,無論歲數大小,誰都不能毆打對方,如果毆打對方的話,可以報警,有110處理
『捌』 逾期承諾的效力
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的以外,為新要約。
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按照通常情形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諾到達要約人時超過承諾期限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因承諾超過期限不接受該承諾的以外,該承諾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的以外,為新要約。
本條是對延遲承諾的規定。
承諾本應在承諾期限內作出,超過有效的承諾期限,要約已經失效,對於失效的要約發出承諾,不能發生承諾的效力,應視為新要約。如德國民法典第150條、日本民法典第523條、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160條均規定,遲到的承諾,視為新要約。有的國家規定,如果要約人慾使該承諾生效,則應當立即通知受要約人。如義大利民法典第1326條第3款規定:「即使承諾遲延,要約人亦可以保留遲延承諾的效力,但是,以立即向另一方發出通知為限。」這樣規定的結果與德國、日本以及台灣地區的規定是一樣的。遲延的承諾視為新要約,立即發出通知等於是對此新要約的承諾。
遲到的承諾視為新要約,英美法也有同樣的原則。但是,英美法的要約通常是虛盤,其有效期常常採用合理期限進行推定。如果承諾明顯地遲發了,明顯地超過了合理期限,當然不能生效。但是,有許多承諾難於判斷是否在合理期間發出的。判例法認為,如果受要約人有根據認為其承諾是在合理期間內發出的,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要約人應當接受這個承諾。如果根據他的理由斷定這個承諾已經逾期,不願承認這個承諾,他就必須把這個意思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否則承諾有效、合同成立。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1條第1款的規定與義大利的規定相仿:「逾期接受仍有接受的效力,如果發價人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將此種意見通知被發價人。」《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2.9條中也有類似的規定:「逾期承諾仍應具有承諾的效力,如果要約人毫不延遲地告知受要約人該承諾具有效力或就該承諾的效力發出通知。」通則的解釋是,逾期承諾通常無效,本條中此項的規定與《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1條的規定一致。如果要約人接受逾期承諾,則在一項逾期的承諾送達要約人時,而不是在要約人通知受要約人其認為該逾期承諾有效時,合同視為成立。並舉例說明:甲指定3月31日為承諾其要約的最後期限。乙的承諾於4月3日送達甲。甲仍然對該合同有興趣,願意接受乙的逾期承諾,並且立即通知了乙。雖然該通知是在4月5日才送達乙,但合同於4月3日成立。
本條的規定參考了公約與通則。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的,該承諾有效。另外,本條的「承諾期限」不但指要約人在要約中規定的承諾期限,也指要約人未規定承諾期限,而根據實際需要推斷的合理的承諾期限。
『玖』 民法總則可撤銷行為的規定主要有哪些內容
你好,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是指民事行為雖已成立並生效,但因意思表示不真實,可以因行為人撤銷權的行使,使其自始不發生效力的民事行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在被撤銷前,已發生效力,明顯不同於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
根據民法通則第59條以及合同法第54條第1款的規定,可撤銷民事行為的類型有:
(一)重大誤解
這是指因認識錯誤實施的行為。基於錯誤認識的行為,行為人的表意雖然是自願的,但卻是違背本意的,所以該行為屬於得撤銷行為。重大誤解,在主觀上是屬於過失,如果是基於故意,那就構成欺詐了。對於重大誤解的客體,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1條規定: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重大誤解與誤傳不同,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7條規定:意思表示由第三人義務轉達,而第三人由於過失轉達錯誤或者沒有轉達,使他人造成損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示人負賠償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該規定中的「轉達錯誤」即是誤傳,按該條含義,若非由法律規定或約定,意思表示人對誤傳也可撤銷,但要對第三人的損失負賠償責任。
(二)顯失公平
顯失公平行為是指民事行為效果明顯違背公平原則的行為。對於民事行為達到何種程度算顯失公平,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72條的解釋是: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概括法律的規定,顯失公平行為的要件是:
1.須屬有償行為。顯失公平行為只能發生在有償行為之中,無償行為因當事人一方不支付對價,談不上公平與否的問題。
2.須行為內容顯失公平。顯失公平是指根據該行為已經實施或者約定實施的財產上的給付,明顯背離公平原則。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不對等的情況。
3.須受害人出於急迫、輕率或者無經驗。顯失公平的受害一方,在實施行為時,表面上也是自願的,然而在這種自願的背後,卻有急迫、輕率或者無經驗的背景。假如不是這樣,那麼他是不會實施的。因此這種自願是存在缺陷的,所以法律給予行為人一個補正的機會。這是根據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主要適用於契約的撤銷原因。通常一項交易是否公平是由當事人自己決斷的,法律不予干預。但在交易中總會有人「欺生」,使對方當事人無從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使表示意思與內心意思不一致。
(三)欺詐、脅迫
欺詐、脅迫的要件,前文已述。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見》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第69條規定: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欺詐、脅迫行為,也是不損害國家利益時,構成可撤銷民事行為,否則,為無效民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