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上多因一果
『壹』 刑法上多因一果怎麼處理
刑法上多因一果怎麼處理?對一果處理的是非常簡單,我們直接可以照顧的,按書法來,按書法來說就可以的,按除法的刑法的之類說的可以的
『貳』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刑法中的意義 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指犯罪構成客觀方面要件中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當危害結果發生時,要確定某人應否對該結果負責任,就必須查明他所實施的危害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 基本特點 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因果關系作為客觀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它是客觀存在的,並不以人們主觀為轉移。 2、因果關系的特定性。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為了了解單個的現象,我們就必須把它們從普遍的聯系中抽出來,孤立地考察它們,一個為原因,另一個為結果。刑法因果關系的特定性表現在它只能是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 3、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結果只能在後,二者的時間順序不能顛倒。在刑事案件中,只能從危害結果發生以前的危害行為中去查找原因。 4、因果關系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刑法因果關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在刑事案件中,危害行為能引起什麼樣的危害結果,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因此,查明因果關系時,一定要從實施危害行為的時間、地點、條件等具體情況出發作具體分析。 5、因果關系的復雜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事物之間聯系的多樣性決定了因果聯系復雜性。 6、不作為犯罪中的因果關系不作為的原因,在於它應該阻止而沒有阻止事物向危險方向發展,從而引起危害結果的發生。不作為犯罪因果關系的特殊性在於,它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的義務為前提。除此以外,它的因果關系應與作為犯罪一樣解決。 7、刑法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刑法因果關系為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提供了客觀基礎,不等於解決了其刑事責任問題。要使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行為人還必須具備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過失。 因果關系:兩個事件發生的的空間距離除以時間維度,商小於1,那麼這兩個事件之間是因果關系。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形式 包括以下幾種: (1)一因一果這是最簡單的因果關系形式。指一個危害行為直接地或間接地引起一個危害結果。司法實踐中,這種因果關系形式較為容易認定。 (2)一因多果一因多果是指一個危害行為可以同時引起多種結果的情形。在一行為引起的多種結果中,要分析主要結果與次要結果、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這對於定罪量刑是有意義的。 (3)多因一果多因一果是指某一危害結果是由多個危害行為造成的。它最明顯的表現有兩種情況:一是責任事故;二是共同犯罪。 (4)多因多果多因多果是指多個危害行為同時或先後引起多個危害結果。其典型表現形式存在於集團犯罪中。
如果您有其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參考陳海陽律師團隊網
『叄』 因果關系的刑法
包括以下幾種:
(1)一因一果。這是最簡單的因果關系形式。指一個危害行為直接地或間接地引起一個危害結果。司法實踐中,這種因果關系形式較為容易認定。
(2)一因多果。一因多果是指一個危害行為可以同時引起多種結果的情形。在一行為引起的多種結果中,要分析主要結果與次要結果、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這對於定罪量刑是有意義的。
(3)多因一果。多因一果是指某一危害結果是由多個危害行為造成的。它最明顯的表現有兩種情況:一是責任事故;二是共同犯罪。
(4)多因多果。多因多果是指多個危害行為同時或先後引起多個危害結果。其典型表現形式存在於集團犯罪中。 (1)假定的因果關系。即,雖然某一行為導致結果發生,但即使沒有該行為,危害後果仍會發生。如殺害一個已中毒的人,此時因果關系成立。
(2)擇一的因果關系。即,兩個以上的行為分別都能導致結果發生,在行為人沒有意思聯絡的情況下發生競合,發生了危害後果。如兩人同時開槍射死被害人,此時因果關系成立。
(3)重疊的因果關系。兩個以上行為單獨都不能導致結果發生,在行為人沒有意思聯絡的情況下發生競合,發生了危害後果。如兩人分別向被害人放入不足致死的毒葯,可總劑量致使被害人死亡,此時因果關系成立。
(4)介入其他因素的因果關系。「其他因素」包括自然因素、被害人因素和第三人因素。如果介入因素獨立於犯罪行為,它是犯罪行為所沒有預料到的,則不構成因果關系;如果介入因素並不獨立於犯罪行為,是因犯罪行為而發生的(如為逃避追殺而落下懸崖),則因果關系成立。
『肆』 刑法多因一果如何定罪
多因一果,是數個行為共同導致一個結果的情況下,如果除去一個行為結果將發生,除去全部行為結果將不發生,則全部行為都是結果發生的原因。只要具體行為對最終的結果事實上起作用,行為和結果之間就有條件關系。
『伍』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與民法中的因果關系有什麼區別
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同,其主要表現在:
