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司法行政許可系統
司法局發放律師資格證是行政許可行為。
律師資格證是申請律師執業,從事律師職業的資格憑證。通過國家統一的考試或考核獲得。2002年後,該證書由法律職業資格證代替。
現持有法律職業資格證或律師資格證即視為獲得律師職業資格、律師從業資格、律師資格等。但國家對律師實行職業資格和執業資格雙證管理,若想以律師身份從事法律工作仍需獲得律師執業證書或律師工作證書。
一符合以下條件的人員,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3、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4、具有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或者高等院校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具有法律專業知識;
5、品行良好。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員不能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已經辦理報名手續的,報名無效:
1、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2、曾被國家機關開除公職的;
3、曾被吊銷律師執業證的;
4、依照《國家司法考試實施辦法(試行)》第18條的規定,被處以2年內不得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期限未滿的;或被處以終身不得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的。
Ⅱ 山東省實施行政許可聽證辦法的政府令
山東省人民政府令
第194號
《山東省實施行政許可聽證辦法》已經2007年3月19日省政府第88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省長韓寓群
二○○七年四月十一日
Ⅲ 進入山東省建設廳執業資格注冊中心後,如何進行個人注冊
1、首先打開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站
Ⅳ 為什麼注冊不了山東省食品監督管理局企業行政許可服務平台
真氣人,天天弄這些木用的,登了半天好不容易登上了,申請表好幾個都沒法選,點了直接沒反應,說是去讓服務區那邊幫忙申請要200,服了,直接說只能交錢辦理多好,弄這些彎彎
Ⅳ 山東省取消市級行政許可意味什麼
意味省統一許可,
Ⅵ 山東省實施行政許可聽證辦法的介紹
《山東省實施行政許可聽證辦法》經2007年3月1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第88次常務會議通過,2007年4月1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令第194號發布。該《辦法》共41條,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Ⅶ 行政許可法
1、設置必須有碩士以上學位前置性條件違法。因為依法許可法相關規定,地方性法規只能在法律設定的許可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不能另外設置前置性條件。對此,違法設定的項目應當為無效。
2、不合法。依據樣法律規定,格式文本不得收費
3、撤銷的執行,應當是本級行政相關和上級人民政府,即,省司法廳或者省人民政府。
4、由他們三個承擔。因為撤銷的原因是虛假材料獲得許可,不符合「因為公共利益需要或者法律法規的修改」導致的撤銷,不能獲得國家賠償。
5、虛報的申報,可能不予許可,並可給予警告。
6,對於工作人員B,隱瞞真實情況,由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行政處分。
Ⅷ 在山東金質行政許可審查管理中,把所有資料都填好並保存,點擊提交時出現身份證格式有誤提示而無法提交
那你只有重新輸入一次啊,在再次輸入的時候一定要備份好,以免重新輸入。
Ⅸ 山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企業行政許可服務平台為什麼不能注冊
原因:已經被注冊。解決方法:換一個號碼號注冊。
1.在網路上搜索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數據,找到它的官方網站。
Ⅹ 司法部,司法局清理後的行政許可項目有哪些
首先夏在歷史上的確是存在的,但在關於夏是誰建立的問題上現在有兩個觀點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考古資料中,考古學家安金槐先生在河南五渡河與潁河相交的三角地,找到了一個城——王城崗,是禹都陽城所在地。安先生考察後認為,這是一個龍山時期的城,於是推斷:「我們尊敬的大禹,當年很可能曾經在這里走來走去,而且住在這里。」不久,安先生又在河南禹州瓦店村發現了一個夏代初期遺址,也具有都城規模。學者們用碳14測年法,得到了這兩個遺址始建范圍:公元前2120—公元前2040年,也就是說,夏的初年應該是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夏確切開始於何年,仍不知道。從考古推測,王城崗和禹州店遺址始建於公元前2120—公元前2040年間,而公元前2070年正好在這個范圍之內,這些考古發現只是推斷了夏朝建立的時間,而確切的建立者是誰呢?斷代工程並未考證和說明。
一、支持「夏」是由禹建立的觀點
在《中國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上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朱紹侯先生認為:「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通過禪讓繼承了部落聯盟軍事首領的職位——天子。禹通過「疏川導滯,鍾水豐物」,使居民「降丘宅土」,使物質生產大力發展,為其部落公有權力私有奠定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孔子說: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通」。韓非子:「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鍤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情況下,禹得到民眾擁護,稱其為「夏後氏」,成為諸夏之族最高的君長,確立了王權。禹治水功績也被誇大,其統治下的國土被稱為「禹跡」,這充分說明大禹治水對後世的影響,也反映了王權的烙印。
