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司法部
1. 清朝時期的八部尚書都哪八部每部的職能是什麼
1、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勛等事務。
2、戶部尚書: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
3、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
4、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
5、兵部尚書: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
6、工部尚書:掌管全國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官辦工業。
清末增設
7、外務部尚書:負責一切對外交涉的事務,除簽訂條約、劃定疆界、派遣使節外,更多的是有關通商、海防、路礦、關稅、郵電、華工、傳教、游歷等事務。
8、郵傳部尚書:交通行政,包括船政、路政、電政、郵政、庶務等。
(1)海防司法部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1、清代於天聰五年(1631)仿明制設六部。初以貝勒(親王、郡王)分別總理各部部務;各設滿洲、蒙古及漢承政、參政、啟心郎、額哲庫等官。順治元年(1644),停貝勒總理部務;並改承政為尚書,參政為侍郎,理事官為郎中,副理事官為員外郎,額哲庫為主事;啟心郎未改,至順治十五年裁。雍正元年(1723)以後常以大學士兼管各部,尚書以下各官時有增減。
2、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這是六部之外增設新部之始。二十九年又增設商部。三十一年再增設學部及巡警部。六部之制逐漸變化。
3、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戶部改稱度支部,兵部改稱陸軍部,工部與新設之商部合並為農工商部,原來的理藩院改稱理藩部,刑部改稱法部,另增設民政部、郵傳部。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並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
4、至宣統三年(1911)四月,清政府成立責任內閣。五月,責任內閣頒布官制,設立制誥、銓敘等局,吏部遂撤。六月,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六部之制,遂告變革。
2. 清代淮安府海防分府是什麼級別主官是不叫同知
明清兩代,國家開始設立專門漕運和河道機構,管理著天下漕運事務和大運河的暢通。在這兩個朝代中,京杭大運河緊張有序地脈動了500多年的歷史,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使命,每年給中央政府和北方戍邊的軍隊,以及整個社會,運送了大量的給養,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整個世界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一府兩總督,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陸續開府於大運河最古老的中心點淮安,給淮安留下了說不完的話題。本文即擬對漕運總督與淮安地方史上的一些問題,諸如漕運總督、漕運武臣的歷史功績,以及他們與淮安地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慈善事業等方面的關系,作一些簡略的勾稽和敘述。
漕運總督的設置
漕運自古有之,管理漕運的官府、官員亦自古有之。漕務開始是不單獨設官的,因為它是相關官府的本職業務范圍內的正常工作,由他們按照規定去完成。即便是有特殊需要,臨時設官提調,亦是即設即撤,不為常設機構。自唐以後,始設專官管理,然亦多以他官兼領之,專職官員很少。明代設立的漕運總督,則完全相反,不但設專職的漕運官員,並且以漕務官兼他官。所兼任的其他職銜,則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漕運任務而兼領的。
明初不是一開始即設漕運總督的,而是沿襲元代的辦法,最初時設置京畿都漕運司。洪武元年(1368)置漕運使,僅正四品官。因為天下財富糧食多出在南方,而京城在南京,漕務不忙,故至十四年即罷廢了。朱棣做了皇帝,擬遷都北京,自永樂二年(1404),始設漕運總兵官,專門負責治理漕務。當時還設有副總兵、漕運參將,與總兵官一起統領官軍海運。後來海運罷廢了,便專門督理內河漕運。因為漕運離不開河道,天順元年(1457)又令漕運總兵官兼理河道管理。漕河運糧是有一整套人馬的,各省設把總,天順元年設把總12:南京2,江南直隸2,江北直隸2,中都1,浙江2,山東1,湖廣1,江西1。由漕運總兵官、漕運參將統領12把總都指揮,分統各衛所漕運。這12總統領127600人,運船11700隻。另有遮洋一總,有7000人,海船350隻,專司漕糧海道運輸。這13總統稱為運軍。這些把總由各衛指揮使(清代稱守備)和千戶擔任,他們是具體押解漕船運糧的官兒。
第一任漕運總兵官是平江伯陳瑄(1365—1433),他負責整個漕運的全部職責,包括海運、河運和陸運。海運由海路進行,河運則循元人初道,由南運河向西北,過黃河水陸並用達北京。自永樂九年會通河成,京杭大運河修復,廢止海運、陸運,單用河運。此後陳瑄在沿運各處,特別是在淮安,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循宋代喬維岳故沙河故道,修通了清江浦,避免了五壩盤駁和淮河沉溺的風險。