第一、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一定的人的社會危害行為同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它的目的是確認一定的危害行為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後果,即確認主體的特定行為是造成犯罪結果的原因;而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一定的人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的目的在於確認某一特定的損害後果是由誰的行為造成的,以便確定應由誰來承擔責任。因此,如果說刑法上研究因果關系首先是以一定人的危害行為為基點截出客觀現象之間的一定因果鏈條的話,那麼民法上的研究因果關系則首先從一定的損害後果為基點截取因果鏈條,向前去追尋引起這一損害後果的特定原因。
第二、刑法上研究因果關系時,作為原因的行為多是積極的行為,即作為;而民法可作為原因的行為卻相當一部分是不作為,即消極的行為形式。例如,違反合同的行為,多數是不作為的形式。一個人借了他人的一輛自行車放在門外,晚上另一個人損壞。從刑法上講,該人的行為與自行車的損害沒有因果關系的,但從民法上講就不能否認它們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第三、刑法上作為原因的行為,只是犯罪主體一個人的行為,而民法上卻往往是雙方的行為。換句話說,如果說刑法上在多因一果的場合下考慮的只是犯罪者一方作為原因的行為的作用,而民法上則要考慮各個行為在諸多原因中的作用。例如,行人橫穿馬路,被駛來的車輛撞傷,對於追究駕駛員的責任來說,一般只考慮駕駛員的行為性質;在民法上則既要考慮行人的行為,又要分析駕駛員的行為。而且,民法上作為原因的行為往往是利益相反的人(例如債權人和債務人,受害人和加害人)的行為。
第四、刑法上的原因行為一般都是個人的行為,而民法上的原因行為則往往是集體(法人)的行為。就某一個人的具體行為說,在刑法上一般只能是他本人實施該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後果的原因,而在民法上這一行為會被看成是法人的行為,成為法人造成的損害後果的原因。
刑法上因果關系與民法上因果關系的區別決定了民法上不應當也不能照搬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論。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論對於研究民法因果關系有重要的無可爭議的借鑒或啟迪作用,但刑法上因果關系問題的解決不等於民法上因果關系問題的解決。
『陸』 刑法上如何區分原因的原因與介入因素的區別
1、所謂原因就是這個因素對這個結果的發生起了多大的作用;很多情況都內可能對結果的發生容有原因力,但是只有到一定程度才會被視為是法律上的原因,至於多因一果與介入因素,主要看這些原因對結果發生的原因力大小,或者理解為一般人的可預期性。
2、一般而言,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主要考慮介入因素的性質及先行行為之間的關系,即介入因素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介入因素是獨立於還是從屬於先行行為。如果介入因素是異常且獨立先行行為,則切斷因果關系。反之,不切斷。再者要看介入因素是否隔斷因果關系,應該看介入因素對結果的發生是否起足夠的作用,如果是結果的重要原因則隔斷因果關系。
『柒』 刑法上的條件說因果關系問題,請說明為什麼詳細一點兒
不是。幾率太小,與客觀規律不符。
因果關系是哲學上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是指一種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引起另一種現象,引起其他現象的現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現象是結果。不過,因果關系的本身並不包括原因和結果,而只包含二者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
刑法上研究的因果關系,是指人的危害行為同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罪責自負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一個人對某種危害結果有無罪責,決定條件之一就是他的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因此,當危害結果發生時,要使某人對該結果負責任,就必須查明他所實施的行為與該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換言之,查明某人的行為同危害結果有無因果關系,是正確認定犯罪、解決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
研究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應當注意以下一些基本觀點和基本問題。
一、因果關系的客觀性
因果關系作為客觀現象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因果關系的有無只能根據現象之間的客觀聯系進行判斷,不能以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導致某種危害結果而否定它的存在,也不能因為其假設存在而存在。比如,行為人輕傷被害人,但碰巧被害人為血友病患者,致使其流血不止死亡。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以行為人不知被害人是血友病患者,認為其行為不會導致被害人死亡而否定輕傷行為與死亡結果的因果關系的存在。因此,那種認為只有在罪過支配下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二、因果關系的相對性
