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介素

刑法介素

發布時間: 2021-12-23 08:45:06

『壹』 刑法上如何區分原因的原因與介入因素的區別

介入因素與現行行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先後起作用的,如果介入因素是異常的,是一般人的生活經驗不能預測的並且對危害結果起重要作用的,介入因素會阻斷因果關系。多因一果,是數個行為共同導致一個結果的情況下,如果除去一個行為結果將發生,除去全部行為結果將不發生,則全部行為都是結果發生的原因。只要具體行為對最終的結果事實上起作用,行為和結果之間就有條件關系。

『貳』 刑法中介入因素的問題

介入因素:1·自然事件
2·第三人行為
3·被害人自身行為
刑法中的介入因素與因果關系的認定主要依照以下的判定公式
先前行為——介入因素——結果
1·先前行為對導致結果作用大的,前行為與結果有因果關系,反之無
2·介入因素過於異常的,前行為與結果無因果關系,反之有
3·介入因素對導致結果作用大的,前行為與結果無因果關系,反之有
以上三點採取多數原則加以判斷
例如:
甲深夜約乙至山林意欲殺之,甲對乙要害連刺3刀,以為其已死,遂離開,然乙未死,掙紮起身,走了幾步,意欲呼救,卻誤掉入山民的捕獸陷阱而死。
此案中,甲的行為對乙死亡作用大(要害),甲的行為與乙死亡有因果關系
介入因素是乙誤入陷阱,過於異常,甲的行為與乙死亡無因果關系
乙誤入陷阱對乙死亡作用大,甲的行為與乙死亡無因果關系
綜上,甲的行為與乙死亡無因果關系,介入因素與乙死亡有因果關系
至於其他的細則,建議樓主參考《指南針》的2010司法考試攻略二

『叄』 在刑法因果關系介入因素三標准中如何確定不可預見因素是否異常

如果用「介入因素三標准」來分析:1.先前行為對結果發生所起的作用大小專:放火引起屬火災對發生人員傷亡作用很大,這個用生活經驗即可判斷。2.介入因素異常性的大小:此例中介入因素是消防員救火,發生火災然後專業人員救火,這個可以說是必然的。3.介入因素本身對結果發生所起的作用大小:救火行為導致死亡可能性十分大。因此,綜合上述三點,個人認為是有因果關系的

『肆』 刑法介入因素因果關系的判斷是哪一章的內容

你好,在"刑法總則客觀不法要件"一章

『伍』 刑法中介入因素的問題

簡單一點說,傷來害行源為是A,介入因素是B,最終結果是C。
那麼,A+B=C。
分析B的作用時,用手把A擋住,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只有B的情況(無A參與),會不會導致結果C的出現? 如果可以,則B就是介入因素,中斷了因果關系,反之則不中斷。
多讀幾遍我說的,並嘗試用這個方法去分析你的問題。
救護車和警察的行為,都不能中斷因果關系。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陸』 刑法的基本范疇

