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槐植美國刑法
⑴ 儲槐植的相關著作
《美國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996年)
《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和對策》(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附屬刑法規范集解》(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2年)
《犯罪控制論》(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外國監獄史》(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
《六害治理論》(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年)
《犯罪場論》(主編,重慶出版社1996年)、
《刑事一體化與關系刑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犯罪學》(合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
⑵ 五位刑法學泰斗高銘暄、周道鸞、儲槐植、趙秉志、李希慧
高銘暄、周道鸞、儲槐植、趙秉志、李希慧老是為黑社會辯護,我認為無可厚非。
為什麼呢?
刑法中,任何人哪怕是十惡不赦的人,在沒有經過法院判決之前,他都只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此時法律不僅要維護社會利益、人民利益。最重要的是要利用法律維護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的利益。使他們受到公正的審判。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有一天你犯了罪,而且是實實在在就是你犯的。假如法律規定可以判處5-10年有期徒刑。那麼你想讓法官判你5年呢還是10年。呵呵,不用想也知道想讓判5年啦。
所以,不能因為黑社會可惡,就抓住就殺,也要經過法律一步一步的立案、偵查、起訴、審判。而且每一步都要做到沒有瑕疵。高銘暄、周道鸞、儲槐植、趙秉志、李希慧老是為黑社會辯護,正可以使得審判程序來的更加公正。最後判了刑,要讓社會上一般人認為是審判是公正的,而且罪犯本人也認為是公正的。
如果僅僅是讓社會上一般人認為是審判是公正的。而罪犯本人不認為自己受到的審判是公正的,那麼,也是沒有達到公正審判的效果。
還有,在中國,律師所起的作用其實很有限的,律師辯的再好法官不採信也是白搭。
換個角度想,高銘暄、周道鸞、儲槐植、趙秉志、李希慧也是人嘛,在現在這個社會,誰都想掙錢,掙得越多越好嘛。反正他們辯護了也不一定起作用,而且人家又給那麼多錢,何樂而不為呢!
呵呵
不知道你能否同意我的觀點。打字打得手都累了,給點分吧!!
⑶ 美國的刑法有哪些特色
美國的刑法來是資本主義刑源法。
美國是一個法治國家,但是對法律的無知,並非辯護的理由。華裔新移民剛到美,除語言及文化上會遇到不少困難,也經常因為對美國法律的了解而不心心誤觸法網。例如,因為生活或工作壓力而對配偶施暴,管教小孩時體罰過重等。
美國的法律分為民法及刑法兩大類。民事訴訟主要目的是要求金錢上的賠償,而刑法是社會對個人行動的一種規范措施,如果觸犯刑法,將可能會被判罰牢刑。從一九九六年以來,尤其是在九一一事件後,刑法對非美國公民的懲罰更加來歷。
自從一九九六年九月三十日以來,美國移民法對一些在美國觸犯刑法的移民限制更嚴,如果新移民不小心觸法,而沒有聘請專業的刑事辯護律師替自己維護權益,其刑事案件的結果很可能會影響他們將來申請綠卡和公民入籍。因而,了解到美國憲法所提供的權益以及美國的刑事程序,將可確保在發生狀況時更好地保護自己。
⑷ 誰知道「論刑法中的罪行法定原則」的外文參考文獻,至少三篇,謝謝!
【參考文獻】
[1)李海東.刑法原理入門(犯罪論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美〕邁克爾·D·貝勒斯.法律的原則——一個規范的分析[M].張文顯等譯.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3]〔日〕瀧川幸辰.犯罪論序說[A].王泰譯.高銘暄,趙秉志.刑法論叢: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日〕長岡龍一.刑法の解釋と罪刑法定主義の原則(一)[J].東北學院大學論集·法律學第10號.
[6]〔日〕川端博,山中敬一,日高義博.鼎談?罪刑法定主義の問題狀況[A].現代刑事法[M].2001,(11).
[7]〔日〕平野龍一.刑法總論Ⅰ[M].有斐閣,1972.
[8]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日〕內藤謙.刑法講義總論(上)[M].有斐閣,1983.
[10]陳忠林.從外在形式到內在價值的追求——罪刑法定原則蘊含的價值沖突與我國應有的立法選擇[J].現代法學,1997,(1).
[11]〔日〕牧野英一.日本刑法(第64版)[M].有斐閣,1939.
