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中的動機錯誤

刑法中的動機錯誤

發布時間: 2021-12-07 01:17:36

刑法中犯罪的方法錯誤和對象錯誤如何區別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區別:

1、定義:

對象錯誤:行為人因為誤認導致預定指向的對象與實際指向的對象不一致,而這種不一致仍未超出構成要件的范圍。

方法錯誤(打擊錯誤):也叫行為誤差、目標打擊錯誤等,指行為人因行為而導致實際打擊的目標(對象)與預期打擊的目標(對象)不一致。

例舉如下:

例1,甲欲炸死乙,誤將乙妻子的車當作乙的車,將炸彈裝到了乙的妻子車上,炸死了乙的妻子。甲屬於對象錯誤。

例2,甲欲炸死乙,將炸彈裝到了乙的車上,不料乙的情人來開乙的車,炸死了乙的情人。 甲屬於打擊錯誤。

2、強調方向:

對象認識錯誤強調的是對象的認識措施,而對該對象利用什麼手段來進行傷害不考慮。

打擊錯誤強調的是採取打擊的方式進行犯罪的情況。

3、法定符合說的統一性:

對象錯誤,不影響定性,此種錯誤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的結論一致。

方法錯誤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

根據法定符合說,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的殺人行為也導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內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具體符合說認為成立某罪(既遂或者未遂)與過失犯罪的想像競合犯。

網路--對象錯誤

Ⅱ 刑法上方法錯誤又稱為打擊錯誤,這個好難理解啊,誰能給我講解一下!

這個很簡單了,我自己記憶就是打擊錯誤(也就是方法錯誤)就是打錯了,是客觀造成的錯誤,而對象錯誤就是認錯了,是主觀造成的錯誤。

Ⅲ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包括動機錯誤嗎

刑法中來的認識錯誤不包自括動機錯誤。
認識錯誤指的是行為人對於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和事實情況發生認識上的錯誤。認識錯誤主要包括對法律認識的錯誤(如假想的犯罪、假想的不犯罪、對應成立的罪或應判處刑罰的輕重上的認識錯誤)以及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如對犯罪客體、犯罪對象、因果關系等因素的認識錯誤),但不包含對動機的認識錯誤。
動機錯誤是指行為人(民法中即表意人)在其意志形成的過程中,對其決定為某特定內容行為具有重要性的情境事實,認識不正確。如果他具備了正確的認識,那麼他將作出的是另一個決定。

Ⅳ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一)認識錯誤的概念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意義有不正確理解或者對有關客觀事實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認識。罪過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認識因素不同,就會影響意志因素,因而影響罪過。行為人的認識錯誤,既可能影響罪過的有無與罪過的形式,也可能影響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是既遂還是未遂,還可能影響共同犯罪的成立與否。認識錯誤包括法律認識錯誤與事實認識錯誤。

(二)法律認識錯誤

法律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有意識地實施某種行為時,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或意義有誤解。一般認為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1.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並非刑法禁止的犯罪行為。例如,行為人以為與現役軍人的配偶通姦是犯罪,在實施通姦行為後自動投案。但刑法並沒有將這種行為規定為犯罪。這種情況稱為幻覺犯。既然某種行為並非刑法所禁止的行為,就不能因為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而認定為有罪。

2.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行為不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例如,行為人誤認為自己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不是犯罪行為,其實刑法第219條將該行為規定為犯罪。這種認識錯誤是否影響定罪,在刑法理論上存在爭議。第一種觀點堅持不知法律不免責的原則。第二種觀點相反,認為犯罪故意中的認識只能是違法性的認識,而不是社會危害性的認識。第三種觀點認為,在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違法性之間,只要認識其中之一即可。第四種觀點認為,認識行為的違法性一般來說不是犯罪故意的內容,但不能絕對化。根據行為人的具體情況,如果確實不知法律,而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法的,則不能認定為故意犯罪。第五種觀點認為,如果行為人認識自己的行為是社會危害性行為而有意識地實施,則不能因為他自稱不知法律,而排除故意的罪過。如果行為人確因不認識行為的違法性,從而也不認識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則應排除犯罪的故意。通說採取第五種觀點。

