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體現民事訴訟法的案例

體現民事訴訟法的案例

發布時間: 2025-08-15 08:43:11

❶ 民事訴訟案例分析2

1.不能。理由:此案是人身損害侵權糾紛案件,劉英是由王娟所傷,劉英之母是由王娟之女所傷,不符合合並審理或一個案件。

❷ 有關民事訴訟法的案例

張某系一農戶,娶妻劉某,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張某以務農為生計,用自己的收入蓋了十六間磚房並依法辦理了相關房產手續,該十六間房產都在張某的名下。後來兒女都長大,大兒子結婚後兩年生了一個兒子,小兒子沒有結婚,兩個兒子和張某夫婦住在一起。女兒結婚後生了一兒一女兩個兒子,女兒住在其丈夫家中。

1990 年春天,為了進城購買春耕的種子和化肥,張某向同村的李某家借了一輛客貨車和大兒子小兒子一起進城,當時化肥和種子都比較緊缺,因此在進城之前,張某寫信給他經常采購化肥和種子的何某,信中稱張某決定購買若干化肥和種子,要求何某為他保留該批貨物,因為以往在化肥和中子緊缺的情況下張某都是通過寫信的方式向何某訂貨的,因此未等到何某的回函張某就帶著兩個兒子進程采購貨物了。但是途中因為張某駕車不慎並且山路濕滑該客貨車不幸翻落,被人發現時,張某和兩個兒子都已經死亡,該客貨車也已經完全報廢。後來經過了解,李某的該客貨車在當年並未依照規定進行年檢和保險。

事故發生後,張某一家都非常的悲痛,在辦理完張某和兩個兒子的後事之後,劉某決定將家產予以分配,劉某認為,該十六間房產是其丈夫的,因此都應該歸她所有,她同意將其中的一間房產借給大兒媳婦和孫子住,但是她提出如果大兒媳婦再嫁就要把這間房子騰出來,而對於女兒,她認為女兒已經嫁人了是「潑出去的水」沒有資格再回娘家分財產。女兒對此很不滿意,向劉某提出要求繼承張某的房產,雙方協商未果,女兒向劉某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人民法院確定她的繼承權和繼承份額。此時,同村的李某找到劉某要求劉某賠償其客貨車的損失,劉某答復他車是張某損壞的,「現在人都死了,還有什麼可賠的」,拒絕賠償,於是李某也向劉某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劉某賠償其客貨車的損失。過了一段時間,城裡的何某來信詢問張某何時進城購買化肥和種子,但是劉某並未予以答復,後來何某親自來找劉某,劉某告知其張某已經死亡,現在不需要這批化肥和種子了,但是何某堅持要求劉某支付該化肥和種子的費用並提貨,因為何某為了給張某留著這批貨,在當時化肥和種子很緊缺的情況下仍然沒有賣出該批貨,現在購買的時節已經過了如果劉某不購買該批貨物,該批貨物將無法出售。但是劉某認為,貨物是張某訂購的,現在張某已經死亡她不應該承擔責任,而且當時張某給何某寫信表示需要這批貨物時何某也沒有給明確的答復,她當然可以不再購買。幾經反復,何某的這批化肥和種子終於還是沒有賣出去,造成了何某的損失,何某於是也向劉某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劉某支付該化肥和種子的貨款。

當地人民法院在接到這三份起訴狀之後,認為被告是同一個人,因此可以將這三個案件合並審理,於是法院以傳票的形式通知三個案件的當事人同時參加訴訟。以法官蔡某組成的合議庭一審對三個案件進行了合並審理,對於張某女兒的訴求,合議庭認為男女平等,張某的女兒也有合法的繼承權,張某的遺產由劉某和張某的女兒共同繼承,一人一半,因此判決劉某將八間房產交付張某的女兒作為她合法繼承的遺產,另外八間歸劉某所有;對於李某的訴求,合議庭認為李某未按照相關規定辦理車輛年檢和保險手續,本身存在過錯,但是張某確實毀壞了李某的車輛,考慮到張某的收入主要用於張某和劉某的生活使用,因此劉某作為張某的妻子應當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因此法院判決劉某從其繼承的遺產中賠償李某車損的一半,價值按照李某購車時的車價和相關費用的總數計算;對於何某的訴求,合議庭認為張某寫信要求何某保留貨物,但是何某並沒有及時答復,雙方並沒有成立合同關系,因此何某的損失劉某不應賠償。