[12]趙秉志,吳振興.刑法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日〕曾根威嚴.刑法總論(第3版)[M].弘文堂,2000.
[14]〔日〕ホセョンパルト.罪刑法定主義——法哲學と實定法學の課題として[A].法哲學年報(法哲學と實定法學)[C].有斐閣,1976.
[15]〔日〕山口厚.刑法總論[M].有斐閣,2001.
[16]儲槐植.美國刑法(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7]〔日〕瀧川春雄.自由主義刑法の山脈と世界觀[A].平場安治.瀧川先生還歷紀念(現代刑法學の課題)(上)[C].有斐閣,1955.
⑸ 美國刑法的特徵是什麼啊
請參看儲槐植教授的《美國刑法》
⑹ 如何尋找刑法中關於片面共犯的外文著作或文章
片面共犯初探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對片面共同犯罪成立與否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指出在我國,片面共同犯罪的成立不僅有理論上的支撐,而且也是司法實踐的需要。並且,有關片面共犯的立法例在國外中也不少見。其次,作者對片面共同犯罪人的存在形式進行了研究,指出在組織犯和實行犯中是不會存在片面共同犯罪的,但在幫助犯和教唆犯中,片面共同犯罪是可以成立的。
[關鍵詞] :共同犯罪 片面 形式
刑法第25條第一款規定了共同犯罪的定義: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這個定義為刑事司法實踐中界定共同犯罪成立與否提供了依據。而所謂的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各行為人通過意思的傳遞、反饋而形成的,明知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實施犯罪。並且明知共同的犯罪行為會發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希望和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2]但是,在實踐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情形是:參與犯罪的人中一方有同他人實施犯罪的故意,暗中配合他人實行犯罪,而另一方卻不知道有人配合自己實施犯罪,因而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況。此即片面共同犯罪。[3]
對於片面共同犯罪,刑法理論界一直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否認片面共同犯罪的存在;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共同犯罪中共同故意應該是全面和相互的,而片面共同犯罪之中的共同故意是片面和單向的,故片面共同犯罪不能成立。另一種觀點則是肯定片面共同犯罪的存在。筆者以為,片面共同犯罪能否成立,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故意的聯系。
聯系是關系的一種,關系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是相互的,但並不能排除在某些情況下存在非對稱性關系,非對稱性關系可以說是相互性關系的一方面或一種特殊情況,在本質上包括在關系的相互性之中。[4]這也是我們判斷片面共同犯罪成立與否的哲學基礎。
前蘇聯著名刑法學家A·K·特拉伊寧指出:在每個共犯對其他共犯所參與的活動缺乏相互了解的場合,也完全可能有共同犯罪。只是必須注意,只有在執行犯不了解其他參與人(教唆犯或幫助犯)的場合,缺乏相互了解才不排除共同犯罪:他(執行犯)可能不了解他是犯罪的教唆行為的犧牲品,或者不知道幫助犯提供給他犯罪工具。相反,如果執行犯了解其他人的幫助,但其他幫助執行犯的人不了解他的計劃,那麼就沒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犯罪了。[5]日本刑法學家牧野英一則認為:蓋共同犯罪的意思屬於犯人之心理的事項,其相互交換或共犯者的雙方有此交換,不過是外界的事項。故予輩認為:作為共犯主觀要件的此意思,在片面的場合,尚可成立,在這種場合,對於有此意思的一方,生共犯的效果。[6]
在英美刑法中,雖然不存在片面共同犯罪的概念,但有潛在的同謀犯之名,它相當與大陸法系中的片面共同犯罪。在英美刑法看來,對共同犯罪問題的研究目的在於確定犯罪人在任何條件下對其行為負責。對於共同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故意這一主觀要件並不一定要求行為人知道其行為實施的行為是有人幫助的,因為有或者沒有,對其都不影響定罪和量刑。但對幫助者要求其明確認識到他(她)是在幫助他人實施犯罪。這種在被幫助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的幫助他人實施犯罪的幫助者稱之為「潛在的同謀犯」。潛在的同謀犯中的單方共同犯罪意圖並不違反共同犯罪意圖規則,它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共同犯罪意圖罷了。這就是說「共同」犯罪意圖是指犯罪意圖的「相同性質」,而未必都要「彼此知道」,只要幫助者知道他在幫助別人犯罪就算具備了共同犯罪意圖。[7]由此可見,兩大法系在片面共同犯罪問題上雖然稱謂不同,但在承認片面共同犯罪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