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是刑法的三個基本范疇。這三者的關系是:犯罪決定刑事責任,刑事責任決定刑罰。換句話說,沒有實施犯罪,就不負刑事責任,從而也不受刑罰處罰。下面,就這三個基本范疇,略作一些解說。 大家知道,人有各種各樣的行為:有高尚的行為,英雄的行為,正當的行為,合法的行為;也有錯誤的行為,不道德的行為,違反紀律的行為,違法的行為乃至犯罪的行為。犯罪是人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與人們的一般行為有什麼不同呢它有什麼特徵呢根據上面所引的刑法第十三條的規定可以看出,犯罪這種行為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徵: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最基本的特徵。所謂社會危害性,也就是犯罪行為對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所具有的危害性。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人民當家作主,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講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也就是指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危害性。犯罪的本質就在於它危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了社會主義社會。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給社會帶來危害,我們的法律就沒有必要把它規定為犯罪,也不會對它進行刑罰處罰。某種行為雖然有一點危害性,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也不認為是犯罪。例如小偷小摸,數額很小,不能當作盜竊罪;與鄰居吵架,沉不住氣,動手打了對方,但沒有打傷,或者傷很輕微,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應當批評教育甚至給予必要的處分,但不能當作故意傷害罪。由此可見,沒有社會危害性,就沒有犯罪;社會危害性沒有達到相當的程度,也不構成犯罪。
第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違法行為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有的是違反民事法律、經濟法律、法規,叫民事違法行為、經濟違法行為;有的是違反行政法律、法規,叫行政違法行為。犯罪也是違法行為,但不是一般違法行為,而是違反刑法、觸犯刑律的行為,是刑事違法行為。違法並不都是犯罪,只有違反刑法的才構成犯罪。例如盜竊、詐騙少量財物,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行為;只有盜竊、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才構成刑法中的盜竊罪、詐騙罪。一般的假冒注冊商標,屬於違反商標法的行為;而假冒注冊商標情節嚴重的,則構成刑法中的假冒注冊商標罪。一般的干涉婚姻自由,屬於違反婚姻法的行為;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則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如此等等。
第三,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懲罰性。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如賠償損失、返還財產、支付違約金等。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處罰如罰款、行政拘留等,以及行政處分如警告、記過、降職、撤職、留用察看、開除公職等。對於違反刑法的犯罪行為來說,則要求承擔刑罰處罰的法律後果。因此,應受刑罰處罰也是犯罪的一個基本特徵。
犯罪的以上三個基本特徵是緊密結合的。這三個基本特徵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有的。而其他違法行為則不具備這樣三個基本特徵。對其他違法行為來說,社會危害性雖然也有一些,但沒有達到像犯罪這樣嚴重的程度;它們並不觸犯刑律;也不應受刑罰處罰。所以,這三個基本特徵也就把犯罪與不犯罪、犯罪與其他違法行為區別開來了。
構成犯罪需要具備法律所規定的一系列主客觀要件,這些要件稱之為犯罪構成要件,這些要件的有機統一就叫做犯罪構成。比如,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構成搶劫罪必須是:(1)使用了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2)搶了公私財物;(3)行為人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4)主觀上有搶劫的故意。這幾個要件綜合在一起,就是搶劫罪的犯罪構成。又比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規定的玩忽職守罪,它的構成要件是:(1)行為人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2)該人員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3)由此而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4)主觀上對造成這種重大損失不是故意的,而是出於過失。這幾個要件綜合在一起,就是玩忽職守罪的犯罪構成。我國刑法分則規定有十類犯罪,每類犯罪又分為多寡不等的具體罪,現行刑法總共有414種具體罪,每種罪都有它自己的犯罪構成。比如背叛國家罪,間諜罪,放火罪,爆炸罪,信用證詐騙罪,騙購外匯罪,故意殺人罪,強奸罪,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貪污罪,受賄罪,聚眾斗毆罪,等等等等,它們的具體犯罪構成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概括起來說,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這四個方面用來分析犯罪,所回答的問題就是:侵犯了什麼怎樣侵犯的誰侵犯的由於什麼侵犯的分析犯罪構成,不外乎從這四個方面去分析查明構成要件。
犯罪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主要即指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比如盜竊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其結果是破壞了公私財產所有權關系;故意殺人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其結果是使他人的生命權利喪失了。
犯罪主體是指達到法定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比如盜竊罪的主體,必須是年滿16周歲、有責任能力的人;故意殺人罪的主體,必須是年滿14周歲、有責任能力的人。有的犯罪構成還要求是特殊的主體,如國家工作人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等。比如貪污罪、受賄罪,其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其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刑訊逼供罪、私放在押人員罪,其主體是司法工作人員。
形形色色的犯罪構成要件,歸納起來無非就是這四個方面的要件。
