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日本民法典第158條

日本民法典第158條

發布時間: 2021-12-26 09:17:47

Ⅰ 應怎樣理解民法總則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民法總則》7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此即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要求人們從事民事活動應當秉持誠實,恪守承諾,善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按《布萊克法律詞典》解釋,誠實信用即是懷有善意、誠實、公開、忠誠沒有欺騙或欺詐,具有真實、實際,沒有假裝或偽裝的。誠實信用原則,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待他人誠信不歁,二是對自己的承諾要信守不怠。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地位突出。「誠信原則之作用力,世罕其匹,為一般條項之首位」,因此,被稱為民法特別是債法的最高指導原則,甚至被稱為「帝王原則」。亞當·斯密說過,「與其說效用、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信用、誠信、正義是這種基礎……,而信用、誠信、正義則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支柱松動的話,那麼人類社會這個大廈就會頃刻間土崩瓦解。」早在羅馬法時期,誠實信用原則已經確立。根據羅馬法的誠信契約,債務人不僅要依據契約條件,而且要依據誠實觀念完成契約規定的給付;依裁判官法的規定,當事人因誤信有發生債的原因而承認債務,實際上該原因並不存在時,可以提起「詐欺之抗辯」,以拒絕履行。近代以來,由於19世紀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誠實信用原則逐步確立為民法契約的基本原則。1804年《法國民法典》1134條規定,「契約應依誠信方法履行。」1863年《薩克森民法典》第158條規定,「契約之履行,除依特約、法規,應遵守誠信,依誠實人之所應為者為之。」1900年施行的《德國民法典》第157條規定,「契約應斟酌交易上之習慣,遵從誠信以解釋之」。第242條規定,「債務人負有斟酌交易上之習慣,遵從信義,以為給付之義務。」19世紀末葉以後,法律從個人本位向團體本位發展,誠信原則在民法中的適用范圍逐漸擴大。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2條規定,「無論何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均應依誠信為之。」首次以法典的形式將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由債權債務關系,擴充到民法中的一般權利義務關系,從契約的原則上升為整個民法的基本原則。隨之,日本民法典第1條第2款規定,「權利行使及義務履行必須遵守信義,以誠實為之。」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148條第2款規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美國統一商法典》亦采此原則,第1-304條規定,「履行或執行本法范圍內的每一合同,應負誠實信用義務。」《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205條規定,每一合同的每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與執行中負有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義務。國際法律文件如《國際商事合同通則》(PICC)第1.7條、《歐洲合同法通則》(PECL)第1:201條、《歐洲民法典草案》(DCFR)第一編總則第1∶103條,受《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及《統一商法典》影響,將公平與誠實信用合稱為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義務,或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原則(good faith and fair dealing)。
中國歷來強調誠信原則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的道德律。新中國民法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首見於《民法通則》,其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1999年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此後相關民事立法大多明確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特別是交易法中的基本原則地位已經確立下來。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在第13條增加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擴展適用於民事訴訟法領域,成為民事法律的通用原則。
但目前,我國誠信建設的任務依然艱巨。契約精神不足、合同欺詐、電信詐騙、金融詐騙、假冒偽劣食品葯品、過期疫苗、股市虛假信息、虛假廣告、山寨產品、仿冒知識產權、老鼠倉、上市文件造假、虛假訴訟、逃避債務執行等等不誠信、嚴重失信的問題很多,現象較為普遍。在國家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已經發布失信被執行人信息689萬例,限制628萬人次購買機票,限制229萬人次乘坐高鐵。依法懲治拒不執行裁判行為,司法拘留1.6萬人,追究刑事責任2167人,讓司法裁判真正成為懲治違法失信的利劍。因此,民法總則規定誠實信用原則,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認同。
當然,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也是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則。從私法到公法的擴張誠實信用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也是一項以道德為內核而具有強制力的法律規范。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容也始終處於變動的發展之中,不僅從道德上升為法律,而且從最初僅作為債之履行規則,擴展至私法上一切權利義務履行之規則,從僅僅規制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原則,擴展至調整當事人與整個社會利益的平衡,現在已經延伸到公法領域。我國古代荀子從誠實信用對國家強弱的影響角度,強調了誠實信用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1931年德國帝國法院在一項判決中明確宣稱「誠實信用的原則,對於一切法律界,且包含公法在內,皆得適用之。」公法學者拉邦德也認為,「誠實信用原則,一如其在私法之領域,可以支配公法之領域。苟無誠實與善意,立憲制度似難實行。誠實與善意,為行使一切行政權之准則,同時亦為其界限。」

