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案件網路輿論
『壹』 有哪些社會輿論影響司法判決的案例
當年的葯家鑫案。
此獠「撞傷不如捅死」的清奇腦迴路固然可恨,但如果沒有被媒體報導並引起廣泛輿論,實際上還是有希望判個死緩或者無期的,(對比葯家鑫案發後某地一男子強奸並殺死被害人,又以摔死被害人弟弟,最後判了死緩)正是因為葯家鑫案子引發的社會影響過於惡劣。
因此本來一個有保命餘地的案子變成了必死的案子。
案件細節闡述
葯家鑫說,當日他開車行至事發地時,正在用影碟機看濱崎步的演唱會,不清楚車是否在走直線,突然聽見「嗵」地一聲,感覺出事了便下車察看。結果發現車後有一個女的側躺在地上,發出呻吟聲。
「天太黑,我不清楚她傷的程度,心裡特別害怕、恐慌,害怕她以後無休止地來找我看病、索賠。」於是,兩三秒後,「一念之差」下,葯家鑫從隨身帶的包里取出一把單刃刀,向張妙連捅數刀,然後駕車逃跑。
開出一段路後,因為「心裡發慌,手打顫、腳也不聽使喚」,葯家鑫又撞上兩名行人。這次,他沒能跑掉,被趕來的村裡人堵住了。
之後,肇事車輛被交警大隊暫扣,葯家鑫和父母趕往醫院處理後來的兩名傷者治療事宜。在經歷了警方的兩次詢問後,2010年10月23日,葯家鑫向父母說出實情,並向警方投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葯家鑫案
『貳』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一是某一次案件的審判結果是否公正,二是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是否代表公正。不管是從何種定義來看,網路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都是弊大於利。
首先,司法之所以能夠公正就在他的獨立性,難為外物左右。法律並不是完善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當中進行改善和修正。但是,法律作為大多數人意見的集合體,符合絕大多數人關於公平正義的判斷標准。
我們維護的所謂的司法公正,一是讓絕大多數人在某一次案件審判的結果中感受到公正,這是嚴格執行法律就可以獲得的效果;二是維持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的公正形象,這個形象的建立,除了保證每一次審判結果的公正之外,還需要司法的獨立和公開。比如三權分立使得權利之間互相制衡,從而建立起人民對於司法公正的信賴和信心,而司法過程透明公開,也能有效的杜絕權利的腐敗,堵上造謠者的嘴。
法律的完善過程是對原有規定的變革。凡變革必有流血者,足夠慘淡才足夠觸目驚心,才能使社會為之顫動。遲到的是正義不是正義,微小的聲音也算不上力量,你必須要有很大的、足夠蓋過一切的聲音,這,才是力量。
其次,輿論是民意的基礎,而網路輿論卻不一定是。首先網路輿論具有主體廣泛性和匿名性,這就導致信息海量且容易滋生流言謠言,產生更多不理智的無效言論,更容易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被有心人操縱利用,也使得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權威和領袖的優勢減弱。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網路暴力之所以形成,往往因為對於事件本身關鍵點的關注被弱化而劍走偏鋒,轉為無法推動事件解決的人身攻擊。比如在於歡案的審判中,近一半的網路輿論的重點都在於不理智地抨擊案件法官,而忽略了案件的關鍵其實在於涉案民警的是否存在玩忽職守以及防衛是否過當導致量刑是否准確。
最後,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在短期內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弊卻是一定存在並且影響深遠的。有部分案件在輿論的推動下進行了更符合民意的審判,比如蘇格拉底之死,比如鄧玉嬌殺人獲無罪釋放。但是,這里的民意到底是暴民的集合、還是更貼近法律本意的提醒?我們不得而知。
同時,正是對這些案件的大肆宣傳使得民眾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不是找民警而是找微博,一旦輿論高於司法的印象形成,司法的公信力何在?失去公信力的司法又談何公正?
這個社會有思辨者,但是不思考的拿來主義更是泛濫。試想一下,這些偏激的觀點一旦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我們還如何相信司法公正?