3.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在罪名、罪數、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確的理解。例如,行為人為了騙取保險金而故意造成被保險人傷殘,行為人誤認為只成立保險詐騙罪,事實上成立保險詐騙罪與故意傷害罪。顯然,行為人的這種認識錯誤不影響定罪與量刑。

(三)事實認識錯誤

故意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因此,對客觀事實的認識錯誤就可能影響故意。錯誤是指行為人的認識與實際情況不一致。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與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1.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雖然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即行為人只是在某個犯罪構成的范嗣內發生了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因而也被稱為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具體的事實錯誤主要包括對象錯誤、打擊錯誤與因果關系的錯誤。對於具體的事實錯誤,存在具體的符合說與法定的符合說的爭論。前者認為,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具體地相一致時,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後者認為,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只要在犯罪構成范圍內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

(1)具體的事實錯誤中的對象錯誤,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做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體現相同的法益,行為人的認識內容與客觀事實仍屬同一犯罪構成的情況。例如,行為人本欲殺甲,黑夜裡誤將乙當做甲進行殺害。根據法定符合說,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罪是為了保護人的生命,而不只是保護特定的甲或者特定乙的生命,因此,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想殺人,而客觀上又殺了人,那麼就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既遂。本來,根據具體符合說,由於行為人本欲殺甲,而客觀上卻殺害了乙,二者沒有具體地相符合,行為人對甲應成立故意殺人未遂,對乙應成立過失致人死亡。但現在的具體符合說論者也都認為,這種對象錯誤並不重要因而不影響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所以,就這種對象錯誤而言,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的結論完全相同。

(2)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是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例如,行為人舉槍射擊甲,但因沒有瞄準而擊中了乙,導致乙死亡。在一段時間內,我國刑法理論以行為人主觀上沒有發生認識錯誤為由否認其為認識錯誤的一種情況。其實,認識錯誤並不限於行為人主觀上發生了錯誤,而是包括行為人的認識與客觀事實不相符合的一切情況。在打擊錯誤的情況下,行為人的認識(對甲射擊)與客觀情況(乙死亡)就是不一致的(通常所說的手段錯誤,如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來會發生危害結果,但行為人誤認為不會發生危害結果;或者行為人本欲使用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但由於認識錯誤而使用了不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或者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不可能導致危害結果,但行為人誤認為可以導致危害結果發生,實際上分別屬於過失犯、未遂犯與不能犯的問題)。

關於打擊錯誤,具體符合說認為,由於客觀事實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沒有形成具體的符合,所以,在上例中,行為人對甲承擔殺人未遂的責任,對乙則承擔過失致人死亡的責任;由於只有一個行為,故二者屬於想像競合犯,從一重罪論處。但是,由於具體的符合說存在諸多缺陷,刑法理論的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即在上述情況下,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的殺人行為也導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內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問題是,行為人本欲殺甲,但因為行為差誤,同時導致甲與乙死亡的,應如何處理?根據法定符合說中的數故意說,行為人對甲與乙都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當然,採取數故意說並不意味著成立數個故意殺人罪,因為只有一個行為,所以應按想像競合犯以一罪論處。

(3)因果關系的錯誤,是指侵害的對象沒有錯誤,但造成侵害的因果關系的發展過程與行為人所預想的發展過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結果推後或者提前發生的情況。因果關系的錯誤主要有三種情況:即狹義的因果關系的錯誤、事前故意與構成要件的提前實現。

狹義的因果關系的錯誤,是指結果的發生不是按照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發展所預見的進程來實現的情況。例如,甲以殺人的故意用刀刺殺乙,使乙受傷,但乙為血友病患者,因流血過多而死亡。再如,甲為了使乙溺死而將乙推人井中,但井中沒有水,乙摔死在井中。又如,甲以殺人故意向乙開槍射擊,乙為了避免子彈打中自己而後退,結果墜入懸崖而死亡。要解,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問題,關鍵是要明確故意的成立所要求的對因果關系的認識,是一種什麼程度的認識。根據通說,只要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基本部分有認識即可,而不要求對因果關系發展的具體樣態有明確認識。所以,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發展的具體樣態的認識錯誤,不影響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換言之,指向同一結果的因果關系發展過程的錯誤,在犯罪構成的評價上並不重要,因為既然行為人具有實現同一結果的故意,現實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也具有因果關系,就必須肯定行為人對現實所產生的結果具有故意,因而成立故意犯罪既遂。

