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司法廳
⑴ 蘇州的律師們,您們知道嗎,蘇州誠達律師事務所黃震,一開口就向委託人要多少多少錢,收了錢他說會把事情
請樓主提供郵箱或者號碼,一起交流。
⑵ 大宋的「提刑官」會是啥官職職責是不是查案
人們提到“提刑官”這一名詞,首先想到的就是電視劇《大宋提刑官》。《大宋提刑官》塑造了中國法醫學鼻祖宋慈精於刑獄、不畏強權、洗冤禁暴的人物形象,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在電視劇中,作為提刑官,宋慈的職責主要是審查刑事案件、彈劾貪官污吏。但是在歷史上,宋朝的提刑官職責遠遠不止於此。
通過上面的介紹分析,我們可以開玩笑的說,宋慈其實比杜甫還忙。
最後,我們認為提刑司的設立和職能的變化都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現狀密不可分的,我們只有深入探求其中的原因,才能更好的了解歷史。
⑶ 周亞夫為何死得如此悲劇
周亞夫悲劇的原因:
1,得罪了竇太後母子。周亞夫用兵,本是為大漢朝江山永固,不想暫時觸動了劉武的利益,劉武反復造謠,讓竇太後對周亞夫很反感。並且周亞夫是功臣之後,手握重權,讓竇太後不得不防。
2,得罪了漢景帝。漢景帝是個刻薄心狠的人,當年曾狠心殺了晁錯,加上周亞夫做事不懂得順著皇帝的心思做事,一個奉勸皇帝不要廢長立幼,就讓皇帝下不了台,還有一個竇太後冊封王皇後的兄弟做侯爵,周亞夫居然不懂得見機而動,以至於得罪了當時最重要的掌權者。
3,對皇子有威脅。漢景帝的身體不太好,周亞夫是個很有本事的人,尤其是擅長軍事,漢景帝不希望今後周亞夫對自己的兒子有所威脅,因此才對周亞夫暗露殺機。
(3)黃震司法廳擴展閱讀
周亞夫在軍事上有三大貢獻。
一是改變了以車騎為主的戰術,提出,短兵、利刃、鮮護的方略,使之更利於迎戰匈奴騎兵。
二是聲東擊西,布疑兵於山西、河北,主力卻出寧夏、甘肅,使匈奴首尾不能相顧,一戰將其擊潰。為後來漢武帝徹底掃除侵邊的匈奴,奠定了基礎。
三是以少勝多平定七王之亂。當時七國之軍有五十萬,漢朝廷僅有軍十萬,周亞夫力排眾議,派三千奇兵襲敵糧道,盡奪其糧草。七國不戰自敗,聯軍回封地的能力也沒有了。七國之亂遂平。
⑷ 蘇州誠達律師事務所黃震,有多少人知道他嗎他適合做律師嗎他的當事人都知道他和法官關系通的,他幾乎
可以投訴之。
⑸ 無恥低劣的小人黃震,司法掮客,以撈錢為目的,收買法官,到處招搖能搞定法官,輸能變贏,無理也能翻成有
有什麼可以幫您的
⑹ 蘇州誠達律師事務所的,無恥卑鄙的小人黃震,以撈取錢財為目的,充當掮客,收買法官,篡改供詞,招搖輸能
篡改供詞?民事訴訟么,還是刑事案子。如果律師有違法違紀違反委託代理合同的行為,你可以去律協、司法局投訴。我建議你與律師好好溝通,相信律師和律師事務所能結合案件辦理的情況進行說明,也許是場誤會。
⑺ 福建師范大學的歷史沿革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1908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預科成立,選舉程呂底亞女士(Miss Lydia Trimble)為校長。學院預科先租賃倉前山倪厝弄的一處房子為宿舍。
1911年12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在倉前山新校址奠基。
1917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開始創辦四年制本科專業,首先辦教育系、1921年第一屆本科生畢業。
1921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決定向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申請學士學位的授予權。
1922年9月28日,得到紐約州立大學董事會的臨時承認證書。
1931年10月9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向中央教育部申請立案。為此,除了學院的課程設置按教育部規定進行了調整外,學院的教育經費也必須按教育部的規定達到了一定的定額。
1933年6月,教育部准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臨時立案,承認了中文、外語、教育、家政、數理、化學、生物等7個系。
1934年6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獲教育部批准永久立案。同年9月21日又得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董事會正式承認具有文學士與理學士兩個學位的授予權。
1935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加入美國基督教13所大學聯合託事部。
