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事司法認定商業秘密

刑事司法認定商業秘密

發布時間: 2021-12-07 07:55:44

⑴ 如何認定侵犯商業秘密罪中的"重大損失" 人民法院報

邱戈龍尖端知識產權律師認為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客觀要件是指侵犯他人商業秘密,造成商業秘密權利人重大損失的行為。因此,侵犯商業秘密罪客觀要件包括三個方面,即犯罪對象是商業秘密;犯罪行為表現對商業秘密的侵犯性;危害的後果是造成商業秘密權利人重大損失。

侵犯商業秘密罪無疑是結果犯罪,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是區分刑事犯罪還是民事侵權的分水嶺。何為重大損失,立法並沒有作出解釋。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的《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中規定侵犯商業秘密,涉嫌下列情形的應予以追訴:1.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2.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3.致使商業秘密權利人破產的;4.其他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情形。

重大損失應當僅限於經濟損失

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本條所稱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刑事立法關於商業秘密的界定是從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移植過來的,這表明我國法律對商業秘密的界定均是一致的。因此,在刑事司法中,要充分運用民事、行政立法關於對商業秘密保護的精神,全面理解商業秘密的內涵。根據法律規定,我們不難分析,商業秘密應當具備三個方面的特徵:一是該信息不為公眾所知悉,即「新穎性」;二是該信息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並具有實用性,可稱之為「價值性」和「實用性」;三是權利人採取了保密措施,即「保密性」。重大損失應當是對其價值性和實用性的損害,或者因此而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

盡管該規定對2001年頒布的規定進行豐富完善,但由於在損失數額認識上的差異,對於入罪標準的仍然難以把握,直接影響到對該類犯罪正確處理。

新的規定在損失的認定上雖然去掉了「直接」二字,是否在損失的認定上就漫無邊際?對於「經濟損失」的理解,筆者認為,應當計算直接的經濟損失,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高檢發釋字[2006]2號)對此作出的解釋,即一般是指與行為有直接因果關系而造成的財產損毀、減少的實際價值,就是物質性損失,應當排除非物質性損失,如精神損害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二條的解釋,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為已經遭受的實際損失和必然遭受的損失,應當是可以量化的損失。在刑法規定的侵犯知識產權的八個罪名中,除侵犯商業秘密罪規定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外,其餘犯罪規定是「情節嚴重」或者「數額較大」才成立犯罪。因此,從立法的精神上看,此罪中構成犯罪的條件所需要的「重大損失」應當是經濟損失,不應當包括經濟損失以外其他嚴重情況,如社會影響惡劣等,社會影響惡劣等情況只能在因重大經濟損失或者財產性損失而構成犯罪的前提下作為量刑情節考慮。

重大損失的計算方法

由於商業秘密是一種能夠創造經濟利益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是無形資產,侵犯商業秘密,不僅直接表現權利人現實利益的縮減,也可能表現預期合理利益喪失,單獨從被害人一方計算損失,通常遇到難以計算的困難。在刑事司法實踐中,一般是參照法律規定的侵權人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屬數額確定給權利人造成的損失額。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經營者侵犯商業秘密,給權利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權利人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行為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目前,對商業秘密權利人直接經濟損失的計算主要有成本說、價值說、損失說、獲利說、轉讓費說等幾種主要方法。但這些方法的計算,與商業秘密不同於普通財產的特殊性並不完全相應,其中任何一種方法都有不全面或者不完全合理的缺陷。只有根據具體案件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相對合理的標准,予以認定,具體講,有以下幾種思路:

1、直接計算損失法。即直接計算權利人在被侵權期間失去的利潤,可採取對比分析法,比較侵權期間的上一年度,相同時間段,相同生產量的情況的獲利,利潤的縮減量就是其侵權期間的直接經濟損失。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市場行情相對穩定,權利人生產、經營處於連續狀態,生產、經營的記載數量資料齊備,企業沒有處於破產或者倒閉等狀態的情形。