事前的故意,是指行為人誤認為第一個行為已經造成結果,出於其他目的實施第二個行為,實際上是第二個行為才導致預期的結果的情況。例如,甲以殺人故意對乙實施暴力(第一行為),造成乙休克後,甲以為乙已經死亡,為了隱匿罪跡,將乙扔至水中(第二行為),實際上乙是溺死於水中。刑法理論上對這種情況有多種處理意見:第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的第一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未遂,第二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犯,有人主張成立數罪。但以殺人的故意殺害了所要殺害的人,卻成立殺人未遂,違反了社會的一般觀念。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對於死亡持未必的故意(或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但行為的客觀事實完全相同,只因行為人是否誤信結果發生,來決定是否將行為分割為兩個行為,還缺乏理由。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概括的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但這一學說有歪曲事實的嫌疑。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體,視為對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因果關系的發展過程是在相當的因果關系之內,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通常認為,在這種場合,第一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即仍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現實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欲實現的結果完全一致,故應以故意犯罪既遂論處。

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實際上是指提前實現了行為人所預想的結果。例如,甲准備使乙吃安眠葯熟睡後將其絞死,但未待甲實施絞殺行為時,乙由於吃了過量的安眠葯而死亡。再如,甲准備將乙的貴重物品搬至院牆外毀壞,但剛拿起貴重物品時,貴重物品從手中滑落而摔壞。要認定這種行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關鍵在於行為人在實施第一行為時,是否已經著手實行,如果能得出肯定結論,則應認定為故意犯罪既遂,如果得出否定結論,則否認故意犯罪既遂。

2.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或者說,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所發生的事實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構成,因而也被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抽象的事實錯誤只有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兩種情況:前者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做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體現不同的法益,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例如,行為人本欲盜竊一般財物,卻誤將槍支當做一般財物進行盜竊。這種認識錯誤超出了犯罪構成的范圍,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盜竊財物)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盜竊槍支)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後者是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而且這種不一致超出了同一犯罪構成。例如,行為人本欲射擊乙,但因沒有瞄準,而將乙身邊價值近萬元的寵物打死。同樣,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殺人)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毀壞財物)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抽象的事實錯誤實際上存在兩種類型:一是主觀方面輕而客觀方面重,即行為人本欲犯輕罪,客觀上卻是重罪的犯罪事實,本欲毀壞財物卻殺了人就是如此。二是主觀方面重而客觀方面輕,即行為人本欲犯重罪,客觀上卻是輕罪的犯罪事實,本欲殺人卻打死了寵物就是如此。

根據法定符合說,對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應當在主客觀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犯罪。詳言之,不能僅根據行為人的故意內容或僅根據行為的客觀事實認定犯罪,而應在故意內容與客觀行為相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犯罪。在重罪不處罰未遂的情況下,如果重罪與輕罪同質,則在重合的限度內成立輕罪的既遂犯。例如,出於盜竊財物的故意卻實際上盜竊了槍支時,行為人客觀上雖然實施了盜竊槍支的行為,但主觀上沒有盜竊槍支的故意,該客觀行為與主觀故意沒有統一起來,故不能認定為盜竊槍支罪;行為人具有盜竊罪的故意,也實施盜竊行為,槍支同時具有財產價值,因而可以評價為財物,於是,在盜竊罪的范圍內主客觀相統一了,故應認定為盜竊罪(既遂)。再如,行為人將他人佔有的財物誤認為是遺忘物而據為己有。行為人雖然在客觀上實施的是盜竊行為,但主觀上僅具有侵佔遺忘物的故意,故在盜竊罪的范圍內,主客觀並沒有統一起來;只有認定為侵佔罪,才符合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由此看來,對於抽象的事實錯誤(在重罪不處罰未遂的情況下),應當首先從輕罪的主觀認識或輕罪的客觀事實出發,然後再判斷有無與之相對應的客觀事實或主觀認識,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即如果主觀認識是輕罪,而客觀事實是重罪,則從主觀認識出發,判斷有無與之相對應的客觀事實,如有,則認定為輕罪的既遂犯;如果客觀事實是輕罪,而主觀認識是重罪,則從客觀事實出發,判斷有無與之相對應的主觀事實;如有,則認定為輕罪的既遂犯。但是,如果重罪處罰未遂犯,且重罪的未遂犯重於輕罪的既遂犯,則應以重罪的未遂犯論處。例如,甲故意向乙開槍射擊,但因為沒有瞄準而導致丙輕傷。對此,應認定為故意殺人未遂,而不能認定為故意傷害既遂。