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說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和相互制約的「鎖鏈」,一現象是某一現象的結果,其本身又可以是另一現象的原因,換言之,原因和結果的區別在現象普遍聯系的整個鏈條中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此,要確定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必須把其中的一對現象從普遍聯系中抽出來,孤立的考察它們,也就是說,只有抓住整個鏈條中的某一特定環節,才能具體的考察這一對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即誰為原因,誰為結果。至於哪一對現象需要抽出被研究,則要取決於研究的目的和對象。因為刑法中研究因果關系的目的,是要解決行為人對所發生的危害結果應否負刑事責任的問題,所以此處所研究的因果關系,只能是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因此,合法行為、自然力作用等及其所引起的某種結果並不屬於刑法中因果關系的范疇。
三、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
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是指從發生的時間上看,原因在前,結果在後,結果不可能在原因之前存在。因此,作為原因的危害行為的實施,必定先於作為結果的危害結果的出現。這告訴我們,只能在危害結果發生之前的危害行為中去找原因。如果某人的行為是在危害結果發生之後實施的,該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顯然沒有因果關系。比如,甲在睡眠中突發心臟病死於床上,行為人意圖殺甲,看到甲躺在床上,以為其在熟睡,用槍向其射擊。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行為人的殺害行為是在甲的死亡結果發生之後實施的,因而二者之間不可能有因果關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凡是先於危害結果發生的行為,都是引起該結果的原因;在結果之前的行為只有引起和決定該結果的發生,才是該結果發生的原因。比如,行為人向被害人實施敲詐勒索行為,但行為人並不是出於畏懼心理,而是基於憐憫之心提供財物,則敲詐勒索行為與被害人提供財物之間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四、因果關系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人的行為不可能超時空而孤立存在和發展;人的行為引起某種危害結果,總是同當時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相結合、相互作用的過程。一種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可能不會造成某種危害結果,但在具體的環境中、特定條件下,就可能造成某種危害結果。因此,考察某人的行為同某種危害結果的因果關系,決不可能脫離案件的各種具體條件孤立的看行為本身,而應全面考慮危害行為實施的時間、地點、條件等具體情況,否則,難以正確判明因果關系。比如,行為人與被害人產生爭執,向被害人胸部打了一拳,致使被害人的心臟病發作,在送往醫院的途中遇交通堵塞而不治身亡。在這一案例中,在一般情況下一拳是不會致人死亡的,但恰巧被害人有心臟病,而且又沒能及時送往醫院,否則被害人是可以得救的。但並不能因此否定行為人的擊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的因果關系;行為人的行為正是在被害人具有心臟病和交通堵塞等具體條件下,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在全面分析對於結果發生的諸因素時,要注意把原因與條件嚴格區分開來。原因是引起結果諸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而條件雖然對結果的發生起著一定的作用,但它只是圍繞原因對結果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非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不能把原因與結果同等看待,否則,將會擴大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
五、因果關系的復雜性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一樣都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這種復雜性和多樣性主要表現為一因多果和多因一果。一因多果,指得是一個危害行為同時引起多種結果的情況。比如,行為人破壞公共汽車,致其傾覆,導致多人傷亡,又如,行為人搶劫被害人,並致其死亡。在一行為引起多種結果的情況下,要分析主要結果與次要結果、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以便正確定罪量刑。多因一果,指得是多個原因導致某一危害結果發生的情況。比如,在共同犯罪中,每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造成危害結果的原因。又如,在責任事故類的過失犯罪中,事故的發生通常涉及到許多人的過失,而且還是主客觀原因交織在一起。在多行為導致某一危害結果發生的情況下,應該區別原因的程度,分清什麼是主要原因,什麼是次要原因。這是因為這些原因在導致危害結果發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相應的,危害程度也有差別。通過分清主次原因,使各行為人承擔各自的刑事責任。
六、因果關系的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問題
在現實中,因果關系一般表現為一對現象之間存在著內在 的、必然的、合乎規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這種聯系稱為必然因果關系,它是因果關系基本的和主要的表現形式。但是自然和社會現象十分復雜,因果關系的表現也不例外,從因果性和規律性的相互關系的觀點來看,因果關系可能是一般的和必然的,也就是可能具有規律的意義,但也可能既不是一般的聯系,也不是必然的聯系,而只是單一的和偶然的聯系。這種單一的和偶然的聯系,又被稱為偶然因果聯系,指得是某種行為本身並不包含產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必然性,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展開過程相交錯,由後來介入的這一原因合乎規律地引起了這種危害結果的情況。
