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身體作為

刑法身體作為

發布時間: 2021-12-07 12:15:58

❶ 行為人以消極的身體動作違反刑法的命令規范而工程犯罪的,屬於純正的不作為犯嗎

您好,抄行為人以消極的襲身體動作違反命令性規則而構成犯罪的,屬於純正的不作為犯。例如遺棄罪,只能由不作為構成犯罪,即法律要求應盡扶養義務而拒絕。《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 【遺棄罪】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行為人以消極的身體動作違反刑法的禁止性規則而構成犯罪的,屬於不純正的不作為犯。比如放火罪,其罪本身可以由不作為也可以由作為的方式。《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禁止性規范和命令性規范是法理學上的,命令性規范和禁止性規范都是義務性規范。

命令性規范是要求法律關系主體應當從事一定行為的規范,即規定必須為一定行為的義務的規范。

禁止性規范是規定法律關系主體不應當從事一定行為的規范,即規定必須不為一定行為的義務的規范。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❷ 刑法規定的人體各種危險行為有哪些

刑法上的危害行為指行為人在其意識和意志的支配下實施的對社會有危害,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主要分別了作為與不作為這兩種,而實施危害行為的主觀心態有故意和過失兩種。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❸ 刑法中作為和不作為的區分關鍵是什麼

純正的不作為犯與作為犯很好區分,主要是不純正不作為犯與作為犯罪難以區分。兩者區分的關鍵在於,該行為是違反禁止性法規,還是違反命令型法規。違反禁止性法規則是作為,違反命令型法規則是不作為犯。
其實作為和不作為的區別並不是絕對的,一個行為完全存在作為和不作為競合的現象。就拿樓上說的遺棄罪,從應當撫養而不撫養(應為而不為,違反命令型法規)來看,是不作為,從不應當遺棄而遺棄(不應為而為,違反禁止性法規)來看,又屬於作為。
多看看,你就明白了......實際上作為和不作為的區別所建立的前提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上文是參考張明楷《刑法學》按照自己的理解簡潔簡單的寫出來的,希望能有助於你理解

❹ 刑法中的健康是什麼

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
危害行為有多種多樣,刑法理論上根據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將眾多的危害行為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作為與不作為。
(一) 作為
1. 作為的概念
作為是指行為人以積極的身體活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即「不當為而為之「。在刑法中大多數犯罪以作為的方式構成,如搶劫罪、詐騙罪、貪污罪、逃脫罪、強奸罪。作為是危害行為的基本形式,它自然具有危害行為的三個基本特徵,此外,還具有以下特殊性:①作為的外在表現是人的身體的積極動作,如將一名婦女按倒,強行實施姦淫行為。②作為通常由人的一系列積極舉動組成,而不是僅指個別的動作。例如扒竊行為,由靠近被害人,將手伸入被害人衣袋或提包,竊取錢物等動作組成。③作為是違反刑法禁止規范的危害行為。刑法規范由禁止規范和命令規范組成,作為即違反了刑法 的禁止性規范。
2. 作為的實施方式
(1) 利用行為人自己的身體實施的作為。這是作為最常見的實施方式。身體活動既可以是四肢的活動,也可以是五官的活動,還可以是身體和其他部位的動作,例如以拳腳傷人,以口頭誹謗、侮辱、誣告他人,以眼神示意教唆他人犯罪,都是以身體實施的行為。
(2) 利用物質性工具實施的作為。如利用刀、槍、毒葯去殺人、傷人,利用偽造的證件詐騙他人錢財。
(3)利用他人實施的作為。這是指行為人利用無責任能力的人(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實施的行為,如教唆不滿14歲的人放火、強奸。在這種情況下,無責任能力人的行為,實際上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工具。
(4)利用動物實施的行為。如利用患有狂犬病的狗、貓去傷害、殺害他人,利用毒蛇傷人、殺人。
(5)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如某甲將一智商低下的人騙到野外,明知電閃雷鳴會對人造成危害而故意讓自然的雷擊死,即是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
(二)不作為
1.不作為的概念
不作為就是指行為人負有某種行為的特定義務,能夠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即「當為而不為」。不作為是與作為相對應的危害行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義務,這是成立不作為的前提條件。行為人負有的這種特定義務是法律上的義務,不只是普通的道德義務。如果行為人沒有這種特定義務,則不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關於特定義務的根據或來源,通常認為有以下幾種。
①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這里的法律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一切行為規范的總稱,包括憲法、普通的法律(狹義)、行政法規、條例規章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法律規定的任何一種義務,都可以成為刑法中不作為的根據,只有其他法律所規定的義務,成為刑法規范所要求履行的義務時,才是不作為的法律義務的根據。例如,婚姻法規定的家庭成員之間有相互撫養的義務,但是夫妻兩人吵架,如果女方欲去自殺,而男方並不阻止其自殺,結果女方自殺身亡時,並不能認為男方有阻止或搶救的刑法 上的義務。因為刑法並未規定此種救助義務,所以對男方不能認定為成立刑法上的義務,從而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個問題目前刑法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司法實踐中 有獎吵架後看著妻子自殺的丈夫判以故意殺人罪的判例。)
②行為人的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如值班醫生有為病人治病的義務,消防隊員有救火的義務。它是以該行為人擔任某種職務,從事某種業務並正在執行為前提,否則就不發生履行該義務的問題。
③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上能夠產生一定權利義務的行為。若一定的法律行為產生某種特定的積極義務,行為人不履行該義務,以致使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受到侵害或威脅,就可以成立不作為形式的危害行為。例如,受雇為他人照顧小孩的保姆,負有看護小孩使其免受意外傷害的義務,如果保姆不負責任,見危不救,致使小孩身受重傷,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④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指由於行為人的行為而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時,行為人負有採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結果發生的特定義務。如果行為人不履行這種義務,就是以不作為的形式實施的危害行為。例如,由於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引起火災時,行為人有積極滅火的特定義務;汽車司機在交通肇事後,有及時救助傷員的義務;成年人帶小孩去游泳,負有保護小孩安全的義務。
(2)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可能性或履行能力。行為人雖然具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但是由於某種客觀原因存在,根本不可能履行或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能力,則不能成立刑法中的不作為。
(3)行為人由於不履行特定義務,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的發生。這是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外在標志。犯罪的本質在於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無論不作為行為是否造成了危害結果,都有可能構成犯罪。如果刑法 以危害結果的發生作為該罪成立的要件,如果刑法規定某種犯罪的成立不要求危害結果發生時,沒有造成危害結果的不作為也可成立犯罪。
同時符合以上三個條件,就具備了不作為犯罪的客觀要件。
2.不作為犯罪的分類
在我國刑法中,由不作為的行為構成的犯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只能由不作為的形式構成,實際上也由不作為的形式構成的犯罪,這種情形叫純正不作為犯或真正不作為犯。如我國刑法規定的遺棄罪即屬此類。另一種是既可以由作為構成,也可以由不作為構成,但行為人實際上以不作為形式構成的犯罪,這種情形叫不純正不作為犯或非真正不作為犯。如以不作為形式構成的故意殺人罪即屬此類。
在理解作為與不作為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不能把作為與不作為的劃分同故意與過失的劃分相混淆。即不能認為作為的行為都是故意行為,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過失的行為。作為和不作為既有故意行為,也有過失行為。例如故意殺人,既可以由作為實施,可以由不作為實施。
(2) 不能認為不作為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一概比作為犯罪小。一般情況下,以作為形式構成的某些犯罪可以表現為非常殘酷、惡劣的手段,因而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而不作為的方式由於其本身特點的限制往往達不到這種程度,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二者的社會危害性不相上下,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例如,在顛覆列車案中,採用不扳道岔的不作為方式與採用破壞鐵軌、路基的作為方式相比,二者的危害程度很難說誰大誰小。

