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刑法化
Ⅰ 我國刑法創制和完善的過程是如何實現犯罪化與非犯罪化的
犯罪化,一般是指將以往不是犯罪的行為,作為刑法上的犯罪,使其成為刑事制裁的對象。其中,以往不是犯罪的行為,既可能是由行政法、經濟法等法律禁止而不為刑法所禁止的一般違法行為,也可能是不被任何法律所禁止的行為。由輕罪變更為重罪的,不屬於犯罪化。例如,對於明知煤礦生產設施明顯不符合安全標准,瓦斯爆炸的可能性很大,行為人依然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導致發生安全事故造成多人傷亡的案件,現在一般認定為過失類型的責任事故犯罪。即使司法機關改變態度,將其認定為爆炸罪,也不屬於犯罪化。
與之相反,非犯罪化,一般是指將迄今為止作為犯罪處理的行為,不再以犯罪論處。其中的「不再以犯罪論處」,既可能表現為完全的合法化,也可能表現為雖不定罪量刑,但給予行政處罰或者其他法律制裁。特別法條的廢除不意味著非犯罪化。例如,日本於1995年基於平等主義的要求,刪除了有關殺害尊親屬罪、傷害尊親屬罪、遺棄尊親屬罪、監禁尊親屬罪的規定,但對於殺害、傷害、遺棄、監禁尊親屬的行為,並非不以犯罪論處,而是以普通的殺人罪、傷害罪、遺棄罪、監禁罪論處。換言之,廢除以尊親屬為被害人的犯罪,只是廢除了加重處罰的規定。再如,我國1979年舊刑法第101條(特別法條)規定了反革命殺人、傷人罪。雖然現行刑法刪除了這一規定,但並不意味著對該條規定的行為實行了非犯罪化,而是對之以普通的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論處。
犯罪化與非犯罪化的概念,給人以「大量」的犯罪化與「大量」的非犯罪化的感覺。其實,一個國家將某一個以往不作為犯罪處理的行為以犯罪論處時,就屬於犯罪化;反之,刑法將以往作為犯罪處理的一種行為不再以犯罪論處,就是非犯罪化。在此意義上說,刑事立法上的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基本上等同於刑法的增刪、修改。
刑法產生的歷史,就是犯罪化的歷史。20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只有犯罪化,而沒有非犯罪化。20世紀中葉的刑事立法實踐表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僅進行犯罪化,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僅進行非犯罪化。換言之,刑事立法必然不斷地、交替地進行犯罪化與非犯罪化。但是,由於社會生活的復雜化、恐怖主義活動的猖獗等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際社會的刑事立法主要是在進行犯罪化。可以認為,在世界范圍內,刑事立法的趨勢已經不是非犯罪化,而是大量的犯罪化。那麼,我國司法上的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將來會呈現什麼局面呢?