偶然因果關系通常對量刑具有一定的意義。比如,行為人搶劫被害人,被害人逃跑。在橫穿馬路時,被害人由於慌亂被正常行駛的汽車軋死。在這個案例中,行為人的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之間存在著偶然的因果關系,因此行為人不僅對搶劫犯罪承擔刑事責任,而且對被害人的死亡也須負責任。當然,這種責任並不是殺人罪的刑事責任,而是在對搶劫罪進行量刑時體現出來。偶然因果關系有時對定罪與否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行為人以限制自由的方法強迫被害人在其作坊中勞動。被害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尋機逃出作坊,行為人發現後在持棍棒追趕。被害人慌不擇路,失足落入路邊溝里,頭碰石頭,造成重傷。在這一案例中,如果行為人僅有強迫他人勞動的行為,由於尚未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因此只是一般違法行為。但是,現在發生了被害人重傷的結果,而且行為人的強迫勞動行為與此結果之間具有偶然的因果關系,據此可以認定行為人的強迫勞動的行為已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按照刑法的有關規定,構成強迫職工勞動罪。
七、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
不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一個在刑法理論上頗有爭議的問題。有觀點認為,不作為沒有行為,從物理上說是無,無不能生有,因而不作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在客觀事實上並不存在因果關系,而只是法律上擬制的因果關系。我們認為,解決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必須像解決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一樣,堅持因果關系的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不能用物理學的機械作用的觀點,而應當用社會的觀點來解釋為什麼不作為具有原因力。不作為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法律擬制的。不作為與作為是行為的兩種表現方式,都是處在客觀事物的普遍聯系之中。因此,不論是作為或是不作為,都不可能不在現象的普遍聯系中既是其他現象產生的結果,同時又是產生另一現象的原因。在不作為的情況下,行為人具有實施某種行為以防止或阻止危害結果的發生的特定義務,但卻沒有實施該種行為,以致危害結果發生,如果行為人履行特定的義務,危害結果便不會發生,因此,行為人的不作為是危害結果發生的原因。比如,行為人是鐵路扳道工,負有按時扳道的職責,但行為人能履行這一職責卻未履行,以致火車出軌,造成人員傷亡。在這一案例中,負有按時扳道義務的行為人的不作為行為,在客觀上引起了火車出軌、人員傷亡的危害結果。當然,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與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在結構上存在不同。不作為只有通過與行為人的先行行為、他人行為或自然事實等因素結合才能引起危害結果的發生。
八、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
研究和確定某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有無因果關系,對於解決這一行為人對於該危害結果應否負刑事責任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根據我國刑法的罪責自負原則,如果行為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那麼其當然不對該結果負刑事責任。當然,這並不是說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行為人就須對此負刑事責任。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是主客觀諸要件的統一,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為了解決已經發生的危害行為是由誰的行為造成這一問題,因此只是確立了行為人對特定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並不等於解決了其刑事責任問題。要使行為人對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還必須具備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否則,即使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仍不能構成犯罪和使其負刑事責任。
『捌』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詳細論述
我國對刑法上因果關系的研究是以馬列主義哲學為指導的,因果關系是哲學上的一對范疇,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同志匯總了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們的論述,言簡意賅地寫道:「因果關系是包括時間先後秩序在內的由一種現象必然引起另一種現象的本質的內在的聯系。」刑法因果關系是哲學因果關系在刑法上的具體應用,二者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刑法因果關系的客觀性、相對性、先後次序性、原因的程度區別原則以及刑法因果關系與犯罪構成之關系諸問題上,我國法學界取得了較統一的認識。但有一些問題仍存在較大爭論.