在這其間,陳瑄到處奔波,基本上無固定官所。淮安是大運河的中段,是黃淮交匯的地方,是整個漕運的關鍵。後來,運河治理就緒,陳瑄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淮安。因此,宣德二年(1427),朝廷命漕運總兵官開府淮安,並加「鎮守淮安」的職銜,所以又稱鎮守淮安總兵官。陳瑄總管漕運30年,為明清漕運奠定了基礎,於宣德八年(1433)卒於淮安任所。接任漕運總兵官者,多為開國功臣的後裔,他們世襲侯爵或者伯爵。陳瑄一家就有4人先後擔任過這一職務,他們是陳瑄自己和他的曾孫陳銳、玄孫陳熊、六代孫陳王謨。他的孫子陳豫雖未任過漕運總兵官,但曾於景泰五年(1454)與江淵撫循江北及魯豫水災,曾請求朝廷築淮安月城以護常盈倉。他也是為漕運出了力的。淮安人民非常感激陳瑄,在清江浦為他立了一座陳公祠。
宣德年間,漕運事務逐漸繁忙,而漕運又廣泛牽涉到各省行政、軍務,需要做大量的協調工作,不是一個武臣所能辦得了的,所以朝廷經常臨時派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文職官員參與督運。至景泰二年(1451),朝廷認為文官的參與必須常態化,始命「素有才望」的王竑,以副都御史為漕運總督,常駐淮安,與武臣一同治理漕運,俗稱「文武二院」。他們的分工是文臣負責與各省糧道,共同按規定將應征的漕糧徵集起來,由武臣負責押運進京,即所謂「文督催,武督運」。
漕運總督的頭銜和職責
明代的漕運總督的全銜一般情況下是「都察院都御史、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地方」。
第一個頭銜是「都察院都御史」。他們多數是帶「右」字都御史,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是左都御史在京主持都察院正常事務,所以「左」字是不能給他們作加銜的。有時是僉都御史,僉都御史則級別低一些,大約是新任者資歷淺的緣故。都御史這個職銜雖有點虛,不能參與都察院正常事務,但他可以像其他都御史那樣,彈劾懲治他所轄范圍內的文武百官。因為漕運總督是個跨省跨行的官,這個職銜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頭銜是「總督漕運」,這是他的核心本職。漕運總督駐節山陽,總督天下漕運事務。凡湖廣、江西、安徽、浙江、南直隸(清代稱江南)各省設立糧道,由漕運總督節制,負責徵集應征調的漕糧。這些省之糧艘銜尾至淮安,悉經漕運總督查驗,方能由運河北上。山東、河南兩省的糧船雖不經此地,但亦必須按漕督的統一要求,由其下屬官員督查,准時辦好漕糧差事。
第三個頭銜「提督軍務」,他和其他各省總督一樣,擁有一定的兵權。明代漕運總督統領潁州兵備道、徐州兵備道、淮揚海防道,中都留守司之鳳陽等7個衛,洪塘守御所,南直隸之廬州衛、揚州衛、高郵衛、儀征衛、滁州衛、徐州衛、淮安衛、大河衛、邳州衛、沂州衛、泗州衛、壽州衛、宿州衛,海州中守御所。所以漕運總督人稱為帥、大帥、漕帥,他設有軍門,有中軍,左營、右營、城守營。他所在的淮安城的守衛,不須地方政府如山陽縣、淮安府的來管,而是由漕運總督署城守營負責,地方官府只是協助而已。有戰事還可調動所轄范圍內的軍隊,如揚州營、徐州營等。有時,朝廷還因需要而擴大其軍權,《明世實錄》卷21記載,嘉靖元年(1522)12月丙戌,因為山東農民起義,皇帝命令總督漕運都御史俞諫,「不妨原務,與總兵官都督魯綱,一同提督山東、河南、北直隸等處軍務,以便宜節制鎮巡等官,設法撫剿,選團營慣戰官軍三百人,人給銀二兩,隨綱聽征。」
第四個頭銜是「巡撫鳳陽等處地方」。也就是說他兼任一個巡撫,像一個普通巡撫那樣管理一塊地方。因為在明代鳳陽是皇帝的老家,雖然明明開府淮安,卻不稱淮安而稱鳳陽。但是,有時人們還是稱他為「淮撫」,而不稱「鳳撫」。「等處」是指淮安府、揚州府、鳳陽府、廬州府,和州、滁州、徐州,總稱四府三州。廬州府、和州、滁州在今安徽,廬州府即今之合肥。它包括了長江以北整個淮河中下游地區。雖然轄地與南直隸交叉著,但他仍然要對他所轄范圍內的事務負責,明末張獻忠燒了鳳陽,漕督楊一鵬不就因此掉了腦袋了嗎?所以淮安儼然是一個行省,漕運總督不光是一個專業官員,也是一個方面大吏,而淮安則是一個准省級城市。漕運總督要像其他督撫那樣,總理全省軍政事務,包括督理錢糧、操練兵馬、修理城池、撫安軍民、禁革奸弊等事項。如有戰事發生,可以選將調兵,組織備戰。對於才能不濟或是不聽命令的官員,文職五品以下,武職四品以下,都可以參究、拿問乃至以軍法從事。至於上書彈劾,致某一下級官員被貶被殺,更是小菜一碟了。
其實,淮安有巡撫在前,有漕運總督在後。在未漕運總督時,淮安就曾有巡撫了。《明史紀事本末》卷24「河漕轉運」載:耿九疇,景泰元年(1450)10月由刑部右侍郎任巡撫鳳陽。敕曰:「往者命爾巡治鹽法,今特命爾兼巡撫鳳陽、淮安、揚州、廬州四府,滁、徐、和三州,撫安兵民。」其范圍與後來漕運總督所兼巡撫的范圍一樣。
漕運總督的事務本來就夠忙的了,還要巡撫這么大一塊地方,經常忙不過來,所以經常單獨另設一巡撫。如成化八年分設過,第二年就裁並了,正德十三年又分,十六年又合。嘉靖三十六年因倭寇騷擾,又單設巡撫,以李遂充任。倭寇平息後,四十年又裁並。崇禎十四年又分設,直至明亡。
還一些曾經有過的或者時不時兼任的頭銜:
兼管河道。明初剛設漕運總督時,還「兼管河道」,即兼管運河、黃河等河道的治理。後來有了專管河道的總督,就不再兼了,但是遇到河漕有了爭執,還是經常由漕督兼管河道。清代也是這樣,凡河道總督缺裁時,常由漕運總督兼任。
兼理海防。這個職銜在明代,大約始於楊一鵬。崇禎六年(1633)他任漕運總督時,頭銜最後就是多了「兼理海防」四個字。八年(1635),他被逮治後,繼任者朱大典亦有之。十七年(1644),田仰任漕運總督時也有這一職銜。但是在清代,已成為一個固定的職責了。
在清代,漕運總督的職責情況有所不同。順治元年(1644),僅設漕運御史,次年5月年即設漕運總督,仍駐淮安,但不兼鳳陽巡撫了。順治六年(1647),仍仿照明朝辦法,由漕運總督兼鳳廬巡撫事。十六年復單設江北巡撫,漕運總督則專管漕運,不再兼巡撫職。後又裁省江北巡撫,仍由漕運總督兼任,但不名「鳳陽」、「江北」,而曰「淮揚」,提督軍務如故,外加兼理海防、糧餉職銜。咸豐十年(1860),因為太平天國革命,形勢緊張,又授權漕運總督節制江北鎮、道各官。光緒三十年(1904),即改設為江北巡撫,正式成立一個新的行省,曰江淮省,但第二年即撤銷了。
