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基本原則關系

民法基本原則關系

發布時間: 2021-12-04 09:00:29

A. 民法基本原則有哪些

您好,民法基本原則:一、平等原則;二、自願原則;三、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原則;四、誠實信用原則;五、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1、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是由民法調整的市民社會關系的平等性決定的,是指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及適用法律的平等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法律平等地位,是指權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平等(相同),法人有與其自身活動相應的權利能力(不相同),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適用法律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護是指法律對民事主體的保護規定是相同的,適用法律時不能區別對待,是由法律地位平等,適用法律平等決定的。
2、自願原則
自願是指在民事活動中體現當事人的意志,排除他人強迫,欺詐及其他不當影響和壓力自己作主。這一原則也是由市民關系的平等性決定的。我國民法的自願原則主要表現為合同自由、婚姻自由、遺囑自由。
3、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原則
社會公共道德,就是廣大市民公認的道德准則,與共產主義道德有區別。調整市民社會關系的民法,必然以市民的公共道德為准則。這是由道德和法律的一致性決定的。民法與市民道德精神一致,民事立法、執法、適用法律均不能違背公共道德。在法無規定的情況下,道德可以成為民法的淵源,成為解決法律糾紛的依據。
4、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按照誠實不欺、信守諾言的道德准則平衡當事人之間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的原則。
此項原則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實事求是,自覺履行義務,也賦予法官一種解釋法律及法律行為的裁量權,即以一個誠實信用人的理解進行解釋。
5、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權利濫用,是指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時超出權利本身的目的和社會所容許的界線。此種行為是違法的,故為法律所禁止。
行使權利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專以侵害他人為目的,以絕小瑕疵拒絕對方給付,違背權利目的等,均為法律所禁止。
以上就是小編對於民法的基本原則的相關知識的整理,根據我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規定,結合學理解釋,可將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也是法院解釋法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編總則
第一章基 本 規 定
第四條【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自願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誠信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B. 民法基本原則之間的關系

相剋相生,相輔相成,但最終還是為了保障公民的利益為目標的

C. 民法的基本原則之間的內在關系是什麼

平等、自願、公平,這是民法的最核心原則;民事主體之間不論高低貴賤,一律平等,這是升華了西方「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理念。自願說白話就是:不告不理。公平的人話解說就是:我有三個蘋果,給原告一個,被告一個,剩下一個原告切一半,被告先挑,原告後挑;明白了嗎?這三個原則,理論上沒有什麼優先順序,都是必須遵守的。你看哪個案件里兩個平等的人,沒有原告就能啟動案件、沒有審理法院就判決的(我說的是正常情況,請勿抬杠!)。

D. 民法基本原則是什麼

民法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綠色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反映民事生活的根本屬性,尤其是市民社會的一般條件、趨勢和要求。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E. 民法基本原則的概念

平等原則

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體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權的對立物,是指不論其自然條件和社會處境如何,其法律資格亦即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地享有權利,其權利平等地受到保護。
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的實質,就是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從事民事活動,國家一般不幹預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其內容應該包括自己行為和自己責任兩個方面。自己行為,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參與民事活動,以及參與的內容、行為方式等;自己責任,即民事主體要對自己參與民事活動所導致的結果負擔責任。
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摩擦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則是一條法律適用的原則,即當民法規范缺乏規定時,可以根據公平原則來變動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公平原則又是一條司法原則,即法官的司法判決要做到公平合理,當法律缺乏規定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
誠實信用原則

在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
禁止權力濫用原則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必須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如果行使權利損害同樣受到保護的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時,即構成權利濫用。對於如何判斷權利濫用,民法通則及相關民事法律規定,民事活動首先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及習慣,行使權利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F. 民法基本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綠色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反映民事生活的根本屬性,尤其是市民社會的一般條件、趨勢和要求。
功能和意義:
1.民事立法的指導方針。
民法基本原則,是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對各項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起統率和指導作用的立法方針。它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政策在法律上的集中反映,是中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民法基本原則之內涵,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徵,在民法與其他法律如行政法經濟法之間畫了一條界線;
2.一切民事主體均應遵循的行為准則。
民法基本原則,不僅是民事立法的指導方針,並且是一切民事主體應遵循的行為准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不僅應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並且應遵循民法基本原則。在現行法缺乏相應的具體規范時,應按照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行事;
3.解釋民事法律法規的依據。
民法基本原則也是對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闡明法條的含義,確定其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
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則應採用其中符合於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違反民法基本原則的解釋,不得謂為正確的解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四)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五)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六)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七)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八)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十)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熱點內容
西城區人民法院執行庭 發布:2025-08-24 19:00:25 瀏覽:400
學術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8-24 18:55:30 瀏覽:562
工資協商法 發布:2025-08-24 18:55:30 瀏覽:832
刑法張宇琛幾歲了 發布:2025-08-24 18:49:54 瀏覽:722
行政法制外部監督指 發布:2025-08-24 18:47:23 瀏覽:896
機動車管理法規 發布:2025-08-24 18:29:31 瀏覽:259
江門法律咨詢律師 發布:2025-08-24 18:17:30 瀏覽:269
民法總則變動 發布:2025-08-24 18:06:54 瀏覽:352
婚姻法新法舊法 發布:2025-08-24 17:48:28 瀏覽:508
廈門兼職法律顧問 發布:2025-08-24 17:48:15 瀏覽: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