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惡意佔有
⑴ 惡意佔有應承擔什麼責任
你好,
《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二條
佔有人因使用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致使該不動產或者動產受到損害的,惡意佔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解釋】
本條是關於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致其損害,惡意佔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
在有權佔有的情況下,如基於租賃或者借用等正當法律關系而佔有他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時,當事人雙方多會對因使用而導致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損害責任做出約定。大多數情況下,對於因正常使用而導致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損耗、折舊等,往往由所有權人負擔,因為有權佔有人所支付的價金即是對不動產或者動產因正常使用而發生損耗的補償。
例如甲將其自行車租給乙使用,每月乙支付給甲30元錢使用費,半年後自行車因使用而發生損耗折舊,此時,一般情況下甲不能向乙要求額外的損害賠償,因為乙每月所支付的租用費即是對自行車使用價值的補償。當然,如果乙採取破壞性方式使用自行車,致使自行車提前報廢,如果雙方對此有事前約定,那麼按其約定處理。
實踐中,在有權佔有情況下,被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因使用而產生損害,其責任確定和解決方法並不棘手。按照一般的慣例,如果要把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租給他人使用,應當先收取一定的押金,作為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他人損壞後的擔保。
但當這一問題涉及無權佔有時,權責的確定和實際解決的辦法就不那麼容易了。無權佔有又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關於惡意佔有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各國立法均無異議;但關於善意佔有人是否要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有些爭論。外國的立法多規定,善意佔有人對被佔有物因使用而發生的損害,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查閱國外立法例,有明確規定善意佔有人不擔責任的為瑞士,其民法典第九百三十八條規定:
(1)物的善意佔有人,依其被推定的權利得使用並收益該物的,對權利人無損害賠償的責任。
(2)前款情形,物消滅或受損害的,佔有人無須賠償。其他國家立法例雖然沒有類似瑞士的明確規定,但關於物因善意佔有人使用而受損害的問題,大多由善意佔有人權利的推定去解決。
例如德國民法典第九百五十五條、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九百五十二條規定,善意佔有人,依推定其為適法所有之權利得為佔有物之使用及收益。
外國立法規定善意佔有人不擔責任的邏輯是,法律對於佔有賦予了幾種法律效力,其一就是權利的推定效力,佔有人於佔有物上行使的權利,推定其適法有此權利,而善意佔有人在使用佔有物時即被法律推定為物的權利人,具有佔有使用的權利。
因此,對於使用被佔有的物而導致的物的損害,不應負賠償責任。本法採納上述立法,規定佔有人因使用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致使該不動產或者動產受到損害的,惡意佔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對於善意佔有人,法律不苛以此種賠償義務。
⑵ 民法典第四百五十九條,惡意佔有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如果非惡意是怎麼規定的,需要賠償嗎
非惡意的有很多種,例如無因管理,即是主觀上沒有惡意,一般都是從行為推斷出主觀,非惡意的不賠償,但是得利部分也是要返還的
⑶ 惡意佔有人應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法條】
《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二條
佔有人因使用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致使該不動產或者動產受到損害的,惡意佔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解釋】
本條是關於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致其損害,惡意佔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
在有權佔有的情況下,如基於租賃或者借用等正當法律關系而佔有他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時,當事人雙方多會對因使用而導致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損害責任做出約定。大多數情況下,對於因正常使用而導致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損耗、折舊等,往往由所有權人負擔,因為有權佔有人所支付的價金即是對不動產或者動產因正常使用而發生損耗的補償。
例如甲將其自行車租給乙使用,每月乙支付給甲30元錢使用費,半年後自行車因使用而發生損耗折舊,此時,一般情況下甲不能向乙要求額外的損害賠償,因為乙每月所支付的租用費即是對自行車使用價值的補償。當然,如果乙採取破壞性方式使用自行車,致使自行車提前報廢,如果雙方對此有事前約定,那麼按其約定處理。
實踐中,在有權佔有情況下,被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因使用而產生損害,其責任確定和解決方法並不棘手。按照一般的慣例,如果要把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租給他人使用,應當先收取一定的押金,作為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他人損壞後的擔保。
但當這一問題涉及無權佔有時,權責的確定和實際解決的辦法就不那麼容易了。無權佔有又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關於惡意佔有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各國立法均無異議;但關於善意佔有人是否要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有些爭論。外國的立法多規定,善意佔有人對被佔有物因使用而發生的損害,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查閱國外立法例,有明確規定善意佔有人不擔責任的為瑞士,其民法典第九百三十八條規定:
(1)物的善意佔有人,依其被推定的權利得使用並收益該物的,對權利人無損害賠償的責任。
(2)前款情形,物消滅或受損害的,佔有人無須賠償。其他國家立法例雖然沒有類似瑞士的明確規定,但關於物因善意佔有人使用而受損害的問題,大多由善意佔有人權利的推定去解決。
例如德國民法典第九百五十五條、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九百五十二條規定,善意佔有人,依推定其為適法所有之權利得為佔有物之使用及收益。