清初雖仿明制設立漕運總督,因為用的是漢臣,鼎革之際,新統治者實在有點不放心,因而又於順治三年(1646),添設理漕部堂。由滿洲侍郎一員出任總理,與漕運總督同督漕運,名為「襄治漕務」。實際上是一個監督漕運總督的機構,權勢煊赫,遠過漕撫。據吳玉搢《山陽志遺》記載,初蒞是官者為庫禮,「初入中國,言語不通,性情各異,不治吏事,事皆其妻主之。有梁通事者,剽悍殘忍,勾結內外,從中陰陽其說,以殘賊良民。」因為此是一個多餘的機構,且做了許多不得人心的事,順治八年(1651)即裁省。十三年(1656)復置,十八年(1661)永裁其缺,漕務仍專歸漕督管理。漕運部堂的衙門在淮安新城。明末劉澤清封東平伯,利用大河衛官衙改建為藩府。明亡,劉澤清被腰斬,遂以藩府為部堂公署。漕運部堂是在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只存在了十幾年時間。
漕運總督署下設機構
常盈倉。為了適應兌運的需求,永樂年間開始,在運河沿線建立若干倉庫,便於隨時儲存和轉運漕糧,這主要是淮安、徐州、德州、臨清四大水次倉。由戶部每年派出主事4人,分駐上述4倉。在淮者名常盈倉,永樂十三年(1415)建於清江浦。蒞是官者多為文人,常聚結一班墨客騷人吟詠唱和。其中有個叫林洙的,就與吳承恩有過詩文交往。倉內還建有一座寄寄亭,程敏政作過一篇《寄寄亭記》,抒發他人生如寄的感慨。吳汝奇等還編過一本《常盈倉志》。萬曆《淮安府志》卷3載,當年有官廳3間,倉房6間,經歷廳3間,天字等厫百餘間,周遭牆圍,歲儲70萬余石。後以漕糧停止兌運,俱用軍丁長運,而轉運之制遂罷,常盈倉遂歲久傾圮。《明穆宗實錄》卷64載,隆慶五年(1571)12月,漕運總督王宗沐建議復行海漕,將淮安府屬州縣漕糧儲於常盈倉,來年由淮安出海運京,因命官重建常盈倉倉厫80餘間。然海運實行年余即停,倉又空置無用,倉官無事可做。萬曆八年(1580),朝廷將淮安府四稅銀並商稅銀交由該倉徵收,於是管倉開始兼管抽稅。康熙九年(1670),征稅業務全部歸並淮關,常盈倉遂徹底廢止。
抽分廠。明初於清江浦設清江、衛河二廠,督造運船,差工部都水司一員督理。當時用於運河漕運的船隻,船廠大都設在淮安府的山陽縣,船廠鱗次櫛比,每年造船560多隻,花費白銀5萬兩。當時船廠附近有很多經營釘、鐵、油、麻等造船物資的商店,以淮安河下為最多。河下的粉章巷、竹巷、繩巷、打銅巷、釘鐵巷等也因此而得名。造船廠的隸屬關系是經常變化的。開始時,永樂皇帝命令陳瑄直接管理。後來,分設南京、山東、鳳陽、直隸四個總廠。各總廠分廠由各衛所官吏負責,上面統管於工部的都水郎中。嘉靖年間,撤銷衛河提舉司,全部工程均由清江提舉司負責。清江提舉司就設在板閘與移鳳閘之間。嗣後,又將此權交給漕運總督,由他選擇有能力的衛所指揮二人公理船政,並以千戶、百戶、鎮撫等衛所官為各廠頭目。萬曆四十年(1612),漕運總督陳薦建議設立東河、西河兩船政廳,由這兩個船政廳管理全部船廠事務。東河船政廳由淮安府的一名同知負責,西河廳則由揚州府的一名同知負責。(《國榷》卷82記此事在萬曆四十一年3月乙酉) 東河廳管理南京、山東二總廠,西河廳管理鳳陽、直隸二總廠。這兩個船政廳都設在清江浦。到了清朝,情況又有變化。順治二年(1645)南京廠改為江寧廠,直隸廠改為江南廠。江寧廠的造船業務轉給龍江造船廠,剩下的船廠時設時停。康熙七年(1668),又將西河廳並入東河廳。到了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徹底關閉了這里的所有船廠,終止了這里近300年的官辦造船業。但它的船塢碼頭存在了很長時間,乾隆皇帝下江南過淮時,他的龍舟就多駐泊在直隸廠。當年這個工部廠還兼收稅,凡造船用的竹木等物,應於船料者,三十稅一。視貨物之多寡為盈縮,初無定額,每歲約12000兩為准。後來抽及貨物,其有涉漕造者,為抽分,為余羨,為船鈔。有兼濟河工者,為由閘,為石價,為梁頭,為扣利,為折夫諸名色,共抽分銀51225.1兩。康熙九年(1670),該廠歸並淮關後即廢止。
管河二人,由工部郎中二人,一駐安平鎮,分理濟寧以北,一駐高郵,分理濟寧以南。濟寧是個分界點,後來設置河道總督,開始時即駐節於此。
管洪。由工部派出主事二人,一駐徐州洪,一駐呂梁洪。徐、呂二洪是河漕的咽喉,陳瑄鑿石疏渠而成。雖正統間曾有令「總督漕運官不得委武弁分管閘壩」,漕運總兵、參將每年押糧北上,也還是經常關注此二淮洪的維修的管理。漕運參將湯節以二洪流速過快,極易損壞漕舟,於上流築堰,逼水歸月河,河南建閘以蓄水勢。並以大石築兩堤,錮以鐵錠,以資牽挽。
管閘。由工部派出主事二人,一駐沛縣,一駐濟寧。
管泉。由工部派出主事一人,駐寧陽。
後來有了河道總督,以上這些管廠、管洪、管閘、管泉的河務官員,就逐步劃歸河道總督管轄了。
理刑主事。由刑部派出一人,駐淮安,正德《淮安府志》卷6記載,「在府治西南隅。正堂3間,後堂3間,廂房東西共6間,茶房3間,書房3間,卷庫3間,碑亭一座,在大門內東。神祠3間,在大門內西。儀門3間,大門3間,照壁一座。」淮安城內過去有一條刑部街,大約就是其所在。淮安今無此街名,其地大約在今大魚市西街西端,當年此地接近運河邊,出入方便。漕運方面的案件,別的部門是無權過問的,都得由此衙門來處理。
提舉二人,一駐清江浦,一駐臨清。清江提舉司設於正統元年9月,其地在移風閘以後,督造運船。
以上由戶部、工部或者刑部派出的官員,基本上是一年一輪換,也有三年一輪換的。他們仍屬於原來的部門,並由原來的部門任命和罷免,但同時歸漕運總督管理節制,協助漕運總督處理各有關事務,就類似今之臨時綜合治理工作組、辦公室一樣。
淮徐道,正德六年設,有時在淮安,有時駐徐州。
淮揚道、淮海道等,其公署原為明漕運總兵府,見後漕運總兵府一節。
漕儲道參政,隆慶末實行海運,將熱衷海運的山東布政使王宗沐升任漕運總督,隆慶六年(1572)正月,復從王宗沐言,運務煩重,宜添設一官專理。於是將山東參政潘允端移駐淮安,專理漕務,負責協理漕儲、催趲重運。此為第一任漕儲道參政。此缺於康熙初裁,前後共有49人任過此職。此次變革的同時,奏准裁革了漕運協同參將。此舉為文官單獨督漕向前邁進了一步,也為後來撤銷淮安漕運總兵官打下了基礎。(《明穆宗實錄》卷65)漕儲道署在府治以南,山陽縣學以北,隆慶六年建。(萬曆《淮安府志》卷3)
淮海兵備道,天啟二年(1622)設。分管山陽、清河、桃源、海州、贛榆、鹽城8州縣營衛錢糧,駐扎淮安府城。(光緒《淮安府志》卷10)兵備道署在府治西南,山陽縣學西百步許。(萬曆《淮安府志》卷3)
武臣退出,漕運總督獨立管漕
鎮守淮安漕運總兵官級別特高,多是由明代開國勛爵大臣的後裔擔任的,他們承襲了父祖的勛爵,為伯為侯。《清史稿》稱之為「超品」,即在九品十八級之上,遠遠高於同理漕政的文臣。他們的工作與漕運總督雖互不隸屬,只是相互協調配合,但在會議與互相拜見時,武臣一直處於文臣之上。這與他們的職級、政治地位有關,另外漕政是先由武臣管理的,可能也有一定的關系,先進山門為大嘛!