(一)司法上的犯罪化應是趨勢
在筆者看來,我國在今後的相當長時間,與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相比,司法上的犯罪化應是主流趨勢。換言之,司法機關應當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的前提下,積極地推行司法上的犯罪化。
第一,當今社會非正式的社會統制減弱,因而越來越依賴刑罰。由於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思考與行為樣態的浸透,導致異質價值觀得到廣泛允許,造成非正式的社會統制力減弱、行為的規制弛緩,其結局必然不可避免地產生通過刑罰的補充完善以維持社會秩序的傾向。另一方面,凶惡犯罪、重大犯罪不斷增加,國民的體感治安惡化,必然要求擴大處罰范圍。況且,以往較弱的「市民的安全或保護的要求」,現在通過媒體更直接、更強烈、更及時地反映至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國家對市民的刑法保護,成為一項公共服務內容。
[32]所以,即使刑法文字沒有變化,司法機關也可能為了保護市民利益,而實行犯罪化
第二,當今社會犯罪的危害普遍加重,越來越需要刑法的提前介入。隨著社會生活的復雜化、科學化、高度技術化,對於個人而言,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黑匣子,不可能進行主體性的控制。人們的生活主要依賴脆弱的技術手段,與此同時,個人行為所具有的潛在危險也飛躍性地增大,人們不知瞬間會發生何種災難。這主要是因為,在當今社會,社會生活的復雜化與犯罪的高科技化,使得許多犯罪行為一旦得逞,便會造成不可估量的侵害結果;所以,不能等待造成嚴重侵害結果後再處罰,而必須對法益進行提前保護。
[33]所以,我國的司法機關有必要對於部分原本並未作為犯罪處理的預備行為,特別是對如重大犯罪的預備行為、恐怖組織的預備行為實行犯罪化(當然以具有造成法益侵害的危險為前提)。
第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國際交往的增進,在本國實施某種行為卻侵犯外國國家與公民利益的現象,已相當普遍。進入90年代後,刑事實體法領域已逐漸形成了國際標准,要求各國完善國內立法與司法。事實表明,一些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已經對於我國刑法分則有關「數額較大」、「情節嚴重」之類的量的規定提出異議。雖然我國立法機關不可能完全按照外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的要求立即修改刑法,但是,司法機關完全可能接受外國政府或國際組織的建議,繼續降低部分犯罪「數額較大」、「情節嚴重」的認定標准。
第四,隨著行政管理加強,行政犯會越來越多,而且行政犯的法益侵害性也越來越明顯。例如,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的行為所造成的法益侵害日益嚴重。司法機關必然不斷地重新考慮行政犯與行政違法的界限,對以往僅以行政違法論處的行為以行政犯論處。同樣,由於社會生活事實的變化,司法機關必然重新審視一般違法行為與傳統犯罪之間界限,對以往的部分一般違法行為實行犯罪化。例如,以往車輛較少,城市的外來人員少,盜竊窨井蓋的行為所造成的法益侵害顯得並不嚴重,所以一般沒有當犯罪處理。但隨著車輛的增加,人口的膨脹,盜竊窨井蓋行為所造成的法益侵害程度明顯加重,所以現在一般以犯罪論處。
第五,適用刑法的過程也是解釋刑法的過程。在具有罪刑法定主義觀念的前提下,如果解釋能力低下,不能發現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必然導致原本構成犯罪的行為也不能受到應有的處罰。認為成年婦女與不滿14周歲的幼男發生性交的行為不成立猥褻兒童罪的觀點與做法,便是如此。反之,在同樣具有罪刑法定主義觀念的前提下,隨著解釋能力的不斷提高,司法機關必然能夠充分挖掘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使起草者原本未曾預料的行為也能涵攝在刑法條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之中,實現合理的犯罪化。