1938年6月21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內遷南平。
1941年,神州淪陷後,日寇入侵閩北、古田大湖阻擊戰是保衛閩北的關鍵戰役。高山峻嶺之間,糧食難以供應。南平駐軍決定趕制20萬塊光餅,穿紮成串,限期送往大湖。華南學院全體師生日夜奮戰,投入緊張的支前工作,並在每袋干糧里附一紙鼓舞士氣的短箋。大湖之役勝利了。學院師生的愛國行動得到軍民們的高度贊揚。
1941年,福州校舍彭氏樓失火,圖書館、實驗室和教室都付之一炬。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彭氏樓重建尚未竣工,延至1946年1月至3月分三批完成學院遷回福州的任務。1947年3月13日,波士頓大學校長親自給王世靜頒發了人文科學榮譽博士的學位。
1951年4月,院系調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與福建協和大學合並成立福州大學。 福建協和大學 清宣統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Dr.John Goucher)來福州,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幾經醞釀、籌備,於民國四年(1915)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推選庄才偉(Ain C.Jones)為首任校長,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民國五年(1916)二月,該校於福州倉前山租舊俄商茶行正式開課,將福州的英華、格致、三一及閩南的英華、尋源五書院的高年級學生為一年級學生,總數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師專任者5人,兼任者4人。
民國六年(1917),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協大是一所合格大學,並且參照美國大學畢業生的管理辦法,承認其畢業生同樣可取得學士學位。翌年,美國羅氏基金董事會鑒於協大辦學漸具規模,乃逐年指定一筆巨款,撥作添聘教授和購置設備之用。
民國八年(1919)一月,羅氏基金社撥助該校科學館的建築設備及常年維持費,並設科學講座六名。庄校長之兄嫂亦捐建文學院一座,及逐年圖書購置經費。
民國十一年(1922),學校擇定福州魁岐鄉為校址,於鼓山之麓,閩江之濱,建築新校舍。
民國十四年(1925),文學院、科學館及大小30座校舍先後落成,為紀念庄校長即以科學館命名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
民國十六年(1927),校董事會改組、高校長辭職回美,校務收回國人自辦,由校友林景潤繼任校長,並遵照國民政府頒布的私立大學規程報請立案。
民國十七年(1928),得何氏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的津助,擴充文學院各學系。
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教育部因協大隻有文、理兩科,不符合大學至少要有3個學院的規定,遂准以私立福建協和學立案。民國二十三年(1934)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姓。
民國二十五年(1936),得福建省政府補助,添設農學與農業經濟兩個學系,開辦農業試驗場。
民國二十六(1937),並在邵武設立閩北農林試驗場,作為發展農科學系的准備。
抗戰開始,協大就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遷到閩北山城邵武。
民國二十九年春(1940),教育部令農學系擴充為農藝學系及園藝學系,加上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農科。同時將文史系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數理系改為物理系。
民國三十一年(1942)四月,教育部批准將私立福建協和學院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文、理、農三科改稱文、理、農三學院。並頒發新校印。於同年10月16日啟用。學校辦學宗旨,據董事會章程(1929年2月經教育部立案)規定,是以博愛、犧牲、服務精神,研究高深學術,養成高尚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求為宗旨。因而博愛、犧牲、服務亦定為協大校訓。