明清時代的督撫品級問題,兩朝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相同之處是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司法,或者某一專項事務的省部官員;不同之處,明代督撫是中央派出的官員,雖在地方工作,但仍算是都察院的官員。《明史·職官志》說,「在外加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銜者,有總督、提督、巡撫、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這明顯是承認督撫的「都察院都御史」的職銜為加銜,但督撫一職的性質、職責范圍,仍是與都察院其他屬官一樣,放在「都察院」一節里敘述的。《清史稿·職官志》則不一樣,督撫是以「外官」來敘述的。《明史》沒有單獨講督撫的品級,只講了都御史及副、僉都御史的品級,是正二品到從三品。大約是督撫可以參照的意思。《清史稿》則講「總督從一品」,與中央六部尚書同級;巡撫則未明言。其實這些品級都只是一個相似的規定。實際上不是固定的,不一定當上總督或巡撫就是這個級別了。還要看資歷深淺,主要是看他提任前的職級,原來是幾品就是幾品,以後逐漸再提升級別。因此,明清時代漕運總督,高的可到從一品,低的是二品、三品,甚至從三品。大體上來說,一般與六部侍郎相當,有的漕運總督則帶有工部或兵部侍郎頭銜。但他們與六部尚書文移及會見,則處於同一地位。
文臣雖然比武臣品級低,但他們的政治管理和協調能力的優先,而且後來漕運事務基本都是漕運總督負責的,武臣作用逐漸減弱。特別是設立漕儲道以後,押運事務也由文臣與把總直接負責,使得武臣顯得可有可無,因而政治地位下降,必然要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萬曆年間有一位漕運總督叫李三才,在明清漕運總督中是任職最長的人,自明萬曆二十七年至三十九年任漕運總督長達12年之久。他辦事治尚威嚴,雷厲風行,打擊了陳增等礦監稅使的威風,實行了不少恤民的惠政,深得百姓的擁護,名聲漸漸遠揚,職銜則擢至戶部尚書。他是當時思想激進知識分子的代表,被譽為「言足以犯當世之忌而無其險,功足以為端人正士之偉而無其奇,風足以廉頑直懦流映千載而無其高」,因而成為地方官吏中聲名最響,是入閣為相呼聲最高的人。當時的漕運總兵官是王守仁的孫子王承勛,雖是萬曆二十年(1592)8月就充漕運總兵官鎮守淮安,但資歷淺,才力懦,李三才「以氣凌駕之」,王不敢與之抗禮,只好「移坐其下」,改變了文卑武尊的傳統。(乾隆《淮安府志·歷代漕運》)。不久,因為海運已停,河運的事文臣都可完成,武臣督運實屬多餘。萬曆四十年(1612),王承勛請告回家,朝廷便撤銷了漕運總兵官一缺,不再派官。(增輯本萬曆《淮安府志》卷7「兵衛志」)崇禎末,曾派撫寧侯朱國弼來淮安鎮守,那主要是出於對付農民起義軍而設的,與漕運無關。從那以後,便結束了文武兩院的局面,漕運總督成了完全意義上的漕運總督。
漕運總兵官與漕運總督的官衙
淮安總兵府署在淮安南門大街西側,是當時淮安知府彭遠,利用宋元時期的三皇廟舊址改建的。大約周圍還有不少駐軍,故明代稱之為永安營。當時陳瑄的府第就在這里,西邊為私第,東邊為官宅,即總兵官府。此地今已改建為楚州賓館。當年總兵府有正堂5間,中間有一扁額,題曰「總制漕運之堂」。後堂亦5間,匾曰「不欺」。另有廂房、庫房數十間,還有儀門、大門、照壁之類。(正德《淮安府志》卷6)因為此府的主人不是侯爺,便是伯爵,自然就應當有侯門深似海的派頭嘛。
但後來又有了一個新的總兵府,地點在淮安府署的東邊。當時人稱原有的府為南府,新建的府為北府。明萬曆《淮安府志》卷3雲,「漕運總兵府二,一在舊城南門內迤西,與督撫都察院並,乃陳恭襄鎮守時,知府彭遠因三皇廟廢基創,成化五年,知府楊昶修,今稱南府。一在淮安府治東,稱北府,多居之。萬曆元年靈璧侯湯公世隆重修。」
後來漕運總兵裁撤,總兵府便成為各種道署。增輯本萬曆《淮安府志》卷7雲:「漕運鎮守總兵府公署二:一在郡城南門內,一在郡治東。今在東者改為淮海道。」同治《山陽縣志》卷2記載:「淮揚道署在城東,本明總兵府,後為海運、淮海、淮揚各道署。」又《跰*余話》卷5記載:「淮揚道舊駐府城,乾隆五十八年始移至清江浦。嘉慶九年,廢署改為孚佑帝君廟,俗稱呂祖殿。局勢宏敞。初自北至道署,例由小壩換乘城河船,入北水關,至呂祖社上岸。兩岸皆旗亭酒館,生意極盛。由北門東轉為豆腐巷,向東城隍一帶,為蠟燭街、台山寺。左右稱『道後』,向東則稱『道東』。自道署廢後,瓜畦菜圃,彌望皆是矣。
為什麼又有新的總兵府署呢?可能是有了漕運總督以後,漕運總督的官衙就建在總兵府西側。大約因為總督府擴張需地或者其他什麼原因,總兵府就被擠出去了,此地逐漸成為漕運總督府的一統天下。新的府署的位置,在淮安府署所在的東門大街東端,後改為淮揚道署,清代又改為孚佑帝君廟,俗稱呂祖社,解放後又被改為工廠,今已無遺跡可尋了。乾隆《淮安府志》卷11雲:「淮揚道署,先為總兵府,後駐海運道,改駐淮海道,今為淮揚道公署。乾隆十二年重修。鼓亭2座,儀門大門3間,大堂3間,穿堂3間,後廳7間,寢堂7間,寶敕堂5間,廳堂廂房各6間,七星樓7間,賓館3間。」
陳瑄為漕運總兵官時,他住在原總兵府西側。正德五年漕運總兵陳熊得罪了劉瑾,這座宅院被籍沒充公,以14400兩的價格拍賣掉了。陳瑄以後的總兵官的住宅就不在這里了。因為那座房子即使不被抄沒,也是陳氏私第,當然得另找地方住了。正德《淮安府志》卷6稱:「總兵宅,在府東四望亭」。四望亭今不知所在,有人說新總兵府就是明漕運總兵官的官宅。則今之淮揚道署遺址當為四望亭的所在了。
漕運參將的官署在何處,只有增輯本萬曆淮安府志卷7有一條記載:「漕運參將府在郡城中察院西。隆慶六年革止。」隆慶六年以前淮安城內察院只有一處,即漕運總督府。在此之西,當在今察院街的西端。正德《淮安府志》卷6也有一條,說「參將宅,舊在揆文坊,正德十一年改□館為之。」參將宅與參將府是否在一起,揆文坊是否就在察院西街,現已無法查考了。
漕運總督在淮安城內,先後有三處遺址。第一個總督府便設在總兵府的西側,與總兵府並排面南。據說漕運總督署與漕運總兵署「兩署中通,一堂治事,統稱帥府」。其地原是陳瑄的舊居。因為漕運總督有都察院都御史的頭銜,所以漕運總督府一稱都察院,所以稱這條街為察院街。後來漕運總督府遷走了,這里仍為察院,是巡按御史、提學御史、學政來淮時駐節的地方。因為北面有新建的漕運總督府亦稱察院,這兒便稱為南察院。清代在這里增設考棚,考童生、秀才的縣試府試和院試,都在這里舉行。
嘉靖十六年,漕運總督周金,將總督府遷到城隍廟東(今楚州廣電局),此為漕運總督府的第二個遺址。
萬曆初,漕運總督凌雲翼又將總督府遷到淮安城的正中央,即今天所保存的漕運總督署遺址。其地原為元代淮安路總管府,本是唐宋時代楚州的官衙,萬曆《淮安府志》稱,乾道六年,錄事陳敏興修過。明初建為淮安府署,隨即為淮安衛指揮使華雲龍奪為淮安衛署,萬曆中復為漕運總督所奪,成為漕運總督府的衙署,一直使用到清末。乾隆《淮安府志》卷11記載,當年有「大照壁1座,鼓亭2座,大門5間,角門3間,儀門3間,大堂5間,中廳5間,東西耳房4間,大樓5間,後廳5間……寅賓館3間,司道府縣廳9間,中軍旗鼓衛官廳共20間。」此外還有筆帖式番譯處,牌坊3座。光緒末,曾於此創辦江北陸軍學堂,培養過一批軍事人才。民國起為體育運動場,今經發掘,作為重要文化遺址保護,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明代的守御千戶所和備御千戶所有什麼區別還有「鎮」這個軍事單位是怎麼樣的
------看了半天,沒發現守御千戶所與備御千戶所有什麼區別。如雄崖守御千戶所與浮山備御千戶所,介紹幾乎一模一樣。千戶所一般設正千戶一人﹐正五品﹔副千戶兩人﹐從五品﹔鎮撫兩人﹐從六品。百戶為正六品﹐無定員。「所」的規模比「縣」大,隸屬於衛。衛設指揮使,統率其所轄衛所,大致五千六百人為衛。每衛設前﹑後﹑中﹑左﹑右五千戶所﹐如不止五所﹐則以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中前﹑中後﹑中中﹑中左﹑中右等名,另有守御千戶所等﹐除少數隸於衛外﹐皆直屬都指揮使司。所以我想,這只是名稱上的一個叫法,就和以上的叫法一樣,沒有實質上的區別。
------關於鎮,我想你問的鎮應該不是錦衣衛下設的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不經司法部門的鎮撫司,而是九邊重鎮的鎮吧。衛所制破壞後,到嘉靖年間形成了三總督下轄九邊重鎮,兵力約86萬余,占當時明朝總兵力的一半以上。這些邊鎮以邊牆、關隘、塞堡為第一線,以邊牆內的城鎮為第二線,以參將負責一定面的防禦,以守備負責點的防禦,以游擊將軍往來策應,形成點線面結合,既分鎮防守,又互相聯結,各負其責的防禦體制。 駐守邊鎮的軍隊稱為邊兵,總兵官總鎮正兵,副總兵領三千人作為奇兵,游擊領三千人往來防禦,為游兵,恭將分守各路要塞,東西互相策應,為援兵。
4. 漳浦各級領導幹部都叫什麼名字啊
曾智勇
縣 長
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主管財政、編制、人事、審計、監察工作
張慧德
縣委副書記 常務副縣長
協助分管:政府辦公室、財政、審計、建設、統計、機關效能、績效評估、信息工作、雙擁支前等工作
具體部門:政府辦、財政局、審計局、統計局、建設局、人防辦、糾風辦、市容管理處、行政服務中心、網管中心
縣人大、國稅局、地稅局
林仲文
副縣長
協助分管:文體、廣電、旅遊、地震等工作
具體部門:文體局、廣電局、旅遊局、地震辦
文明辦、文聯 、新聞部門、老體協
王彩雲
副縣長
協助分管:計生、衛生等工作
具體部門:人口計生局、衛生局
葯監局、計生協、共青團、婦聯會、紅十字會
劉兩溪
副縣長
協助分管:農業、林業、水利、海洋漁業、農村等工作
具體部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海洋與漁業局、供銷社、防汛辦、畜牧局、農機站、區劃辦、水土辦、開發辦、移民局
農辦、氣象局、農體協、農函大
黃志玉
副調協助
陳一森
副縣長
協助分管:重點項目、計劃、物價、教育、科技、檔案、方誌等工作
具體部門:發改局、教育局、物價局、科技局、檔案局、縣志委、鐵路辦
關工委、老乾局、科協
何曉明
副縣長
協助分管:國土資源、礦產、交通、安全生產等工作
具體部門:國土資源局、交通局、安監局
公路局、稽徵、路政、運管所
柳亞殊
副縣長
協助分管:內外經貿、開發區、環保、僑台外事等工作
具體部門:外經局、經貿局、環保局、工業辦、中小企業局、糧食局、二輕聯社、外僑辦
工商局、煙草局、海關、商檢站、 鹽務局、電力公司、質監局、電信局、移動公司、郵政局、聯通公司、金融、保險、工會、台辦、台聯、僑聯、台商協會
劉達文
副縣長
協助分管:民政、勞動保障、民宗、公安、信訪、雙擁支前等工作
具體部門:民政局、勞動保障局、民宗局、公安局、司法局、信訪局、老區辦、支前辦、打私辦、海防口岸辦
人武部、法院、檢察院、國安辦、武警中隊、消防中隊、邊防大隊、統戰、殘聯、老促會、老齡委、軍休所
5. 中國有哪些政府部門
1.國務院辦公廳
2.國務院組成部委
外交部
國防部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教育部
科學技術部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公安部
國家安全部
監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人事部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國土資源部
鐵道部
建設部
水利部
交通部
信息產業部
農業部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文化部
衛生部
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
中國人民銀行
審計署
財政部預算司
3.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
新華通訊社
中國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地震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國家氣象管理局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4.國務院辦事機構