本案是一個關於繼承和合同關系的案例,對於本案的分析,還是要先理順其中存在的法律關系,再對各個法律關系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各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以此為基礎來評價當地人民法院的判決。

一、張某死亡之後其遺產繼承的法律關系,這里主要是哪些財產是張某的遺產,哪些人有繼承權,各繼承人的繼承份額是多少。

(一)確定張某的遺產范圍,即哪些財產是張某的遺產。根據案例所述,該十六間房產均在張某名下,但是這樣並不意味著該十六間房產均歸張某所有,雖然在房屋產權證明文件上並沒有標明劉某作為房屋所有權人或者共有人,但是根據婚姻法的規定,除了下列財產之外均應視為夫妻共有財產:

1、一方的婚前財產;

2、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3、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4、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而且根據繼承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財產,除有約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先將共同所有的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餘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因此,該十六間房產中有八間房產因張某和劉某的夫妻關系應屬於劉某所有,其他的八間房產應當作為張某的遺產由合法繼承人予以繼承。

(二),應當確定哪些人對張某的遺產有繼承權。根據繼承法的規定,繼承人分為兩個順序,第一順序的繼承人為被繼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的繼承人為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喪偶的兒媳對公、婆,喪偶的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而且只有在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的情況下第二順序繼承人才有繼承權。同時繼承法明確規定繼承權男女平等。因此,劉某和張某的女兒肯定應當有繼承權。但是,由於張某的兩個兒子和張某一同死亡而且無法確定死亡的先後順序,那麼他們之間的遺產繼承關系如何確定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 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後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份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份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的繼承人分別繼承。 」本案中因為無法確認張某和兩個兒子的死亡順序,根據上述規定應當推定張某先死亡。因此,本案中張某的財產應當有如下繼承人:劉某、張某的兩個兒子和張某的女兒。

(三),在確定了張某遺產范圍和有權繼承人之後應當確定該遺產如何分配。張某的遺產為八間房產,由劉某、張某的兩個兒子和張某的女兒平均分配,各得二間。由於張某的兩個兒子也已經死亡,張某大兒子的遺產應當首先分出一半即一間房產作為夫妻財產歸張某大兒子的妻子所有(理由如前所述),另一間房產由張某大兒子的妻子、張某大兒子的兒子和劉某平均繼承。根據繼承法第三十條的規定:「夫妻一方死亡後另一方再婚的,有權處分所繼承的財產,任何人不得干涉。」因此劉某告訴大兒媳婦如果再婚就騰出房產的要求顯屬違法。張某二兒子的遺產,根據繼承法的規定應當由劉某繼承。因此,僅就遺產繼承考慮,張某的遺產繼承完畢後,劉某應當取得十二間房產的所有權;張某的大兒媳婦應當取得一間房產的所有權;張某的孫子應當與其母和劉某共同所有一間房產;張某的女兒分得兩間房產。

二、張某對李某客貨車毀損的責任以及賠償的問題。

張某向李某借客貨車並造成該車輛全損,張某應當對此承擔賠償責任,由於張某死亡,因此根據繼承法應當由張某的繼承人從張某的遺產中先行支付該賠償款。根據當地法院的判決,這里有幾個問題需要探討一下:

