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見死不救
① 我強烈建議法律上增加見死不救罪
1、誰來作證呢?比如在野外,沒有證人,那誰知道誰見死不救呢?還有,如果在街上,沒有攝像頭,沒有任何人作證,那你知道誰經過且見死不救呢?不會有人作證的,作證就證明自己在場,也要坐牢的。
2、萬一救人出事怎麼辦?比如救助人不懂醫療常識(一些情況雖然沒有外傷,但是不能移動的移動了可能會導致死亡),導致被救人加重傷勢死亡的情況怎麼辦?要是判刑,那以後肯定有人寧願坐牢也不救助,要是不判刑,那死者家屬不服。
3、如何判斷自己行動就能挽回其生命並且難度不高的?這個行動不影響救人者本人生命安全的?例如溺水,要是旁觀者一句水性不好你要怎麼查,會游泳不一定能救人,很多人就是去救人反被拖下水淹死的。還有不知道別人有危險的情況呢?可能經過某地時,沒注意看或聽,不知道有危險就沒有停下搶救,或假裝不在家,這種情況你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要查的話根本查不到。
② 見死不救在法律上是怎樣規定的
見死來不一定必須要救,這要看有沒有救自助的義務,如果沒有,見死不救是不會受法律規制的。
有救助義務的情況下,見死不救就要受到法律規制。救助的義務分為法定的義務和先行行為導致的義務。法定的義務如消防隊員救火、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的管護義務等。先行行為導致的義務,如帶未成年人去危險的地方,就有義務對其此後遭受的危險承擔一定的救助義務。
望採納
③ 關於見死不救的法律責任。
④ 見死不救是否負法律責任
見死不救,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作為的行為。一般公民見死不救承擔社會輿論的譴責,不承擔法律責任,因為沒有法律特定義務,但負有特定義務的公務員、工作人員及法律授權的人員不但違法甚至犯罪。如警察、黨員、夫妻關系的,有撫養扶助關系的父母和子女。部分現有法律如: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 【遺棄罪】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再如交通肇事罪,如果肇事人逃逸致人死亡會加重刑罰。第一百三十三條 【交通肇事罪】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三百九十七條 【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警察的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財產,保護公共財產,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三條規定:「消防工作由國務院領導,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消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消防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第三十二條第四款又規定:「消防隊接到火警後,必須立即趕赴現場,救助遇險人員,排除險情,撲滅火災。」
另外,企業為維護正常的安全經營秩序也會聘請一些工作人員,如商場的保安、游泳池的救生員等。根據國家法律的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的約定,他們對違法行為有制止義務、對違法行為的受害人有救助義務、對特定主體在特定情況下負救助的義務。他們見死不救需要負法律責任。
⑤ 見死不救,用當今的法律該如何定義
那要看對於救助他人,是否負有法定、約定或者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法定的義務,例如你是受難人的法定監護人約定的義務,例如基於合同關系,你有救助他人的義務先行行為的義務,例如是你的行為導致他人身處險境,於是你便負有救助的義務在上述三種情況中,若負有救助義務且有救助的能力,仍舊見死不救的話,就應當是違法的,嚴重的可能構成間接故意的殺人行為。若不負有上述三種義務,又或者負有上述三種義務而不具有救助他人的能力,那麼,見死不救就只能是作為一種道德上的譴責,不能用法律來規范。
⑥ 見死不救在法律上叫什麼殺人
見死不救可能造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但不是一定成立故意殺人
所謂不作為就是,有義務救助別人(應為),能夠救助別人(能為),沒有救造成了他人的死亡(因果關系)
根據我國刑法學基本理論,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法律明文規定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指由其它法律規定並由刑法加以認可的義務,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等。如果只由其他法律規定,而未被刑法認可,則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此外,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必須是具體的義務,憲法中所規定的義務屬於一般性的抽象義務,有待於各具體法規的確認和細化,一般不適合直接作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前提。
職業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
它是指一定的主體由於擔任某項或者從事某種業務而依法被要求履行的一定作為義務。該類型的作為義務有的規定在法律法規中,也有的規定在具體行業的相關規章制度中。應當注意的是,行為人只有在具有職業或者業務身份的情況下,才具有相關的作為義務。也就是說,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才能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犯罪。
法律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行為如合同行為等,引起一個積極作為的義務(行為人通過合同行為自我創設一個積極作為義務),行為人有義務履行。而一般情況下合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一定的義務,只產生違約的法律後果,並不會產生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只有在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給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嚴重侵害的情況下,這一作為義務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
先行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先行行為作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是由德國刑法學家斯特貝爾首倡的,1884年的德國判例首次確認了先行行為與法律,契約同樣是作為義務的來源。我國刑法界的通說認為先行行為只要足以產生某種危險,就可以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為具有違法的性質。
⑦ 法律有沒有規定,見死不救也是違法行為 憲法中沒看到明確的條款。
沒有,不僅是憲法,民法,刑法,甚至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及各部法律的司法解釋都沒有規定見死不救是違法行為,因此見死不救不違法,不違規,不違章。僅僅只是受到道德上的譴責。
望採納~
⑧ 中國是不是在法律上增加(見死不救罪)
看案件發生地在什麼地點和條件,如果是單位,當事人又是領導,那麼這位領導就有罪,如果是醫生就有罪,如果是其它地區及條件,也可以找到法律依據。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於運用,怎麼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