國務院外事辦公室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
國務院研究室
5.國務院直屬機構
海關總署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國家稅務總局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國家體育總局
國家統計局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
國家林業局
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
國家宗教事務局
國務院參事室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
國家旅遊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6.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
國家煤炭工業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
國家糧食儲備局(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管理)
國家國內貿易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
國家機械工業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
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
國家輕工業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
國家紡織工業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
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
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
國家外國專家局(由人事部管理)
國家海洋局(由國土資源部管理)
國家測繪局(由國土資源部管理)
國家輕工業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
國家煙草專賣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
國家郵政局(由信息產業部管理)
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由海關總署管理)
國家文物局(由文化部管理)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由衛生部管理)
6. 國務院下設的部和司有哪些
一、國務院辦公廳
二、國務院組成部門
外交部
國防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教育部
科學技術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公安部
國家安全部
監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國土資源部
環境保護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交通運輸部
鐵道部
水利部
農業部
商務部
文化部
衛生部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中國人民銀行
審計署
監察部與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機關合署辦公,機構列入國務院序列,編制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構。
三、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四、國務院直屬機構
海關總署
國家稅務總局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
國家體育總局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國家統計局
國家林業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國家旅遊局
國家宗教事務局
國務院參事室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
國家預防腐敗局列入國務院直屬機構序列,在監察部加掛牌子。
五、國務院辦事機構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國務院研究室
六、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
新華通訊社
中國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國家行政學院
中國地震局
中國氣象局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與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序列。國家檔案局與中央檔案館,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的下屬機構。
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
●國家信訪局,由國務院辦公廳管理。
●國家糧食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
●國家能源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國家煙草專賣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國家外國專家局,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
●國家公務員局,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
●國家海洋局,由國土資源部管理。
●國家測繪局,由國土資源部管理。
●中國民用航空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
●國家郵政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
●國家文物局,由文化部管理。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由衛生部管理。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由衛生部管理。
●國家外匯管理局,由中國人民銀行管理。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管理。
●國家保密局與中央保密委員會辦公室、國家密碼管理局與中央密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的下屬機構。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保留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牌子。教育部對外保留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牌子。環境保護部對外保留國家核安全局牌子。
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設置
●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承擔。
●國家邊海防委員會,具體工作由總參謀部承擔。
●國務院中央軍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員會,具體工作由總參謀部承擔。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具體工作由衛生部承擔。
●全國綠化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國家林業局承擔。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具體工作由教育部承擔。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具體工作由水利部承擔。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具體工作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承擔。
●全國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民政部、總政治部承擔。
●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具體工作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承擔。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單設辦事機構。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具體工作由財政部承擔。
●國家減災委員會,具體工作由民政部承擔。
●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國務院辦公廳承擔。
●國務院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具體工作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承擔。
●國家禁毒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公安部承擔。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設在民政部,與中國老齡協會合署辦公。
●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撤銷其單設的辦事機構,具體工作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
●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撤銷其單設的辦事機構,具體工作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具體工作由中國地震局承擔。
●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承擔。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對外視工作需要可稱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或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
●國家能源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國家能源局承擔。
●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承擔。
●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具體工作由衛生部承擔。