刑法規定犯罪構成有著重大的意義:第一,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提供根據;第二,為劃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提供標准;第三,為無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提供法律保障。因此,嚴格按照刑法規定分析犯罪構成,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所要求的。 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對其實施犯罪所引起的刑罰後果能提供衡量標準的、體現國家對行為人否定評價的刑事實體性義務。
刑事責任是介於犯罪和刑罰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它的功能就在於對犯罪和刑罰的關系起著調節的作用。一個人實施刑法所規定的犯罪,即其行為具備了刑法中的某種犯罪構成,他就應當負刑事責任。犯罪的實施與否決定刑事責任的存在與否,犯罪事實連同犯罪人的罪前表現和罪後態度在內綜合反映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決定著刑事責任的程度。可見,刑事責任產生於犯罪,是犯罪引起的必然效應。刑事責任既是犯罪的效應,又是刑罰的先導。刑罰是刑事責任的主要實現方式。罪—責—刑的邏輯結構,乃是整個刑法內容的縮影。認定犯罪—確定責任—決定刑罰,完整地反映了辦理刑事案件的步驟和過程。
刑事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的區別是:
第一,基礎不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只能是犯罪行為,其社會危害性比被追究其他法律責任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大。也就是說,刑事責任只能由實施犯罪的人承擔,而不能由任何其他人承擔。罪責自負、反對株連是我國刑法的一項重要的原則。這個原則要求,只有參與實施犯罪的人,才能成為刑事責任的主體,其他沒有參與實施犯罪的人,不論他與犯罪人的關系如何,都不能令他負擔刑事責任。
第二,程序不同。行為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只能由國家司法機關按照刑事訴訟程序來決定。其他法律責任,則不是通過刑事訴訟程序決定的。確定是否承擔刑事責任,主要是國家審判機關的任務,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某些情況下,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也可以解決刑事責任問題。例如,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當出現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情況,或者發生犯罪嫌疑人死亡的情況,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就應當作出不追究刑事責任或不起訴的決定。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定,對於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犯罪嫌疑人,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第三,後果不同。對負刑事責任的人往往隨之而來的是給予刑罰處罰,這是最嚴厲的國家制裁方法。它不僅可以剝奪被判刑人的財產,還可以剝奪其人身自由、政治權利,甚至可以剝奪其生命。其他法律責任都不會引起刑罰處罰這種嚴厲的法律後果。
綜上所述,刑事責任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強制性。刑事責任是一種由犯罪行為所引起的法律效應,是一種強制犯罪人向國家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二,嚴厲性。刑事責任是一種性質最為嚴重、否定評價最為強烈、制裁後果最為嚴厲的法律責任。
第三,專屬性。刑事責任只能由犯罪的個人和單位承擔,具有專屬性,不可轉嫁,不能替代。
第四,准據性。刑事責任是犯罪案情事實的綜合反映,也是刑法規范的現實化。刑事責任為人民法院判處刑罰提供根據和衡量標准。刑事責任一經確定,犯罪人和被害人均不能自行變更,也不容許「私了」。 刑罰是統治階級懲罰犯罪的一種制裁方法。我國的刑罰就是人民法院代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對犯罪分子所適用的制裁方法。
我國的刑罰分為主刑、附加刑。
主刑就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於其他刑種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就是作為主刑的補充而附加適用,但也可以獨立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這實際上也屬於附加刑。
我國刑罰就是通過有主有從、互相配合,有輕有重、互相銜接的設計方式,形成了嚴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個刑種都有它特定的內容和作用。刑種的多樣性,是為了適應犯罪性質和情節的多樣性,便於體現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實行區別對待的原則。所以,這些刑種是切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際需要的。
刑罰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剝奪,如剝奪其自由,剝奪其政治權利,剝奪其財產等。所以刑罰對被判刑人必然造成痛苦,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這是刑罰的屬性。正是這個屬性,使刑罰發揮懲罰、懲治和威懾的作用。同時,刑罰還包含有譴責的因素,它是對犯罪分子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是國家對於他幹了犯罪這種壞事的一種嚴厲譴責。由於刑罰譴責某種犯罪行為和實施這種行為的人,遂使人們意識到犯罪的事干不得,走犯罪的道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所以這種譴責又是一種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刑罰是懲罰和教育的辯證統一。懲罰和教育都是我國刑罰的內容屬性。單純的懲罰和脫離懲罰的單純的教育都不是刑罰。
國家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的根本目的是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而懲罰和教育是達到刑罰目的的手段。
特殊預防就是預防犯罪分子本人再犯罪。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的判刑,除了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非殺不可的依法判處死刑外,對其他犯罪分子,主要是通過懲罰和教育,把他們改造成為去惡從善、悔罪自新、遵守法紀、自食其力的新人,化有害為無害,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我國對罪犯改造工作的實踐證明,多數犯罪分子通過懲罰和教育,是能夠認識到犯罪的危害性以及自己犯罪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一般預防就是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警戒社會上那些不穩定分子,即有可能犯罪的分子,防止他們以身試法,走上犯罪的道路。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意思。為什麼人民法院有時選擇典型案件,大張旗鼓地公開宣判呢為什麼宣判罪犯死刑立即執行要出布告呢主要就是為了警戒和震懾少數不穩定分子,以達到一般預防的目的。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也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警惕性和同犯罪作斗爭的積極性。司法機關只有充分地、廣泛地依靠群眾,同他們一道展開對犯罪的斗爭,才能夠達到有效地預防犯罪的目的。

