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
① 1、我國民法調整對象的是( )
我國民法調整對象的是:(A、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系;B、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回)。
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可以答概括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當事人主體平等,人身關系中那些領導與被領導、支配與被支配、平等與不平等的關系,不屬於民法調整范圍。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擴展閱讀:
由於這種人身關系反映著存在於特定人格或身份上的利益,因而與人身不可分離,具有專屬性。財產關系的主體可以依法或依約定變更、繼承,但是除法律規定外,人身關系卻不可與特定主體相分離而變更、繼承。
有人認為知識產權中也有身份權的內容,如作者的署名權、發表權等。身份權中的身份,是一種長期的相對穩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狀態,如父子關系、監護身份等。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權,從種類上看,應當屬於人格權的范疇。
② 民法典調整規范自然人法人的民事主體之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調整規范自然人法人的民事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人 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主要含義如下:
1、法律的調整對象就是特定法律所調整的特定社會法律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調整對象就是民事法律關系,包括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
2、我國民事法律關系的主 體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3、三種民事主體的地位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調整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不調整 非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調整的民事法律關系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調整的對象就是民事法律關系, 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
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民法的范圍要比民法典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的是什麼關系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④ 我國民法調整()
(一)抄提示的答案是錯誤的。
你的選擇是正確的。
因為根據《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顯然,AB是毋庸置疑的。D屬於人身關系,民法通則中有忖門的章節規定婚姻家庭關系。顯然也是。
(二)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而發生的損害賠償關系 應是屬於行政法調整的范疇。
很顯然,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與行政相對人不可能是平等地位的,根本不可能適用民法。
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因此,你的選擇是正確的。而所謂提示答案是錯誤的。
⑤ 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的民法調整對象定義有什麼不足
我國《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草案》第2條的規定與此大體一致,只不過是《草案》第二條將《通則》中的「公民」換成了「自然人」。
我國學者在《通則》起草中,對於民法的調整對象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通則》第2條的規定,採取了所謂「平等主體關系說」。對此條的意義,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民法調整對象課題具有維護民法的特殊價值,「平等主體關系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一方面,通過強調「平等主體」肯定了公民、法人為私的利益的主體身份的存在,也適應了當時恢復私人空間以及推進市場經濟平等自治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回擊了當時盛行的計劃經濟色彩很濃的經濟法理論。通過對平等主體關系的定位,維護了民法的存在范圍,防止民法經濟法化或公法化傾向。從學術貢獻上看,「平等主體關系說」也為我國當時私法的觀念和私法制度的培育奠定了基礎。(p.19)
但具有如此重要意義的一條法律規定卻存在最基本的語法錯誤。
本句前一部分已經表明了民法所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後面卻又再強調「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顯得前後重復。更為重要的是,以「平等主體」作為後者的定語來修飾,並不符合語法規范。看下面兩個句子:(1)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工人、農民、學生、士兵的政權。(2)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動物的老虎、獅子、狼、蟒蛇。
句(1)中「群眾」與「工人、貧農、學生、士兵」同義,二者不能相互修飾。而「革命的」則可修飾二者中的任何一個。如此,句(1)可修改為:「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政權」或「這個政權是革命的工人、農民、學生、士兵的政權」。如果想要傳達「群眾」和「工人、貧農、學生、士兵」這兩個信息,完全可以在「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政權」之後,再加上一句「革命群眾包括工人、農民、學生、士兵」。句(2)中,「動物」與「老虎、獅子、狼、蟒蛇」等同義,二者也不能相互修飾。但「兇猛的」則可修飾二者之任何一個。如此,句(2)便可修改為:「這個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的動物」或「這個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的老虎、獅子、狼、蟒蛇。」
同樣,《民法通則》第2條中,「主體」與「公民、法人」為同義語,「平等」為形容詞,可作修飾語,它可以修飾「主體」,也可以修飾「公民、法人」,唯「主體」與「公民、法人」不可相互修飾,哪怕在「主體」前面加上一個「平等」。
所以僅從語法角度分析起來,《通則》第2條可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前款所稱平等主體包括公民、法人。」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很可惜的是,在此後的立法活動與大量的民法教材中,這樣的語病仍在延續著。
1999年3月15日頒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若按上述分析,本條可改為:「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前款所稱平等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或「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於2002年12月23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提請審議的《民法草案》第2條中,也完全重復了這個錯誤。《民法草案》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之間、法人之間、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此條規定與《民法通則》相比,將「公民」改作「自然人」,顯然是一個進步,但措辭的不妥是原模原樣的。
反觀當日全國人大法工委主任顧昂然《關於<民法草案>的說明》,則會發現,他在提到民法的調整對象時所用的措辭與《民法草案》是有所不同的。在《說明》中,顧昂然說:「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准則。」這里,他沒有重復《通則》第2條與《草案》第2條的措辭錯誤。
當然,也有學者已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如在以梁慧星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的中國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所編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3條,便對此種措辭錯誤作出了修正。此條規定:本法調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p.1)
這樣,先不論《民法通則》與《草案》第二條的實質內容是否有必要規定與規定的是否合理,單從語法角度上考察,該條的修正是必要的,同時,相關著作的用語也有修正的必要。
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什麼之間的人生關系和財產關
民法是規定 並調整公民間,法人間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⑦ 民法典將從21年1月起施行,在哪幾個方面做了相關調整
一:民法典施行民法典從2021年1月1日施行,從10個方面做了調整,比如禁止高利放貸,見義勇為免責,設置離婚冷靜期等等。
經過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從2021年1月1日開始施行,而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合同法,民法總則等等同時作廢,不再保留,《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作為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是中國“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也是中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由民法總則和各分編的合體,它為社會治理賦能,為人權保護加成,為家庭和睦聚力,這是民法典的亮點之處,還新增了與疫情防控有關的三個規定,進一步完善我國法律體系。
⑧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民法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是指平等主體間基於人格或身份而發生的,與人身不可分離,不具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以財產歸屬和財產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
資料拓展:
中國民法學界在討論中提出的四種觀點:
(1)認為民法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財產關系包括財產所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
(2)認為民法調整以商品經濟關系為核心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商品經濟關系決定了民法調整對象的平等性質;
(3)認為民法應調整受價值規律自發作用的經濟關系以及一定的人身關系,具有計劃組織因素的經濟關系由經濟法調整;
(4)贊同前蘇聯現代經濟法觀點,主張仿效1964年原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和1975年原民主德國民法典,使民法成為公民權益保護法。
1986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採用了前二種觀點,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但在中國法學界,對民法調整對象問題仍未取得一致意見。
⑨ 民法典是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當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什麼規定執
民法典是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當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他法律版的規定來執行。
根據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條 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⑩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即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與法人之間,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上述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的基本內容是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財產歸屬關系是民事主體因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財產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財產流轉關系是指民事主體為獲取利益而相互交換財產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財產歸屬關系與財產流轉關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財產歸屬關系是財產流轉關系的前提,財產流轉關系又常常是財產歸屬關系的發生根據。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的內容,是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人格關系,是指民事主體為實現人格利益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民法調整機制實際上以私法自治為原則,規定任意性條款作為補充,規定強制性條款為例外。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事人具有法律效果的意思受到民法保護。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即通過意思或者法律規定賦予當事人創設權利義務。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當事人社會關系的攫取,民法不一定調整其全部的社會關系,僅僅調整具有民法意義上的社會關系,比如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