●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具體工作由國家林業局承擔。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單設辦事機構,工作任務完成後撤銷。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單設辦事機構,工作任務完成後撤銷。
●此外,國務院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保留名義,工作由監察部承擔。
7. 國家機關部門,行政事業單位,機關事業單位都是些什麼分別舉個例子吧!
你好;機關事業單位是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統稱。
公務員的待遇比事業單位好一些,公務員不用繳納養老保險。公務員還分為行政編制和工勤崗位。
事業單位是指事業編制的單位,待遇也不錯,但是和公務員比還是要差一些。
事業單位實際上按照人員工資供給形式分類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全額供給,就是人員工資和辦公經費全部由同級財政支付。
二類是差額供給,也就是單位有收費項目,但是較少,不夠辦公費用和人員工資,這樣超出的部分由同級財政部門支付。
三類是自籌,也就是說單位有自己的收費項目或盈利項目,工資自給自足。
無論是事業編制還是公務員編制目前好多城市都是需要進行公考招考來進入的。
但是公務員有些是選調的,比如省委組織部選調,市委組織部選調之類的,這樣的大多數是直接到學校進行選錄,但是很少很少。
行政單位就是所謂的國家政府機構。國家機構是統治階級利益的捍衛者和執行者。國家職能是國家機構設置的主要根據,國家機構是實施國家職能的載體,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而建立起來的國家機關的總和。按照憲法第三章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家主席;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國家軍事領導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國家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國家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此外,在我國還有人民政協、社會團體等組織,也被視為國家機構。
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研、文化、衛生、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社會福利、救助減災、統計調查、技術推廣與實驗、公用設施管理、物資倉儲、監測、勘探與勘察、測繪、檢驗檢測與鑒定
...
展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國務院組成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
*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中國人民銀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
(* 監察部與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機關合署辦公,機構列入國務院序列,編制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構。)
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務院直屬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
國家稅務總局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
國家體育總局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國家統計局
國家林業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國家旅遊局
國家宗教事務局
國務院參事室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
* 國家預防腐敗局
(* 國家預防腐敗局列入國務院直屬機構序列,在監察部加掛牌子。)
國務院辦事機構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國務院研究室
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
新華通訊社
中國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國家行政學院
中國地震局
中國氣象局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 國家檔案局
(*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與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序列。國家檔案局與中央檔案館,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的下屬機構。)
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
國家信訪局
國家糧食局
國家能源局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國家煙草專賣局
國家外國專家局
國家公務員局
國家海洋局
國家測繪局
中國民用航空局
國家郵政局
國家文物局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
國家外匯管理局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
* 國家保密局
* 國家密碼管理局
* 國家航天局
* 國家原子能機構
*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 國家核安全局
(* 國家保密局與中央保密委員會辦公室、國家密碼管理局與中央密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的下屬機構。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保留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牌子。教育部對外保留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牌子。環境保護部對外保留國家核安全局牌子。)
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承擔。
國家邊海防委員會,具體工作由總參謀部承擔。
國務院中央軍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員會,具體工作由總參謀部承擔。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具體工作由衛生部承擔。
全國綠化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國家林業局承擔。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具體工作由教育部承擔。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具體工作由水利部承擔。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具體工作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承擔。
全國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民政部、總政治部承擔。
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具體工作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承擔。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單設辦事機構。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具體工作由財政部承擔。
國家減災委員會,具體工作由民政部承擔。
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國務院辦公廳承擔。
國務院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具體工作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承擔。
國家禁毒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公安部承擔。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設在民政部,與中國老齡協會合署辦公。
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撤銷其單設的辦事機構,具體工作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
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撤銷其單設的辦事機構,具體工作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具體工作由中國地震局承擔。
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承擔。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對外視工作需要可稱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或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
國家能源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國家能源局承擔。
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具體工作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承擔。
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具體工作由衛生部承擔。
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具體工作由國家林業局承擔。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單設辦事機構,工作任務完成後撤銷。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單設辦事機構,工作任務完成後撤銷。
8. 會展中心 保監會 廈門
有好幾個:丁國炎詹滄洲潘世建黃菱葉重耕臧傑斌林國耀
這是最新的。其中臧傑斌是此次66位中央大員下到地方任職者之一。
丁國炎:負責市政府常務工作。市長外出時,主持市政府工作。協助分管計劃、財稅、金融、國資、物價、統計、審計、人事、編制、監察、體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設等工作。聯系湖裡區。
