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之光
1. 李斯怎麼死的:死於自己制定的刑法之下
李斯是死於政治幼稚。
首先,李斯和趙高作為政治同盟,懟死了政敵嬴政的大公子扶蘇和蒙恬大將軍。這是冒著很大風險的,扶蘇和蒙恬手握重兵鎮守北長城,如果在接到李斯假傳的聖旨時,有稍微那麼一點懷疑,李斯和趙高就死定了!所以這個首勝讓李斯有點飄飄然!
第二,李斯和趙高同盟的基礎是嬴政的小兒子胡亥。而李斯卻忘了,趙高是胡亥的老師,這個關系非同一般,李斯可以說沒有靠山,有的只是蹭了趙高的光環。
第三,李斯過於自負,放棄了對朝堂其他大夫的控制,也沒看得起趙高,所以也是致命原因。只要他稍微堤防一下趙高,就不至於被腰斬。
至於是否死於自己制定的法律,我只能說,在權力面前,法律不過是個工具而已。你可以想想岳飛是怎麼死,袁崇煥是怎麼死的。
2. 古代打光屁股刑法的名字叫什麼
就是廷杖
皇帝在朝廷杖打大臣。始於漢明帝,此後各代均有廷杖大臣之事,明後期尤甚,杖死者亦不少。即皇帝在朝廷上杖責臣下,是對官吏的一種酷刑。明代往往由廠衛行之。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綿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猶卧床數月,而後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劉瑾)用事,惡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明代的廷杖始於明太祖鞭死開國元勛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為不法,罪有應得,但朱元璋卻開了廷杖大臣的先例。此後明成祖永樂時期廢此不行,但朱棣死後十幾年,明英宗就恢復了廷杖。
被廷杖的大多是一兩個人,但在正德年間明武宗創過一百零七人同時受杖的紀錄,而時隔不久,這個紀錄就被打破,嘉靖敞亥搬酵植寂邦檄鮑漏皇帝同時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當場死亡。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排在太和殿下,上百根棍子同時起落,一時間聲響震天,血肉橫飛。而廷杖的緣由也是無所不有。劾嚴嵩,論妖僧,諫萬貴妃干政,要廷杖;諫元夕觀燈,諫武宗南巡,諫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正德年間,十三道御史彈劾劉瑾,上一本的杖三十,上兩本的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
廷杖分「用心打」和「著實打」,至於採取何種打法由監刑官按皇帝的密令決定,如果監刑官腳尖張開,那麼就是「用心打」,可能會導致殘廢,而如果監刑官腳尖閉合,那麼就是「著實打」,則受刑的大臣必死無疑。大宦官劉瑾就曾在午門杖死過23個大臣
3. 最殘忍的刑法
當然是無期徒刑啦要在鐵窗里度過一生比一槍解決(槍斃)殘忍多了
4. 墨刑是什麼樣的刑法
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上古的五刑之一,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是封建國家刑罰制度中的正刑。
在漢文帝廢肉刑之後,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黥刑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被廢除,而成為國家刑罰制度之外的一種私刑,根據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和喜怒可以隨意使用。到了五代後晉天福年間之後,黥刑又正式成為封建國家刑罰制度中的一種附加刑,直至清末被廢除,才真正退出了歷史舞台。
