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證明科學
㈠ 物證具有科學性嗎
物證是指以其存在的形狀、質拭、規格、特徵等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
物證是通過其外部特徵和自身所體現的屬性來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它不受人們主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如在訴訟中,常見的物證有:爭議的標的物(房屋、物品等),侵權所損害的物體(加工的物品、衣物等),遺留的痕跡(印記、指紋)等。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意見、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審判人員應當聽取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
物證是指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物品痕跡。其特點是以物品的外部特徵、物質屬性以及它所處的位置,來反映一定的案件事實。物證包括以下八類:
1.書證。即以文字、符號、圖案等所記載的內容表達的與案件事實有關的人的思維或者行為的書面材料。
2.物證。即以物品、痕跡等客觀物質實體的外形、性狀、質地、規格等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
3.視聽資料。即以錄音、錄像、掃描等技術手段,將聲音、圖像及數據等轉化為各種記錄載體上的物理信號,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
4.證人證言。即直接或者間接了解案件情況的證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陳述。
5.當事人陳述。即本案當事人在訴訟中就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陳述和承認。
6.鑒定結論。即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鑒定人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就與案件有關的專門問題所作的技術性結論。
7.勘驗筆錄、現場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或者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或者物品進行勘察、檢驗、測量、繪圖、拍照等所作的記錄。
8.視聽資料、電子數據。指以錄音磁帶、錄像帶、電影膠片或電子計算機相關設備存儲的作為證明案件事實的音響、活動影像和圖形。
㈡ 法律上的證明指的是什麼
看是誰出的證明,證人的證明是證人證言,原被告的證明是當事人的自認。證明一般屬於書證。
㈢ 什麼是司法鑒定
鑒定,顧名思義就是鑒別、確定。在社會生活中,出於不同目的需要鑒定的事項很多,范圍很廣,涉及社會的各行各業,如古玩字畫真偽的鑒定、商品質量鑒定等。根據《決定》的規定,所謂「司法鑒定」,區別於一般的鑒定,強調是在訴訟過程中,為訴訟活動提供鑒定服務;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性知識對訴訟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鑒別和判斷並提供負責任的鑒定意見。司法鑒定不僅僅是科學活動,還因其服務於訴訟活動而有超出一般技術活動的法律要求。首先,司法鑒定的各個環節,包括委託、申請、檢驗鑒別、出具鑒定意見,以及出庭質證等都必須有嚴格的法律依據和管理規范;其次,司法鑒定的實施主體是「法定鑒定部門」、「法定鑒定人」,是獨立的訴訟參與人,有依法出庭、接受法庭詢問和作證的法律義務。鑒定結論(意見)在訴訟活動作為司法證明手段,是法定證據的一種,而且因其本身的科技內涵,對其他證據可以起到補充和強化的作用,因而在訴訟活動中備受司法機關和當事人的重視。如,公民甲將公民乙打傷,公安機關為確定案件性質而需要對乙身體受到傷害情況進行司法鑒定,如為輕傷以上,甲就構成犯罪,需要偵查、移送起訴,這是法醫臨床鑒定。如在案件審理中,甲的家人稱其有精神病,不應承擔刑事責任,就要由法院決定是否委託鑒定機構對其有無精神病,是否在精神病狀態下作案作出鑒定,這是法醫精神病鑒定。 公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諸如錢幣真偽由銀行作出的鑒定,因其並未進入訴訟領域,就不是司法鑒定。另外,仲裁、人民、公證工作中需要就科技、專門性問題作出鑒別、判斷的,如委託法定鑒定機構、鑒定人出具鑒定意見,也應當適用司法鑒定的技術要求和管理規范,對這些鑒定應當參照《決定》來管理。
㈣ 什麼是司法鑒定如何理解司法鑒定
熱門城市:通遼律師
湖北律師
柳州律師
雅安律師
益陽律師
邵陽律師
淮北律師
莆田律師
信陽律師
威海律師
在生活中,遇到某些訴訟案件中,法官有時會啟動一項科學鑒定活動,那就是司法鑒定,而司法鑒定也只適用於訴訟活動。那麼具體什麼是司法鑒定呢?司法鑒定有哪些內容?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司法鑒定的相關內容,大家可以閱讀了解一下。
一、什麼是司法鑒定?