行為人誤將非犯罪對象當做犯罪對象加以侵害的(如行為人本欲殺害甲,黑夜裡誤將一隻有害野獸當做甲殺死),或者,行為人誤將犯罪對象當做非犯罪對象加以侵害的(如行為人本欲殺死有害野獸,黑夜裡誤認為鄰人為野獸而開槍射擊致人死亡),雖然也存在認識錯誤,但主要屬於未遂犯與不能犯、過失與意外事件的問題。

Ⅳ 刑法中的方法錯誤到底是指什麼

法律上的認來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源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不認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此種行為缺少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2、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已構成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此種誤解一般不影響犯罪的成立,但可視具體情節酌量從輕處罰。

3、行為人對其犯罪行為應當成立的罪名性質或者應處的刑罰輕重存在誤解。此種誤解對於行為人的定罪量刑不發生影響。

(5)刑法中的動機錯誤擴展閱讀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

Ⅵ 刑法中的錯誤論都包括那些內容

第一章刑法中的錯誤概說 第一節刑法中錯誤問題的歷史沿革 一、英美刑法中錯誤問題的歷史沿革 二、德、日刑法中錯誤問題的歷史沿革 三、中國刑法中錯誤問題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刑法中錯誤的概念 一、刑法中錯誤的定義和范圍 二、刑法中錯誤的特徵 第三節刑法中錯誤的分類 一、外國刑法學關於錯誤的分類 二、我國刑法學關於錯誤的分類 三、各種分類辨析 第二章事實錯誤 第一節事實錯誤概念 一、事實錯誤的概念 二、事實錯誤的種類 三、關於事實錯誤的學說及其評析 四、處理事實錯誤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 一、客體錯誤 二、對象錯誤 第三節手段錯誤 一、手段錯誤的概念 二、手段錯誤的種類及其處理原則 第四節行為性質錯誤 一、行為性質錯誤概述 二、行為性質積極錯誤的典型形式——防衛錯誤 三、行為性質消極錯誤的典型形式——偶然防衛 第五節打擊錯誤 一、打擊錯誤的概念和特徵 二、打擊錯誤的性質 三、打擊錯誤的處理原則 四、打擊錯誤與對象錯誤的區別 第六節因果關系錯誤 一、因果關系錯誤的概念和范圍 二、關於因果關系錯誤的學說及其評析 三、因果關系錯誤的種類及處理原則 第三章法律錯誤 第一節法律錯誤概說 一、法律錯誤的概念 二、法律錯誤的種類 第二節法律錯誤與故意的關系 一、問題所在 二、外國刑法學關於法律錯誤與 故意之關系的學說及評析 三、我國刑法學界關於法律錯誤與 故意之關系的爭論 第三節違法性認識的內容及其判斷 一、違法性認識的內容 二、違法性認識的判斷 第四節法律錯誤與事實錯誤的區分 一、問題所在 二、區分標准 三、幾類疑難案件的區分 第四章共同犯罪中的錯誤 第一節共同犯罪中的錯誤概述 一、共同犯罪中的錯誤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中的錯誤的種類 三、處理共同犯罪中的錯誤的原則 第二節共同實行犯的錯誤 一、共同實行犯的法律錯誤 二、共同實行犯的事實錯誤 第三節教唆犯和幫助犯的錯誤 一、教唆犯和幫助犯的法律錯誤 二、教唆犯和幫助犯的事實錯誤 第四節間接實行犯的錯誤 一、間接實行犯的錯誤的范圍 二、間接實行犯的錯誤的處理 第五章不作為犯罪中的錯誤 第一節不作為犯罪中的錯誤概述 一、不作為犯罪中的錯誤的概念 二、不作為犯罪中的錯誤的種類 第二節不作為犯罪中的法律錯誤 一、不作為犯罪中的法律錯誤的概念 二、不作為犯罪中的法律錯誤的表現形式 第三節不作為犯罪中的事實錯誤 一、不作為犯罪中的事實錯誤的概念 二、不作為犯罪中的事實錯誤的 表現形式及處理原則 第六章刑法中錯誤的立法及其完善 第一節事實錯誤的立法及其完善 一、外國關於事實錯誤的立法及其評析 二、關於完善我國刑法中的事實錯誤的立法建議 第二節法律錯誤的立法及其完善 一、外國關於法律錯誤的立法及評析 二、關於完善我國刑法中的法律錯誤的立法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Ⅶ 刑法上關於被害人基於錯誤的承諾的問題