墨刑的歷史由來:
中國至遲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黥刑。黥刑一般是刻紋,而不是刺字。漢文帝時一度廢除黥刑以剃光頭來代替這種刑法。南朝梁武帝時規定「劫,身皆斬,妻子補兵。遇赦,降死,黥面為劫字」,把黥刑只當作輕刑而已。黥刑不僅官方有禁不絕,甚至私刑中也用。
黥面成為定製後,凡被招募入伍者,先要被察視體格是否強壯,動作是否敏捷,考選合格,臉上刺字後,才算有了軍籍。而應選入軍籍者,較多還是自願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墨刑
5. 秦代刑法有哪些
一、秦代的刑法
秦代奉行的法家政治,並不自秦代始,在秦統一之前的秦國時期就已部分地施行了。這里所說的部分,是專就刑法而言的;至於政治上奉行法家的思想主張,則是全面而普遍的。秦在商鞅變法以後,即全面推行法家路線,法律的苛酷也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出現於人們活動其間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從今天所能見到的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在統一前後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民人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將其政治路線的實施同律令、刑法嚴密而深刻地結合起來。
秦代的刑法不僅以嚴酷著稱,而且刑法的種類也很多,後代主要的刑法手段,在秦代都已基本上有了成形的模式。如果作一個分類的話,大致有以下幾種:
1.梟首。在秦國時期,梟首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所謂的梟首,即是將人的頭顱割下來之後懸掛於木桿上的刑法。《史記正義》說:"懸首於木上曰梟。"《秦會要訂補》記載:"懸首於木上桿頭,以示大罪,秦刑也。"可見梟首之刑是秦國的常用刑法之一。這種刑法不僅施用於民人,也施用於抗拒君權的上層官僚,如先秦戰國時期,秦國曾發生了嫪毐之亂,參與這次叛亂的"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餘人皆梟首。"(《史記·秦始皇本紀》)衛尉、內史等官吏在當時的秦國都是秩祿達千石的大官僚,但犯了罪同樣不能逃脫被砍頭的懲罰。張斐《律表》說:"梟首者惡之長。"即犯罪程度重的才用梟首的刑法。
2.絞殺。所謂絞,《說文解字》訓作"絞,縊也。"《釋名》解釋為:"懸繩曰縊,縊阨其頸也。"即用繩索懸吊受刑之人頸部而勒死之。它也是秦代常見的刑法之一。《雲夢秦簡·封診式》有"經死"的記載,按秦簡對"經"的解釋,是同"縊"相一致的。直到近現代,這一刑法仍然常常出現在對犯人的處決上。絞殺的執行,其最大特點在於對所要處決的犯人必定是罪行深重且怨憤超乎尋常者。
3.腰斬。所謂腰斬,即是將人攔腰斬為兩截。《釋名》記載:"斫頭曰斬,斬腰曰腰斬。"《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不告奸者腰斬。"文獻所記載的秦代腰斬刑的實行最早的是源於商鞅變法時期。秦代的丞相李斯在秦二世時就是死於此刑。
4.磔刑。所說磔,按《史記》的說法是:"矺音宅,與'磔'同,古今字異耳,磔謂裂其肢體而殺之。"就是說,磔有時也被稱做矺。這種刑法也就是明清以後人們常說的凌遲之刑,只是秦代的磔刑還沒有達到明清時代的凌遲那樣復雜。秦代的磔刑是將受死者以刀刃碎裂其身的一種極端殘忍的刑法,秦二世時就曾用此刑將"十公主矺死於杜。"漢代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考證磔刑時曾說:"辜之言枯也,為磔之。言磔者,開也,張也,刳其胸腰而張之,令其乾枯不收。"(《說文解字》)這里的辜也就是磔,都是指將犯人碎割片戮、搜剔枯腸的刑法手段。