鑒定,顧名思義就是鑒別、確定。在社會生活中,出於不同目的需要鑒定的事項很多,范圍很廣,涉及社會的各行各業,如古玩字畫真偽的鑒定、商品質量鑒定等。
根據《決定》的規定,所謂「司法鑒定」,區別於一般的鑒定,強調是在訴訟過程中,為訴訟活動提供鑒定服務;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性知識對訴訟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鑒別和判斷並提供負責任的鑒定意見。司法鑒定不僅僅是科學活動,還因其服務於訴訟活動而有超出一般技術活動的法律要求。
首先,司法鑒定的各個環節,包括委託、申請、檢驗鑒別、出具鑒定意見,以及出庭質證等都必須有嚴格的法律依據和管理規范;其次,司法鑒定的實施主體是「法定鑒定門」、「法定鑒定人」,是獨立的訴訟參與人,有依法出庭、接受法庭詢問和作證的法律義務。鑒定結論(意見)在訴訟活動作為司法證明手段,是法定證據的一種,而且因其本身的科技內涵,對其他證據可以起到補充和強化的作用,因而在訴訟活動中備受司法機關和當事人的重視。如,公民甲將公民乙打傷,公安機關為確定案件性質而需要對乙身體受到傷害情況進行司法鑒定,如為輕傷以上,甲就構成犯罪,需要偵查、移送起訴,這是法醫臨床鑒定。如在案件審理中,甲的家人稱其有精神病,不應承擔刑事責任,就要由法院決定是否委託鑒定機構對其有無精神病,是否在精神病狀態下作案作出鑒定,這是法醫精神病鑒定。
二、
司法鑒定包括多方面內容
1、
法醫鑒定。如死因鑒定、傷害程度鑒定,DNA鑒定。
2、司法精神病鑒定。如有無行為能力,精神病是犯罪前就有,還是犯罪後得的。
3、刑事技術鑒定。包括足跡鑒定、指紋鑒定、毛發鑒定、彈痕鑒定、印章鑒定、筆跡鑒定。會計賬冊鑒定、化學鑒定、毒品鑒定、毒物鑒定等。
4、其他技術鑒定。如生產責任事故的原因和後果的鑒定,火災起因和後果鑒定等。
三、司法鑒定實行鑒定人負責制度
1、司法鑒定人應當依法獨立、客觀、公正地進行鑒定,並對自己作出的鑒定意見負責。
2、司法鑒定人經人民法院依法通知,應當出庭作證,回答與鑒定事項有關的問題。
3、鑒定人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或者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當事人、辯護人、代理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4、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可以申請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5、鑒定人做出的鑒定意見是一種證據,不具有判決意義。鑒定意見要經過控辯雙方質證和辯論,是否採信由法院決定。
以上就為大家解決了什麼是司法鑒定以及司法鑒定的主要內容。總而言之,司法鑒定結果具有法律效力。司法鑒定有助於法官劃分責任,所以司法鑒定的意見也成為一些案件的關鍵證據,在查明案件事實非常重要。可見司法鑒定具有重大作用。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咨詢隨州律師。
延伸閱讀:
司法鑒定評估收費標准法律是怎樣規定的
司法鑒定委託方怎樣委託?需要什麼條件?
司法鑒定有誤怎麼辦?如何申請重新鑒定?