2、成本計演算法。審計核算權利人研究、開發、生產、保護商業秘密投入的費用,累計得出總額。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權利人開發商業秘密不久尚未投入生產和經營,即被侵犯,致使商業秘密在行業內廣為擴散、傳播,使其權利人研究、開發技術和經營信息完全喪失秘密性已經無採取保密措施之必要的條件下。

3、許可使用費用法。即以權利人對商業秘密許可他人使用的同等條件下的合理價格確認。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權利人對商業秘密已與他人進行有償許可使用的先例,且相距時間較近的情形。或者權利人與侵權人曾就商業秘密有償使用達成過協議,後侵權人以種種借口不履行合同。

4、計算侵權人獲利法。在前面三種方法適用條件均不具備,權利人的損失難以計算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反向思維,把權利人的損失額作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行為所獲得的利潤。這種方法雖然在反不正當競爭法有明文規定的,但是要運用到刑事司法中,要特別慎重。是計算銷售利潤、還是營業利潤、還是凈利潤,是否包括預期利益,立法和司法解釋沒有明確。筆者認為,刑法上所規定的損失數額的計算方法與民法上規定的損失金額的計算方法不同。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之外,在刑法上只計算犯罪行為直接引起的損失數額,這也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對此罪規定的立案標准即統計直接經濟損失的規定一致。而在民法、行政法上的損失金額不僅要計算本金還要計算利息,還要計算可能產生的收益。侵犯商業秘密罪直接損失認定,採用侵權人獲利額時應當是已經實際獲利和必然獲得的利益,一般以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利潤的公式予以計算,也可以銷售額乘以平均利潤率為計算公式。

破產或者其他重大損失的認定

司法解釋將侵犯商業秘密罪「重大損失」的另一個標准規定為致使權利人破產或者造成其他重大損失。實踐中,對於致使造成權利人破產的認定,不一定以法院宣告破產為標准,因以此為標准,將使刑事案件因破產案件審理期限較長而影響對此類案件及時偵破和查處,應作寬泛理解,致使權利人喪失競爭優勢,企業被迫處於倒閉、停產、歇業等情形,可視為此種情形。造成其他嚴重後果,在目前沒有明確司法解釋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可將下列情形認定為其他嚴重後果:1.導致權利人商品滯銷,嚴重積壓的;2.致使權利人的營利性服務嚴重受挫的;3.侵權人將其非法所得的商業秘密多次或者向多人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的。

但是,從以上規定我們可以看出,致使權利人破產或者造成其他重大損失的具體程度並沒有規定,可能使司法適用的標准出現不統一的情況。就破產而言,一個小型企業的破產與一個大型企業的破產損失程度可以是天壤之別;至於「其他重大損失」更是非常抽象。對此,我的理解是,對致使權利人破產或者造成其他重大損失應當理解為:通過評估,以上兩種情況下,為造成的損失應當分別達到50萬元以上。

⑵ 如何確定侵犯商業秘密罪中的重大損失 人民法院報

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客觀要件是指侵犯他人商業秘密,造成商業秘密權利人重大損失的行為。因此,侵犯商業秘密罪客觀要件包括三個方面,即犯罪對象是商業秘密;犯罪行為表現對商業秘密的侵犯性;危害的後果是造成商業秘密權利人重大損失。

侵犯商業秘密罪無疑是結果犯罪,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是區分刑事犯罪還是民事侵權的分水嶺。何為重大損失,立法並沒有作出解釋。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的《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中規定侵犯商業秘密,涉嫌下列情形的應予以追訴:1.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2.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3.致使商業秘密權利人破產的;4.其他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情形。

重大損失應當僅限於經濟損失

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本條所稱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刑事立法關於商業秘密的界定是從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移植過來的,這表明我國法律對商業秘密的界定均是一致的。因此,在刑事司法中,要充分運用民事、行政立法關於對商業秘密保護的精神,全面理解商業秘密的內涵。根據法律規定,我們不難分析,商業秘密應當具備三個方面的特徵:一是該信息不為公眾所知悉,即「新穎性」;二是該信息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並具有實用性,可稱之為「價值性」和「實用性」;三是權利人採取了保密措施,即「保密性」。重大損失應當是對其價值性和實用性的損害,或者因此而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