司法上的犯罪化趨勢是否意味著刑法與法治的退步?這是必須回答的問題。筆者認為,非犯罪化的進步,並不等於刑法的進步,更不等於法治的進步。事實上,任何國家及其國民,都不會容忍嚴重的法益侵害行為,相反總是採取某種措施禁止、制裁這種行為;在法律內不能受到制裁的法益侵害行為,總會在法律外受到制裁。否則,就沒有社會秩序與國民安定可言。由司法機關根據實體刑法與法定程序實行犯罪化,便遵循了法治的要求。而將大量的值得處罰的法益侵害行為在刑事訴訟之外由非司法機關處理,則存在兩個重大問題:其一,雖然從總體來看,刑罰是最嚴厲的制裁措施,但行政處罰完全可能重於較輕的刑罰。「在實際效果上遠甚於刑罰的行政制裁相當嚴重,將這種行政制裁不是交由法院,而是交由行政機關裁量的話,就會違反保障程序公正的憲法精神。」
[34]其二,相當多的法益侵害行為,也不一定由行政機關依照行政法處理,而是採取了其他一些非法律的途徑,這便更加違反了法治原則。當然,在司法上的犯罪化成為主流趨勢的時代,司法機關同時應避免重刑主義,應當積極地推進刑罰的輕緩化。換言之,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刑法的處罰范圍可能越來越寬,但刑罰的處罰程度應當越來越輕。
(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應呈頹勢
與司法上的犯罪化相比,我國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空間很小,應當呈現頹勢。
[35]
如前所述,我國刑法分則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具有量的限制,刑事立法上已經基本上將國際社會所稱的微罪與部分輕罪排除在犯罪之外,實行了非犯罪化。在刑法規定的犯罪大抵相當於國外刑法規定的重罪的情況下,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幾乎不可能。西方國家的非犯罪化,主要表現為對無被害人犯罪、自己是被害人的犯罪等單純違反倫理的行為的非犯罪化。但是,我國現行刑法已將單純違反倫理的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如我國刑法並沒有規定通姦、亂倫、吸毒等犯罪)。在刑事立法已經充分實行了非犯罪化的立法體例下,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必然沒有很大空間。換言之,在刑事立法已經嚴格限制了處罰范圍的情況下,刑事司法沒有理由進一步限制處罰范圍。正因為如此,刑法第3條前段的規定具有存在的理由;也因為如此,我國刑事司法機關不應當盲目進行刑事和解,片面追求提高不起訴率;還因為如此,在行為符合法定犯罪構成的前提下,濫用刑法第13條但書宣告無罪的現象,應當杜絕。
Ⅱ "腐刑"是什麼樣的刑法
宮,即「丈夫割其勢,女子閉於宮」,就是對男性施以閹割,割除破壞陰囊和睾丸。漢代宦官人俑皆去勢而沒有切除陰莖,隋代則廢,故沒資料顯示宮刑需閹割所有外生殖器,亞洲一帶有畜牧基礎能力的民族皆有此能力,而切除陰莖因切斷六條動脈,則需要外科手術技術,並沒有資料顯示清朝以前中國有此技術,「對男性施宮刑以後,因為傷口容易腐爛,所以通常在密不透風的「蠶室」中待百日,以保全性命。唐顏師古解釋蠶室說:「凡養蠶者欲其溫早成,故為蠶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須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為蠶室耳。」意思是人在受宮刑後,因傷口易感染中風致命,如要活命就要待在似蠶室般的密室內,在不見風與陽光的環境里蹲上百日以上,傷口才能不被感染而逐漸癒合。
女性的宮刑稱為幽閉,具體方法上目前無一致說法。有說是監禁,也有說用木棍敲擊女性腹部以造成子宮下垂,而消除女性生育能力的。
宮刑於何時出現已是遠不可稽,一般相傳在遠古的夏禹以前已出現,最初是用來懲罰男女之間不正當的性關系。《尚書》中提到宮刑,為五刑中僅次於大辟(斬首)的刑罰。後來宮刑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至西周時已不限於風化案件。到了戰國時,孟氏之子勸秦王以仁義治國,即被秦王處以宮刑。漢文帝時曾一度廢除宮刑及其他肉刑,但至景帝時恢復,並規定某些死刑可以用宮刑代替。漢武帝時宮刑十分普遍,大臣往往因言得咎,而受此刑。自東漢開始,宮刑被用於處置謀反者的未成年家屬,算是對他們的一種赦免。至隋文帝時,宮刑被廢止於刑律之外,之後各代的刑律中亦再沒有見到宮刑,直至明朝。