一、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性質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應是指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客觀上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能夠決定或影響刑事責任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是事實因果關系和法律因果關系的統一,基中事實因果關系是刑法因果關系的基礎,而法律因果關系是其本質,是作為刑事責任的客觀根據而存在於刑法中的。
(1)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因果關系就是由於事物相互作用產生的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由於事物的復雜性和聯系的多樣性,引起結果的原因往往是多個的,只要對於結果的產生起了積極作用,無論作用大小,都應作為原因看待,這才是真正的哲學觀點。那麼從刑法上來說,只要行為對於危害結果的產生起了積極作用,都不能否認其原因的性質。
我國刑法界都承認,和哲學上的因果關系一樣,刑法中的因果關系也是存在於客觀世界無限聯系的因果鏈條這中,因此,必須採用孤立、簡化的原則,抽出一定的環節來研究,但對於研究什麼樣的環節存在爭議,即對刑法因果關繫到底是什麼樣的兩個現象間的因果關系,有許多不同觀點:
①認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人的行為與危害社會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②認為刑法上所研究的因果關系是指一定的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果某人的行為不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就失去刑法上的意義。
③認為是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
④認為刑法因果關系的研究對象,是客觀上違反刑法的符合犯罪客觀要件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同危害社會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⑤有的學者認為,刑法因果關系研究對象應包括三個部分:可能性危害行為與可能性危害結果之間、可能性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以及危害行為與可能性危害結果之間的困果關系。
⑥主為應將刑法的因果關系分為三個層次:哲學意義上(即最普遍意義上)的因果關系、法律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目前在我國刑法界占通說地位的觀點認為:刑法上研究的因果關系,是指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刑法因果關系的特點是:其一,作為此種因果關系中的結果的性質,只能是按照刑法規定屬於犯罪構成要件,並且能夠作為追究刑事責任根據的結果,包括已發生的現實損害,以及發生某種損害的危險狀態。…其二,作為此種因果關系的原因的,是在客觀上符合刑法規定的某種犯罪特徵的行為」 。
事實因果關系的判斷,必須符合「有A才有B」。凡是對危害結果的產生起了必要條件作用的,不論作用的方式、程度、大小都應認為兩者存在因果關系。
(2)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指體現在刑事法律中,作為司法機關定案標準的,追求刑事責任的因果關系。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內容是運用什麼標准確定某一案件中行為與結果之間達到特定法律條文的要求,這是中外刑法學者爭論的焦點。在前文的論述中,對西方法學界的觀點已經簡要提及。而在我國,由於受前蘇聯和前東歐地區法學的重大影響,存在以下幾種學說:
①必然因果關系說。認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只能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行為人只對必然因果關系承擔刑事責任。這是畢昂特科夫斯基教授於30年代運用馬列哲學原理提出來的觀點。他認為,在刑法上應區分出必然與偶然結果。行為人只對其行為的必然結果負責。這種學說把偶然原因看作偶然事件,導致因果關系的成立範圍過窄,愛到特拉伊寧的批評。這種學說是我國以前採取的理論。
②偶然因果關系說。該說的基本觀點是:「當危害行為本身並不包含產生危害結果的根據,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介入基他因素,並由介入因素合乎規律地引起了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就是偶然因果關系,介入因素與危害結果之間是必然因果關系。兩者都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該學說還認為不能將條件與原因絕對分開,二者只是處於不同的等級和層次恧已,因為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這種觀點的最早主張者是庫德里亞夫采夫。
③近來,又出現了國外長期採用的條件說。這是大陸法系法學家提出的觀點。在以上的篇幅中已經論述,不再重復。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有兩個機能,一是定罪的判斷機能,即根據刑法的因果關系,要為誰定罪,也即判斷犯罪的主體。二是量刑的機能,即在各個犯罪主體之間如何讓其承擔刑事責任.因此刑法上因果關系可分為定罪的因果關系和量刑的因果關系。另外還可作多種分類:簡單的因果關系和復雜的因果關系;直接的因果關系和間接的因果關系;高概率因果關系和低概率因果關系等。
二、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
刑法以其自身的目的、任務和機能,而帶有一定的價值取向,以此為出發點,對社會中人的行為和危害結果進行評判。在現實中,一般都是先有危害結果的發生,然後根據危害結果和各種事實,查明案件,分析事實因果關系聯系,從中判定什麼樣的行為應對此危害結果負責,這即是一個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判斷過程。在認定因果關系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刑法上因果關系只是研究某種行為是否某種結果的原因,即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關系,而不是對行為與結果本身的研究;也不能取代對危害結果的認定。
②因果關系具有客觀性。因果關系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客觀聯系,不能離開客觀條件認定因果關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了特定條件,不能左右對因果關系的認定。
③一個危害結果可能由數個危害行為造成,因此,在尋找原因時,不能輕易否認其他行為同時也是該結果發生的原因;在認定某一行為造成某一結果時,也不要輕易否認該行為造成了其他危害結果。
④在行為人的行為介入其他因素時,要判斷某種結果是否行為人的行為造成時,應當考察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介入情況的異常性、介入情況對結果的作用大小等。
