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訴與刑法的關系

刑訴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12-26 05:11:04

㈠ 刑事訴訟與刑法的關系是什麼

刑事訴訟與刑法的關系是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我國的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活動。

根據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訴訟活動可以具體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部分。其中,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人民法院)、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和偵查機關(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等)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

(1)刑訴與刑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程序

(一)立案

立案是指司法機關按照管轄范圍,對刑事案件接受、審查和作出受理決定的訴訟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報案或舉報。被害人對於侵害其人身權或財產權的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報案或控告。

(二)偵查

偵查是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為查明案情、收集證據和查獲犯罪嫌疑人而依法進行調查工作和採取有關強制措施的訴訟活動。偵查人員在偵查過程中可以採用下列偵查手段: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勘驗、檢查;搜查;扣押物證、書證;鑒定;通緝。

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通過偵查,弄清事實真相,證據確實充分後就終結偵查。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移送的案件和自己受理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分別作出提起公訴、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決定。

一般情況下,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2個月。案件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1個月。對於案情特別復雜的案件,可以根據有關規定,嚴格按照程序,經有關機關批准,適當延長羈押期限。

在偵查期間,發現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發現之日起重新計算偵查期限。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或者身份不明的,偵查羈押期限自查明身份之日起計算,但是不得停止對其犯罪行為的偵查取證。

(三)起訴

起訴是指請求人民法院對被告人進行審判的訴訟活動。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進行的起訴,稱為公訴。被害人本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進行的起訴,稱為自訴。

人民檢察院的公訴活動,包括審查起訴、提起訴訟、不起訴等。審查起訴,是人民檢察院對偵查終結需要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查,決定是否起訴的訴訟活動。凡是需要提起公訴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

這類案件主要是由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移送審查的案件,當然也包括檢察機關自行偵查終結的案件。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應當在1個月以內作出決定,重大、復雜的案件可以延長半個月。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應當在1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2次為限。

提起公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以及自己偵查終結的案件,經審查認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作出起訴決定,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要求法院審判的一種訴訟活動。

除了法律規定允許由自訴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以外,其餘案件均由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不起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移送的案件或者偵查案件,經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不構成犯罪,或者依法不應追究其刑事責任,從而決定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一種訴訟活動。

(四)審判

刑事訴訟中的審判,就是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或者自訴人提起自訴的案件,依照法定程序,審查案件事實,並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作出被告人是否有罪、應否處罰的裁判活動。