5.車裂。所謂車裂,即是以數匹馬(一般為四匹或五匹馬)分別牽引人的四肢或頭部並向各自的方向用力牽拉而致受刑人死亡的一種刑法。《釋名》解釋說:"車裂曰。者,散也,支體分散。"它也就是後世人所說的"五馬分屍"之意。秦國時期,著名的商君曾慘遭車裂,秦王嬴政也曾用車裂之刑處決了燕國派遣的刺客荊軻。秦代末年,惡貫滿盈的宦寺趙高被車裂於咸陽。上述三例都是秦國或秦代時刑法用車裂的明顯證據。
6.戮刑。所謂的戮,按《雲夢秦簡·法律答問》的解釋是:"戮者何如?生戮,戮之已乃斬之之謂也。"戮殺即是以刀具屠戮其身的刑法,直至受刑者死去。可見,戮殺的過程也正是殘虐的過程。但這一刑法在秦漢時期更多的是用在受刑者死後而執行,也就是"戮屍"。後代所用的戮刑也基本是屬於後一種含義。因此,戮刑的使用更多的是側重於對已死者的泄憤和羞辱以及對與死者有關的家族、親朋帶凌辱性的懲罰。如秦始皇時,就將曾反秦而被斬殺的士兵施戮屍之刑,也是一則泄憤,一則警戒活人的一種做法。
7.棄市。所謂棄市是指在鬧市區,即人員密集之所處決犯人的一種刑法。按《釋名》的說法是:"市死曰棄市。市,眾所聚,與眾人共棄之也。"秦代皇帝採納李斯的建議,制定了"偶語《詩》《書》者棄市"的法令。秦二世時,為達到專制獨裁的目的,剪除異己,將"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腰斬(李斯)咸陽市"(《史記·李斯列傳》)。從秦漢到清代的歷朝之中,棄市之刑基本沿續下來,其間只有少數幾個朝代和政權沒有實行此法,也有的是屬於官方有關文獻未予記載,實際情形大概很少間斷。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棄市之刑可以收殺一儆百之效,其對局外人的威懾恐嚇作用十分突出,而並不在於怎樣殺人。
8.定殺之刑。所謂定殺,是指將活人投擲深水之中沉溺而死的一種刑法。《雲夢秦簡·法律答問》記載:"定殺何如?生定殺水中之謂也。"對於受此刑法的人大體有兩種類型,一是患有麻風病者,即秦時所謂的沉痾、癘者。如《雲夢秦簡·法律答問》條目載:"今甲癘,問甲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或曰當遷遷所定殺。"二是有罪之人,如同簡同條所載"甲有完城旦罪,未斷"的。兩者合起來,也就是"癘者有罪,定殺"。(《雲夢秦簡·法律答問》)
9.秦代刑法中還有黥、劓、剕、宮、辟等五種刑法。《漢書·刑法志》將其歸為"具五刑",原文說:"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此所說的情形正是秦代具五刑的遺存。秦代刑徒和民人受黥刑者很多,如漢初的著名戰將黥布,其原名為英布,因被罰為刑徒並刺字,故世人稱黥布。其他四刑的受害者在秦代也是可以想像得到的。《雲夢秦簡·法律答問》記錄有對奴婢小妾"黥顏"的刑法,即是在面頰上刺字。此外,秦代也多有"城旦黥"的記載。《史記》上說秦代民人"道路以目",正是說明了秦代以刑法繁密深刻為特徵的殘暴極權統治的黑暗。"五刑"的具體情形是,黥為在面額上刺字;劓為削割鼻子;剕為斬剁腳趾;宮為損毀男女生殖器;如《雲夢秦簡·法律答問》記載:"臣邦真戒君長,爵當上造以上,有罪當贖……其有腐罪,贖宮。"就是一例。《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記錄了秦代有"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被用於修建阿房宮的史實,如此看來,受宮刑之眾是秦代暴政的又一例證。辟為各種殘虐殺人之刑的總稱。