在筆者看來,對於共同犯罪故意中的認識因素,既包括各共同犯罪人通過意思聯絡,明知自己不是單獨一人在實施犯罪,而是與其他人通力協作,共同致力於犯罪的發生;也應包括一方認識到是與他人共同實施犯罪,而另一方尚無此認識的情形。共同故意,並非必須是相互疏通的,只要行為人認識到自己是同他人一起共同實施同一犯罪,那麼,就應認為該行為人具有共同故意。[8]因為,片面共同犯罪與全面共同犯罪在犯罪故意方面只有量的差距,而無質的區別。
片面共同犯罪理論的成立,其實也是司法實踐的呼喚。任何一種理論的存在,都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服務的,並且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接受檢驗。對某些片面共犯不以與實行犯相連的共同犯罪論處,完全可能失去追究片面共犯刑事責任的基礎。[9]例如:某甲和某丙均與某乙有仇,一日,甲在自家樓房的陽台上看見丙正持刀追殺乙,乙慌不擇路,逃入一條只有一個出口的小巷,甲見狀後拿了一把鎖跑出去將該巷唯一出口處的鐵門鎖上。後乙因無處藏身被丙追上用刀刺死。在該案中,對丙的行為以故意殺人罪來定罪量刑是毫無爭議的,但對甲的行為,如果不承認片面共犯,而以單獨犯罪來定罪,也只能定故意殺人罪。除此以外,無它罪可定。而如果定故意殺人罪,甲的行為又不符合故意殺人罪的客觀構成要件。
在中外刑法中,雖然對片面共同犯罪的法律形式存在爭議,但卻不乏片面共同犯罪的立法例:例如《泰國刑法》第86條規定:在他人犯罪前或者犯罪時,以任何方法幫助或便利其犯罪的,即使他人不知道該幫助或者便利情況的,也是從犯,應當依該罪法定刑的三分之二處罰。[10]又如台灣79年《刑法》第30條規定:幫助他人犯罪者,為從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有學者認為,片面共同犯罪是可能存在的,但不是在任何種類的共同犯罪人之間都存在。具體而言,教唆犯不可能成立片面共犯,共同實行犯也難以成立片面共犯,暗中給實行犯實施犯罪的幫助,事實上是可能的。這種行為,就幫助者一方來說,完全具備共同犯罪的條件,應以片面共同犯罪論處為宜。[11]也有學者認為:片面共同犯罪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應該屬於共同犯罪,而且片面的共犯范圍非常廣,組織犯、教唆犯、幫助犯、實行犯都可以在實行犯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實行犯的故意犯罪行為達到自己的犯罪目的。[12]
筆者認為:對於片面共同犯罪存在的法律形式,應按照組織犯、實行犯、教唆犯和幫助犯的具體內涵和特徵在現有法律框架內進行分析。
(一)、組織犯
組織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他對於整個共同犯罪行為進行策劃、指揮。這種策劃、指揮行為通常是由刑法總則予以規定。並且,在集團犯罪的情況中,組織犯的組織行為對實行犯的實行行為進行支配,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也就是說:「在集團犯罪的情況下,實行犯聽命於組織犯,組織犯施令於實行犯,兩者之間存在相互的犯意聯系,不存在片面組織犯的問題」[13]
(二)、實行犯
實行犯是具體犯罪行為的執行者,其在共同犯罪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共同犯罪中其他參與者的犯罪意圖都是通過實行犯的實行行為來實現的。
筆者認為,在共同犯罪中,各共同實行犯在主觀上應該具有全面和相互的聯系。即便在主觀上此實行犯對彼實行犯具有片面的共同犯罪故意,也沒有必要承認其為片面的實行犯,只要徑直依照刑法分則的有關條文定罪量刑就可以了。[14]因為,在共同實行犯中,各共犯之間的實行行為形成了犯罪的合力,同時一致地導致犯罪結果的發生,即便它們之間存在片面的犯意,也不會發生定罪處罰上的法律盲點。
(三)、幫助犯
幫助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輔助的,他本人並不參與犯罪的實行,但為共同犯罪提供便利條件。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輔助作用表現在排除犯罪障礙,創造有利條件等方便。
對於幫助犯,只要其同時具備了幫助他人實施犯罪的客觀行為和幫助他人實施犯罪的故意。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就已確定。對於幫助犯,犯罪故意中的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均應包括兩個層次。就認識因素而言:首先,幫助犯要認識到實行犯所實施的犯罪行為是一種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其次,也要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為實行犯實施犯罪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就其意志因素而言,一是對自己的幫助行為持希望或放任的態度,另一是對受自己幫助的實行犯所造成的危害社會的結果持希望或放任的態度。
由於幫助犯本身不參與具體犯罪行為的實施,其對犯罪結果的追求是通過實行犯的實行行為來實現的。這種犯罪實行行為與幫助犯的幫助行為在空間上的間隔性決定了存在幫助犯有同他人(實行犯)共同犯罪的故意,而實行犯卻不知曉的情形。也就是說,對於幫助犯而言,存在著片面的共同犯罪。
(四)、教唆犯
