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判決和行政指令
A. 司法判決或者行政裁決確認為商品侵犯商標權會比較嚴重嗎
對於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依據《商標法》第五十三條、《商標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三條規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給以處罰。
(1)責令停止侵權
①責令立即停止銷售;②沒收、銷毀侵權商品;③沒收、銷毀專門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
(2)處以罰款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主要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違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處違法經營額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經營額或者違法經營額不足五萬元的,可以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五年內實施兩次以上商標侵權行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應當從重處罰。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銷售。
對以上兩項處理不服的,當事人可以收到通知之日起15天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又不履行的,由工商管理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3)就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進行處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可就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B. 行政命令與法院裁決等同嗎
法院裁定等同於國家法律
C. 司法和行政是什麼區別
司法和行政的區別有以下三點。
1、主體上的區別。
司法:司法機關(法院和檢察院)及其公職人員。
行政: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
2、內容上的區別。
司法:對象是案對民事、刑事案件進行偵察、審判。主要是裁決涉及法律問題的糾紛和爭議及對有關案件進行處理。
行政: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管理,內容比司法廣泛
3、程序要求上的區別。
司法: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如果違反程序將導致司法行為的無效和不合法。
行政:雖然有相應的程序性規定,執法活動相對不如司法活動的程序性要求嚴格。
4、優先原則上的區別。
司法:公平至上。追求公正,堅持公開、公正、公平。
行政:效率至上。更強調迅速、簡便、快捷。
D. 司法裁判與行政裁決的效力比較
司法終局,肯定是司法裁判效力大。
但是國務院的裁決是最終裁決,法院是無權審查的。
E. 行政訴訟的判決、裁定和決定
【行政訴訟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終結時,根據事實和法律,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以及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所作的結論性處理決定。按照審理程序的不同,判決可分為一審判決、二審判決和再審判決。
【行政訴訟判決的主要特徵】①判決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對行政案件所作的處理決定。判決一經作出即發生相應的法律效力;二審判決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所有判決均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非經法定程序,對任何判決都不能隨意撤銷或變更。②判決是人民法院就行政案件的實體問題,即與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密切相關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所作的結論性處理決定。
【一審判決】即人民法院在一審程序中作出的判決,分為維持判決、撤銷判決、履行判決、變更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判決、確認判決等。
【維持判決】是指人民法院通過對案件的審理,在查清全部案件事實的基礎上確認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合法,宣告予以維持的判決。人民法院判決維持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定條件,這些條件,一是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二是適用法律、法規正確;三是符合法定程序。這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撤銷判決】是指人民法院通過對案件的審理,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全部或部分違法,將其全部或部分撤銷並可責令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判決。撤銷判決有三種具體形式,即判決全部撤銷、判決部分撤銷、判決撤銷並責令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撤銷判決適用於五種情形:一是主要證據不足的;二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三是違反法定程序的;四是超越職權的;五是濫用職權的。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但如果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被告重新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的結果相同,但主要事實或主要理由有改變的,不在此列。如果人民法院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判決撤銷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可以在符合法定程序的基礎上以同一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如不及時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當事人利益造成損失的,可以限定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期限。
【履行判決】是指人民法院通過對案件的審理,認定被告行政機關具有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情形,作出責成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的判決。履行判決實際上是對行政機關不作為所作的判決,主要適用於以下情形之一:①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②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③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不予答復的。人民法院判決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應當指定履行的期限,因情況特殊難以確定期限的除外。