10.烹刑。所謂烹,即是用鼎鑊等類似今日鍋一類的烹煮器具將人煮沸致死的一種刑法。《釋名》釋為:"煮之於鑊曰烹,若烹禽獸之為也。"《漢書·刑法志》說秦朝有鑊烹之刑,可見烹刑也是秦王朝用以殺人的刑法之一。
11.剖腹。即剖開人的腹腔,挑出內臟器官的一種刑法,秦國時曾有剖腹之刑。
12.鑿顛刑。所謂鑿顛即以重器打擊人的頭頂部位並致人於死的一種刑法。《漢書·刑法志》記載說秦代的大辟之刑中即有鑿顛一項。
13.囊撲之刑。即將人裝入袋中打死,此事見秦王嬴政在車裂嫪毐之後,打死太後與嫪毐通姦所生的兩個兒子。
14.流刑。即將犯罪之人充邊流放的刑法,流刑的起源比較早,還在夏代確立之前舜當政的軍事民主制時代,就有舜"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的記載。文獻中所說的流、放、竄、殛均是流放之意,後世也有稱放逐、遷、徙、貶謫等,也是流放的意思。秦國時期,對犯罪之人處以流刑的記載比較多,秦法律條文中也相應的有一些規定,如《雲夢秦簡·秦律雜抄》記載:"故大夫斬首者,遷。"對犯有謀反,坐奸不告者也處以流刑。如秦國重臣呂不韋就曾被秦王流放四川,另一個權臣嫪毐的門下舍人在嫪毐事發後也被集體遷罰。
15.笞刑。所謂笞,也就是以鞭笞打之意。"笞"也作"撻",《說文解字》對撻的解釋是:"鄉飲酒罰不敬,撻其背。"顯然是鞭打之意。秦代使用笞刑比較多,《雲夢秦簡》的許多章節條文中就記錄有如何使用笞刑的規定。
16.三族之刑。秦代刑法中最為苛酷、牽連面最廣的刑法是三族之刑。《史記·秦本紀》記載說:秦文公時"法初有三族之罪。"文獻上也記錄了秦國武公時"誅三父等而夷三族。"《漢書·刑法志》認為三族刑起源於秦商鞅時期,所謂:"秦用商鞅,造三夷之誅。"這種刑法是說如果一個人犯罪,就將禍及三族,所謂的"夷三族"也就是滅絕三族的意思。
17.連坐之刑。它是指一人犯法則牽連鄰里的一種刑法,就形式上看有些類似三族刑,只是株連的對象不同而已。連坐強調的是連及與犯法者沒有絲毫血緣關系的鄰里之人,但連坐往往與族誅是交叉的,親屬之人如系鄰里,也脫不了連坐的干係。《史記·范雎列傳》記載:"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這是指行政人員的連坐,而實際上秦的連坐范圍相當寬泛,幾乎從官吏到民人的所有觸犯刑律者都可以用連坐法來施刑。
秦的刑法細節還有許多,限於篇幅,只就其主要之點敘次於篇。即便如此,也仍然不難看出,專制主義的秦王朝刑法於民的殘虐和暴政。可見,秦王朝短祚的歷史命運是早已註定了的。
6. 秦朝所有死刑刑法
秦代的刑罰種類極為繁多,大致而言,主要包括以下8大類: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經濟刑、株連刑;其中前5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3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
(1)笞刑。笞刑是以竹、木板責打犯人背部的輕刑,是秦代經常使用的一種刑罰方法。
(2)徒刑。徒刑即剝奪罪犯人身自由,強制其服勞役的刑罰。在秦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①城旦舂,男犯築城,女犯舂米,但實際從事的勞役並不限於築城舂米;②鬼薪、白粲,男犯為祠祀鬼神伐薪,女犯為祠祀擇米,但實際勞役也決不止於為宗廟取薪擇米;③隸臣妾,即將罪犯及其家屬罰為官奴婢,男為隸臣,女為隸妾,其刑輕於鬼薪、白粲;④司寇,即伺寇。意為伺察寇盜,其刑輕於隸臣妾;⑤候,即發往邊地充當斥候,是秦代徒刑的最輕等級。
(3)流放刑。包括遷刑和謫刑,都是將犯人遷往邊遠地區的刑罰,其中謫刑適用於犯罪的官吏,但兩者都比後世的流刑要輕。
(4)肉刑。即黥(或墨)、劓、刖(或斬趾)。宮等四種殘害肢體的刑罰。