❺ 刑法中關於作為與不作為的問題

你好,作為是以身體抄活動襲實施的違反禁止性規范的危害行為。如搶劫罪就是由作為實施的。作為的方式有利用自己身體實施的作為,利用物質性工具實施的作為,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利用動物和他人實施的作為。
不作為是行為人有實施某種行為的義務,能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比如逃稅罪只能由不作為形式構成。不作為不是指僅僅身體的靜止,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別在於是否與負有特定法律義務相聯系。
純正的不作為是刑法規定 的只能由不作為形式實現的犯罪,如遺棄罪。
不純正的不作為,是既可以由作為實現,也可以由不作為實現,行為人實際上以不作為形式實現的犯罪,如以不作為形式實現的故意殺人罪。

❻ 刑法中的作為和不作為怎麼區分,尤其是純正不作為和不純正不作為該怎麼區分

一、作為,即積極的行為,是指以積極的身體舉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行為。作為是危害行為的主要形式,在我國刑法中絕大部分犯罪以作為的形式實施,如故意殺人罪、放火罪等;許多犯罪只能以作為形式實施,如搶劫罪、盜竊罪、強奸罪等。作為不僅指利用自己身體實施的積極舉動,還包括利用他人、利用物質工具、利用動物乃至利用自然力實施的舉動