分管部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地方稅務局、信息產業局、審計局、統計局、物價局、人事局、機構編制辦公室、監察局。
聯系單位:人民銀行廈門市中心支行、市國家稅務局、國家調查局,銀監會廈門監管局、證監會廈門監管局、保監會廈門監管局,銀行、保險、證券、信託機構,財政部駐廈門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省信息產業廳廈門無線電管理局,各民主黨派廈門市委員會、市工商聯(總商會)。
詹滄洲:協助分管市政府辦公廳、「三農」工作、法制、公安、安全、司法、信訪、計生、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僑務、應急管理、機關事務管理和駐外單位等工作。聯系同安區。
分管部門:政府辦公廳、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計劃生育委員會、法制局、公安局、司法局、外事辦公室、僑務辦公室、民族與宗教事務局、機關事務管理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信訪局、市政府接待辦公室、海防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打擊走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市政府駐福州辦事處、市政府駐深圳辦事處、防汛抗旱指揮部、森林防火指揮部、仲裁委、教育局、文化局、理工學院、城市職業大學(電大、職大、教育學院)等部門。
聯系單位:中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海事法院、市國家安全局、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保密委員會辦公室、依法治市領導小組辦公室、歸國華僑聯合會、廈門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廈門海洋預報台、文聯、社科聯、方誌辦以及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部省屬在廈大中專院校。
潘世建:協助分管交通、民防、海洋管理,民政、雙擁、老齡、在建重點工程(包括為民辦實事項目)等工作。聯系思明區。
分管部門:交通委員會、民政局、海洋與漁業局、港口局、公路局、人民防空辦公室、重點項目辦公室、海洋管理辦公室、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支前辦公室)、殘疾人聯合會、衛生局、廣電局、紅十字。
聯系單位:駐廈部隊、武警部隊、市委老幹部局、機場、海事局、民航廈門航管站、鐵路部門、郵政局、通信管理局、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廣電集團。
黃菱:協助分管外經外貿、招商引資、會議展覽、商業內貿、工商、旅遊、對台以及口岸管理、境外機構等工作。聯系海滄區。
分管部門:貿易發展局、外商投資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糧食局、旅遊局、台灣事務辦公室、市政府口岸辦公室、海滄台商投資區管委會(包括出口加工區)、象嶼保稅區管委會、鼓浪嶼—萬石山管委會、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駐香港辦事處。
聯系單位:廈門海關、廈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等口岸單位,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台商投資企業協會、台灣同胞聯誼會。
葉重耕:協助分管工業、能源、科技、經濟開發區、質量監督、經濟協作、經濟秩序整頓、對口支援、社會保障等工作。聯系翔安區。
分管部門:經濟發展局、科技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專利局、火炬高技術產開發區管委會、體育局、新聞出版局等部門。
聯系單位:電業局、科協、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總工會、各地駐廈辦及各科研機構。
林國耀:協助分管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國土資源和環境保護等工作。
聯系集美區。分管部門:建設與管理局、規劃局、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市政園林局、環境保護局、城市管理辦公室、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地震局、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
聯系單位: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共青團廈門市委員會、市婦女聯合會。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9. 中國有幾個部比如科技部,國防部之類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二) 國務院組成部門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2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6 中國人民銀行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與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合署辦公,機構列入國務院序列,編制列入中國共產黨中央直屬機構)
(三) 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 委員會
(四) 國務院直屬機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稅務總局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總局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參事室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預防腐敗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預防腐敗局列入國務院直屬機構序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加掛牌子.)
(三) 國務院辦事機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研究室
(四) 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
1 新華通訊社
2 中國科學院
3 中國社會科學院
4 中國工程院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6 國家行政學院
7 中國地震局
8 中國氣象局
9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10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11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電力監督管理委員會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國共產黨中央直屬機關的下屬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與中國共產黨中央檔案館,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國共產黨中央直屬機關的下屬機構.)
(五) 國務院部`委員會管理的國家局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信訪局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糧食局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能源局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局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煙草專賣局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務員局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測繪局
10 中國民用航空局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匯管理局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保密局*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密碼管理局*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航天局*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原子能機構*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國家核安全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保密局與中國共產黨中央保密委員會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密碼管理局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密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國共產黨中央直屬機關的下屬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保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航天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牌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對外保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牌子.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對外保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核安全局牌子.)