(5)死刑。①棄市,即所謂殺之於市,與眾棄之;②戮,即先對犯人使用痛苦難堪的羞辱刑,然後斬殺;③磔,即裂其肢體而殺之;④腰斬;⑤車裂;⑥坑,又作坑,即活埋;⑦定殺,即將患疾疫的罪人拋入水中或生埋處死;⑧梟首,即處死後懸其首級於木上;⑨族刑,通常稱為夷三族或滅三族;⑩具五刑,即《漢書·刑法志》所說:「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落其骨肉於市。其誹謗署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
(6)羞辱刑。秦時經常使用「髡」、「耐」、「完」等恥辱刑作為徒刑的附加刑。「髡」是指剃光犯人的頭發和胡須。鬢毛;「耐」與「完」是一刑二稱,指僅剃去胡須和鬢毛,而保留犯人的頭發。此外,死刑中的「戮」刑也含有羞辱之意。
(7)經濟刑。秦律中對輕微罪適用的強制繳納一定財物的刑罰主要是「貲」;同時,贖刑也可歸入這一范疇。「貲」是用經濟制裁來懲治官吏的一般失職和普通百姓的一般違法行為的獨立刑種,它包括三種:一是純屬罰金性質的「貲甲」、「貲盾」二是「貲戍」,即發往邊地作戍卒;三是「貲徭」,即罰服勞役。贖刑不是獨立刑種,而是一種允許已被判刑的犯人用繳納一定金錢或服一定勞役來贖免刑罰的辦法。從雲夢秦簡來看,秦代的贖刑范圍非常廣泛,從「贖耐」、「贖黥」、「贖遷」,到「贖宮」、「贖死」,均可贖免。
(8)株連刑。主要是族刑(見死刑條)和收」。收,亦稱收孥、籍家,就是在對犯人判處某種刑罰時,還同時將其妻子。兒女等家屬沒收為官奴婢。
7. 刑法的問題
問題一:甲是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既遂,與故意殺人罪的未遂,這個題與司法考試的一個題比較類似,基本上是原題,因此,就不詳細介紹原因,可以查閱司法考試刑法類書籍,在關於犯罪構成那一章有詳細的介紹。
問題二,不能,首先公訴機關的行為就已經違法,同時我國刑法規定,對懷孕的婦女不能適用死刑,這里的懷孕指的是在審判期間,羈押期間發現其懷孕的狀態,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懷孕婦女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審判時是否可以適用死刑問題的批復》中也說明了,在此期間內不適用死刑,因此,雖然該乙已經被強制流產,但是流產的時間發生在羈押期間,因此,不能適用死刑
問題三,犯罪未遂,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分點是在於是否實行犯罪行為,當蒲某進入房間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認為搶劫行為已經實行了,但是由於該婦女的丈夫在家而沒有得逞,因此是屬於犯罪未遂
問題四,成立共同犯罪的條件是有共同故意犯罪的意圖,同時實行共同犯罪行為,從案例中不難看出,梁某與陳某達成了共同犯罪的意圖,並實行了犯罪行為,因此成立共同犯罪,是盜竊罪的共犯。對於梁某在盜竊過程中由於害怕處罰而沒有進入倉庫的行為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應屬於犯罪既遂。犯罪中止與犯罪其他停止形態相比有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犯罪的法定既遂結果沒有出現,換句話說就是有效的阻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雖然梁某在犯罪過程中由於害怕,沒有進入倉庫,有中止的意思,但是他把鑰匙給了陳某,行為導致了倉庫失竊,並沒有有效的阻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因此,梁某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應屬於既遂。
回答比較倉促,可能有些地方說的不夠明確,歡迎隨時來問。
8. 刑法問題!!