史料記載
先秦
閹割刀具中國最早的去勢據考證發生在商朝,甲骨文中已出現「凸刀」字,其形狀為用刀去勢,《甲骨文合集》第一冊第○○五二五片載:「庚辰卜,王,朕(凸刀)羌,不死。」便說明商王武丁時期就出現了被去勢的閹人。到了周朝,受了宮刑的男子就被稱之為「寺人」。
在《尚書》中有幾處提到了五刑和宮刑,例如《堯典》中就有「五刑有服」語。今出土的周鼎金文字中有「仲宦父鼎」,文曰:「中宦父作寶鼎,子子孫孫永寶用。」《尚書·呂刑篇》中有「宮辟疑赥,呂刑篇罰六百鍰,閱實其罪」語;又雲:「爰始淫,為劓、刖,椓(即宮)、黥。」又雲:「舜典五刑,宮。」《慎子》一書有:「虞五誅,以艾畢當宮。」《周禮》則雲:「夏宮辟五百。」 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夏後氏正刑有五,科氏三千」,又《魏書·刑罰志》:「大辟二百,臏辟五百,劓,墨各千,殷因與夏,蓋有損益。」從以上記載看來,後世一般認為宮刑至少在夏禹以前就已出現。周朝時將受了宮刑的男子稱為「寺人」。「寺」字為「士」與「寸」二字構成,在古代,「士」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史書所稱「士人」即男人,「士女」即男女;「寸」像一隻手拿著一把小刀,「士」「寸」合在一起就是用刀割去男性生殖器。男子受宮刑,一般理解是將陰莖連根割去,但據古籍記載,也有破壞陰囊與睾丸者。如《韻會》一書雲:「外腎為勢,宮刑男子割勢。」外腎是指陰囊和睾丸,破壞了它,人的性腺即不再發育,陰莖不能勃起,從而喪失了性能力。
秦漢
秦朝是由於殘暴統治而迅速覆亡的,繼之而起的漢王朝從本質上看也好不了多少。宮刑在漢朝更為普遍。漢景帝時,就曾規定某些死刑可由宮刑代替,漢武帝生性殘酷,在他的統治時期,正史上有記載的大臣受宮刑的就有司馬遷、張賀、李延年等人。司馬遷因為漢武帝詢問看法時說了真話,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了幾句,「上以遷為誣罔,欲沮貳師,為陵游說,下遷腐刑」,這就是被處以宮刑;張賀因幸於衛太子,太子敗,張賀也受了宮刑。西漢昭帝也曾下詔:「大逆無道殊死者,一切募下蠶室」,從法令上又擴大了宮刑的范圍。大臣、官吏稍微違背了最高統治者的意志就要受此酷刑,平民百姓受這種酷刑蹂躪的人肯定更多了。
北魏
到了南北朝,宮刑仍在不斷實施。特別是北魏對宮刑的施行更有明確規定,據《通志》卷十六載,北魏凡犯「大逆不道要斬,誅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所以在北魏時宮刑一般多用於被認為是謀反大逆者的子孫。例如《魏書》卷九十四載平季被處宮刑,就是因為他的父親與和尚一起企圖謀反而被牽連的。受宮刑者的罪略次於死刑,即使對他們赦免也被作為奴隸送交官府,例如北齊後主曾發恩一次,把原來當受宮刑的人,普免作為官奴。
從以上歷史看來,宮刑的施行范圍雖然擴大了,雖然不僅僅是懲罰被認為是男女不正當的性關系而作為鎮壓反抗者的一種殘酷手段,但仍與性有一定的聯系,就是使受刑者喪失性能力,從而斷子絕孫。這在十分重視子嗣和後世香火的封建社會,確實是十分嚴酷!宮刑還有摧殘受刑者的身體與精神的目的,受刑者終生受辱,生不如死。司馬遷是個意志堅強、胸懷大志的人,可是他每當想起自己受宮刑這一恥辱,都仍然要發汗沾背,想「引決自裁」,不想再活下去了。施用這種酷刑,不能不引起歷史上一些正直人士的反對。著名的如東漢時的陳忠、孔融,三國時魏國的王朗等,他們都力主廢除宮刑以及其它一些殘酷的肉刑。但是,也有一些人秉承最高統治者的旨意,死抱住宮刑不放,如和孔融、王朗同時代的鍾繇、陳群就是如此。到了隋朝開皇時雖然正式廢除了宮刑,在以後歷代的刑制上不見這一條了,但有些皇帝及一些豪貴仍憑自己的旨意任意施加,直到明、清。
唐朝