Ⅱ 民法總則159條什麼意思

您好,
第一百五十九條 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解讀
這是沿用《合同法》的規定。條件本身是一種未來的不確定事件,這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果。如果他人故意促成或阻止條件的成就,那麼就按照反方向擬制,以便排除他人惡意干涉,使當事人得自由實現其意志。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即對附條件的權利人的保護——期待權。雖然條件尚未成就,但條件畢竟具有成就的可能,因此需要對因條件成就將獲得權利者予以保護。[1]這里具體涉及兩類情況:
1.在與行為相對方關系中的保護
(1)附延緩條件下的權利保護
如果行為相對方在條件成就與否未定期間因過錯破壞或侵害取決於條件的權利。但需要注意的是,損害只有在條件成就時才會出現。
(2)附解除條件下的權利保護
就附解除條件的法律行為而言,雖然法律行為已經生效,但鑒於條件成就可能,法律行為效力隨時喪失,原有的法律狀態必須恢復。因此,如果他人由於自己的過錯破壞了「原有法律狀態恢復可能性」使原權利人受損,那麼其負有損害賠償義務,同樣須以該解除條件成就為前提。
2.在與第三人關系中的保護
如果處分人在進行了附延緩條件但有利於相對人的處分後,在條件成就前又進行一次有利於第三人的處分,那麼附條件的權利人在條件成就時同樣可以取得該權利。立法者通過如下手段達到這一目的:對條件成就前一直是權利人的處分權施加有利於附條件權利人的限制。也即處分人在條件成就未定期間所實施的新處分在條件效力限度內不發生效力。但如果第三人對第一次附條件處分並不知情,鑒於對交易安全以及善意的保護,不能再適用上述規定,即應當類推適用善意取得規定。
如果所附條件是解除條件,其法律效果與附延緩條件並無不同。一旦解除條件成就,則第一次處分失效,第三人原則上不能取得權利,除非其對附解除條件之事實並不知情,可類推適用善意取得。
[1] 這里主要是指期待權。但個人認為,當一方惡意組織條件成就時,視為條件成就,也是對附條件權利人保護的一種方式。

Ⅲ 日本民法典的介紹

《日本民法典》是世界上重要的民法典之一。日本於1890年制定了舊民法典;1898年制定新民法典。其基本內容:①總則;②物權;③債權。日本民法典屬於大陸法系,注重結果而忽視判例法和程序法,而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羅馬法,並且是以1800年《法國民法典》和1907年《德國民法典》為主要淵源的基礎上形成的法律。日本民法典對中國也有一定的影響。

Ⅳ 高分求日本民法

大哥你也太有才了,日本民法典完全不具備做成電子書的的條件。
學者研究日本民法,根本也不可能在網上找資料,全都去買書。需求量太低了,根本不會有人花時間傳到網上的。要是寫論文去圖書館借吧,要想長期看,買一本日本民法典吧,不貴,30元左右。

只能說樓上的爺們太強悍了

Ⅳ 民法典150條內容是什麼

第一百五十條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一方或者第三人脅迫行為及效力的規定。
脅迫是指行為人以將來發生的禍害或者實施不法行為,給另一方當事人以心理上的恐嚇或者直接造成損害,迫使對方當事人與其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脅迫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恐嚇為手段的脅迫,另一種是以實施不法行為為手段的脅迫。
脅迫行為的構成要件是:(1)行為人須有實施威脅的事實。在以恐嚇為手段的脅迫行為中,行為人威脅的事實是將來發生的禍害,包括涉及生命、身體、健康、財產、名譽、自由等方面所要受到的嚴重損害。在以實施不法行為為手段的脅迫行為中,使相對人感到恐怖的行為人直接實施的不法行為已經或者正在對相對人產生人身的或者財產的損害。(2)行為人實施脅迫行為須出於故意。脅迫的故意是通過威脅使相對人與其訂立民事法律行為。(3)相對人因受到脅迫而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相對人由於在心理上或者人身上受到威脅,因而不得不與行為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脅迫行為是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對該民事法律行為享有撤銷權,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Ⅵ 民法典第幾條規定學校不能阻止學生高考報考日語