B,A,D,D,B,D,A,C,B,D,B,C,B,B,C,B,A
12,復雜共同犯罪,簡稱復雜共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間存在著實行行為與非實行行為分工的共同犯罪(如有教唆行為,有實行行為)。
簡單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均參與實行某一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即每一個犯罪人都是實行犯。
必要共同犯罪,簡稱必要共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為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如組織越獄罪。
犯罪集團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 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是犯罪集團。(上次那個犯罪集團我選錯了,我選的是兩人以上,你注意改一下。不過本人認為其實兩人以上就可以完成犯罪集團構成的全部要件)
你需要注意一下,間接正犯。
13,繼續犯也叫持續犯,是指行為從著手實行到由於某種原因終止以前一直處於持續狀態的犯罪。
你需要注意一下幾種「犯」,連續犯、接續犯、徐行犯、吸收犯、牽連犯。
14,防衛過當的定義就是超過了必要的限度。但是在嚴重暴力犯罪中如果故意殺人、搶劫、強奸等是沒有防衛過當的。還有你需要注意一下,刑法中的正當行為。
15,主刑與附加刑。
16,有期徒刑的刑期是從判決之日就開始計算,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17,脅從犯是法定的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
18,刑法中的吸收原則,重罪吸收輕罪
19,法律規定的緩刑考驗期有兩種:一、被判拘役的緩刑考驗期:最長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最短不得少於兩個月;二、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最長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最短不能少於一年.緩刑考驗期的時間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20,1.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
2.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
3.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不滿1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
4.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需要說明的是,《刑法》第八十八條,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時效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21,簡單罪狀,是指條文只簡單的規定罪名或者簡單描述具體犯罪的基本構成特徵。比如刑法第234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 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 刑。本法另有規定,依照規定。」
敘明罪狀,是指條文對具體犯罪的基本構成特徵作了詳細的描述。比如刑法第217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三)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四)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本條對侵犯著作權罪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的構成作了詳細的描述,屬於敘明罪狀。在我國刑法中,敘明罪狀佔多數,這是因為敘明罪狀對犯罪的特徵有詳細的描述,有助於對犯罪的認定和統一適用法律。
引證罪狀,是指引用同一法律中的其他條款來說明和確定某一犯罪的構成特徵。比如刑法第124條第1款規定了破壞廣播電視、公用電信設施罪的罪狀和法定刑,其第2款規定:「過失犯前款罪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該第2款即是引用第1款的罪狀來說明和確定過失破壞廣播電視、公用電信設施罪的罪狀。又如刑法第260條第1款規定了虐待罪的罪狀和法定刑,其第2款規定:「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空白罪狀,是指條文沒有直接地規定某一犯罪構成的特徵,而是指明確定該罪構成需要參照的法律、法規的規定。比如刑法第325條第1款規定:「違法文物保護法規,將收藏的國家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私自出售或者私自贈送給外國人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罰金。」該條款僅指明在確定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的構成特徵時應當參照文物保護法規的規定,而沒有直接、具體描述該罪的特徵,因此屬於空白罪狀。對空白罪狀必須與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相結合,才能夠正確的認定該種犯罪的特徵。
22,看看這個案例分析: 被告人張某和劉某合夥收購廢舊物品,2003年10月11日,二人行至某村北地時,張某發現路東沿電線桿上的一根通信電纜被剪斷後,搭垂在空中,頓時萌發了盜割電纜獲取錢財的念頭,二人協商後決定盜割該電纜。第二天夜裡11時,二人開著農用三輪車,來到事先踩好點的地方,張某攀爬上電線桿,用鋼筋鉗盜割電纜。到次日凌晨2時30分,二人共盜割了600多米的電纜,造成76部電話機中斷通信14個小時。經鑒定,折舊後該批電纜價值5209元。10天後,張、劉二人又來到另一個路段,盜割正在使用中的通信電纜350米,造成21部電話中斷通信20個小時。經鑒定,折舊後該批電纜價值2820元。兩次盜割電纜得手後,二人並未就此罷休。2004年10月一天晚上,二人又盜割了通信電纜200米,賣後得款2000元,二人平分。經鑒定,折舊後的這批電纜價值3179元。
[分歧]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對於被告人張某的行為構成何罪,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