㈡ 刑法和憲法的關系

刑訴法和憲法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系呢? 第一,刑訴法是動態的憲法,是活的人權法,過去搞憲法的人忽略了部門法,以為憲法學主要應研究各種國家公共權力的配置問題,如立法、司法與行政權力之間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等。這些研究當然是非常有意義,也是很有必要展開的。但是,憲法還有一大塊極為重要的領域,那就是公共權力與個人權利的關系問題,尤其是在公共權力機構侵犯、剝奪個人權利的場合,前者究竟應受到什麼樣的限制問題。對於這一領域,西方學者通常稱其為「人權法」。但考慮到侵犯人權最嚴重的行為往往來自公共權力機構,因此,這種人權法其實就是憲法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這一角度來看,刑事訴訟法行政法恰恰就是規范國家公共權力與個人權利關系的法律,屬於憲法意義上的人權法。這是因為,對公民的憲法權利侵犯最嚴重的是發生在行政法和刑訴法領域,行政法中的行政處罰,刑訴法中的偵查權濫用,最終侵犯的是公民的憲法權。任意搜查,隨意拘留、逮捕、羈押最終侵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自由。到今天為止,我們討論超期羈押問題還停留在一種技術層次之上。其實,超期羈押的本質應當是違法羈押,也就是警察、檢察官的未決羈押行為侵犯了嫌疑人、被告人的憲法性權利。但是,刑事訴訟法學者卻很少從憲法角度考察這個問題,往往把他當作一個技術問題。有的法官很可能會這樣說,超期羈押有什麼了不起,我超期羈押嫌疑人三四個月,卻辦成了一個案件,處罰了一個犯罪人,社會效應明顯,這種超期羈押又有什麼不對呢?正是沒有憲法作為刑事訴訟法的支撐,作為訴訟程序的堅實基礎,也由於沒有一個完整的人權法把憲法和刑法連接起來,我們今天的刑訴法就只能處於可有可無,侵犯之後也不會有什麼法律後果的狀態。當前,中國刑事訴訟法學正面臨一系列難以解決的理論難題,如為什麼要救濟被告人、嫌疑人的權利,為什麼要制裁程序性的違法,為什麼刑訊逼供得來的口供要排除,等等。其實,答案很簡單:這些程序性違法行為侵犯了公民的憲法權利,侵犯了憲法秩序,破壞了法治的基礎,因此不能容忍為了打擊個案中的犯罪,而破壞憲法。憲法作為根本大法,是國家法治的基礎,不容破壞。所以刑訴法是動態的憲法,是人權法。 第二,刑訴法中規定的大量的權利直接可以轉化為憲法權利。美國聯邦憲法前十條修正案被成為Bills of Rights,權利法案規定的近二十項權利都屬於公民在受到國家的刑事指控是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如獲得保釋、陪審團審判、迅速審判、獲得辯護等權利。相比之下,中國的刑訴法到目前為止,大量的被告人權利都沒有被轉化成憲法權利,譬如獲得中立法庭審判的權利,獲得與證人對質的機會,提出本方證人和證據的權利,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證其罪的權利,任何人因一個行為不受雙重追訴等等,都還只是被視為純粹的刑事訴訟權利或者「刑事訴訟原則」,而與憲法性權利沒有任何實質性聯系。結果,這些權利既稱不上憲法性權利,也無法獲得有效的司法救濟。比如說公正審判的權利。公正審判號稱所有人權的中介和橋梁,又被稱為訴權。在人權法上,訴權被稱為第一人權。願意作比較法研究的同學可以看看德國基本法第一章和中國憲法第二章,兩者都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甚至有些權利在中國憲法中還列舉得更為詳細。但德國基本法有兩條是中國憲法所不具備的:一是所規定的公民權利被侵犯時,必須有法律明文規定的授權;二是在國家公共權力機構侵犯公民權利時,必須在法律規定的幅度范圍內進行。這兩項規定也就是公法中著名的法定原則和成比例原則,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適應原則即是該原則在刑法中的體現。然而,中國憲法中沒有這一原則,中國憲法被認為是寫著人民權利的美妙的一張紙,但是沒有一個能變成活生生的可救濟的權利。三、四年前我國的憲法學者還在討論憲法是調整公民的還是調整國家權力的,還在爭論憲法的基礎。因為82憲法還規定「任何人、組織不得侵犯公民人身自由」,這似乎表明公民個人的行為也是憲法所規范的對象。但我們認為,憲法所防範的對象不是個人和組織,而是國家公權力,是對公權力的警惕和約束。憲法既要調整公權力和公權力的關系,也要規范公權力和私權利的關系。國家公權力對公民的侵犯是最大的威脅。然而,我國憲法並沒有對公共權力對私權利侵犯時所要遵循的法定原則和比例性原則,做出任何規定。 第三,憲法必須具有可訴性,違反了憲法,必須轉化成訴訟程序,作為裁判的基礎,否則憲法就是一紙宣言。違憲審查大體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對公權力與公權力之間的糾紛裁決。在一個法治國家,所有的政治、宗教、社會問題都可以轉化成法律問題。第二類是解決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的糾紛問題。這種情況發生在公民在普通的司法救濟用盡之後,還應獲得將案件訴諸憲法裁判機構的機會。一個完備的成熟的法治國家應該允許公民把侵犯其憲法權利的行為告到最高法院、憲法法院。而沒有違憲審查,所有的憲法性權利都難以獲得最後的司法救濟.

㈢ 刑法與刑訴的聯系與區別

這樣說吧 刑法決定了你是不是觸犯了刑法 犯了什麼刑法 以及該怎麼判 比如刑期的多少
刑訴決定了你在被法院判決之前是需要什麼批復文件 經過了什麼樣的程序 比如羈押你要什麼文件和程序 保釋你又要什麼文件和程序 你在訴訟中的權利有哪些等

㈣ 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區別

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1 區別:
刑法是規定刑事責任、犯罪以及刑罰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是由國家指定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總稱。

2 聯系:
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是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關系,

刑事訴訟法屬於程序法,刑法屬於實體法。

㈤ 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簡單的說,區別在於規矩與實施規矩的程序,刑法是規矩、刑事訴訟法是回程序。刑法規定了犯罪與刑答罰的問題,是刑事實體法;刑事訴訟法則是規定追訴犯罪的程序、追訴機關、審判機關的權力范圍、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以及相互的法律關系,是刑事程序法。

兩法的聯系在於程序法和實體法的定罪與實施關系,如果將刑事訴訟看作是一個邏輯證明的過程,那麼,在這個邏輯證明的鏈條上,刑法的規定就是大前提,刑事訴訟是為了探尋小前提,通過刑事訴訟的結果便是處罰結論。因此,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關系具有一般與個別關系的屬性。

㈥ 為什麼刑法所保護的關系不等於刑事法律關系

刑法調整的對象是社會關系,而並非罪刑關系或者刑事法律關系。我國刑法理論上一般認為,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階級即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

犯罪、刑事責任、刑罰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刑法的基本內容。從這個角度看,「罪刑關系說」、「刑事法律關系說」所主張的刑法調整對象是「犯罪與刑罰之間的關系」、「犯罪人與國家追訴之間的關系」,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應該看到的是,這些關系是刑法的內容,但並不是刑法的主要調整對象。