(一),李某隻起訴劉某請求賠償法院應否認可。造成李某車輛毀損的責任人是張某,由於張某的死亡,才導致李某起訴張某的繼承人從張某的遺產中支付該筆賠償款,賠付的最終責任財產仍然是張某的財產,張某的繼承人在李某車輛毀損這一事件上並無過錯,只是基於繼承關系和繼承財產的處分才成為本案的被告,或者說張某的繼承人是因為繼承關系而成為張某的代理人參與關於可能對張某財產加以處分的司法程序。而本案中,劉某、張某的女兒都是張某財產的合法繼承人,李某對車損賠付提起的訴訟,法院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追加張某的女兒為共同被告。而對於張某的大兒媳婦和張某的孫子,他們雖然實際上因為張某死亡基於繼承關系取得了張某的財產,但由於本案中他們對於張某的財產並沒有直接的繼承權利,而是基於他們和張某大兒子的婚姻關系和對張某大兒子的繼承關系取得的,因此張某的大兒媳婦和孫子不應當列為李某訴訟的共同被告。

(二),李某未對車輛進行年檢和保險的過錯是否可以作為張某的繼承人減免賠付責任的適法理由。筆者認為,李某未對車輛進行年檢和保險確實違反了有關車輛管理的規定,但這是李某和當地車輛管理部門的行政管理關系的過錯,該過錯並沒有影響李某和張某之間出借和賠償的民事關系,法院在審理張某是否應當在雙方租借關系中對可歸則於張某的原因導致的車輛毀壞承擔責任及承擔多大責任的民事案件中,不應當將李某在行政管理關系中的過錯作為張某減免民事賠付責任的適法理由。因此,張某的繼承人應當以張某的遺產為限對李某的車輛毀損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三),賠償金額的確定標准問題。法院判決中的賠付標準是以李某購買車輛時的價款和辦理車輛牌照手續的相關費用的總和來計算,本案中所述李某未對其車輛進行年檢和保險,應當認定這輛客貨車至少已經使用一年以上,作為一種可磨損的消耗品,車輛價值在其使用之後應當有相應的貶損,法院應當考慮已經使用的車輛價值的折舊問題,以該車輛的價值和辦理手續的相關費用減除成本折舊之後計算張某應當賠付的款項。如果原被告一方或者雙方對價值確定存在爭議,還應當由法律認可的機構對該車輛當時的實際價值進行評估。

三、張某向何某致函的法律關系。張某向何某致函要求何某為其預留春耕的化肥和種子,這一行為應當屬於要約。何某確實在當時化肥和種子都很緊缺的情況下為了照顧老客戶為張某預留了這些物品,但是並沒有以合同法上一般的承諾方式??通知的方式作出,因此何某提起訴訟的關鍵問題即是何某的行為是否為有效的承諾,張某遭遇不幸之後,劉某在何某的催促之下告知其張某要求何某預留的貨物不再需要是否為有效的要約撤銷,張某和何某的合同關系是否成立。

(一),根據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由於張某和何某是常年的貿易夥伴,彼此之間有一定的交易習慣和交易默契,因此何某有理由相信該要約的有效性並且根據雙方一貫的交易習慣只要預留該批貨物張某就會按期采購,而且根據張某的指示何某不需要通知張某,只要將相應數量的化肥和中子准備好等待張某前來購買就可以了,雖然這是一種不作為的行為方式,但是也確實符合張某要約(信函)中的明確指示,所以對於合同法第二十二條所述的「通過行為作出承諾」中的「行為」我們當然也可以認定為包括不作為的方式。

(二),根據合同法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的規定,要約撤銷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但是如下情況要約不得撤銷:「(一)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二) 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如上所述,雖然何某並沒有發出承諾通知,但是根據雙方的交易習慣以及張某在要約中的指示,何某實際上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雖然是不作為方式,但是在當時的市場條件下,何某完全可以將該批貨物出售而不至積壓受損,因此劉某的撤銷要約的行為是無效的。因此,張某與何某的合同關系已經成立並且有效,張某的意外不幸不能作為何某損失的免責事由,何某的損失應當從張某的遺產中先行支付。