其理由是: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是指故意破壞正在使用中的公用電信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該罪侵犯的客體是通信方面的公共安全,犯罪對象是正在使用中的公用電信通信設施,包括公用電信交換設施、通信線路如架空線路、埋設線路、無線通信網、移動通信基站等。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構成本罪,只要在客觀上實施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的行為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無論是否造成嚴重後果,均可成立。在本案中,張某和劉某出於貪財的目的,盜割正在使用中的公用通信電纜兩次共950米,分別造成76部電話中斷通信14個小時和21部電話中斷通信20個小時,雖然沒有造成嚴重危害後果,但已造成多個單位和個人無法進行正常通話,危害了公共安全,因此,張某的行為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被告人張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其理由是,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是指故意破壞正在使用中的公用電信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破壞方法多種多樣,如拆卸或毀壞公用電信設施重要部件,砸毀電信設備,偷割、截斷電(光)纜,毀壞桿路、管道(孔),故意違反電信服務規范使通信無法正常進行,或者刪除、修改、增加電信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等。本案中,被告人張某在主觀上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客觀上又實施了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雖然也造成了通信電路的中斷,但是張某盜割通信電纜的目的不是為了毀壞或破壞,而是為了非法佔有,獲得某種經濟利益,並不符合上述《解釋》中「危害公共安全」的條件,因此不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竊取的行為。在本案當中,張某和劉某以牟利為目的,秘密竊取公共財物,多次盜割通信電纜,價值11208元,數額巨大,根據刑法規定,其行為應認定為盜竊犯罪。
[評析]
如何正確審理本案,涉及到了想像競合犯的問題。
所謂想像競合犯,亦稱想像數罪,是指行為人基於一個罪過,實施一個危害行為,而觸犯兩個以上數個罪名的犯罪形態。想像競合犯作為一種在司法實踐中時常發生的犯罪形態,具有兩個主要特徵或必備要件:(1)行為人只實施了一個行為;(2)一個行為觸犯了數個罪名。在罪數的理論中,想像競合犯屬於實質的一罪。因此,對於想像競合犯的處斷,我國刑法理論界通說主張「從一重處斷」原則,即依照行為觸犯的數個罪名中法定刑較重的犯罪定罪處刑,而不實行數罪並罰。
我國刑法總則中雖沒有規定想像競合犯的概念,但在刑法分則的具體條文中,有關於想像競合犯的規定,如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條第三款的規定:「有前兩款行為,同時又構成本法規定的其它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本條規定的就是想像競合犯。
對想像競合犯的處斷,在司法實踐中一般不實行數罪並罰,而是採用「從一重處斷」的原則予以論處,按照其犯罪行為所觸犯的數罪中最重的犯罪論處,本案就屬於較典型的想像競合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一)盜竊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價值數額不大,但是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盜竊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同時構成盜竊罪和被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的,擇一重罪處罰。」
本案中被告人張某盜竊的數額為11208元,屬於數額巨大,根據刑法規定,其法定刑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採用截斷通信線路、損毀通信設備或者刪除、修改、增加電信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等手段,故意破壞正在使用的公用電信設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的『危害公共安全』,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以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造成火警、匪警、醫療急救、交通事故報警、救災、搶險、防汛等通信中斷或者嚴重障礙,並因此貽誤救助、救治、救災、搶險等,致使人員死亡一人、重傷三人以上或者造成財產損失三十萬元以上的;(二)造成二千以上不滿一萬用戶通信中斷一小時以上,或者一萬以上用戶通信中斷不滿一小時的;(三)在一個本地網范圍內,網間通信全阻、關口局至某一局向全部中斷或網間某一業務全部中斷不滿二小時或者直接影響范圍不滿五萬(用戶×小時)的;(四)造成網間通信嚴重障礙,一日內累計二小時以上不滿十二小時的。」第三條規定:「盜竊公用電信設施價值數額不大,但是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盜竊公用電信設施同時構成盜竊罪和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本案中,並沒有因張某的盜割行為導致人員死亡、三人以上重傷或者造成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上,也沒有造成2000以上不滿一萬用戶通信中斷一小時以上或者一萬以上用戶通信中斷不滿一小時,只是造成了通信公司財物的毀損。雖然張某的盜割行為造成通信線路一度中斷,但其後果尚未危害公共安全。根據上述規定,被告人張某的行為不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應按盜竊罪定罪處罰。
23,刑訊逼供,致人傷殘、死亡的,依本法第234條關於故意傷害罪、第232條關於故意殺人罪的規定,從重處罰。(個人認為刑訊逼供主要還是我國警察的素質不高直接造成的。)
25,侵犯財產罪的概念與構成要件
侵犯財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取得公私財物,或者挪用單位財物,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
27,復雜客體,是指一個犯罪行為同時侵犯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具體的社會關系。
28,挪用公款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數額較大、超過3個月未還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