盡管該規定對2001年頒布的規定進行豐富完善,但由於在損失數額認識上的差異,對於入罪標準的仍然難以把握,直接影響到對該類犯罪正確處理。

新的規定在損失的認定上雖然去掉了「直接」二字,是否在損失的認定上就漫無邊際?對於「經濟損失」的理解,筆者認為,應當計算直接的經濟損失,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高檢發釋字[2006]2號)對此作出的解釋,即一般是指與行為有直接因果關系而造成的財產損毀、減少的實際價值,就是物質性損失,應當排除非物質性損失,如精神損害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二條的解釋,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為已經遭受的實際損失和必然遭受的損失,應當是可以量化的損失。在刑法規定的侵犯知識產權的八個罪名中,除侵犯商業秘密罪規定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外,其餘犯罪規定是「情節嚴重」或者「數額較大」才成立犯罪。因此,從立法的精神上看,此罪中構成犯罪的條件所需要的「重大損失」應當是經濟損失,不應當包括經濟損失以外其他嚴重情況,如社會影響惡劣等,社會影響惡劣等情況只能在因重大經濟損失或者財產性損失而構成犯罪的前提下作為量刑情節考慮。

重大損失的計算方法

由於商業秘密是一種能夠創造經濟利益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是無形資產,侵犯商業秘密,不僅直接表現權利人現實利益的縮減,也可能表現預期合理利益喪失,單獨從被害人一方計算損失,通常遇到難以計算的困難。在刑事司法實踐中,一般是參照法律規定的侵權人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屬數額確定給權利人造成的損失額。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經營者侵犯商業秘密,給權利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權利人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行為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目前,對商業秘密權利人直接經濟損失的計算主要有成本說、價值說、損失說、獲利說、轉讓費說等幾種主要方法。但這些方法的計算,與商業秘密不同於普通財產的特殊性並不完全相應,其中任何一種方法都有不全面或者不完全合理的缺陷。只有根據具體案件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相對合理的標准,予以認定,具體講,有以下幾種思路:

1、直接計算損失法。即直接計算權利人在被侵權期間失去的利潤,可採取對比分析法,比較侵權期間的上一年度,相同時間段,相同生產量的情況的獲利,利潤的縮減量就是其侵權期間的直接經濟損失。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市場行情相對穩定,權利人生產、經營處於連續狀態,生產、經營的記載數量資料齊備,企業沒有處於破產或者倒閉等狀態的情形。

2、成本計演算法。審計核算權利人研究、開發、生產、保護商業秘密投入的費用,累計得出總額。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權利人開發商業秘密不久尚未投入生產和經營,即被侵犯,致使商業秘密在行業內廣為擴散、傳播,使其權利人研究、開發技術和經營信息完全喪失秘密性已經無採取保密措施之必要的條件下。

3、許可使用費用法。即以權利人對商業秘密許可他人使用的同等條件下的合理價格確認。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權利人對商業秘密已與他人進行有償許可使用的先例,且相距時間較近的情形。或者權利人與侵權人曾就商業秘密有償使用達成過協議,後侵權人以種種借口不履行合同。

4、計算侵權人獲利法。在前面三種方法適用條件均不具備,權利人的損失難以計算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反向思維,把權利人的損失額作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行為所獲得的利潤。這種方法雖然在反不正當競爭法有明文規定的,但是要運用到刑事司法中,要特別慎重。是計算銷售利潤、還是營業利潤、還是凈利潤,是否包括預期利益,立法和司法解釋沒有明確。筆者認為,刑法上所規定的損失數額的計算方法與民法上規定的損失金額的計算方法不同。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之外,在刑法上只計算犯罪行為直接引起的損失數額,這也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對此罪規定的立案標准即統計直接經濟損失的規定一致。而在民法、行政法上的損失金額不僅要計算本金還要計算利息,還要計算可能產生的收益。侵犯商業秘密罪直接損失認定,採用侵權人獲利額時應當是已經實際獲利和必然獲得的利益,一般以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利潤的公式予以計算,也可以銷售額乘以平均利潤率為計算公式。