例如,唐朝的安祿山曾閹一個叫豬兒的人,血流數升,差點致死;後來,安祿山也被豬兒切腹而死。「初,豬兒出契丹部落,十數歲事(安)祿山,甚慧黠。祿山持刃盡去其勢,血流數升,欲死,祿山以灰火傅之,盡日而蘇。因為閹人,祿山頗寵之,最見信用。祿山壯大(肥重三百三十斤),每著衣帶,三四人助之,兩人抬起肚,豬兒以頭戴之,始取裙褲帶及系腰帶。玄宗寵祿山,賜華清宮湯浴,皆許豬兒等入助解著衣服。然終見刳,豬也。」又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的《大誥》中就規定了許多嚴刑峻法,其中就有閹割為奴的內容。在明洪武九年,南京皇宮營建勤身殿,只因有關官員把中等工匠誤奏為上等工匠,朱元璋大怒,竟然要把這2000多個工匠全部閹割,幸虧有人竭力諫止,才使這些工匠免遭慘禍。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封建統治者施用宮刑是多麼任意、隨便。在明朝,不僅朝廷用宮刑,某些高級將領也濫施淫威,據《萬曆野獲記》記載,明英宗時,靖遠伯王媼在征戰某地時,竟將民間幼童閹割為奴,明英宗知道後並不幹預,可見這種做法在當時是被允許的。到了清朝,有所謂「閨刑」,即一些在刑制上沒有明確列出條目的酷刑,其中也難免沒有宮刑了。
閹割過程是相當殘酷的,被閹割者會因失血過多或過於痛疼而長時間昏迷,止血消炎的措施也非常簡單,只是「以灰火傅之」。 二是用利刃割開陰囊,剝出睾丸。用這一方法進行閹割顯然並不需要完全割除生殖器官,但同樣可以達到目的。洪邁所著《夷堅志》卷八對這一方法有所記載。另據記載,古代還有所謂的「繩系法」與「揉捏法」。前者是在男童幼小時,用一根麻繩從生殖器的「睾丸」根部系死,雖不影響溺尿,卻阻礙了生殖器的正常發育。久而久之,男童的生殖器便會失去功能。後者是在男童幼小時,由深諳此道之人每天輕輕揉捏其睾丸,漸漸適應後,再加大手勁,直至將睾丸捏碎。然而,專將睾丸割去或捏碎,如果是業已發育之人,盡管能夠完全避免授精,但其性慾及淫亂宮廷的能力在一定時期內會依然存在,甚至有的人反會因此而更加強勁耐久。所以,古代的宦官都是採用「盡去其勢」之法,將生殖器全部割除。
明朝
在古代相對落後的醫療技術條件下,閹割手術的死亡率是相當高的。明代天順年間,鎮守湖廣貴州的太監阮讓,一次精選了虜獲的苗族幼童1565人,將他們統統閹割,准備悉數送呈朝廷。但由於手術太殘酷及醫療技術條件太差,在阮讓自閹割幼童到奏聞朝廷這短短的時間內,幼童疼死、病死者竟達329人。後來,阮讓又重新買了一批幼童加以閹割,以補上死亡之數,送呈朝廷。阮讓前後共計閹割幼童1894人,死亡率接近20%。如此集中而大量的死亡,顯然同閹割手術失敗或手術後的並發症有關。
清朝
歷代古籍對閹割手術的具體情形大致上都記載得很是簡略。清朝末年,一些來到中國的歐洲人對迥異於西方的中國宮廷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較為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閹割手術情形。但這些描述多為道聽途說,遠不及清末宮廷宦官以切身經歷為基礎的回憶詳細,其可信性也值得懷疑。據清末宦官回憶,北京城有兩個赫赫有名的閹割世家,號稱「廠子」:一是南長街會計司胡同的畢家;另一是地安門外方磚胡同的「小刀劉」。主持其事者都是得到朝廷認可的家族世傳,六品頂戴,稱「刀子匠」。兩家據說各有絕招,但技藝絕不外露,只是父子相傳。
Ⅲ 請問刑法中的實行行為類型化是個什麼意思
實行行為的復類型化制是指的實行行為的分類。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行為以是否犯罪既遂為標准分為三類:
一是結果犯,就是發生了刑法規定的危害結果才構成犯罪的行為,如過失犯罪一定是以造成了重傷以上的結果為犯罪的行為;
二是行為犯;如,實施了犯罪行為即為犯罪既遂;
三是危害犯,如,犯放火罪,達到了危險的程度即是犯罪既遂。
Ⅳ 刑法調整什麼最廣泛
可以理解為調整即管轄。法律的調整范圍就是法律規定的相關問題。
刑法調整范圍即適用刑法處理的法律關系。
Ⅳ 什麼是泛刑主義
所以「刑法法律部門並不是主要地以調整對象來劃分,而是以其調整方法-刑罰制裁的方法來劃分,即凡是屬於刑罰制裁方法的法律規范,都屬於刑法法律部門。」[12]這是國內學術界關於刑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的基本描述。看來,根據這類觀點,刑法在法律體系中,似乎可以是一種無處不在的規范,這是一種
泛刑主義傾向。事實上,並非所有的其它法律部門均可以刑法替代,粗略地說,刑法規范只是一種社會關系無法或不能為其它法律規范所調整的規范。梅因通過歷史考察,從發生學意義上揭示:「所有文明制度都一致同意在對國家、對社會所犯的罪行和個人所犯的罪行之間,應該有所區別,這樣區別的兩類損害,我們稱之為犯罪和不法行為」,從而由此產生出「犯罪法」和「侵權行為法」作為制裁兩類不同性質行為的規范。[