四、法院對上述三個案件的審理。

(一),法院合並審理上述三個案件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 2 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可見,合並審理應當符合一定的條件,三個案件的訴訟標的是共同的??張某的遺產,雖然他們對該訴訟標的的訴求即他們對訴訟標的的權利義務並不一致,但是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第二款也認可了這種共同訴訟的合法性,但是三個案件的被告是同一人並不能成為合並審理的適法理由,因此該法院合並合理三個案件的理由不能成立。而且法院合並審理這三個案件並沒有經過三個案件的當事人同意應屬程序違法,因此該法院合並審理不符合法律規定。

(二),法院對於張某女兒的繼承權的確認和繼承份額的確認損害了張某大兒媳婦和孫子的權利。關於張某女兒的繼承份額在前面已經闡述了,法院認定的份額有誤。此處要探討的是法院的這一判決是否損害了張某大兒媳婦和孫子的權利。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張某大兒媳婦和孫子應當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他們沒有要求參加訴訟,人民法院應當通知他們參加訴訟,即使他們沒有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在判決分割張某遺產時,也應當根據繼承法的規定確定他們的繼承份額,而不應當因為他們沒有參加訴訟而剝奪了他們的繼承權利。

關於該法院判決的其他不當之處在前面的分析中已有詳述,此不贅言。

❸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我的理解,對於管轄權異議,二審裁定已經生效,就不能對原審法院回提出答管轄權異議(除非申請再審)。

原告不服原審判決,提起上訴後,二審法院僅應就實體部分(事實和法律適用)進行審理。根據民訴規定,事實清楚、法律適用錯誤的,依法改判;事實認定錯誤,或者事實認定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申,或者查清事實後依法改判。