㈤ 司法證明是什麼
司法證明是指訴訟當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規則,通過舉證和質證來反駁不版利於自己的權事實主張,追求有利於自己的裁判結果的法律行為。
與科學研究、日常生活等領域中的證明行為相比較,司法證明行為具有規范性、對抗性、時效性、相性、相對性等諸多特點,司法證明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可以從分類的角度加以認識。
完整意義上的一個司法證明行為需要具備主體、客體、標准、程序、規則、後果等多個結構要素,其中證明的客體是證明行為所指向的對象,也就是那些具有法律裁判的意義,因存在爭議而需要當事人通過舉證和質證予以證明的案件事實,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在構成要素和認定規則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具體內容上則是不同的,需要分別把握。
㈥ 司法鑒定與偵查實驗的區別
1、兩者的成立依據不同:
根據2005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工作管理的決定》設立。公安機關的法醫鑒定(俗稱法醫中心)是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105條規定:「為了確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徵、傷害或者生理狀態,可以對人進行檢查。」被告拒絕檢查的,偵查人員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強制檢查。婦女的身體檢查應由女工作人員或醫生進行。」和設置。
2、不同的社會兼職:
法醫鑒定中心是公安機關內部機構,由公安機關管理。司法鑒定機構依法設立(法定條件下也可以設立),由司法機關(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負責全國估價師、評估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管理。省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依照本決定的規定,負責專家證人、鑒定機構的登記、名單編制和公告。
3、是業務范圍不同:
法醫鑒定是以活體損傷的鑒定工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臨床醫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並解決涉及法律問題的人體傷、殘及其他生理、病理等問題;司法鑒定則包括了,物,事等鑒定對象,涉及更廣泛。
4、是受鑒時限寬度不同:
法醫鑒定須及時鑒定,多為臨事臨床鑒定,而司法鑒定可以事後進行,相對時間寬度要大的多。
(6)司法證明科學擴展閱讀:
司法程序中有關技術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運用醫學、生物學、人類學及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對與人身有關的活體、屍體及生物物證等的檢驗鑒定工作,從而取得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時間、傷害程度、凶器種類、血型分析、事實確認等結論性意見。
人身損傷程度鑒定、損傷與疾病關系評定、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程度評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評定、勞動能力評定、活體年齡鑒定、性功能鑒定、詐病(傷)及造作病(傷)鑒定、致傷物和致傷方式推斷等。
㈦ 卞建林的論文年表
4. 《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的保障》,載《法學雜志》1995年第2期;
5. 《直接言詞原則與庭審方式改革》,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6期;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變革》,載《月旦法學》第14期(1996年6月版);
7.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載《法學家》1996年第2期;
8. 《國外規范律師辯護行為的立法與實踐》,載《政治與法律》1996年第2期;
9. 《起訴制度的重大變革》,載《中外法學》1996年第3期;
10. 《集中審理與延期審理之研究》,載《兩岸比較刑事訴訟法》,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9月版;
11. 《懲治貪污賄賂犯罪的訴訟問題研究》,載《第七屆國際反貪污大會文集——反貪污與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中文版)》,紅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
12. 《更新律師執業觀念,完善律師執業制度》,載《政治與法律》1996年第4期; 14. 《保障〈刑事訴訟法〉正確實施的重要舉措——試議全國人大法工委等六部門〈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載《中國法律》1998年第2期;
15. 《略論刑事簡易審判程序中的若干問題》,載《法學雜志》1998年第3期;
16. 《公訴審查制度研究》,載《政法論壇》1998年第3期;
17. 《西方六國刑事訴訟制度》,載《法制日報》1998年4月25日;
18. 《依法治國與刑事訴訟》,載《訴訟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19. 《關於建立我國證據規則的思考》,《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
20. 《英國對沉默權的限制》,載《比較法研究》1999年6月版;
21. 《沉默的權利》,載《南方周末》1999年7月30日、8月6日; 22. 《起訴效力與審判范圍》,《訴訟法學新探》,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3. 《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載《政法論壇》2000年第6期;