【變更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對於行政機關作出的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決定行為,運用行政審判權直接予以改變的判決。
【駁回訴訟請求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對具有法定情形的原告的訴訟請求,依法作出駁回的判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①起訴被告不作為理由不能成立的;②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問題的;③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變化需要變更或者廢止的;④其他應當判決駁回訴訟請求的情形。
【確認判決】是指人民法院通過對案件的審理,認定具有法定情形,從而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作出合法或違法、有效或無效的判決。確認判決適用於幾類情況,一類是人民法院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不適宜判決維持或者駁回訴訟請求的,可以作出確認其合法或者有效的判決。另一類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①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但判決責令其履行法定職責已無實際意義的;②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③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再一類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並責令被訴行政機關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造成損害的,依法判決承擔賠償責任。此外,如果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規定判決撤銷違法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人民法院在判決撤銷的同時,可以分別採取以下方式處理:①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②責令被訴行政機關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③向被告和有關機關提出司法建議;④發現違法犯罪行為的,建議有權機關依法處理。
【二審判決】即人民法院在二審程序中作出的判決,分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和依法改判兩種情形。
【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即第二審人民法院通過對上訴案件的審理,認定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從而作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的內容和效力。第二審人民法院作出維持判決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①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②原判決適用法律、法規正確。
【依法改判】即第二審人民法院通過對上訴案件的審理,依法對第一審人民法院錯誤的判決予以改正。改判有兩種情況:①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這種改判是對原判決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糾正。②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依法改判時,應當撤銷或部分撤銷第一審判決,並依法判決維持、撤銷或者變更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
【再審判決】是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所作的判決。再審案件要分別適用第一審或第二審程序,因此,作出的判決也分別適用第一審或第二審的判決形式。
【行政訴訟中的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或者在判決的執行過程中,主要就程序問題所作的處理決定。
【行政訴訟中的裁定的主要特徵】①裁定主要解決程序問題,訴訟中的實體問題要用判決來解決,但有時裁定也可能涉及訴訟中的實體問題;②裁定在訴訟過程的任何階段均可能作出,而判決只能在案件審理終結時作出;③無論是在第一審或者第二審行政訴訟中,法院可能作出多個裁定,而判決只能作出一個;④裁定可以用書面或口頭形式,而判決只能用書面形式。
【裁定的適用范圍】不予受理;駁回起訴;管轄異議;終結訴訟;中止訴訟;移送或者指定管轄;訴訟期間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或者駁回停止執行的申請;財產保全;先予執行;准許或者不準許撤訴;補正裁判文書中的筆誤;中止或者終結執行;提審、指令再審或者發回重審;准許或者不準許執行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其他需要裁定的事項。對不予受理、駁回起訴和管轄異議的裁定不服的,當事人可以上訴。
【行政訴訟中的決定】是人民法院在行政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就判決、裁定適用范圍以外的事項作出的處理。
【決定的適用范圍】根據法律規定,裁定適用於下列范圍:決定迴避;決定對妨礙訴訟的行為採取強制措施;決定準許或不準許延長起訴期限;重大或疑難案件的處理由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決定;決定再審;其他需要決定的事項。上述決定中的第一種、第二種,當事人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所有決定一經宣布或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允許申請復議的決定,復議期間不停止決定的執行。
【決定的形式】決定可以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採用口頭形式。書面形式應加蓋決定作出機關的印鑒,口頭決定應當記入筆錄。
F. 行政訴訟的"判決"與"裁定"有什麼區別
行政訴訟判決,簡稱行政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終結時,根據內審理所查清的事實依據法律容規定對行政案件實體問題作出的結論性處理決定。
行政訴訟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或者執行案件過程中就程序問題所作出的判定。
行政訴訟裁定主要適用於下列范圍:
不予受理;駁回起訴;管轄異議;對這三種裁定,當事人可以在一審法院作出裁定之日其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逾期不提出上訴的,一身人民法院的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
儒德律師事務所專業、高效,值得信賴
G. 投訴方通過司法判決或者行政裁決確認為商品侵犯商標權
如果只是天貓平台的操作,向天貓申訴就可以了,如果對方訴你商標侵權,這個就要積極應訴了。
H. 司法強制執行力於行政強制執行力 各是什麼區別是什麼