因此,我認為二審法院應該改判,或者發回原審法院重審。

❹ 《民事訴訟法》證明標準的案例有哪些

《 民事訴訟法 》證明標準的案例有哪些 有這樣一件 人身損害賠償 糾紛案件:某甲與某乙系鄰居,素無矛盾。某日,甲訴至法院,原告甲訴稱:2005年10月的一天,乙看見甲正在一廢水塘邊釣魚,遂朝水塘內扔了一塊磚頭。為此,甲、乙雙方爭執,爭執中,乙用拳頭打甲面部一下,致甲面部軟組織受傷。現要求法院判令乙賠償 醫療費 132元,並向法院提供了醫院病歷和醫療費票據。被告乙在庭審中辯稱:與甲發生爭執屬實,但沒有打傷甲。 對如何認定此案事實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甲提供的 證據 可以證明乙致傷了甲;另一種觀點認為,甲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乙致傷了甲。 上述兩種觀點的分歧本質上是對民事 訴訟 證明標准問題認識上的分歧。 ( 一 )、證明標準的內涵 所謂證明標準是指證明主體對案件事實及其他待證事實的證明所應達到的程度。在證據法學中,證明標準是證明目標是否已經達到的分界線,線上為已達到證明目標,負有 舉證責任 當事人的證明任務完成;線下則被認為證明任務沒有完成,因而其證明責任不能免除。 證明標準的存在以舉證責任為基礎,如果規定舉證責任而不確定證明標准,將難以確定證明的程度是否已經達到要求,證明是否還應繼續。因此,確定證明標準的功能在於使證明責任更具有可操作性。 ( 二 )、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發展軌跡 縱觀我國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發展經歷了從「排除一切合理懷疑」到「高度蓋然性」的過程。 1、「排除一切合理懷疑」標准 長期以來,我國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活動採用基本一致的證明標准,即「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標准,有的學者稱之為「排除一切合理懷疑」標准。我國《 刑事訴訟法 》第129條、第137條、第141條、162條和《 行政訴訟法 》第31條都有關於此標準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對7種法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這里的「查證屬實」,指的是符合客觀真實。《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3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這里規定的「全面」、「客觀」是對審查核實證據的嚴格要求。為了實現上述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這就明確了民事訴訟的舉證和證明責任。 一般認為,「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證明標准沒有顧及刑事、民事和行政三大訴訟活動的不同特點。在 刑事訴訟 中應當堅持「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證明標准,這有助於正確貫徹「不放過一個壞人,也不冤枉一個好人」的刑事審判工作政策。而在民事訴訟中實行和刑事訴訟基本一致的嚴格的證明標准,這就會過分加重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從而會使他們產生畏訟心理,對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開展產生不利影響,這不符合民事訴訟的價值取向。 2、「高度蓋然性」標准 為了正確適用《民事訴訟法》,保證依法、正確、及時地審理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在總結各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於1998年6月19日討論通過了《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該司法解釋第11條規定:「案件的同一事實,除舉證責任倒置外,由提出主張的一方當事人首先舉證,然後由另一方當事人舉證。另一方當事人不能提出足以推翻前一事實的證據的,對這一事實可以認定;提出足以推翻前一事實的證據的,再轉由提出主張的當事人繼續舉證。」這里的「足以」就是表達了有關證據在法官內心確信上所形成的「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 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從此正式確立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該司法解釋第73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並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因證據的證明力無法判斷導致爭議事實難以認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證明責任分配的規則和辯論原則為基礎,要求當事人為自己的主張或自己的反駁意見提供證據,如果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那麼,如果一方提供的證據的證明力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則認為達到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如果一方提供的證據的證明力不能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時,則人民法院依據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作出裁判。」 ( 三 )、適用「高度蓋然性」標准應注意的問題 「高度蓋然性」是指證明雖然沒有達到使法官對待證事實確信為絕對真實的程度,但已經相信存在極大可能或非常可能真實的程度。 如果將即待證事實存在的「可能性」或「可信賴性程度」設定在「0-1」的范圍內,則「可能性」在0.5(不含0.5)-0.7之間即為「蓋然性」標准,「可能性」在0.8—0.9之間則稱為「高度蓋然性」標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與法官的「自由心證」密切聯系,即法官通過對證據的審查判斷形成「心證」,當這種「心證」達到深信不疑的程度,便形成確信。 「自由心證」應當達到兩個境界:一是「自由」境界,即法官在分析認定證據時,完全處於「審判獨立」的狀態,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擾,並且對當事人雙方平等對待,不偏不倚;二是「心證」境界,「心證」不是簡單地要求「內心的確信」,這種確信應該能用嚴密而有邏輯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得法官的認證結論在裁判文書中得到充分的說理論證,讓當事人贏得堂堂正正,輸得心服口服。 至此,再看本文開頭給出的案例,贊同第一種認定案件事實的觀點。理由是:原告甲與被告乙發生過爭執是事實,有被告乙的自認為證。原告傷從何來?原告陳述是被告致傷,而被告否認,原、被告均無其他證據證明自己主張。原告甲受傷有兩種可能,其一是在與乙爭執時被乙致傷,其二是原告自傷。比較二者,原告自傷面部而向被告追索醫療費的可能性小,而被告因與原告爭執,一時憤怒致傷原告的可能性大。況且,原、被告系鄰居,且素無矛盾,原告為了區區132元醫療費,與被告對簿公堂,不顧雙方結怨,甚至可能結下「子孫仇」的風險,也不顧訴訟風險,將自已完全置於被告的對立面,而到法庭上向被告討要說法的可能性極小。相反,被告致傷原告後,因一怕受到道德遣責、二怕承擔法律責任而矢口否認的可能性極大。按照「高度蓋然性」證明標准,法官可以形成「自由心證」,認定被告致傷原告的事實。 以上是通過一則簡短的 民事訴訟法證明標準的案例 來對民事訴訟法證明標準的具體分析。民事訴訟法的證明標准主要是「排除一切合理懷疑 」標准和「 高度蓋然性 」標准。在這些標准之下,法官必須形成內心的確信,使案件的判決符合《 民事訴訟法 》的基本原則。

