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簽了沒滿就走
『壹』 簽了一年的合同,沒到一年可以走嗎
簽了一年合同,沒到一年可以走。勞動者想要辭職的,如果是處於試用期的員工,則提前3天書面通知用人單位即可;如果是正式員工的,則需要提前30天書面通知用人單位。
法律依據:《勞動法》第三十一條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勞動法》第三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內的;
(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貳』 [勞動法]辭職後不滿三十天就走有問題么
」這一條,要求勞動者必須提前三十天向單位提交書面通知,告知單位自己要辭職,已經是法律對於勞動者離職的最低要求。阿克不建議勞動者違反此規定。 針對辭職的請求,單位有幾種反應: (一)同意辭職,做滿三十天後辦理離職; 如果你希望提前就走,你可以向單位提出這一請求,如果被拒絕,強行離開,單位有權利在滿三十天後再履行離職手續義務。什麼是離職手續義務呢?《勞動合同法》第五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換句話說,如果你強行離職,單位可以延遲辦理離職手續。單位有權利扣錢嗎?其實沒有,單位照樣必須發放你正常工作期間的工資。但是,你的離職對於單位造成損失的話,用人單位有權以「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為由向你索取賠償金。 (二)同意辭職,可以不做滿三十天; 這種情況,正中你下懷。你自己也希望不做滿三十天就離職。如果雙方都有此意,阿克建議你與單位簽署一份協議,約定離職日期,這樣對你來說更有保障。 (三)同意辭職,但要做滿超過三十天; 單位希望你三十天之後再離職,顯然與你的目的相左。依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沒有權利要求你繼續工作超過三十天。但是沒有單位的同意,你也沒有權利擅自縮減工作不足三十天。此時,你可以參考第一種反應的結果處理。 (四)不同意辭職。 阿克始終強調,《勞動合同法》賦予辭職員工的義務是,通知用人單位,而不是向用人單位申請。因此,用人單位其實沒有權利拒絕你的辭退通知。不同意辭職的做法是沒有法律效力的。你只要能證明自己履行了通知義務,三十天後就可以合法離職。因此,遇見不同意離職的時候,並不用太擔心,自行三十天後離職即可。 至於年休假的問題,你有所誤解。如果你全年是十天年休假的話,截至二月,單位必須在離職前給你休完的天數只有一天年休假,而不是十天。因為離職時,結算年休假時要按已工作天數佔全年天數的比例折算。這一天沒有休完,單位必須給你一天工資作補償。(完)
『叄』 我簽了勞動合同,但沒有做滿一個月,現在不想做了,可以馬上辭工嗎工資可以什麼時候發呀
沒有做滿一個月,現在不想做了,可以提前三天申請離職,工資離職時發放。勞動者在試用期內辭職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單位,並把工作交接好,即使公司不讓走,員工也可以離職,公司也應該支付試用期應得的工資。如果在提出離職申請後,公司不讓走,可以向勞動監察大隊投訴或者是申請勞動仲裁。
法律分析
簽了合同試用期辭職的,一般三天後可以走,如果試用期過後就要提前一個月通知用人單位。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試用期要提前三天通知公司,三天到了員工就可以離職,公司也應該支付試用期應得的工資。勞動者工資是在離職時用人單位應一次性結清勞動者所有工資,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剋扣勞動者工資。如果在提出離職申請後,公司不讓勞動者走的,勞動者可以向相關部門投訴或是申請勞動仲裁。勞動法是沒有規定試用期內解除勞動合同需提前幾天通知員工本人的,只規定員工辭職需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單位。公司解除勞動合同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需要提前一個月通知員工,否則需要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作為代通知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十一條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第三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一)在試用期內的;(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肆』 辭職不滿30天就走了,扣除工資合法嗎
法律分析:辭職不滿三十天就走了違法。合同未到期辭職,勞動者未提前30天辭職的,如果用人單位有證據證明因為勞動者的離職給用人單位造成一定損失的,用人單位是可以要求勞動者進行一定賠償的。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九十條 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