你忽視了被害人承諾的另一個問題,動機錯誤雖不影響承諾的效力,但承版諾的內容與承諾權的效力息息相關:

第一,根據刑法理論通說觀點,被害人對重傷的承諾是無效的,而對輕傷的承諾是有效的。

第二,在器官捐獻、競技體育、醫療手術中的承諾是有效的。

你的第一個例子,因為是輕傷的承諾,所以是有效的,而第二個例子,眼角膜是重傷,如果不構成器官捐獻的話其承諾是無效的。誠如案例中所言,甲將乙的角膜改作他用,並不屬於器官捐獻,所以這種導致重傷的承諾是無效的,構成故意傷害罪。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刑法中客體錯誤和對象錯誤到底有啥區別

對於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的界限問題,理論界一直存有爭議,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是否有必要分清界限。第二,怎麼分清它們的界限。我國刑法理論界有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是相互交叉滲透的,即客體錯誤中可能同時存在對象錯誤,對象錯誤又可能導致客體錯誤。這些都屬於日本刑法理論中客體錯誤的范疇。可以看出,日本的刑法理論也沒有把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區分開來,在他們看來,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是同一種錯誤形式。事實上,犯罪客體是一種社會關系,而犯罪對象是目的物,這兩種要素在刑法中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在區分罪與非罪,還是在定罪量刑中,都體現著重大的差異。因此,必須分清這兩者的界限,否則在司法實踐中就不能夠准確地區分罪與非罪,在量刑中也不能夠准確地根據犯罪人的罪責施以適當的刑罰。根據這個觀點的意思,就是說兩者的界限沒有必要劃清,也不能夠劃清。對此,日本刑法界對客體錯誤有著這樣的定義:客體錯誤,是指行為人誤把某種客體當作自己意欲侵害的客體加以侵害。例如,行為人誤以為甲是乙而予以殺害;誤以為黑影是狗而開槍射擊,實際上是人,結果將人殺死。
筆者認為:理論界對於這兩者所說的界限不清,其實不是指它們的定義或外延不清,而是不同的事實錯誤在同一行為人實施侵害行為中「競合」的問題。比如,行為人甲欲殺死乙,卻誤把丙當成了乙作為射擊對象,如果此時甲射死了丙,那麼甲的行為就屬於對象錯誤,這一點不存疑問;但如果甲此時誤拿了一把假槍,誤把丙當乙,對丙進行瞄準射擊,結果也沒殺死丙,那麼此時甲的行為就同時存在著兩種事實錯誤——手段錯誤和對象錯誤。這就是不同的事實錯誤在同一個侵害行為中的並存,我們姑且將這種情形稱為「事實錯誤的競合」。同樣的道理,對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來說,行為人在實施一個侵害行為時,他在主觀意識上會同時存在著兩種認識,一個是他想要侵害誰,這就是他所認識的犯罪對象,還有就是他將要侵害的犯罪客體,這兩者在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之前是有非常清楚的認識的。就拿殺人行為來說,一個人想要實施殺人行為,他在實施行為之前心裡很清楚他想要殺誰,並且也很清楚他要侵害的是他人的生命權這個客體。此時,如果他把他人當作自己原先要殺的那個人殺害了,行為人主觀認識上欲侵害的對象與客觀實際所侵害的對象不一致——對象錯誤,但這種情況行為人主觀認識上欲侵害的客體與客觀實際所侵害的客體是一致的——都是他人的生命權,所以不存在客體錯誤,只存在著對象錯誤。但如果此時,他誤把別人家的牲畜當作犯罪對象殺害了,那他的行為就同時存在了對象錯誤與客體錯誤,即主觀認識的對象是人而實際侵害的對象不是人——對象錯誤;主觀認識要侵害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實際上侵害的是他人的財產權——客體錯誤。綜上所述,對於客體錯誤與對象錯誤,可以認為是存在於同一侵害行為中的競合,而不存在對象錯誤與客體錯誤在概念上界限上的不清。

