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關系每個人

民法典關系每個人

發布時間: 2021-12-26 09:48:42

① 學習了民法典的相關知識,你認識到法律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有怎樣重要關系

民法其實就是規制我們日常的生活百態,民法典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② 民法典第二條中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分別包括哪些具體關系,並一一舉例說明

一、人身關系:是基於人身利益而發生的關系,包括以人格利益為基礎產生的人格關系,和以身份利益為基礎產生的身份關系。

(1)人格關系,是指因民事主體的人格利益而發生的社會關系,主要是指人的生命、健康、姓名、名稱、肖像、名譽等方面的利益。人格關系在法律上表現為人格權關系,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等關系。它是民事主體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為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權利。

(2)身份關系,是指基於一定的身份而產生的社會關系,包括親屬、監護等關系,這些社會關系表現為民事法律關系則為身份權關系。知識產權中有身份權的內容,比如作者、發明者的署名權、發表權等,這些權利就屬於身份權。另外應注意,婚姻自主權不是妻權、夫權,也不是婚姻權,而是每個公民所享有的結婚自由、離婚自由的權利,所謂的婚姻自由實際上是人身自由的主要內容,故而婚姻自主權不是身份權,而是屬於人格權。
二、財產關系:可分為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財產歸屬關系是指財產所有和支配關系。因具有金錢價值的物質資料和智力成果的歸屬發生的關系,是基本的財產歸屬關系;財產流轉關系是指財產由一方向另一方轉移而發生的關系。財產流轉的基本內容是商品交換關系,其表現形式有商品買賣關系、貨幣借貸關系、貨物運送關系、物品保管關系以及知識產權轉讓關系等。

③ 民法典調整的人格關系有哪些

民法典調整的人格關系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條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

④ 《民法典》的相關知識,你認識到法律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有怎樣重要的關系如何

樓上掉東西砸到人,誰負責?

校園貸、套路貸、高利貸……這些坑誰來管?

房子70年產權到期,續期怎麼辦?

怎麼辦?怎麼辦?到底怎麼辦啊!!!

以前,遇到這些家事、瑣事、身邊事、煩心事,要翻閱不同的法律。

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眼花繚亂,就問你頭大不大?

如今,只用打開一部法典即可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這標志著我國依法保護民事權利將進入全新的「民法典時代」。

它和我們每個人的關系?

大眾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經營等,無一不受到民法調整。

如何破解不敢見義勇為、不敢做好人的困擾?民法典總則編將見義勇為的行為通過法律形式予以鼓勵和保護。

多大的孩子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才能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總則編把年齡敲定:8歲。

遭遇性騷擾怎麼辦?禁止性騷擾被寫入人格權編,彰顯了立法機關以法律撫平社會焦慮的決心……

這本網路全書,人人離不開它。下面這些亮點,先點開看吧!

見義勇為免責

規定: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解讀:

現實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發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擾公眾。民法典明確了侵權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責任,同時也明確了見義勇為者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有助於杜絕「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

小區共有場所收入歸業主

規定:

建設單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業主的共有部分產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後,屬於業主共有。

解讀:

小區電梯廣告、外牆廣告收入歸誰?物權法的規定並不明確,引發了一些矛盾糾紛。民法典明確,利用小區業主共有場所產生的收入屬於業主共有。這將發揮定分止爭的作用,維護業主合法權益。

禁止高利放貸

規定:

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

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沒有利息。

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自然人之間借款的,視為沒有利息。

解讀:

近年來,「校園貸」「套路貸」等頻發,高利貸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民法典草案禁止高利放貸,表明了國家鼓勵人們投資實體經濟,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決因高利放貸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保護個人信息

規定:

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符合下列條件:

(一)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

(三)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

(四)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解讀:

數字化時代,個人信息如何保護?面對人肉搜索、垃圾簡訊、電信詐騙等挑戰,民法典確認和保障與個人信息有關的人格權益,並規定個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規則,讓個人信息使用有法可依,將有效遏制過度搜集個人信息的亂象。

界定夫妻共同債務

規定:

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

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但是,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於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解讀:

離婚時,夫妻雙方的債務該怎麼認定?是共債共簽還是單方舉債共同償還?民法典吸收了現行司法解釋的有效做法,規定夫妻共同債務需要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夫妻一方事後追認等,或者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否則不予認定。

增加遺囑形式

規定:

列印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遺囑人和見證人應當在遺囑每一頁簽名,註明年、月、日。

解讀:

列印遺囑有法律效力嗎?現實中,列印遺囑十分常見,但卻常常引發糾紛。對此,民法典根據實際需要作出回應,對列印遺囑的效力作出界定,明確了列印遺囑必須具備的形式,填補了立法空白,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

守護「頭頂上的安全」

規定:

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解讀:

高空拋物墜物造成人員受傷、財產損失讓不少人心驚膽戰,如何守護「頭頂上的安全」?民法典作出這一規定,意味著高空拋物墜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不能明確責任人,那該樓業主都有可能要被追償責任。這為受害人提供了「兜底」保障,同時為補償人進一步追償提供了法律依據。

法律,國之重器;法典,則是重中之重。

回望歷史,制定一部統一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從1954年首次啟動算起,中國的民法典編纂之路已經走了整整66年。

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反映人民意願、科學嚴謹規范的民法典,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磅礴力量,帶領我們走向更加光明而寬廣的未來。

⑤ 《民法總則與每個人有什麼關系

《民法總則》正式將「公民」修改為「自然人」,將「私權神聖制度」列為第一民法原則,並首次將「公序良俗」寫入法律,確定其為社會評價尺度,規定違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為無效。與此同時,民法總則增加了環保責任,完善了監護制度,強化了民事責任優先原則等。
這部共計206條的《民法總則》,究竟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其法律條文該如何理解和適用?對此,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專訪了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撰領導小組專家成員、我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梁慧星教授。

改「公民」為「自然人」
明確「私權神聖不可侵犯」民法原則
成都商報:我們注意到《民法總則》第二條把「公民」換成了「自然人」,如何理解這個變化?
梁慧星教授:這是民法的科學性的問題,因為民法中的主體就是自然人。「公民」是一種政治上的身份,簡單說,就是有這個國家的國籍的人。有了國籍,就有了公民權,公民權就是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資格。同一個人,在參加政治生活的時候他叫公民,在參加民事生活的時候他叫自然人。
我們制定《民法通則》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立法的觀念還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所以保留了公民的概念。在《民法通則》制定的時候關於叫公民還是叫自然人其實已經有爭論,當時沒有決定,沒有最終解決,就在公民的後面加了個括弧寫上自然人。到了後來《合同法》制定的時候就完全是用自然人的概念了,包括這次修改的《民法總則》,也完全採用自然人這一表達。

⑥ 概括概括民法典與公民的關系

民法典與公民的關系:人身關系、財產關系

一、人身關系:是基於公民自然人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它賦予了公民人身權利。人身權利又具體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主要有生命健康、姓名、榮譽、信用、隱私等權利。法人的人格權包括名稱、名譽、信用等權利。身份權是公民因特定身份而產生的權利,並非人人都有的權利。

二、財產關系:民法典中的財產關系,是指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社會組織之間,自願發生的、受價值規律支配的經濟關系。包括經濟關系的建立、變更、與消滅。主要表現為財產的支配、佔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它分為靜態財產關系和動態財產關系。靜態財產關系也稱為財產流轉關系,比如夫妻財產、贈與、買賣、租賃等。動態財產關系也稱財產支配關系,主要包括物權關系、知識產權關系、股權關系、遺產繼承等。

(6)民法典關系每個人擴展閱讀:

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⑦ 學習了民法典的相關知識,你認識到法律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有怎樣重要的關系如

學習了《民法典》中婚姻、物權、財產、民事、經濟等相關知識,更加知法懂法守法,可以正確的處理生活中的 民事糾紛,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⑧ 民法典與每個人的一生都關系密切你是怎樣理解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

民法典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可以看出,民法典是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

熱點內容
勞動法調休2016 發布:2025-08-15 22:34:15 瀏覽:365
投資協議書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22:34:09 瀏覽:752
薩嘎法院 發布:2025-08-15 22:29:38 瀏覽:595
公司法表決權 發布:2025-08-15 22:20:08 瀏覽:158
借條由誰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22:14:31 瀏覽:225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8-15 22:04:30 瀏覽:747
新鄭律師咨詢 發布:2025-08-15 21:54:22 瀏覽:44
民主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 發布:2025-08-15 21:24:03 瀏覽:742
罵法官咒警察 發布:2025-08-15 21:05:04 瀏覽:450
什麼是交通法規 發布:2025-08-15 20:52:35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