這個不算犯法,本身大部分考生還是要考英語的,高校錄取允許日語為第一外語報考的畢竟是很少一部分,所以如果高中生大規模的學日語不是好事。

Ⅶ 日本民法典的評價

日本移植外國法律的方式,今天看來,有的過於簡單和草率。例如把德國的民事訴訟法幾乎逐條譯過來,在舊民法中也有這樣的情形。但這些都是限於當時的具體情況而不得已的做法。就像本文中說過的,江藤新平急於翻譯法國民法典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對此,不應加以苛責。
在繼受(移植)外國法的過程中,發現外國法與本國原有的國情有不合或沖突的地方發生爭論甚至沖突,也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日本的「法典論爭」是一個典型例子。問題是如何判斷所謂「國情」,對那種國情應持何種態度。在日本制定民法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可說直到今天)維護固有的「淳風美俗」的說法。究竟什麼是淳風美俗,一夫多妻(蓄妾)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否「淳風美俗」,正如中國在清末變法中,女人纏足、男人蓄長辮,三跪九叩首,這些是不是好的風俗習慣,都必須首先澄清。在日本,民法中的家制(包括家督繼承)長期是激烈斗爭的焦點,絕非偶然。日本明治民法的起草人之一穗積陳重認為日本的家制是日本優越於「萬國」的所在, 二次大戰後修改民法時,牧野英一(貴族院議員)堅決反對完全廢除家制。 這些例子給人的教訓都是重要的。
不論那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特點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的。因而在繼受外國法時,辨別自己的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機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國的法律,當然不一定好;強調、甚至借口自己的特點,而拒絕接受先進的外國法律,也是不對的。
要敢於接受,善於研究,不斷修改,這是繼受外國法律很重要的原則。日本可以給我們提供不少經驗教訓。例如在民法中,日本仿照西方規定了收養制度,拋棄了東方原有的一種收養制度,直到1987年,又在民法中增訂了一種「特別收養」,實際上是又恢復了東方式的一種收養。又如在民事訴訟法中,起初照搬了德國的證書訴訟與票據訴訟程序,1926年認為這種程序在日本沒有必要,將之刪除;到1964年,又將之恢復。 如果接受時猶豫不決,接受後發現缺點又不敢修改,是很不好的。……
日本在接受了外國法律後,很注意對之進行研究。在繼受法律之後,日本接著就從事理論研究。不僅繼受法律條文,也要繼受法律條文後面的理論。日本學者(如北川善太郎)把日本法學界在20世紀對德國法學理論的研究稱為「理論繼受」。只有從理論上繼受了外國法,外國法才能在日本紮下根來,日本又可在理論繼受過程中,發現哪些東西適合於日本對日本有利,哪些不是的,這樣又可以修改繼受來的法律,使外國法律「日本化」。 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Ⅷ 日文版日本民法典

日自己無罪!

Ⅸ 民法典第121條的規定

民法典第121條的規定是:
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的人,有權請求受益人償還由此支出的必要費用。

這條規定就是無因管理。

熱點內容
勞動法調休2016 發布:2025-08-15 22:34:15 瀏覽:365
投資協議書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22:34:09 瀏覽:752
薩嘎法院 發布:2025-08-15 22:29:38 瀏覽:595
公司法表決權 發布:2025-08-15 22:20:08 瀏覽:158
借條由誰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22:14:31 瀏覽:225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8-15 22:04:30 瀏覽:747
新鄭律師咨詢 發布:2025-08-15 21:54:22 瀏覽:44
民主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 發布:2025-08-15 21:24:03 瀏覽:742
罵法官咒警察 發布:2025-08-15 21:05:04 瀏覽:450
什麼是交通法規 發布:2025-08-15 20:52:35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