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教唆犯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通過勸說、請求、挑撥、刺激、利誘、慫恿、囑托、脅迫、誘騙、授意[15]等表現形式使本沒有犯意的人產生犯意,但其本人卻不實行犯罪。教唆犯以製造犯意並向他人灌輸其製造的犯意為己任,以此區別於其他共犯。
對於教唆犯能否成立片面共犯,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論。一種觀點認為不可能成立片面共犯,因為如果被教唆者沒有意識到有人在唆使其犯罪,無論其實施的是否為教唆者所教唆 的犯罪,均應按其個人犯罪定罪處罰。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可以成立片面共犯。
筆者認為:在教唆者暗中唆使他人犯罪,而被教唆者並沒有意識到有人在唆使自己實施某一犯罪,卻產生了犯意,進而實施了教唆者所教唆的犯罪的情況下,片面的共同犯罪是可以成立的。例如:甲乙各經營一家服裝店,乙由於經營有方而生意興隆,但甲卻不善經營故生意清淡。甲一直認為是乙搶走了他的生意而懷恨在心。後了解到乙的雇員丙因不服從管理而遭到乙的解僱也一直想「修理」乙。一日,甲與別人閑談時見丙走過來,甲故意裝作沒看見和別人說乙家要是被偷就好了,那樣,乙就不會這樣神氣了。丙聽後,產生了盜竊的犯罪意圖並實施了犯罪。在本案中,甲的唆使使丙產生犯意,而丙卻以為甲是在與別人閑談,而不是唆使自己犯罪。但對甲而言,其教唆丙犯罪是客觀存在的,這個事實並不能因丙對甲的教唆不知情而被否認。刑法對犯罪的確認是以主客觀相一致為原則,既然甲有了唆使丙犯罪的故意,也有了具體的教唆行為,並且這種行為已經達到刑罰當罰性的程度。那麼,我們就應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我們不承認片面共同犯罪的話,那麼將失去追究甲刑事責任的理論依據。
也有學者認為:在教唆犯暗中唆使被教唆者實施了其教唆之罪,但被教唆者並不知情的情況下,對被教唆者按其個人獨立犯罪來追究其刑事責任,而對教唆者則按教唆未遂來處罰[16]。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在片面教唆犯的情況下,雖然被教唆者沒有認識到有人在唆使其犯罪,但對教唆者來說,他是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使被教唆者產生犯罪意圖從而去實施犯罪,也認識到了被教唆者的犯罪行為將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對上述的認識內容持希望和放任態度。客觀上,教唆者實施了教唆行為並且被教唆者也實施完了犯罪行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不存在教唆未遂之情形。
--------------------------------------------------------------------------------
[1] 邾茂林,男,華東政法學院2001級碩士研究生,安徽省繁昌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員,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2]高明喧主編:《新編中國刑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頁
[3]蘇惠漁主編:《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頁
[4]高青海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冊),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7-308頁
[5] A.H.特拉伊寧:《犯罪構成的一般學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236頁
[6]牧野英一:《日本刑法》,有斐閣(日本),1939年版第395頁
[7]儲槐植:《美國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112頁
[8]李光燦、馬克昌、羅平:《論共同犯罪》,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頁
[9]蘇惠漁主編:《犯罪與刑罰理論專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頁
[10] 吳光俠譯,謝望原校:《泰國刑法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頁
[11]李光燦、馬克昌、羅平:《論共同犯罪》,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頁
[12]姜偉:《犯罪形態通論》,第246頁
[13]陳興良:《共同犯罪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119頁
[14]同上,第117-119頁
[15]同上,第98頁
[16]蒲全方,《「片面共犯」應予否定》,載《法學與實踐》,1986年第6期
http://www.law-lib.com/zt/4451.asp
http://www.findlaw.cn/lawdict/4451.asp
⑺ 請刑法學專業的碩士生或是博士生推薦一些刑法學經典名著