其後,大禹在確立王權的過程中,有繼續「征伐三苗」,取得「夏後」地位。在取得王權後,在嵩陽建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城)建都,之後,對不服從的部落進行了打擊,殺防風氏。為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大會夏、夷諸多邦國或部落首領,這稱之為「塗山之會」,是所謂「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原來眾多部落的首領,到此時,已大都轉化為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他們前來參加大會,對禹朝貢,行臣服的禮節,成為王朝統治下的諸侯。這次大會,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志。
禹死後,子啟繼位。由於傳統的「禪讓」觀念沒有完全消除,東方伯益與啟爭奪王位,《竹書紀年》中所說:「益干啟位,啟殺之。」西方的有扈氏更是起兵反抗,啟親領大軍討伐,聲稱有扈氏犯了「威海五行,怠棄三正」的罪行,他要「恭行天之罰」,要「剿絕其命」,雙方大戰於甘(河南洛陽市西),有扈氏終於被「剿絕」了。至此,啟排除干擾,鞏固了王權,正式確定了世襲制,從此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為了使世襲制王權為眾多諸侯所承認,啟在都城陽翟召集眾多的諸侯,舉行盛大的「鈞石之享」,這是繼「塗山會盟」之後的又一重要朝會。這一朝會「所以示諸侯禮也,諸侯所由用命也」。夏王朝的統治基礎,到此完全確定了。
而傳統中的禹鑄「九鼎」,劃「九州」,由於缺乏可靠的文物證據,只能推測其為傳說而已,在此,朱先生未把傳說作為禹確立政權的象徵或標志。
二、夏朝是啟建立的觀點
在《中國古代史新編》一書中,(陝西人民出版社,趙文潤主編)在「夏朝的建立」這部分內容里,作者趙文潤先生對國家的概念作了三方面的概括:(一)國家賴以存在的地域規模大體穩定;(二)經過原始社會末期部落之間的戰爭,產生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最高統治集團;(三)這一集團使賦予他權力的居民成為被統治者並向居民徵收貢賦。
趙先生認為,「大禹治水」,「使黃河中下游形成一個先進的經濟共同體雛形。」
在「禪讓制」的權力交接過程中,「禹以皋陶為繼承人;皋陶卒,禹又以伯益為繼承人。禹崩,禹子啟賢,而益威望不夠,於是諸部落酋長以啟為天子。中原部落聯盟酋長一職由禪讓變為父死子繼,這是把一國變成一家私有的開始,也是中國的第一個國家——夏王朝誕生的標志。
顯然,趙先生認為,禹傳子位,並非禹本意,禹作為部落聯盟首領時,仍未將一國據為己有,而推舉的皋陶早卒,伯益威望才能又不及啟,啟才輕而易舉取得王位,從此,原始社會「公天下」的歷史結束,是啟開創了「家天下」的歷史,夏朝理應是「啟」建立的。
而「塗山會盟」,劃「九州」,鑄「九鼎」,征討三苗,殺防風氏,仍是處在公有權力、私有權力交接期,其部落權力代表的性質還未根本改變。但是,啟大戰有扈氏於甘,戰前啟召六卿誓師,威脅說:「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祭汝!」有扈氏戰敗,被降為奴隸。六卿之人,本為同盟者,此時被驅使參與鎮壓有扈,降為夏啟臣僕。啟又在陽翟之南鈞台大享諸侯,史稱「鈞石之享」,其權力真正歸私有,這正是私有製成熟的標志。為維護私有權力,啟開始設代表國家的暴力工具:監獄、刑法等以維護鞏固其私有權力,於是真正的私有制的國家便產生了。
在《中國通史》(第一冊,範文瀾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十月版)中,範文瀾先生亦認為「夏朝」是從啟開始的。
因為照《禮記·禮運篇》所說,禹以前是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財產公有的大同社會;禹以後是財產私有的階級社會。禹不需廢「禪讓」制度,他是大同時代最後的大酋長。小康時代應是從「啟」開始。
《禮運篇》說:「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因,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罵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是謂小康。」
從原始公社公有制的瓦解,到世襲制的確立,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說明,到禹時,私有財產制度已基本成熟。在《禮運篇》中說禹時財產公有制轉變為私有制,是比較可信的傳說。但是,私有制的確立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間發生的塗山會盟是禹借部落首領之位,把公有財產私有化的開始,但並不是私有制國家在此出現;而到啟襲位後,召集眾部落的「鈞石之享」,則是確立私有權力的標志,從此「公天下」變為「家天下」,這是私有制國家出現的雛形,戰有扈氏,傳位太康等,使「家天下」制度完全確立。
在戰國以前的史書中,從不稱夏禹,只稱禹,大禹,帝禹;而稱啟為「夏啟、夏後啟」。這種區別不是疏忽,正是古人對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公有制、私有制)的真正含義的認識。開始居大夏的是啟,子孫雖然遷居,但夏的名稱仍沿襲不改。
回答者:龍駕雲裳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8-11 10:48
有的.夏朝(約為前2000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禪讓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