(六) 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承擔)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邊海防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承擔)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空中交通管制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承擔)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承擔)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綠化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承擔)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承擔)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承擔)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承擔)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領導小組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承擔)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承擔)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
(單設辦事機構)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承擔)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減災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承擔)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教育領導小組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承擔)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承擔)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禁毒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承擔)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
(辦公室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與中國老齡協會合署辦公)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撤銷其單設的辦事機構,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
(撤銷其單設的辦事機構,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
(具體工作由中國地震局承擔)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承擔)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對外視工作需要可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能源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能源局承擔)
2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承擔)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承擔)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
(具體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承擔)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
(單設辦事機構,工作任務完成後撤銷)
2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
(單設辦事機構,工作任務完成後撤銷)
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
(保留名義,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承擔)
地方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一) 省
1 河北省(冀)
2 山西省(晉)
3 遼寧省(遼)
4 吉林省(吉)
5 黑龍江省(黑)
6 江蘇省(蘇)
7 浙江省(浙)
8 安徽省(皖)
9 福建省(閩)
10 江西省(贛)
11 山東省(魯)
12 河南省(豫)
13 湖北省(鄂)
14 湖南省(湘)
15 廣東省(粵)
16 海南省(瓊)
17 四川省(川或蜀)
18 貴州省(黔或貴)
19 雲南省(滇或雲)
20 陝西省(陝或秦)
21 甘肅省(甘或隴)
22 青海省(青)
23 台灣省(台)
(二) 自治區
1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
2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3 西藏自治區(藏)
4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
(三) 直轄市
1 北京市(京)
2 天津市(津)
3 上海市(滬)
4 重慶市(渝)
(四) 特別行政區
1 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2 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http://www.gov.cn/gjjg/2005-08/01/content_18608.htm
10. 主題詞表的國務院公文主題詞表
(一)本詞表由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負責管理和解釋,具體工作由檔案數據處承辦。
(二)本詞表自1998年2月1日起執行,1994年4月修訂的詞表同時廢止。 01A計劃
規劃 統計 指標 分配 統配 調拔 01B經濟管理
經濟 管理 調整 調控 控制 結構 制度 所有制 股份制 責任制 流通 產業 行業
改革 改造 競爭 兼並 開放 開發 協作 資源 土地 資產 資料 產權 物價 價格
投資 招標 經營 生產 轉產 項目 產品 質量 承包 租賃 合同 包干 國有 國營
私營 集體 個體 企業 公司 集團 合作社 普查 工商 商標 注冊 廣告 監督 增產
效益 節約 浪費 破產 虧損 特區 開發區 保稅區 展銷 展覽 商品化 橫向聯系
第三產業 生產資料 02A工業
冶金 鋼鐵 地礦 機械 汽車 電子 電器 儀器 儀表 化工 航天 航空 核工 船舶
兵器 軍區 輕工 有色金屬 鹽業 食品 印刷 包裝 手工業 紡織 服裝 絲綢 設備原料 材料 加工
02B交通
鐵路 公路 橋梁 民航 機場 航線 航道 空中管制 飛機 港口 碼頭 口岸 車站
車輛 運輸 旅客
02C能源
石油 煤炭 電力 燃料 天然氣 煤氣 沼氣
02D郵電
通信 電信 郵政 網路 數據 民品 廠礦 空運 三線 通訊 水運 運費 03A旅遊
03B服務業
飲食業 賓館
03C城鄉建設
城市 鄉鎮 基建 建設 建築 建材 勘察 測繪 設計 市政 公用事業 監理 環衛
征地 工程 房地產 房屋 住宅 裝修 設施 出讓 轉讓 風景名勝 園林 島嶼
03D環保
保護區 植物 動物 污染 生態 生物 風景 飯店 城鄉 國土 沿海 04A農業
農村 農民 農民負擔 農場 農墾 糧食 棉花 油料 生豬 蔬菜 糖料 煙草 水產
漁業 水果 經濟作物 農副產品 副業 畜牧業 鄉鎮企業 農膜 種子 化肥 農葯
飼料 災害 以工代賑 扶貧
04B林業
綠化 木材 森林 草原 防沙治沙
04C水利
河流 湖泊 灘塗 水庫 水域 流域 水土保持 節水 防汛 抗旱 三峽
04D氣象
氣候 預報 預測 煙酒 土特產 有機肥 多種經營 牧業 05A財政
預算 決算 核算 收支 財務 會計 稅務 稅率 審計 債務 積累 經費 集資 收費
資金 基金 租金 撥款 利潤 補貼 折舊費 附加費 固定資產
05B金融
銀行 貨幣 黃金 白銀 存款 貸款 信貸 貼現 通貨膨脹 交易 期貨 利率 利息
貼息 外匯 外幣 匯率 債券 證券 股票 彩票 信託 保險 賠償 信用社 現金 留成
流動資金 儲蓄 費用 僑匯 折舊率 06A商業
商品 物資 收購 定購 購置 市場 集貿 酒類 副食品 日用品 銷售 消費 批發
供應 零售 拍賣 專賣 訂貨 營業 倉庫 儲備 儲運 貨物
06B外貿
對外援助 軍貿 進口 出口 引進 海關 緝私 仲裁 商檢 外商 外資 合資 合作
關貿 許可證 駐外企業 貿易 倒賣 外向型 議購 議售 壟斷 經貿 販運 票證 外經
交易會 07A外交
對外政策 對外關系 領土 領空 領海 外交人員 建交 公約 大使 領事 條約
協定 協議 議定書 備忘錄 照會 國際 涉外事務 抗議
07B外事
國際會議 國際組織 對外宣傳 出訪 出國 出入境 簽證 護照 邀請 來訪 談判 會談
會見 接見 招待會 宴會 外國人 外賓 對外友協 外國專家 涉外 08A公安
警察 武警 警銜 治安 非法組織 安全 保衛 禁毒 消防 防火 檢查 掃黃 案件
處罰 戶口 證件 事件 危險品 遊行 海防 邊防 邊界 邊境
08B司法
政法 法制 法律 法院 律師 檢察 程序 公證 勞改 勞教 監獄
08C監察
廉政建設 審查 紀檢 執法 行賄 受賄 貪污 處分 偵破 09A民政
基層政權 選舉 行政區劃 地名 人口 雙擁工作 社會保障 社團 救災 救濟
募捐 婚姻 移民 撫恤 慰問 調解 老齡問題 烈士 糾紛 殘疾人 基地 殯費 社區服務
09B機構
駐外機構 體制 職能 編制 精簡 更名
09C人事
行政人員 幹部 公務員 考核 錄用 職工 家屬 子女 知識分子 專家 參事 院士
文史館員 履歷 聘任 任免 辭退 退職 職稱 待遇 離休 退休 交流 安置 調配 模範 表彰 獎勵
09D勞動
就業 失業 招聘 合同制 工人 保護 勞務
第二職業 事故
09E工資
津貼 獎金 福利 收入 老年 簡歷 勞資 人才 招工 待業 補助 擁軍優屬 喪葬 獎懲 10A科技
科學 技術 科普 科研 鑒定 標准 計量 專利 發明 實驗 情報 計算機 自動化 信息 衛星 地震 海洋
10B教育
學校 教師 招生 學生 培訓 畢業 學位 留學 教材 校辦企業
10C文化
文字 文史 文學 語言 藝術 古籍 圖書 宣傳 廣播 電視 電影 出版 版權 報刊
新聞 音像 文物 古跡 紀念物 電子出版物
10D衛生 醫院 中醫 醫療 醫葯 葯材 防疫 疾病 計劃生育 婦幼保健 檢驗 檢疫
10E體育
運動員 教練員 運動會 比賽 館所 院校 校舍 地方誌 軟科學 社科 11A軍事
軍隊 國防 空軍 海軍 徵兵 服役 轉業 民兵 預備役 軍銜 復員 文職 後勤
裝備 戰備 作戰 訓練 防空 軍需 武器 彈葯 人武 退伍 12A文秘工作
機關 國旗 國徽 機要 印章 信訪 督察 保密 公文 檔案 會議 文件 秘書 電報
提案 議案 談話 講話 總結 批示 匯報 建議 意見 文章 題詞 章程 條例 辦法
細則 規定 方案 布告 決議 命令 決定 指示 公告 通告 通知 通報 報告 請示 批復 函 會議紀要
12B行政事務
行政 工作制度 紀念活動 慶典活動 休假 節假日 著裝 參觀 接待 措施 調查 視察
考察 禮品 饋贈 服務 出席 發言 轉發 名單 批准 審批 信函 事務 活動 紀要 督察 13A黨派團體
共產黨 民主黨派 共青團 團體 工會 協會學會 民間組織 文聯 學聯 婦女 兒童 基金會
13B統戰
政協 民主人士 愛國人士
13C民族
民族區域自治 民主事務
13D宗教
寺廟
13E僑務
外籍華人 歸僑 僑鄉
13F港澳台
香港問題 澳門問題 台灣問題
13G綜合
整頓 形勢 社會 精神文明 法人 發展 其他 試點 推廣 青年 政治 范圍 黨派
組織 領導 方針 政策 黨風 事業 咨詢 中心 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