三、 刑法上因果關系和犯罪構成
「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果關系是客觀方面的要件,這要我國是通認的觀點,但對於是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存在因果關系,和因果關系是否所有犯罪的必要構成要件存在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犯罪因果關系只存在於部分要求造成一定物質性損害或有形損害的犯罪之中,對於無損害結果的形式犯,則不存在因果關系問題。這是很多人認同的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一切犯罪行為都能給社會造成危害,基中包括事實上的損害和造成損害的危險,損害和危險都是危害結果的范疇,因此所有犯罪都有危害結果的存在,在所有的犯罪中都有因果關系。
解決爭論的關鍵在於是不是承認造成損害的危險屬於危害結果。所謂危害結果是指危害社會的行為對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損害,也即對刑法所保護的犯罪客體造成的危害結果。犯罪客體有物質性和非物質性之分,危害結果因此也可以表現為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兩種情況。物質性的結果通常可以直接根據數量、重量、狀態或價值直接計算出來,例如:盜竊數額,傷害程度,破壞狀態等。非物質性結果往往是無形的、抽象的、一般不能計量。但我們不可否認它也是危害行為造成的一種危害。「形式犯既是犯罪,必定對犯罪客體造成一定的危害。這就順理成章地承認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
『玖』 刑法因果關系.舉例說明
1、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在發生了某種危害結果時,司法機關首先要確定誰的行為造成了該危害結果,然後進一步判斷該行為是否符合犯罪構成,最後得出是否構成犯罪的結論。研究因果關系,顯然不是研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本身,而是研究如何確定某種危害結果是由某種危害行為造成的。2、刑法上因果關系的特點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具有統一性,這主要表現在:(1)都具有客觀性。因果關系是事物之間的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這種關系本身是客觀的,不依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因果關系的有無,只能根據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進行判斷。(2)都具有順序性,即在客觀事物不斷更替的運動中,一般表現為原因在先,結果在後,結果不可能在原因之前就存在。(3)都具有相對性。一種現象相對於被它引起的結果而言是原因,而它本身又是被某種現象引起的結果。所以,在認定因果關系時,一方面要善於從無數因果鏈條中抽出行為與結果這對現象;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割斷事物之間的聯系。(4)都具有規律性。不管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還是哲學上的因果關系,所指的都是原因與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5)都具有復雜性。哲學上所講的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同因異果、異因同果等現象,在刑法上同樣存在。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是個性與共性、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故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具有特殊性:(1)范圍的特定性。從哲學上講,凡是引起結果發生的現象,都是原因,但在刑法上,只有引起危害結果發生的危害行為才是原因。(2)內容的特定性。在通常情況下,刑法上因果關系與哲學上因果關系在內容上是一致的,都是引起與被引起的發展過程,但在一些情況下,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必須是一種特定的發展過程。例如,詐騙罪,必須是由於行為人的欺詐行為,使被害人產生認識錯誤,被害人基於認識錯誤而處分財產,從而造成財產損失。3、在認定因果關系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1)因果關系只是研究某種行為是否是某種結果的原因,即所研究的是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而不是對行為與結果本身的研究;由於危害行為本身具有法定性,故不能以因果關系的認定取代對危害行為本身的認定。(2)因果關系是一種客觀聯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不影響對因果關系的認定;因果關系又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客觀聯系,不能離開客觀條件認定因果關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了特定條件,不能左右對因果關系的認定。(3)一個危害結果完全可能由數個危害行為造成,因此,在認定某種行為是某種危害結果的原因時,不能輕易否認其他行為同時也是該結果發生的原因;反之,一個危害行為可能造成數個危害結果,所以,在認定某種行為造成了某一危害結果時,也不要輕易否認該行為同時造成了其他危害結果。(4)在行為人的行為介人了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為而導致結果發生的場合,要判斷某種結果是否是行為人的行為所造成時,應當考察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介入情況的異常性大小以及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例如,甲以殺人故意對乙實施暴力行為,導致乙身體重傷:乙前往醫院途中,被丙駕駛的汽車撞死。由於介入了丙的異常行為,而且由丙的行為導致了乙的死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再如,A以殺人故意對B實施暴力,導致B遭受瀕臨死亡的重傷。B在醫院接受治療時,醫生C存在輕微的過失,未能挽救B的生命。由於A的行為導致死亡結果的危險性大,而介入情況(輕微過失)對死亡結果發生的作用小,故應認定A的行為與B的死亡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另外,比較簡明的例子是:甲欲殺害乙(乙與甲妻有不正當關系),某日甲拿著自製屠刀,到乙家中欲殺乙,當進入乙家後,甲舉刀向乙劈去,致使乙死亡。那麼,乙的死亡與甲的殺人存在著因果關系。也就是說乙的死亡是因為甲的殺人舉動(因)所造成的(果)。同樣,因乙與甲妻有不正當關系,乙害怕甲加害自己,整體精神恍惚,突然一天聽別人講甲要殺害自己,由於心理懼怕,心臟病突發,乙死亡。那麼,乙的死亡(果),與甲欲殺害乙的企圖沒用直接的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