24. 《起訴效力與審判范圍》,載《人民檢察》2000年第7期;
25. 《美最高法院重申「米蘭達警告」》,載《檢察日報》2000年7月13日第8版;
26. 《如實陳述與抗拒從嚴》,載《廣州日報》2000年8月;
27. 《訴訟證明概念辨析》,載《檢察日報》2000年8月31日第3版;
28. 《提起公訴實施問題研究》,載《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9. 《略論我國證據制度的理論基礎》,載《人民檢察》2000年第11期;
30. 《從起訴效力看刑事審判中的罪名變更》,載《訴訟法論叢》(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1. 《司法鑒定及其規范運作》,載《刑事司法指南》(2001年第1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版;
32. 《論訴訟證明的相對性》,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
33. 《規范我國司法鑒定的思考》,載《檢察日報》2001年4月5日第3版;
34. 《兩大法系司法鑒定製度比較》,載《檢察日報》2001年4月9日第3版;
35. 《罪刑法定的程序價值》,載《檢察日報》2001年5月8日第3版;
36. 《為司法改革切脈》,載《檢察日報》2001年6月5日第3版;
37. 《訴訟證明:一個亟待重塑的概念》,載《證據學論壇》(第3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8. 《舉證責任的承擔》,載《檢察日報》2001年11月29日第3版;
39. 《主張責任與量刑建議的關系》,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3日第3版;
40. 《主張責任的實現》,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6日第3版;
41. 《關於舉證規則》,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10日第3版;
42. 《舉證責任的轉移、倒置及免證》,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17日第3版;
43. 《控方應否承擔通知證人出庭責任》,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20日第3版;
44. 《證明標準的若干問題》,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24日第3版; 45. 《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6. 《個案監督與審判公正》,載《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學報)》2002年1月刊;
47. 《查明 證明 判明》,載《檢察日報》2002年1月10日第3版;
48. 《被告人證明責任研究》,載《法學論壇》2002年第3期;
49. 《個案監督研究——兼論人大審判監督的合理取向》,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3期;
50. 《刑事被告人證明責任研究》,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2年第4期;
51.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辯——辯訴交易的一點啟示》,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6期;
52. 《綜合各種力量解決問題》,載《檢察日報》2002年3月1日第3版;
53. 《個案監督與審判公正》,載《公正與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54. 《困境與對策:律師在偵查階段介入刑事訴訟現象分析》,載《司法公正與律師辯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5. 《論刑事證明的相對性》,載《司法公正與司法改革》,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6. 《刑事證明責任的分配與轉移》,載《訴訟法學研究》(第3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7. 《關於公訴制度的討論》,載《司法改革報告:檢察改革、檢察理論與實踐專家對話錄》,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8. 《論刑事證明的相對性》,載《訴訟法論叢》(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9. 《罪刑法定的程序性要素》,載《刑事法評論》(第11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版;
60. 《證據法學三人談(一)》,《證據學論壇》(第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61. 《解析「辯訴交易」》,載《檢察日報》2002年11月7日第3版;
62. 《「證據展示」面面觀》,載《檢察日報》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63. 《如何看待公訴中的檢察一體化》,載《檢察日報》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64.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辯:辯訴交易的一點啟示》,載《政法論壇》2002年12期; 65. 《中國刑事證據立法的基本理念》,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66. 《刑事證明主體新論——基於證明責任的分析》,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年第1期;