正如民法也要解決民事違法行為與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但民法的主要調整對象仍然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刑法規定了「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但目的是要通過這些規定來調整相應的社會關系。

(6)刑訴與刑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稱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稱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3、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㈦ 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有什麼區別

刑法是規定刑事責任、犯罪以及刑罰的法律;刑事訴訟法是由國家指定的調專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屬律總稱。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是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關系,刑事訴訟法屬於程序法,刑法屬於實體法。刑法:主要規范什麼行為是犯罪?什麼罪法定刑是多少?哪些情況可以從輕或減輕或免除處罰?哪些情況應該從重處罰?哪些情況雖然是犯罪,但可以不承擔責任?等等實體上的問題,也就是理論上的問題。刑訴:主要規范從立案偵查到交付執行之間的一個過程,應該按照什麼程序,如何組織等等程序上的問題。也就是實踐操作的問題。

㈧ 刑法與刑訴的聯系與區別民法與民訴的聯系與區別

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聯系與區別:
區別:
1.刑法是刑事實體法,刑事訴訟法是刑事程序法。
2.刑法重在實現實體正義,刑事訴訟法重在實現程序正義。
3.刑法在靜態上限制了國家刑罰權,而刑事訴訟法則從動態的角度為國家實現刑罰權施加了一系列程序方面的限制。
聯系:
1.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成了刑事法的主體內容。
2.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都以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維護社會秩序、限制國家公權力為目的。
3.程序法具有保障實體法實施的作用,同時也有自己獨立的品格。刑事訴訟法的制定與實施,就是實現其自身蘊涵著的民主、法治、人權保障等價值。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一系列法律規范的總稱,而民事訴訟法是用來
調整平等民事主體間關於民事權利義務的民事社會糾紛一系列的法律;民法是實體法律用於規范具體的權利義務,民訴則是用於規范民事糾紛活動和民事訴訟關系屬於程序法。
聯系:
1、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成了民事法的主體內容
2、民法是民事訴訟的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是運用民法解決糾紛的過程。

㈨ 刑事訴訟法刑與刑法的關系

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刑法規定了犯罪與刑罰的問題,是刑事實體法;版刑事訴訟法則是權規定追訴犯罪的程序、追訴機關、審判機關的權力范圍、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以及相互的法律關系,是刑事程序法。

程序法是為實體法的實現而存在的,而程序法本身具有獨立的品格。刑事訴訟法規范涉及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的分配關系,直接關繫到公民的自由、財產等各項權利的實現程度。伴隨著訴訟民主化的發展歷程,刑事訴訟程序發生的變化更大,承擔不同訴訟職能的國家機關之間也存在職責分配的變化。

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程序內容是在不斷的變化中走向程序正義,引導刑事程序法治的實現。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內容在科學化、民主化方面仍有待發展,以適應不斷提升的人權保障的需要。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都以懲罰犯罪、保護人權、維護社會秩序、限制國家公權為目的,刑法是在靜態上對國家刑罰權的限制,而刑事訴訟法則是從動態的角度為國家實現刑罰權施加了一系列程序方面的限制,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成了刑事法的整體內容。

㈩ 刑事訴訟法與刑法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是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關系,刑事訴訟法屬於程序內法,刑法屬於實體容法。
刑法規定了犯罪與刑罰的問題,是刑事實體法;刑事訴訟法則是規定追訴犯罪的程序、追訴機關、審判機關的權力范圍、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以及相互的法律關系,是刑事程序法。程序法是為實體法的實現而存在的,而程序法本身具有獨立的品格。
刑事訴訟法規范涉及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的分配關系,直接關繫到公民的自由、財產等各項權利的實現程度。伴隨著訴訟民主化的發展歷程,刑事訴訟程序發生的變化更大,承擔不同訴訟職能的國家機關之間也存在職責分配的變化。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程序內容是在不斷的變化中走向程序正義,引導刑事程序法治的實現。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內容在科學化、民主化方面仍有待發展,以適應不斷提升的人權保障的需要。
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都以懲罰犯罪、保護人權、維護社會秩序、限制國家公權為目的,刑法是在靜態上對國家刑罰權的限制,而刑事訴訟法則是從動態的角度為國家實現刑罰權施加了一系列程序方面的限制,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成了刑事法的整體內容。

熱點內容
勞動法調休2016 發布:2025-08-15 22:34:15 瀏覽:365
投資協議書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22:34:09 瀏覽:752
薩嘎法院 發布:2025-08-15 22:29:38 瀏覽:595
公司法表決權 發布:2025-08-15 22:20:08 瀏覽:158
借條由誰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22:14:31 瀏覽:225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8-15 22:04:30 瀏覽:747
新鄭律師咨詢 發布:2025-08-15 21:54:22 瀏覽:44
民主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 發布:2025-08-15 21:24:03 瀏覽:742
罵法官咒警察 發布:2025-08-15 21:05:04 瀏覽:450
什麼是交通法規 發布:2025-08-15 20:52:35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