破產或者其他重大損失的認定

司法解釋將侵犯商業秘密罪「重大損失」的另一個標准規定為致使權利人破產或者造成其他重大損失。實踐中,對於致使造成權利人破產的認定,不一定以法院宣告破產為標准,因以此為標准,將使刑事案件因破產案件審理期限較長而影響對此類案件及時偵破和查處,應作寬泛理解,致使權利人喪失競爭優勢,企業被迫處於倒閉、停產、歇業等情形,可視為此種情形。造成其他嚴重後果,在目前沒有明確司法解釋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可將下列情形認定為其他嚴重後果:1.導致權利人商品滯銷,嚴重積壓的;2.致使權利人的營利性服務嚴重受挫的;3.侵權人將其非法所得的商業秘密多次或者向多人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的。

但是,從以上規定我們可以看出,致使權利人破產或者造成其他重大損失的具體程度並沒有規定,可能使司法適用的標准出現不統一的情況。就破產而言,一個小型企業的破產與一個大型企業的破產損失程度可以是天壤之別;至於「其他重大損失」更是非常抽象。對此,我的理解是,對致使權利人破產或者造成其他重大損失應當理解為:通過評估,以上兩種情況下,為造成的損失應當分別達到50萬元以上。

⑶ 依據刑法第291條,侵犯商業秘密的情形有哪些

你好,你說是應該是《刑法》第條吧,侵犯商業秘密罪,本條是關於侵犯商業秘密罪及其刑罰的規定。
本條具體列舉了三種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1)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實施這一行為的人,一般是享有商業秘密的權利人的競爭對手。「其他不正當手段」,包括以高薪聘請挖人才、以重金收買知悉秘密的人等。這里「挖人才」的目的是獲取他人的商業秘密,不是單純的高薪聘請人才。後者是人才流動是否合理的問題。「權利人」是指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和經商業秘密所有人許可的商業秘密使用人。(2)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披露」是指向他人透露行為人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使用」是指自己使用。(3)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主要是指行為人所掌握的商業秘密是合法獲取的,但是違反了與權利人之間的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向第三人違約披露、使用或者允許第三人使用其所獲取的商業秘密。實施這一行為的,有可能是與擁有商業秘密的企業訂立許可使用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也可能是本企業技術人員,因工作關系獲得商業秘密,但擅自告訴他人或自己使用、允許他人使用。‍

⑷ 怎樣認定商業秘密侵權,商業秘密侵權行為如何確定

1、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是一種民事侵權行為,因此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我國民法通則沒有專門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民事責任。一般認為,根據民法通則的基本原理,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2.行政責任。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除了承擔民事責任,還應當承擔行政責任,即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3.刑事責任。根據《刑法》第219條的規定,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情節嚴重的,可能構成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台州市司法網 發布:2025-08-23 12:57:52 瀏覽:35
行政法的溯及效力 發布:2025-08-23 12:28:36 瀏覽:204
民事訴訟法的具體研究方法 發布:2025-08-23 12:27:49 瀏覽:649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開課 發布:2025-08-23 12:13:27 瀏覽:556
法律碩士交換生 發布:2025-08-23 12:02:44 瀏覽:543
產前診斷技術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3 12:02:35 瀏覽:833
稅收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發布:2025-08-23 11:51:54 瀏覽:535
法院告女兒 發布:2025-08-23 11:51:14 瀏覽:200
永州司法局局長 發布:2025-08-23 11:51:02 瀏覽:114
貴州省員額法官 發布:2025-08-23 11:50:07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