綜上所述,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叄』 人們利用網路輿論對司法造成沖擊
目前網路媒體發展非常迅速,網上的輿論對司法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當然影響力也非常大。網路輿論很容易被人操縱,加上一些不懂法律知識的人或者不太明白案件事實的人就很容易被誤導,司法機關應當接受監督,但是不應當輕易地被一些網路輿論左右。這對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要求非常高。
『肆』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如果網路輿論的參與者具備基本法治理念的公民,那麼輿論對司法公正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如果網路輿論的參與者不懂基本的法治原則、程序理念,那麼輿論對司法公正的作用是毀滅。法公正的定義是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司法公正包含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兩方面的內容。再說輿論,其定義是相當數量的人對一個特定話題所表達的個人觀點、意見、態度的集合體,不過當今大多通過網路渠道發表自己見解看法,所以冠以網路輿論的定語無可厚非。再次我想強調一下司法獨立,其內涵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首先說說輿論的好處:
1、它首先是人們享有了言論自由權的產物,這是它本身的好處。因而在某一熱點問題曝出後,人們能夠廣泛的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討論,也不乏為茶餘飯後提供了談資。
2、然後說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利。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司法審判起到監督作用,包括兩方面的監督:1.監督司法主體(即法官)是否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判案。
2.監督司法主體有無內部的權錢交易等貪腐行為,也同時側面保護了司法主體不受上級行政及其他權力壓制公正判案,讓法官敢判案。
-然後我覺得輿論就這兩個好處-
下面我要說的是輿論的一些弊端:
1、從輿論本身的產生看,它是一種多元化的聲音,不乏普通民眾,各界人士,其中哪些我們能夠看到的案件多由各種媒體報道出現,它只給你想看的和能看的,同時也會有好多商業炒作嫌疑的報道,這樣人們在關注掌握的信息實在有限更不要說這些內容的真偽和被背後的真實目的。再說對於司法公正,這樣一個不確定多元化的東西,要怎樣實現司法的確定與公正真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2、與第一條好處相對應,輿論保障了言論自由權的同時,也在很多方面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意思就是說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把自己被強奸的事實一遍一遍像世人闡述。
3、然後說輿論對於干擾到司法公正的那些方面,首先就是a.干擾司法獨立
社會形成的輿論導向會對法官無形中造成壓力,雖然法官要求有獨立人格,但是不能說不會受到影響,在此情景下,如果法官不受影響,那麼輿論沒有任何作用(包括之前好的作用),可一旦受到影響就已經干擾到了司法審判的獨立。
具體的還有:b.干擾級別管轄和擠壓司法資源,影響程序公正。意思就是說同一時期同一級別的兩起案件,一方因輿論的過分關注而優先處理或是召集調派高級法律工作者審判的行為。沒有說不能正當遞交上級法院提審,可需要注意的是,這是輿論的干涉而致非正當程序。
(在司法過程中,從立案到審理再到判決,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程序。
司法過程的每個環節,為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事先都進行了具體的程序設置,審理過程判決過程都有具體的程序設置。一般來講,只要嚴格按照司法程序來辦案,其結果是公正的。即使法官在最後判決和選擇適用法律時個人有理解的差異,有可導致結果的差異,但離結果的公正也不會相差太遠。除非在審理和判決的過程,違反了程序規定,受到了外界某些因素的干擾,最終導致判決的偏差過大,)
而在干擾了程序公正後,它顯然很難保證最後的實體公正進而難以實現最終的司法公正,即便某些案件看似在破壞了程序公正後(許霆案)得到了結果上也就是實體公正,也只能說這是一種偶然,況且第二次判決的公正與否我們是都不能判斷的,只有上帝知道。
所以綜上我認為,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作用可以說是弊大於利的,就像正義女神在審判的時候一定要蒙住雙眼,為的就是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擾,果斷的揮下正義之劍,還有讓我們為回顧兩千多年那個為真理慧人啟智的蘇格拉底被一群人投以死刑,那是一群人對一個人的暴政。
其實我們最不不希望的是有一天當我們深陷輿論的漩渦泥沼之中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伍』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有什麼作用
1、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有輿論監督作用。
2、網路輿論具有隨意性和偶然性,沒有固定的渠道和反饋途徑,這是其消極的一面。
3、程序化、制度化是判斷消極作用大還是積極作用大的標准。
『陸』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弊大於利
弊大於利。司法講究獨立性。目前國內因為輿論而重判錯判的案件不在少數。而且,法律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沒有專業的接觸過法律的人很難全面思考問題。所以,司法不應因社會輿論而被左右。當然社會監督還是好的
『柒』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影響大於消極影響,大家可以幫幫我嗎謝謝!
反方的論證,有個前提是,電子傳媒業很發達。(甚至發達到超過電視的情形),因為,而實際上,網路傳媒,在中國並不算厲害。因為,從中國的人數基口上說,是農民在占據著人口的大部分。而網路傳媒則很難深入到農民的心中(至於原因,自己一想就明白了。)。而農民之所有知道某些網路事件,都是通過和兒女聊天的時候才知道的。或者是通過電視報道才知道的。
『捌』 網路輿論犯法嗎
瑞頻人民輿情分析報告指出,在網路輿論場,還有兩個很有意思的邏輯:一是如果法院審判真的會屈從輿論,那隻能說明法院沒有真正的獨立審判,因此那就更需要輿論的監督,「公正的司法不怕輿論監督,不公正的司法才需要輿論監督」。二是輿論干預司法的「成功」案例越多,越會堅定公眾對司法的不信任,也愈發鼓勵公眾按照自己的判斷,對各種案件作出自己的「裁決」。對於網路輿論圍裹的中國司法,協調民意與法理的沖突顯然需要更多工作要做。
當然,也不必過多擔憂所言「輿論司法」的放縱與粗暴。國內輿論場還有一個特徵,就是當前的輿論壓力源往往還包含大量的律師群體的發聲,他們往往成為重大司法案件中的話題議程設置的「先鋒」與「中心」。他們用法律的觀點看待問題、解剖問題,在促長輿論威力的同時,也使網上的言論更具有「專業性」特點。有知名律師在微博就認為,「沒有律師的輿論,缺乏打擊力」。
當前,必須做好輿情監控。中國日益勃興的網路輿論已對司法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司法公開被認為是輿論理性的前提。眾多輿論關注的大案要案在微博平台直播庭審,敞開了法庭的大門,摒棄了司法的封閉,讓加v的法庭微博,成為備受關注的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