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司法和中國
Ⅰ 中國法院 美國法院區別
法院本身很難說區別。但是中國和美國的司法體制有很大區別。
1.中國是大陸法體系,內是條文法;美國容是普通法體系(也叫海洋法體系),是案例法。
2.中國施行法官判決制度(大陸法體系一般這樣),而美國是陪審團審判制度(海洋法也通常是這樣)。
3.美國實施司法獨立原則,而中國的法院向人大負責。
Ⅱ 美國法律與中國法律區別
中國法律屬於大陸法系(有爭議);美國法律屬於英美法系,呵呵,就知道這么些了,汗,抱歉啊......
找到點資料,湊合看吧: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要法系,涵蓋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國家。大陸法系的代表有德國、法國、中國等;而英美法系則當然以英國和美國為其代表。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間的不同點的比較,一直都是比較法學家們所熱衷的話題。兩大法系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下面我僅從訴訟程序方面對它們加以比較。
一直以來,比較法學家們都傾向於假定,世界上所有發達的法律體系中,相似的需要總是以相似的方法來滿足。[1]但是,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在訴訟程序上的巨大差異卻打破了這一假定。諸如簡易民事訴訟的准備和進行、向法庭提出事實的方式、選擇或詢問證人或鑒定人的方式等的巨大差異,都使這一假定不能成立。而兩大法系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差異,則受到了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如地理差異、民族習慣、文化特點、歷史傳統等,但我認為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意識形態和文化傳統的影響。兩大法系國家在許多方面不同的思維習慣,造就了兩大法系的巨大差異。
英美法系中訴訟程序的許多特性,實際上是由一個決定性的事實造成的,即該訴訟程序來源於陪審制。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英國只有在刑事案件中才使用陪審制,而且是在嚴重的犯罪並且被告主張自己「無罪」時才使用。[2]盡管如此,英國的民事訴訟中仍然滲透著陪審制的傳統。而陪審制的影響,使民事審判和刑事審判一樣,有許多特定的訴訟程序。[3]這也就使其訴訟程序區別於大陸法系國家。
在大陸法系中,訴訟可以有間隔地劃分為多次的審理。因而,對於一方當事人在法庭上提出的出人意料的觀點或證據,另一方當事人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在下一次的法庭審理中提出進一步的證據予以反駁。而在英美法系中則大不相同,由於採取的是一次性的審理,律師為了防止同樣的事情發生,不但要把自己的論點和證據想清楚,還必須了解對方的論點和證據。因為在英美法系國家的審判中,如果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證據,任何一方都不能輕易地要求休庭。這就使得律師必須在開庭之前會見他的證人,以搞清楚他們會在法庭上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於這種行為,德國的律師卻認為是違反職業道德的。[4]由此我們也不難想像為什麼英美法系國家的訴訟經常有出人意料的結果,為什麼那些能在法庭上以一己之力翻雲覆雨的律師總是受人尊敬。而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庭審理卻總是給人按部就班的感覺,而顯得不夠精彩,律師很難有非常精彩的表現。
既然在英美法系國家中採用一次性審理的模式,那麼法官的作用如何呢?在審判開始之前,律師們進行了精心的准備,而法官對於爭議的問題和有關的證據卻極不清楚。據認為,法官靠律師通過口頭陳述提供全部必要的事實和法律。[5]我們都知道,在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庭上,律師獨立地決定傳喚哪些證人、提問證人。每個證人都是被一方提問之後,再由另一方進行反提問。提問證人也是律師智慧的體現,出色的律師常常能使對方證人的證詞不可信,而無法被法官或陪審團採納,從而失去了證據的效力。
律師提問證人,而法官一般只注意聽取證人的證詞。法官如果發言,通常都只是「反對有效」或「反對無效」之類的判斷性語句,以決定當事人的問題是否可以被採納。然而,英美法系國家中的法官是可以提問證人的,但他們為了避免捲入沖突,並且保持中立,而傾向於少開口提問。曾經有一個案例非常經典地從反面詮釋了法官這么做的明智,即「瓊斯訴全國煤炭委員會」案:在該案初審時法官提問過多,使雙方當事人不可能用他認為最好的方式提出證據,上訴法院僅據此就將該案發回下級法院重審。[6]這個案例同時也說明了英美法系中「程序優於權利」的原則。