經典名來著實在太多了,自燦若繁星。不知道你要看中國刑法學的,還是外國刑法學的。中國的高銘暄、馬克昌二位先生的《刑法學》就不必說了,推薦你先看一下陳興良的《本體刑法學》、張明楷的《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外國的你先看看貝卡里亞的《論犯罪與刑罰》、邊沁的《立法理論》、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大冢仁的《刑法概說(總論)》和《刑法概說(各論)》。外國的這里說的都有中譯本,你如果外文好,可以直接看外文。如果是考研的話,外加上近十年左右有影響的大家的論文,就綽綽有餘了。
⑻ 誰能跟我詳細的介紹下美國的法律
美國法律:
(Survey of the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法來源於英國法,又根據美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作了較多的改變。美國建國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聯邦憲法,但聯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體系。聯邦除在國防、外交和州際商業等方面外,無統一的立法權;刑事和民商事方面的立法權基本上屬於各州。
憲法的特點
①按三權分立和制衡原則建立總統制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國會分參眾兩院,為最高立法機關。兩者現在都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為100名,各州不論大小,一律兩名;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現固定為435名。法律須經兩院通過,有分歧時組成兩院聯席會議解決。國會主要職權為立法、修改憲法和進行彈勁等,以及專由參議院行使的批准條約和審議重要官員的任命。總統任期4年,主要由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黨提名候選人,經普選產生的選舉人間接選舉產生。總統兼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三軍統帥。國會只能按彈劾程序,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參議院審理通過,方得罷免總統。總統有否決兩院通過的法案的權力;但如兩院再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法律即有效。美國最高法院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審判獨立。
②聯邦與州分權較復雜。各州均有其憲法與法律,但應符合聯邦憲法。聯邦的權力主要在外交、國防、貨幣、聯邦預算、全國性財經政策、國際貿易和州際商業方面,至於衛生、教育、福利和稅收等,各州都享有較大權力。
③法院享有司法復議權,可以受理對聯邦和各州立法、行政法規和行政措施違憲的控告。這是從19世紀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例肇始的。
④對公民權利的保障,特別是訴訟權利的保障,有較詳細的規定。
⑼ 請介紹幾篇有關刑法的外文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李海東.刑法原理入門(犯罪論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美〕邁克爾·D·貝勒斯.法律的原則——一個規范的分析[M].張文顯等譯.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3]〔日〕瀧川幸辰.犯罪論序說[A].王泰譯.高銘暄,趙秉志.刑法論叢: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日〕長岡龍一.刑法の解釋と罪刑法定主義の原則(一)[J].東北學院大學論集·法律學第10號.
[6]〔日〕川端博,山中敬一,日高義博.鼎談?罪刑法定主義の問題狀況[A].現代刑事法[M].2001,(11).
[7]〔日〕平野龍一.刑法總論Ⅰ[M].有斐閣,1972.
[8]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日〕內藤謙.刑法講義總論(上)[M].有斐閣,1983.
[10]陳忠林.從外在形式到內在價值的追求——罪刑法定原則蘊含的價值沖突與我國應有的立法選擇[J].現代法學,1997,(1).
[11]〔日〕牧野英一.日本刑法(第64版)[M].有斐閣,1939.
[12]趙秉志,吳振興.刑法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日〕曾根威嚴.刑法總論(第3版)[M].弘文堂,2000.
[14]〔日〕ホセョンパルト.罪刑法定主義——法哲學と實定法學の課題として[A].法哲學年報(法哲學と實定法學)[C].有斐閣,1976.
[15]〔日〕山口厚.刑法總論[M].有斐閣,2001.
[16]儲槐植.美國刑法(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7]〔日〕瀧川春雄.自由主義刑法の山脈と世界觀[A].平場安治.瀧川先生還歷紀念(現代刑法學の課題)(上)[C].有斐閣,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