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淪陷,魁岐鄉校舍遭日軍洗劫,留在校內的儀器、設備,無一倖存,連門窗地板也被拆毀,樹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學院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被縱火焚燒,屋頂及非水泥部分全毀,膳廳、游藝廳及職員住宅,亦壁穿梯折,僅存外殼,總計校舍被毀損失達30餘萬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館的損失最為慘重,館中所存古物3600餘件,包括夏、商、周以來的磁器、銅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費數十年心血,耗巨資匯集的,均盪然無存。
民國三十四年(1945)五月,日軍撤離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戰勝利了,協大於十一月籌備復員,遷回福州。
民國三十五年(1946)夏,文學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後修建完成,並添建臨時校舍如大禮堂、農學院辦公廳及教職員住宅等計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復課。經過數月艱巨的工程重整之後,高山蒼蒼,流水泱泱,始重聞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潤校長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陳錫恩代校長及教師多人由美抵校。
1947年5月16日,協和大學學生自治會在中國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發動全校絕大部分學生計600餘人,沖破國民黨的威脅與重重阻撓,組織福州市有史以來人數最多、聲勢浩大的三反(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散發《告福州市民書》。隊伍沿著市區台江、小橋、洋頭口,穿過南門兜,一路直達鼓樓的國民黨省政府,向當局遞交《請願書》。
1951年1月,中央教育部決定接辦協和大學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將兩校合並成立福州大學。兩校合並暨福州大學成立典禮,於1951年4月12日在福州魁岐原協大舉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學領導機構為校務委員會,由許彧青任主任,嚴叔夏、王世靜任副主任。 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 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下文簡稱福建師專)為福建師范大學主要前身之一。該校於1941年6月1日,在抗戰烽火中誕生在福建戰時省會永安。
1940年,夏省政府未經教育部同意,從權設置了省立中等學校師資養成所(二年制),以應急需。鑒於該所受種種條件限制,對解救本省中等師荒未能大有作為,省政府和教育廳不久又派專人向教育部力陳創辦福建師專的迫切需要,才得到同意。
1941年4月,著手籌辦,6月1日獲電准成立,唐守謙被任命為校長,8月1日即正式開學。福建師專在學校的性質與任務上,同1907年成立的福建優級師范學堂一脈相承,在福建高等師范教育史上,起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1942年5月,乘春深水滿時節,順流而下遷校南平沙溪之濱的水南後谷。
1946年1月,校址由南平喬遷福建師范教育的發源地-福州烏石山。
1949年3月,發動了反飢餓、反迫害、反徵兵、反征糧聲勢浩大的遊行。
1949年8月,師專師生迎來了福州的解放。9月省軍管會接管了學校,仍稱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院。
1950年9月,該校即擴建為福建師范學院。 國立海疆學校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政府決定在與台灣島一水之隔的福建省創辦一所高等院校,為即將回到中國的台灣培養教師和行政人員。
1944年5月,國民政府開始在福建籌建大專學制的國立海疆學校,先設師范和行政兩科。8月,選擇仙游縣私立金石中學舊址作為臨時校舍。1945年1月,開始招生。生源主要來自福建仙游、永春、晉江、漳州及廣東揭陽等地。2月,海疆學校正式開學。
1945年7月,學校奉准遷址南安縣九都鎮。南安九都時期的海疆學校,師資陣容較大,聘任了有許多知名教授。
1946年6月,國立海疆學校又遷往晉江。
1947年1月,首屆二年制學生畢業,畢業生大多服務於台灣等地。
海疆學校自創辦之初,就以「造就專門人才、輔助海疆建設、發展海外事業」為立校之宗旨。前後實際辦學僅僅6年,在全體教職工、校友及海內外各界人士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載入了福建高等教育的史冊。