英美的法官在審判中處處表現得較為消極,他們在案件的開始階段對案情一無所知,必須在審理過程中了解,因而當事人及其律師就必須發揮主要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在英美法系的國家,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獲得真實情況的最好辦法是讓當事人辯論出真實的情況,而法官則只是充當法庭規則的監督者的角色,即「對抗制」的訴訟。而在大陸法系的國家卻正好相反。他們認為,如果能讓法官發揮較大的作用,可能會更有利於發現真實的情況。因而法官有義務提問、告知、鼓勵和勸導當事人、律師和證人,以便從他們那裡獲得全部真實情況,避免當事人的過失導致敗訴。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審判多少還是帶有一些「糾問式」的性質,具有一些官僚特徵。[7]對於訴訟的進行和證據的調查皆以法院為主,法官是以積極審判者的形象主持法庭審理。在美國,「對抗制」訴訟程序的實行是非常嚴格的。這主要是因為,只要是普通法而非衡平法上的請求,民事訴訟的初審階段仍然由陪審團參加審理。
Ⅲ 美國法律和中國法律有什麼不同
美國屬於英美法系:判例是重要的法律淵源,法典化不明顯;以歸納法為主要論證方法;當事人主義,庭審中法官不起主導作用等。
中國屬於大陸法系:成文法為主要法律淵源,法典化明顯;以演繹法為主要論證方法;職權主義,法官主導庭審等。
Ⅳ 中國法律和美國法律的不同
中國法律和美國法律有著本質的不同,差異非常大。因為兩者隸屬於不同法系。
根據法律的發展史、法律的執行方式的不同,整個世界被法學家分為「五大法系」:歐洲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中國法系。
中國屬於中國法系,美國屬於英美法系。
中國法律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刻,注重國家利益。美國法律實行的是「判例法」,遵循審判先例。
Ⅳ 中國法律與美國法律的區別
中國的法律以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為主
美國的法律則以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主
Ⅵ 中國和美國在法律體繫上有哪些明顯的差異
中國偏向於在訴訟時由法官檢察官居主導地位,進行一系列的取證搜證,我國的行政權大於立法權和司法權,更注重人權,而美國更偏向於訴訟和被訴訟雙方親自進行取證等環節,法官更像是起到裁判作用,也更注重法律權益。
Ⅶ 來說說美國法律和中國法律的區別以及優劣
區別:
(1)美國是有兩套法律並行的,聯邦法和州法。每個州有不同的法律,有的州的法律規定甚至是沖突的。而我國只有一套法律,就是人大制定的法律。
(2)美國法律條款很細,但是每個州可能法律都不全一樣,有期徒刑不止20年的話可以累積,判200年都可能。而中國法律條款很粗,很多時候法官的主管判斷就能改變結果。死刑只有槍斃和注射。
(3) 中國屬於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美國屬於英美法系,是判例法。
優劣:
美國的法律執行效力要比中國的嚴厲一些。
Ⅷ 美國的法律和中國有什麼不同嗎
1、法律種類不同
中國法律是大陸法系,美國法律是英美法系。
2、法官內的作用不同
在中國刑容事法庭中,法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不僅統治著法庭,還在審判期間提出問題。
在美國刑事法庭中,法官的作用很小,最終決定於陪審團做出。法官的作用只是擔任象裁判的角色,以確保案件繼續進行,雙方供可的證據符合法律規定。
3、法律結構不同
中國法制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涉及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
美國法制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展起來的。
Ⅸ 美國和中國的法律,哪個更有權威性
在中國中國法律權威,在美國美國法律權威。在其他國家,兩個都不權威。
Ⅹ 歐美司法與中國司法的區別
司法是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在面對諸如「究竟什麼是『司法』」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時,不但外行說不出什麼道道來,就連法律人自身,恐怕也無法說得明晰與透徹。
司法有別於立法及行政,是「處罰犯罪或裁決私人爭訟」的權力,性質上屬於純粹的法律作用,而非政治作用。法官不過是法律的傳聲筒,只能依三段論法精確地適用法律條文,不具有違憲審查權,甚至連解釋權亦嚴格受到限制。但從現代各國司法體制及司法機關的職權來看,孟氏對司法的定義方式顯然與現實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一般認為,司法的內容受各國傳統及時代因素影響,具有歷史的可變性,無法以一定的方式加以界定。考察現代各國對「司法」概念的具體實踐,大體上,美日與德法堪稱兩類典型。
美國的司法概念,依其聯邦憲法第3條規定,以「事件及爭訟」(cases and controversies)為要素,包含民事、刑事及行政事件的裁判。而且,法院審理案件時,附帶對有關法令進行違憲審查,這是司法的本質性義務。日本戰後對美國司法制度全盤照收,因此,在對司法的理解上,也大致採取與美國相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