Ⅸ 刑法中認識錯誤的類型及處理原則. (要求作出簡單論述)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意義有不正確理解或者對有關客觀事實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認識。罪過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認識因素不同,就會影響意志因素,因而影響罪過。行為人的認識錯誤,既可能影響罪過的有無與罪過的形式,也可能影響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是既遂還是未遂,還可能影響共同犯罪的成立與否。認識錯誤包括法律認識錯誤與事實認識錯誤。
法律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有意識地實施某種行為時,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或意義有誤解。一般認為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1.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並非刑法禁止的犯罪行為。例如,行為人以為與現役軍人的配偶通姦是犯罪,在實施通姦行為後自動投案。但刑法並沒有將這種行為規定為犯罪。這種情況稱為幻覺犯。既然某種行為並非刑法所禁止的行為,就不能因為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而認定為有罪。
2.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行為不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例如,行為人誤認為自己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不是犯罪行為,其實刑法第219條將該行為規定為犯罪。這種認識錯誤是否影響定罪,在刑法理論上存在爭議。第一種觀點堅持不知法律不免責的原則。第二種觀點相反,認為犯罪故意中的認識只能是違法性的認識,而不是社會危害性的認識。第三種觀點認為,在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違法性之間,只要認識其中之一即可。第四種觀點認為,認識行為的違法性一般來說不是犯罪故意的內容,但不能絕對化。根據行為人的具體情況,如果確實不知法律,而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法的,則不能認定為故意犯罪。第五種觀點認為,如果行為人認識自己的行為是社會危害性行為而有意識地實施,則不能因為他自稱不知法律,而排除故意的罪過。如果行為人確因不認識行為的違法性,從而也不認識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則應排除犯罪的故意。通說採取第五種觀點。
3.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在罪名、罪數、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確的理解。例如,行為人為了騙取保險金而故意造成被保險人傷殘,行為人誤認為只成立保險詐騙罪,事實上成立保險詐騙罪與故意傷害罪。顯然,行為人的這種認識錯誤不影響定罪與量刑。
事實認識錯誤 故意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因此,對客觀事實的認識錯誤就可能影響故意。錯誤是指行為人的認識與實際情況不一致。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與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雖然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即行為人只是在某個犯罪構成的范嗣內發生了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因而也被稱為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具體的事實錯誤主要包括對象錯誤、打擊錯誤與因果關系的錯誤。
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或者說,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所發生的事實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構成,因而也被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抽象的事實錯誤只有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兩種情況

熱點內容
法學博士收入 發布:2025-08-23 16:20:56 瀏覽:301
2014年司法考試教材 發布:2025-08-23 16:19:36 瀏覽:4
什麼是刑法基本原則 發布:2025-08-23 16:16:58 瀏覽:161
公司法救濟權 發布:2025-08-23 16:16:57 瀏覽:210
慶陽市西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23 15:57:30 瀏覽:508
學校各類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3 15:56:55 瀏覽:256
社會與法婆婆給兒媳婦交物業費 發布:2025-08-23 15:56:42 瀏覽:480
銀行抄規章風波 發布:2025-08-23 15:49:43 瀏覽:634
復印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怎麼說 發布:2025-08-23 15:48:16 瀏覽:884
網路環境立法 發布:2025-08-23 15:41:56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