1950年,海疆學校停辦,師范科部分教師和學生並入福建省立師范學院。
1952年6月,福建省立師范學院並入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並成立的福州大學。 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 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的前身為私立福建法政學堂,這是福建近代史上一所培養法政專門人才為主的高校,也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私立法政專門學校之一。
1911年,私立福建法政學堂正式成立。校址位於福州烏石山西北一帶。
1912年,改稱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經民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1914年7月,又經司法部認可。
1925年7月,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改稱福建大學。1927年,又恢復稱為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
192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明令廢止專門學校,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再次改辦私立福建學院。
1932年2月,福建學院正式獲准立案。
1936年8月,依據福建省政府實施整理本省教育方案,調整各大學相同科系,福建學院專辦法科,農科歸並私立福建協和大學。
抗戰全面爆發後,學院初遷閩清十六都白雲渡。1941年4月,再遷浦城大同鄉。1942年6月,三遷返回閩清。
抗戰勝利後,私立福建學院及其附屬中學回遷福州烏石山原址辦學。
1951年夏季,私立福建學院奉令辦理結束,商科四系歸並當時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並成立的福州大學,組成福州大學財經學院。
1952年9月13日,福州大學財經學院歸並廈門大學。 福建省研究院 1939年4月,福建省研究所成立,附設在廈門大學抗戰期間的遷校地長汀校內辦公,匯聚了一批很有學術建樹的專門人才。
1940年11月,福建省政府令福建省研究所改名為福建省研究院。
1945年,抗戰勝利後福建省研究院遷址福州。
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央研究院在各省均不設立分支機構,福建省研究院可謂獨樹一幟。在福建省研究院創立和發展的僅十年歷史中,前半段處於抗戰烽火之中,後半段處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統治之下。
在福建省研究院工作過的有薩本棟、王亞南、汪德耀、傅鷹、林鎔、鄭作新、黃震、朱洗、唐仲璋、何景、章振干、傅家麟等著名科學家和學者,以及共產黨員楊潮烈士等。
1950年初,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歸屬廈門大學。
1951年,福建省研究院教育心理研究室獨立改為新教育研究所,動植物研究所和工業研究所合並為自然科學研究所,歸屬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並成立的福州大學。
1952年,自然科學研究所撤銷,所屬大部分人員轉入福州大學生物系與化學系。 1951年4月,私立福建協和大學(1915-1951年)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1908-1951年)合並成立福州大學。至1952年6月,福州大學先後並入福建省立師范學院(1941-1952年)、福建省研究院(1939-1951年)、私立福建學院(1911年-1951年)等單位。經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後,1953年9月,福州大學改稱福建師范學院。
1969年,因「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停辦,1972年5月復校,更名為福建師范大學,並沿用至今。
2003年,福建司法學校(1983-2003年)並入該校。
2003年11月,福建師范大學確立為首批八所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2007年11月,福建師范大學迎來百年華誕。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省長黃小晶、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等出席慶祝大會。