67. 《司法鑒定的基本屬性與制度定位》,載《中國司法鑒定》2003年第4期;
68. 《應審慎推進沉默權》,載《檢察日報》2003年3月7日第3版;
69. 《證據法學三人談(二)》,載《證據學論壇》(第6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5月版;
70. 《中國刑事司法的現代化圖景——兼論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的普遍性》,載《四川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版;
71. 《刑事犯罪的證明標准》,載《法學家眼中的中國法治》,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72. 《人民才是法律監督的源頭活水》,載《檢察日報》2003年12月22日第3版; 73. 《證據法學三人談(三)》,載《證據學論壇》(第7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1月版;
74. 《中國刑事辯護的困境與出路》,載《「3R」視角下的律師法制建設——中美「律師辯護職能與司法公正」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4月版;
75. 《從我國刑事法庭設置看刑事審判構造的完善》,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3期;
76. 《行政許可法的出台對司法鑒定管理的影響》,載《中國司法鑒定》2004年第3期;
77. 《「證據法的基礎理論」筆談》,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6期;
78. 《檢察官:司法品性和職業素養同等重要》,載《檢察日報》2004年10月29日第1版;
79. 《執正義權杖 護法制尊嚴》,載《檢察日報》2004年11月7日第1版; 80. 《論我國偵查程序中檢警關系的優化——以制度的功能分析為中心》,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81. 《規范司法鑒定程序之立法勢在必行》,載《中國司法鑒定》2005年第4期;
82. 《關於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修改的若干思考》,載《人民檢察》2005年第13期;
83. 《再論訴訟模式轉型與證明觀念更新》,載《證據學論壇》(第10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84. 《建構訴訟證明標準是「烏托邦」嗎》,載《檢察日報》2005年11月29日第3版; 85. 《See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riminal trial structure from China』s criminal courtroom arrangements (tribunal design)》,載《Frontier of Law in China》2006?Volume1?Number2?April;
86. 《無罪推定與舉證責任問題》,載《山西檢察》2006年第2期;
87. 《論司法鑒定的訴訟程序立法》,載《中國司法鑒定》2006年第4期;
88. 《論我國檢察機關領導體制和職權的改革與完善》,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89. 《訴審關系論辯——兼論對訴審關系異化的程序性抑制》,載《環球法律評論》2006年第5期;
90. 《檢察機關沒有理由不介入死刑程序》,載《檢察日報》2006年4月6日第3版;
91. 《公訴案件終有證據標准可資參考》,載《檢察日報》2006年6月11日第3版;
92. 《保持特色不斷創新》,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12期;
93. 《人民監督員制度立法芻議》,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15期;
94. 《重構被追訴人主體性權利》,載《檢察日報》2006年10月16日第3版; 95.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之展望》,載《中國法律》2007年10月號;
96. 《被追訴人主體性權利構成論要》,載《金陵法律評論》2007年春季卷;
97. 《我國非法證據排除的若乾重要問題》,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98. 《論我國檢察院組織法結構體系的立法完善》,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2期;
99. 《邁向理性的刑事訴訟法學》,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2期;
100. 《鑒定機構性質辨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07年第2期;
101. 《刑事訴訟中「訴」之辨析》,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8期;
102. 《無罪推定原則及其在中國的適用》,載《比較與借鑒——從各國經驗看中國刑事訴訟改革路徑》,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03.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背景和熱點難點問題》,載《人民檢察(湖北版)》2007年第12期;
104. 《點評「堅持合法性與合理性的統一」》,載《檢察日報》2007年9月28日第1版;
105. 《人物專訪:刑事訴訟中如何實現權力和諧化》,載《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1日第3版;
106.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面臨五大熱點與難點問題》,載《法制日報》2007年10月14日第2版;
107. 《以死刑案件為切入點建立程序制裁機制》,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23期; 108. 《刑事程序法治化的期待》,載《中國司法》2008年第1期;