外國立法規定善意佔有人不擔責任的邏輯是,法律對於佔有賦予了幾種法律效力,其一就是權利的推定效力,佔有人於佔有物上行使的權利,推定其適法有此權利,而善意佔有人在使用佔有物時即被法律推定為物的權利人,具有佔有使用的權利。
因此,對於使用被佔有的物而導致的物的損害,不應負賠償責任。本法採納上述立法,規定佔有人因使用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致使該不動產或者動產受到損害的,惡意佔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對於善意佔有人,法律不苛以此種賠償義務。
⑷ 刑法上的佔有與民法上的佔有的區別(求詳細)
以佔有的惡意還是善意作為標准區分民法上的佔有和刑法上的佔有是錯誤的,刑法和民法上的版佔有都有權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兩者的真正區別在於側重點不同:刑法上的佔有側重於事實狀態,而民法上的佔有更側重於權利狀態。
⑸ 區分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有何法律意義呢
對於1L的回答我補充一條,就是對於佔有物滅失和損毀的風險承擔有區別,善意佔有者對於佔有物滅失和損毀的風險只在重大過錯或故意的情況下承擔,惡意佔有者承擔無過錯責任。
⑹ 私自佔有他人錢財多少金額以上算觸犯法律
侵佔財產罪沒有規定具體金額。
根據《刑法》第二百七十條規定:
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第二百七十一條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款行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6)民法惡意佔有擴展閱讀:
我國新刑法分則第五章按侵佔目的的不同,共規定了三類12種具體的侵犯財產罪:
(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侵犯財產罪。包括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聚眾哄搶罪、侵佔罪、職務侵佔罪、敲詐勒索罪。
(二)以挪用為目的的犯罪,包括挪用資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
(三)以破壞為目的的犯罪,包括故意毀壞財物罪、破壞生產經營罪。
⑺ 民法中什麼情況構成非法佔有
《刑法》第二百七十條: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非法佔有,又稱為無權佔有、無權源佔有,是指非依合法原因而取得的佔有。如遺失物拾得、盜竊搶奪而發生的佔有即為非法佔有。
區分非法佔有與合法佔有意義在於,合法佔有可以依據佔有制度以外的法律制度保護,如所有權人的合法佔有可以依據所有權而享有物上請求權保護對物的佔有。
非法佔有又可以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前者是指,佔有人不知道也不應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如誤信他人之物為己物而佔有。後者是指,佔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
區分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的意義在於,惡意佔有僅有「佔有適法」的推定效力,而善意佔有還可以發生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時效制度等的保護。
對於遺失物拾得的佔有,理論上有爭議,個人認為屬於惡意佔有。
(7)民法惡意佔有擴展閱讀:
在刑法分則第五章規定的侵犯財產罪中,大部分犯罪是以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的?如盜竊、搶劫、搶奪、詐騙等。本章規定的12個罪名中有8個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另外,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金融詐騙罪的7個罪名,以及其他章節規定的合同詐騙罪、貪污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等,也是將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如何認定刑法中的非法佔有,對於正確處理此類犯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刑法中的非法佔有
從民法意義上講,佔有是所有權的權能之一。所有權分為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佔有權是所有權的基礎,沒有佔有權其他三項權能就無法實現。
民法中的佔有,按其取得方式不同又分為合法佔有和非法佔有。合法佔有是指行為人通過法律規定的合法的形式對物進行掌握和控制。非法佔有則是不合法佔有或者說通過非法的途徑實現佔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法佔有
⑻ 民法善意佔有和善意取得的兩個問題
1.善意取得與善意佔有的主要區別在於取得與佔有的心態不同。要區分二者就要看佔有人,取得人的心理態度了,這個要看不同的情況來定的。 佔有和取得不同的地方在於當事人的心理態度是暫時的佔有還是取得所有權。
2.善意佔有是無權佔有的一種,善意佔有人對該物不具有所有權,權利人可以對善意的他主佔有人請求返還佔有物。但是,善意取得是第三人出於善意取得該物的所有權,物的所有權已經發生轉讓,為了保證交易的穩定性,不可以對善意的特定繼受人行使佔有返還請求權。
補充資料:
【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為即時取得,無權處分人將其財物(動產或者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如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系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即時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在受讓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二)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
(三)轉讓的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四)轉讓合同有效。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善意佔有】
善意佔有,是無權佔有的再分類。善意佔有是指佔有人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自己無佔有的權利而為的佔有。在善意佔有中,根據佔有人有無過失為標准,還可以再分為過失佔有與無過失佔有,但嚴格來說,只有不知自己無佔有的權利且無重大過失者,方構成善意佔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262條規定:佔有人因使用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致使該不動產或者動產受到損害的,善意佔有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惡意佔有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⑼ 民法中未明文規定惡意佔有人有必要費用的求償權,那惡意佔有人可以向所有人求償嗎為什麼
惡意佔有人的佔有沒有權源,因此因佔有而造成的損失自然沒有求償的權利。在佔有中權源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