司法強制執行力:法院的執行組織,依照法定的程序,行使司法執行權,強制義務人履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或其他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的活動所產生的法律效力。
行政強制執行力:法院和行政機關對於作為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義務主體的行政相對人不履行其應當履行地的義務採取強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義務或者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所產生的 法律效力。
1.決定主體並且執行主體不同:前者只有法院作出,後者既有法院又有行政機關作出;
2.執行依據不同:前者包括法院的裁判文書、仲裁裁決書和公證債權文書,後者則包括法院的行政判決書、裁定書,以及行政機關製作的行政決定書、命令書等;
3.授權法律不同:前者是民事訴訟法,後者是行政訴訟法;
4.目的結果不同:前者目的是強制義務人履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法院的判決、裁定或其他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後者目的是強制義務人履行行政法中所規定的義務或者達到與履行義務相同狀態
5.執行對象不同:前者的執行對象多為財產權,後者的執行對象既有財產權也包括人身權;
6.申請主體不同:前者多為民法中的債權人,後者行政機關可以向法院申請,也可以不申請就執行
7.可否和解不同:前者在強制執行中可以和解,後者在強制執行中一般不得和解;
8.可否救濟不同:前者多為終審判決的執行,一般不會有救濟渠道,後者在強制執行後可以申請行政復議,但復議期間不得停止強制執行。
I. 行政訴訟中 行政裁定和行政判決
(一)行政裁定的概念和特點
訴訟期間,人民法院針對行政程序問題作出的裁判,稱為行政裁定。
行政裁定是與行政判決具有同樣法律效力的裁判形式。行政裁定主要是針對行政訴訟程序上的爭議事項作出的,它能保障訴訟活動正常地按順序結束。在訴訟不同階段對不同的程序問題,都可以製作行政裁定。可以根據一起案件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製作一個或者多個裁定,並且裁定不受書面格式的限制,也可以以口頭形式作出。
與行政判決所具有的實體性、單一性的特徵相比較,行政裁定則具有程序性和多樣性的特徵。
行政裁定由審理案件的合議庭以人民法院的名義作出。書面裁定,應將裁定書發送原告、被告、第三人以及他們各自的訴訟代理人;口頭裁定,應向訴訟當事人宣告,並將宣告情況記入宣告筆錄。
行政裁定的種類
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有裁定不予受理、裁定停止執行和裁定準予或者不準撤訴主要形式。同時,根據審判工作的需要,有一些程序事項也可以製作裁定。例如,中止審理、保全證據、終結訴訟等等。
(二)行政裁定的種類有:
(1)裁定不予受理。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審查起訴,對不符合提起訴訟條件的起訴,作出裁定不予受理。
(2)裁定駁回起訴。人民法院經過審查,對於已立案受理但確屬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起訴,應作出裁定駁回起訴。
(3)裁定訴訟期間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或者駁回停止執行的申請。訴訟期間,人民法院對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的應當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情況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應作出裁定停止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原告申請停止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執行,經人民法院審查,認為不屬於不應當停止執行的,應作出裁定駁回停止執行的申請。
(4)裁定財產保全和先予執行。對符合財產保全條件的,經訴訟當事人申請或人民法院依職權決定採取財產保全的,人民法院應裁定財產保全。對符合先予執行條件的,經原告申請,人民法院應作出裁定先予執行。
(5)裁定準許或者不準許撤訴。按照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在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經人民法院審查,對符合撤銷條件的,應作出裁定準許撤訴;對不符合撤訴條件的,應作出裁定不準許撤訴。
(6)裁定中止或者終結訴訟。就訴訟中出現的特殊情況,符合訴訟中止或訴訟終結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作出裁定中止或者終結訴訟。
(7)裁定補正判決書中的筆誤。人民法院製作判決過程中有筆誤,即有錯寫、誤算,或者正本與原本個別地方不符等情況,人民法院決定補正失誤的,應作出裁定補正判決書中的筆誤。
(8)裁定中止或者終結執行。就執行中出現的特別情況,符合中止執行或終結執行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作出裁定中止執行或終結執行。
(9)裁定其他需要裁定的事項。除以上所列各項,其他需要裁定解決的事項,人民法院也可以作出裁定。
(三)行政裁定的內容和效力
行政裁定書格式與判決書基本相同,包括標題、訴訟主體、案由、裁定事項、主文和結尾等部分。行政裁定書應當簡明准確。裁定內容的表述格式可以靈活掌握,不必一定要分段落陳述。行政裁定書應當由合議庭成員署名,寫明年、月、日,加蓋人民法院印章,書記員署名。准予上訴的裁定,應當寫明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沒有上訴,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不準上訴的裁定,一經宣布和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行政裁定與行政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一)行政判決的 的概念
行政判決是人民法院依據法律法規參照規章,對審理終結的行政訴訟爭議作出的實體裁判。
行政判決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強制性。行政判決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標志,是人民法院審判職能的集中體現。行政判決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作出最後決斷,是人民法院以國家的名義作出、表現國家意志的司法文書,由國家的強制力作保障。
2.合法性。行政判決依據法律法規參照規章作出。「以法律為准繩」是行政判決的標准,要保證行政判決公正無誤,必須嚴格依照表現國家意志的法律法規製作。
3.終結性。行政判決是對全部訴訟活動的總結,是針對已經審理終結的訴訟爭議作同的,而且必須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作出。
4.實體性。行政判決區別是於其他司法裁判形式,是對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作出的具有強制性的結論。通過確定當事人之間行政權利義務關系,糾正行政違法行為,實現調整穩定行政法律關系的目的。
行政判決的製作,是由主持審判的合議庭在審理終結以後,經過集體評議,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決議形成,並由合議庭全體成員簽署。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案件,根據審判委員會的決議製作行政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