❺ 民事訴訟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1、劉某因買賣合同糾紛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馮某履行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法院按照普通程序審理該案件,由於被告要求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審理,法院決定由法官張某和人民陪審員喬某、吉某組成合議庭,張某任審判長。劉某得知陪審員喬某是被告的表弟,便要求其迴避,但迴避申請被張法官當場拒絕。在審理中,被告提出自己未能按照合同約定交貨,是由於天降大雨,沖垮了公路。法庭審理後認為,原告未及時告知交貨地點是造成被告遲延履行的主要原因,因而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的請求。原告不服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發回重審,一審法院組成合議庭對該案件再次進行審理。
問:
(1)本案合議庭的組成是否合法?
(2)張某申請迴避的理由是否成立?
(3)張法官的作法是否合法?
(4)對法院的決定不服,是否可以提出上訴?
(5)張法官是否可以參加新的合議庭?新合議庭可否由人民陪審員參加?
(6)一審法院對案件的審判是否存在程序上的錯誤?
分析:
本案雖不屬於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案件,但被告要求人民陪審員參加審理,法院決定由陪審員參加審理是合法的。然而,法院未採用隨機抽取辦法而是指定陪審員,此做法不合法。在合議庭組成上存在重大瑕疵。原告的迴避理由成立。喬某作為被告的表弟,雖非近親屬,但民訴法將「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列為迴避事由,喬某情況符合此情形,故迴避理由成立。張法官的作法不合法。根據民訴法,審判人員迴避應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由審判長決定。喬某為審判人員,張法官無權決定其迴避。原告不宜提起上訴。民訴法規定,當事人不服迴避決定,可申請復議,無權上訴。張法官不得參加新合議庭。為防止先入為主,保證程序公正,發回重審案件應另行組成合議庭,原合議庭成員不得參加。另行組成的合議庭仍為一審合議庭,故可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原陪審員不得成為新成員。一審法院審判程序存在重大瑕疵。審判違反辯論原則,被告未主張違約系原告過錯,未陳述原告未及時通知交貨地點事實,法官將未主張、未經辯論事實作為裁判基礎,背離辯論原則,對當事人造成裁判突襲。

❻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題

1.賀甲是被告,賀乙是原告,賀丙是有獨立請求的第三人。賀乙向法院起訴專賀甲,認為屬侵害離自己的繼承權,故二人存在權利義務上的爭議,確定了原告被告的地位。
2.能,他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3.賀丙應該與賀乙一並列為原告。首先,這是關於繼承的爭議案件,是必要共同訴訟,所以,必須一並審理,賀丙與賀乙的訴訟請求相同,均要求繼承其父的遺產,所以,為共同原告。
4.依職權追加賀丙為原告。通知她參加訴訟。

❼ 列舉三個案例說明什麼是民事訴訟

1、張三起訴與李四離婚;
2、張三起訴李四借款5萬元不還;
3、張三將李四打傷,李四起訴張三賠償醫療費等損失。
以上三個案件就是典型的民事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熱點內容
交通法規2019交通事故 發布:2025-08-15 10:12:08 瀏覽:666
行政法直屬同一領導如何理解 發布:2025-08-15 10:05:02 瀏覽:446
在線求助律師 發布:2025-08-15 09:54:34 瀏覽:358
行政法非政府組織 發布:2025-08-15 09:49:31 瀏覽:346
黑龍江省供熱報停條例 發布:2025-08-15 09:33:54 瀏覽:955
浙江師范大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5-08-15 09:25:22 瀏覽:937
紹興法律咨詢電話 發布:2025-08-15 09:25:12 瀏覽:304
2015注冊會計師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08-15 09:25:12 瀏覽:98
一帶一路法治地圖 發布:2025-08-15 09:22:18 瀏覽:719
校園法治漫畫 發布:2025-08-15 09:19:55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