『柒』 什麼是刑法因果關系中斷的介入因素

例如:本來甲想毒死乙,但是毒葯還沒完全發作時乙被丙撞死了,這個就屬於介入因素。

『捌』 刑法中偶然因果聯系和介入因素的區別

結果情形下行為與結果的聯系。它是兩個首尾連接的必然因果關系之間的聯系。如教唆犯的教唆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間接因果關系;如行為人的不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間接因果關系。偶然因果關系是發生在兩個必然因果環節發生聯系的情況下,即第一個原因在引起一個必然結果的過程中或引起後,又偶然與另一原因相交叉或相銜接,又引起另一結果發生。是由偶然因果關系連接兩個必然因果關系,是由一個「偶然」將兩個「必然」聯系在一起形成的因果關系鏈。

第二,次要性。最後結果發生的根據存在於後來出現的原因之中,也就是說,後原因對結果的發生起了決定性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後原因而不是前原因。否則前原因與後結果之間就是必然因果關系了。但是,先前的原因也是最後結果的發生所必不可少的,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前原因決定發展的趨勢,後原因改變了發展方向,如果前原因前結果與後結果沒有緊密的聯系,則前行為與後結果之間的這種作用關系也不可能存在偶然因果關系,充其量只是一個客觀聯系的一般條件。將前因理解為後果的次要原因更為妥當。

第三,復雜性。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內在聯系,有的是外表聯系;有的是必然聯系,有的是偶然聯系。因果關系大多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在抽取特定環節時必須多方考察。偶然因果關系經人為的簡化和孤立加以考察,它至少有三個因果關系鏈,一個偶然因果關系鏈和兩個必然因果關系鏈,在每個關系鏈中又可能存在多因或多果或多因多果同時存在的情形。在多因的情況下,毫無疑問地要區分主要次要原因,這都使得因果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加大了考察分析因果關系的難度。

試舉例說明刑法上的偶然因果關系。如甲騎車將乙撞倒在馬路上,恰巧丙駕駛汽車而將乙扎死。該案例中乙因為被甲車撞而倒地,甲的行為與乙的倒地有必然因果關系;乙被丙開的車碾壓而死,丙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有必然因果關系;但乙倒地時丙正好開車過來則具有偶然性,因為乙倒地與丙的車開來的聯系是不穩定的,並非乙倒地車肯定就來,或者是車來前乙必然倒地。一個被撞倒在馬路上的人不是必然要被過往車輛碾壓,但在馬路上隨時都有車通行,一個突然倒地的人被車碾壓的可能性是確實存在的,在馬路上突然倒地與被車碾壓存在偶然因果關系,由此可以認定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有刑法上偶然因果關系。關系鏈是:甲撞乙-乙倒地-車扎倒地乙-乙死亡。四個現象分別是前因、前果、後因、後果。甲撞乙與乙死亡之間就是刑法上的偶然因果關系。又如上例中,若甲被撞倒在車流很密的高速公路上,被來不及剎車的數輛汽車扎死。此種情形下,即可以認定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必然因果關系。因為此時甲必然要被車輛扎死,特別是行為人故意利用高速公路上的車輛來殺人時,更應認定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必然因果關系。

判定因果關系的存在只是追究刑事責任的一個依據,並不是所有的具有刑法因果關系的行為都要被追究責任,否則,犯罪構成就是一要件而不是多要件了。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刑法偶然因果關系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不具有刑法偶然因果關系(當然更是沒有必然因果關系)的一律不被追究刑事責任。

『玖』 刑法中介入因素的異常和正常是什麼意思

所謂異常抄,就是前行為與襲介入因素無關;所謂正常,就是前行為必然導致介入因素的介入。
介入因素的異常與否,對判斷因果關系是否中斷具有重要意義。前行為必然導致介入因素、前行為通常導致介入因素、前行為很少導致介入因素、前行為與介入因素無關,這四種情形,對認定因果關系的中斷所起的作用依次遞增。

『拾』 刑法,因果關系,介入因素,三標准

法醫會做屍檢,事故責任是根據三輛哪一輛車導致被害人致死的來判定的,至於回你說的無法查答明死亡事件這個不重要,主要在於死者是怎麼死的,比如第一輛車撞了他,但他沒死只是暈了,第二過來直接壓在了脖子上了,最終的結果就是由第二輛車承擔主要責任,還有如果有一方肇事逃逸了,那麼就要和主要致死被害人的一方承擔主要責任,次要責任由第三方來承擔,要是沒有肇事逃逸,主要致死被害人的一方來承擔主要責任,剩下兩方承擔次要責任,主要看死亡原因,他是燒死的還是碾壓致死的,要是燒死的要看哪一方導致起的火,要是碾壓致死的上面的已經解釋完了。

熱點內容
道德經靜柔 發布:2025-08-17 05:34:33 瀏覽:148
法律顧問免費咨詢溫州 發布:2025-08-17 05:33:52 瀏覽:494
大學生勞動法最低試用期工資標准 發布:2025-08-17 05:33:12 瀏覽:143
勞動法簽了沒滿就走 發布:2025-08-17 05:33:04 瀏覽:124
刑事訴訟法第幾條規定偵查權的行使機關 發布:2025-08-17 05:33:03 瀏覽:265
制定民法典有何意義 發布:2025-08-17 05:07:34 瀏覽:623
上海政法學院人才 發布:2025-08-17 05:01:57 瀏覽:883
單位詐騙司法解釋 發布:2025-08-17 05:01:13 瀏覽:763
有沒勞動法上夜班給休息時間 發布:2025-08-17 05:00:49 瀏覽:283
婚姻法解釋二修訂的通知 發布:2025-08-17 04:56:09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