2012年11月,教育部與福建省政府在福州簽署共建福建師范大學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和福建省委常委、時任副省長陳樺代表雙方簽署協議。福建師范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共建大學行列。
2012年12月,福建師范大學成立董事會,福建省政府省長蘇樹林任董事會主席。
2014年1月,福建師范大學確立為福建省重點建設三所高水平大學之一。
2014年10月15日,教育部、財政部公布2014年度「2011協同創新中心」認定結果,由廈門大學牽頭,復旦大學、福建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等核心單位參與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正式入選國家「2011計劃」,福建師范大學成為國家「2011計劃」核心參與高校。
備註:以上歷史圖片資料來源:福建師范大學校慶105周年紀念官網。
⑻ 誠達律師事務所黃震,聲稱自己沒有打不贏的官司,他曾經的當事人都說他和法官關系通的,他幾乎就是法官,
這樣的律師你也相信?真正的律師只忠實於事實和法律,不能胡亂給客戶打包票。
⑼ 誰知道周亞夫為何死得如此悲劇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這是韓信臨刑說的。這些功臣都差不多這樣的結局! 百家講壇首席講師、河南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王立群在講到周亞夫為什麼那麼有才華,卻落了一個可悲的下場。王立群其中有一句很精彩的語錄,世上有五種人:謀事-幹事業、謀人-當官、謀錢-商人,既謀事又謀人-很厲害了,全謀-更加不得了。周亞夫僅僅是在軍事上一個非常出色的將才,謀事非常有能力,是一個做事業的人。他不會琢磨人,只會琢磨事,一旦隨著他的官位升遷,早晚都會因為性格的缺陷出事。 周亞夫治兵細柳營彪炳千古。漢文帝時,匈奴起兵六萬,侵犯上郡和雲中,燒殺搶掠。漢文帝急派三位將軍去抵抗,另外又派三位將軍駐扎在長安附近。其中周亞夫就駐扎在細柳。有一次,漢文帝去慰勞軍隊,在灞上和棘門時,將士們隆重迎送,當他到細柳時,軍營沒有迎送禮儀。周亞夫是珍上正正直直的人,不拍馬屁,公私分明,不像那些只會討好上級,以升自己職位的那些小人。國家苦是有像周亞夫此人的人,那麼國家就一定能夠強大,更加地繁榮昌盛、興旺。 周亞夫因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功勛,於漢景帝七年(前150年)被升任為丞相。由於周亞夫為人耿直,堅持正道,故而得罪了漢景帝、王皇後等人,主要有以下幾件事:
其一,周亞夫反對漢景帝廢太子劉榮。劉榮是漢景帝的長子,在漢景帝四年被立為太子。但劉榮的生母卻仍是一個普通妃子,並沒有被立為皇後。漢景帝原來的皇後姓薄,是漢景帝祖母薄太後的親屬,漢景帝不喜歡,故而等薄太後一死,漢景帝立刻就將薄皇後廢掉了,新皇後則一直未立。劉榮的母親姓栗,為人妒忌,特別是因為不答應長公主劉嫖為其女阿嬌向太子劉榮的求婚,使得長公主劉嫖與劉徹之母王夫人聯合了起來。她們共同在漢景帝面前極盡挑撥誣陷之能事,最後使漢景帝大怒,他廢掉了栗妃,廢掉了太子劉榮,而改立王夫人為皇後,改立王夫人所生的劉徹為太子。這件陰謀活動的過程,我們已在《漢宮多少驚心事》中詳細地講過,這里不再細說。
廢太子雖說是皇帝的家事,但也是牽動舉國上下的重大國事,所以剛剛被提為丞相的周亞夫對此堅決反對,與周亞夫一同勸阻此事的還有竇太後的侄子魏其侯竇嬰等等。漢景帝此時對栗妃與太子劉榮的厭惡之情已經根深蒂固,他不僅不可能回心轉意,而且還對周亞夫、竇嬰這些反復勸阻、反復提意見的人,也都從厭惡而逐漸轉成了憎恨。
周亞夫等不僅招來漢景帝之恨,而且招來了王皇後、皇太子(未來的漢武帝),以及景帝之姐大長公主之恨,性質與後果都是嚴重的。
其二,周亞夫反對漢景帝封王皇後的兄長王信為侯。這件事是由竇太後建議的,因為竇太後的兄弟沒能在竇太後當皇後時及早封侯,等到竇皇後當了太後再想封其兄弟為侯時就已經來不及了,其兄遺憾地死去了。故而她為兒媳王皇後之兄王信提出此事,目的是為了改善她與兒媳之間的緊張關系。結果又遭到了丞相周亞夫的反對。周亞夫說:「想當年高皇帝曾做出規定,不是皇帝劉姓子孫,一律不得封王;沒有在戰場立有戰功的,一律不得封侯。誰要是不按規定封了王或是封了侯,那就全國上下都起來討伐他。今天王信,他雖然是皇後的兄長,但他沒有在戰場立過功,封他為侯,不符合當年高皇帝的規定。」
彩繪指揮俑西漢景帝一聽,沉默不語,王信自然也就沒能封侯。這件事對於漢景帝自然是無所謂,對於竇太後也沒有實際的利害,但對王皇後就不是小問題了。這里一方面涉及到其兄長王信的巨大實際利益,同時涉及到王皇後本人的面子與尊嚴,所以她對周亞夫懷恨在心。周亞夫的危險,又嚴重了十分。