二、不作為,即消極的行為,是指不實施其依法有義務實施的行為。在我國刑法中有的犯罪只能由不作為構成,如遺棄罪,這種犯罪稱為純正不作為犯;還有的犯罪既可由作為形式實施,也可以由不作為形式實施,這種犯罪稱為不純正不作為犯。需要注意的是,不作為犯並不是指行為人沒有實施任何積極的舉動,而只是指行為人沒有實施法律要求其實施的積極舉動。因此行為人通過實施一些積極的舉動而逃避法律要求其履行的特定義務時,並不影響不作為犯的構成。
三、純正不作為犯(或稱真正不作為犯),行為人構成法律專門規定的(實行行為本身)不作為犯,屬於純正的不作為犯。常見的法律專門規定的不作為犯如:(1)遺棄罪;(2)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3)376條戰時拒絕、逃避徵召、軍事訓練罪;(4)第2款,戰時拒絕、逃避服役罪;(5)第380條戰時拒絕、故意延誤軍事訂貨罪;(6)第381條戰時拒絕軍事徵用罪;(7)第404條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稅款罪;(8)第429條拒不救援友鄰部隊罪;(9)第440 條遺棄武器裝備罪;(10)第441條遺失武器裝備罪;(11)第444條遺棄傷病軍人罪;(12)第445條戰時拒不救治傷病軍人罪;(13)其他瀆職性犯罪,如私放罪犯、玩忽職守等。因不作為而構成上述犯罪的是純正不作為犯。例如甲某在醫院生下一女嬰,見有殘疾,就將女嬰遺棄在醫院。甲某不履行對女嬰撫養義務(不作為)的行為,構成了刑法上規定的專門的不作為犯罪(遺棄罪),屬於純正的不作為犯。
四、不純正不作為犯:因不作為而構成其他不屬於法律專門規定的不作為犯罪的,如殺人、搶劫、強奸等犯罪的,是不純正不作為犯。例如甲某將朋友3歲兒童乙某拐帶回家收養,在回家途中,將該兒童遺棄在荒樹林中,徑自離去。三天後,該兒童凍餓致死。法院認定甲某構成故意殺人罪。甲某以(將所帶兒童遺棄不管的)不作為行為,構成了刑法上不屬於專門規定的不作為犯罪故意殺人罪(因為故意殺人罪通常是作為才能構成的),屬於不純正的不作為犯。

❼ 如何區別刑法中作為與不作為犯罪

作為,即積極的行為,是指以積極的身體舉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行為。作為是危害行為的主要形式,在我國刑法中絕大部分犯罪以作為的形式實施,如故意殺人罪、放火罪等;許多犯罪只能以作為形式實施,如搶劫罪、盜竊罪、強奸罪等。作為不僅指利用自己身體實施的積極舉動,還包括利用他人、利用物質工具、利用動物乃至利用自然力實施的舉動

不作為,即消極的行為,是指不實施其依法有義務實施的行為。在我國刑法中有的犯罪只能由不作為構成,如遺棄罪,這種犯罪稱為純正不作為犯;還有的犯罪既可由作為形式實施,也可以由不作為形式實施,這種犯罪稱為不純正不作為犯。需要注意的是,不作為犯並不是指行為人沒有實施任何積極的舉動,而只是指行為人沒有實施法律要求其實施的積極舉動。因此行為人通過實施一些積極的舉動而逃避法律要求其履行的特定義務時,並不影響不作為犯的構成。

❽ 刑法上的不作為是指

不作為是相對於作為而言的,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的法律義務,並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
簡單概括不作為犯罪,用六個字簡述就是應為、能為、不為。就其法律特徵而言則具有隱蔽性、消極性、間接性和違法性等。

之所以要求行為人對其身體相對靜止的消極、無為狀態承擔刑事責任,關鍵就在於行為人此時負有積極實施特定行為的義務,應為能為而不為,即違反了作為義務。根據我國刑法學基本理論,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法律明文規定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指由其它法律規定並由刑法加以認可的義務,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等。如果只由其他法律規定,而未被刑法認可,則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此外,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必須是具體的義務,憲法中所規定的義務屬於一般性的抽象義務,有待於各具體法規的確認和細化,一般不適合直接作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前提。
職業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 它是指一定的主體由於擔任某項或者從事某種業務而依法被要求履行的一定作為義務。該類型的作為義務有的規定在法律法規中,也有的規定在具體行業的相關規章制度中。應當注意的是,行為人只有在具有職業或者業務身份的情況下,才具有相關的作為義務。也就是說,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才能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犯罪。 法律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行為如合同行為等,引起一個積極作為的義務(行為人通過合同行為自我創設一個積極作為義務),行為人有義務履行。而一般情況下合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一定的義務,只產生違約的法律後果,並不會產生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只有在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給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嚴重侵害的情況下,這一作為義務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
先行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先行行為作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是由德國刑法學家斯特貝爾首倡的,1884年的德國判例首次確認了先行行為與法律,契約同樣是作為義務的來源。我國刑法界的通說認為先行行為只要足以產生某種危險,就可以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為具有違法的性質。

熱點內容
行政法的溯及效力 發布:2025-08-23 12:28:36 瀏覽:204
民事訴訟法的具體研究方法 發布:2025-08-23 12:27:49 瀏覽:649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開課 發布:2025-08-23 12:13:27 瀏覽:556
法律碩士交換生 發布:2025-08-23 12:02:44 瀏覽:543
產前診斷技術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3 12:02:35 瀏覽:833
稅收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發布:2025-08-23 11:51:54 瀏覽:535
法院告女兒 發布:2025-08-23 11:51:14 瀏覽:200
永州司法局局長 發布:2025-08-23 11:51:02 瀏覽:114
貴州省員額法官 發布:2025-08-23 11:50:07 瀏覽:422
勞動法全勤獎是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8-23 11:45:16 瀏覽: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