Ⅵ 關於刑法的特徵
刑法具有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有屬性,這主要表現在:
(1)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規范,而其他法律規定的都是一般違法行為及其法律後果。
(2)一般部門法都只是調整和保護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而刑法所調整和保護的社會關系相當廣泛。
(3)一般部門法對一般違法行為也適用強制方法,但其嚴厲程度輕於刑法所規定的刑罰。
(4)刑法具有補充性,即只有當一般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才由刑法保護;只有當一般部門法還不足以抑制某種危害行為時,才能適用刑法。
(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保護的合法權益,也都藉助於刑法的調整和保護。
(6)泛刑法化擴展閱讀
我國的刑罰分為主刑、附加刑。
主刑就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於其他刑種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就是作為主刑的補充而附加適用但也可以獨立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這實際上也屬於附加刑。
我國刑罰就是通過有主有從、互相配合,有輕有重、互相銜接的設計方式,形成了嚴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個刑種都有它特定的內容和作用。刑種的多樣性,是為了適應犯罪性質和情節的多樣性,便於體現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實行區別對待的原則。所以,這些刑種是切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際需要的。
Ⅶ 古時候的刑法
古代刑罰是作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發展與變化,實質上也是整個中國社會發專展與進步的濃縮。刑罰屬體系的發展與變化的原因是多層次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同時代不同的當權者亦有不同的舉措。 是總的發展趨勢是以原始的野蠻、落後、殘暴向著文明、慎刑方向發展。
Ⅷ 刑法的輕刑化發展趨勢的理解
輕刑化是人類進一步走向文明的體現,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政治專經濟的發展,加之國際形勢屬的影響,我國刑法典中的適用,也經歷了由嚴到寬的過程,且有進一步輕刑化的趨勢。作為社會安全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線的刑法,其刑罰的寬嚴對社會穩定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社會安全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線的刑法,其刑罰的寬嚴對社會穩定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輕刑化符合我國刑罰的目的
二、輕刑化的現實表現及其作用
(一)我國現行量刑制度中輕刑化的體現
(二)現行刑罰執行制度中輕刑化的體現
三、輕刑化是歷史經驗的總結
(一)輕刑化是我國古代統治者長久統治的奧秘 (二)嚴酷刑罰的歷史教訓更加突出輕刑化的重要性
Ⅸ 中國刑法修正案九都有哪些變化
中國刑法修正案九變化:
1、減少適用死刑罪名
2、嚴懲恐怖主義犯罪
3、加強人身權利保護
4、維護信息網路安全
5、加大懲處腐敗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