其三,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幫著漢景帝貫徹「一石擊二鳥」的方針,使梁國蒙受的損失很大,因此梁王劉武每次上朝,都在母親竇太後和兄長景帝的面前數說周亞夫的壞話。竇太後是從一開始就站在小兒子梁孝王的立場痛恨周亞夫。漢景帝開始時是指使周亞夫這么做的,後來事過境遷,好了傷疤忘了疼,漸漸地也和他的母親、弟弟對周亞夫一道厭惡痛恨起來。
其四,當時有五個匈奴貴族叛變匈奴,投降漢朝。漢景帝很高興,想封他們為侯爵,以鼓勵其他人也來投降,但周亞夫堅持不同意。周亞夫說:「如果把這些背叛本國、前來投降我們的分子封為侯爵,那以後我們將如何教育我們的子民,將如何處置那些背叛我們的國家而叛逃到匈奴去的人呢?」景帝聽了很生氣,說「你簡直是榆木腦袋,沒有一點靈活性」,當面就把周亞夫的話頂了回去,硬是給那叛逃過來的五個匈奴人封了侯。
從以上種種情況分析,周亞夫當時在朝中所處的地位已經相當孤立、相當危險了,但性情直爽、一心為公的周亞夫竟然還沒有任何覺察。也正是在周亞夫已經招致漢景帝如此憎恨,而周亞夫的功勛、威望又如此之高的情況下,當年他那種「軍中只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的話,就被漢景帝又恨又怕,成為周亞夫必死無疑的原因了。
漢景帝要殺周亞夫,但周亞夫沒有任何罪過,於是漢景帝就故意找碴兒:有一天,漢景帝邀請周亞夫到宮中參加宴會,席面上擺著大塊的肉,但沒有刀子,也沒有筷子。於是周亞夫就對服務人員說,讓他們把筷子拿來。漢景帝一聽大怒,他說:「我們對你如此尊敬,你還覺得不滿意嗎?」周亞夫見此情景,他就不再說話,恭敬地退出了宴會廳。漢景帝的目光緊緊跟隨著周亞夫離去的身影,恨恨地說:「這樣一個桀驁不馴的傢伙,沒法留著他侍候日後的小皇帝!」
周亞夫的兒子為他父親偷著向「工官尚方」買了五百套殉葬用的鎧甲盾牌之類東西。買殉葬品無所謂,但「工官尚方」是專門給帝王製造器物的部門,買這種部門製作的器物用於臣民就有了一個「越份」的問題。於是周亞夫就以這個罪名被下獄了。當時的廷尉,也就是「九卿」之一的最高司法官審問周亞夫說:「你買這些鎧甲盾牌之類的東西,不是存心准備造反嗎?」周亞夫說:「我買這些東西是用於死後當殉葬品的,這些木製、陶制的東西可以用來造反嗎?」廷尉說:「你即使不想在陽間造反,也是想到陰間去造反!」
當時的這個廷尉名叫王恬開,他秉承著漢景帝的意旨行事,居然就用「你不是想造反地上,就是要造反地下」這種開玩笑一般的語言,給一位高居丞相之職的元勛定成了「謀反」的死罪。於是周亞夫憤怒地絕食五天,吐血而死。
宋代黃震評論周亞夫的悲劇結局說:「亞夫尤重厚守正,平吳楚有大功,其爭廢太子、爭侯王信、爭侯降匈奴徐盧等五人,又皆宰相職也,反以怏怏疑之,卒置死地。景帝尤少恩哉!」(《黃氏日鈔》)
明代查慎行說:「至於亞夫用兵處,極力摹寫,節制之師,歷歷有如目擊。亞夫之坐『謀反』,因子買葬器,獄吏執『欲反地下』四字,游戲定爰書(判決書),此何異岳武穆(飛)『莫須有』三字耶?景帝之刻薄寡恩,隱然言外。史筆至此,出神入化矣。」(《史記評林》引)
司馬遷在《絳侯世家》的《太史公曰》中曾批評周亞夫「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意思是滿足於自己的能力與軍功,不知道該念點書,懂得點歷史教訓;對人不謙虛,還愛堅持個死理。我覺得這段話是批評的成分少,而同情、惋惜的成分居多。如果周亞夫能從張良那裡學上一星半點,是不是情況會好一些了呢?可惜周亞夫不是張良,周亞夫的悲劇結局,是由他的性格決定了的。
在劉邦的開國功臣中,有一批是被劉邦、呂後殺了;有一批則是在劉邦、呂後面前盡量表現出一種圓滑避事、明哲保身的態度,惟有周勃、周亞夫父子是那種既有大功,又比較正直的人,結果都死得相當委屈。司馬遷在寫周勃、周亞夫這篇「世家」時,顯然比寫蕭何、曹參、張良、陳平等人的「世家」寄寓了更多的同情。
近代李景星說:「絳侯兩世有大功於漢,俱以下吏收場,此太史公最傷心處,故用全力寫之。」
《史記》寫周亞夫還有一點神秘色彩的尾巴,司馬遷說周亞夫早年還是個普通人的時候,有人給他相面,說他:「你三年以後被封侯,封侯以後的第八年你要出將入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柄,在滿朝文武中至高無上,但再過九年你將被餓死。」結果周亞夫真的就因其長兄犯罪而自己被朝廷指定做了周勃的嫡系繼承人;接著又因平定吳楚之亂有功,位任丞相,權傾朝野;最後又被下獄,憤怒地絕食而死,與相面者所預言完全相符。司馬遷寫這種帶有宿命色彩的故事,目的就是藉此抒發一種人世的感慨與悲哀,是對現實政治、對最高統治者表示憤怒的一種特殊寫法。 很多政治上的悲劇皆源於此,人生也就是這樣,專心致志做事情的人,忠心報國、兢兢業業的人到最後都被小人所害,這也是中國專制下用人的悲哀,五千年的歷史是一部正帝王史,也是一部血淚史,國事家事都是帝王家之事。更需要世人警惕之,謹慎之,熟悉之,運用之,在謀事之業余時間多琢磨一下領導,多去領悟一下君臣之道,以及領導周邊的人物,對事業是有很大的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