109. 《刑事程序中「訴」的功能思考》,載《刑事法前沿》(第4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10. 《西方司法證明科學的新發展》,載《證據科學》2008年第2期;
111. 《行進中的中國刑事訴訟法學:關鍵詞展開——2007年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述評》,載《中國法學》2008年第2期;
112. 《優化偵查程序中的檢警關系》,載《檢察日報》2008年2月22日第3版;
113. 《抓住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契機 推進我國刑事程序法治建設》,載《訴訟法學研究》2008年6月第13卷;
114. 《媒體監督與審判公開》,載《法制資訊》2008年第4期;
115. 《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與檢察權的配置》,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16. 《論刑事訴訟中權力的和諧化》,載《人民檢察》2008年第4期;
117. 《陳光中: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領軍人》,載《中國審判》2008年第5期;
118. 《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論要》,載《法學》2008年第6期;
119. 《論刑事訴訟中權力的和諧化》,載《刑事訴訟法修改問題與前瞻》(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2007年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
120. 《對話:偵押分離,打開律師會見之門》,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6月29日第3版;
121. 《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權的回顧與展望》,載《檢察日報》2008年7月17日第3版;
122. 《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載《東方財經》2008年11月;
123. 《構建刑事和解的中國模式——以刑事諒解為基礎》,載《政法論壇》2008年第6期;
124. 《訴訟模式視角下的證明責任》,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㈧ 零口供追蹤的幕後花絮
這是一部檢察題材帶有心理較量的正劇。檢察官在偵破案件中,在涉案嫌疑人以沉默對抗審訊,試圖以這種僥幸心理來逃避法律對他們犯罪的懲罰,但隨著司法證明進入了「科學證據」時代,檢察官們採用針對性的方法和步驟,運用各種物證和科學技術手段,通過檢察機關在查處一起一般性的賄賂案件時,通過步步為營的偵查審訊突破一連串案件追導出了一起重大案件。影片著重表現了我國在司法文明上的進步。同時也傳達了一個信息就是「犯罪的成本高得讓人後悔」藉以敲響一個警鍾。影片取材於廣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陳思民的先進事跡。在影片創作上也是力求真實反映陳檢辦案事跡,並且以半紀實的手法來拍攝,在部分場景上也著重的保持原始的真實性。真實的反映我國檢察戰線的事跡。
㈨ 國家級十大司法鑒定中心的地址和電話分別是什麼
地址:北京市北三環中路乙6號倫洋大廈502室
電話:(010)58515888
北京京安拓普文書司法鑒定中心
地址:北京市北蜂窩路中雅大廈
電話:(010)63269990
北京紫圖知識產權司法鑒定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北禮士路101號金泰之家通華苑飯店1008室(人民醫院西門)
電話:(010)68025567
紫圖知識產權司法鑒定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南街12號
電話:(010)68025567
北京明正司法鑒定中心
地址:北京宣武區白廣路4號鋼鐵設計總院後配2號樓
電話:010-83587718
北京天平司法鑒定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八里庄西里100號住邦2000商務中心1號樓東區B座1201室
電話:(010)85868068, (010)85868060
北京京洲科技知識產權司法鑒定中心
地址:北京西直門南大街16號北京市科委院內西樓8層
電話:(010)66175475
北京網路行業協會電子數據司法鑒定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乙56號19層
電話:(010)88550799
國家信息中心電子數據司法鑒定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8號北大醫學部有朋館
電話:010-82335886, 82335996
北京智慧知識產權司法鑒定中心
(9)司法證明科學擴展閱讀:
前身是1985年設立的高檢院辦公廳刑事技術室,1988年刑事技術室升格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技術局,同期設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技術科學研究所。2000年高檢院合並檢察技術局、檢察技術科學研究所和辦公廳信息技術室,成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技術信息研究中心。2007年登記為司法鑒定中心。
中心目前開展的鑒定項目包括法醫病理、法醫臨床、法醫毒物、文書鑒定、聲像資料、電子證據、司法會計等,現有鑒定人43名,其中45%具有高級職稱,碩士以上學歷16人,擁有一批國內同行業中最先進的儀器設備。
中心主要承擔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下級檢察院送檢的重特大和疑難案件的檢驗鑒定、文證審查等。堅持「辦案、科研、培訓」的功能定位,立足服務於檢察機關辦案,著眼於提高解決重大疑難案件的能力,基礎建設、專業人才、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