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三大全

民法三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1-03 00:59:44

A. 什麼是查士尼民法大全

在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期間所主持編纂的法典及其他資料的總稱.主要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學階梯><學說匯纂><新律>四部!

B. 民法的解釋方法都有哪些

法律解釋可按不同標准作如下分類:
(1)按法律解釋主體的不同,可將法律規范分為正式解釋和非正式解釋。
①正式解釋又稱法定解釋,有權解釋。它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依據法定的許可權,對有關法律進行的解釋。正式法律解釋與其所解釋的法律有同等效力。正式解釋又可依據解釋的機關不同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立法解釋,是由立法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對法律的內容含義、立法的原意等所作的說明。司法解釋,是我國最高審判機關和最高檢察機關,就司法中法律的具體適用等問題所作的解釋。行政解釋,是指行政機關對法律在行政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問題等所作的解釋。
②非正式解釋,是指由有關機關團體、個人對法律所作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又稱非法定解釋或無權解釋。非正式解釋又可分為學理解釋和任意解釋兩類。學理解釋、是指教學科研機構、學術團體、專家學者等在學術研究、教學和法制宣傳中對法律所作的解釋。學理解釋、雖然沒有正式效力,但對正確理解、掌握和實施法律是有重要意義的。任意解釋指一般公民、社會組織、訴訟當事人、代理人等,對法律的內容、含義等所發表的風解。任意解釋常出現在訴訟復議、聽證等場合,這種解釋也不乏對法律含義和精神的正確理解,值得主持訴訟、復議、聽證的人員認真思考,有重要參考價值。
(2)按解釋法律尺度的不同,可將法律解釋分為字面解釋、擴充解釋和限制解釋。
在實際上是為使對法律的理解不離開立法的原意所要求的三種解釋方法。成文的法律往往受文字表述的局限,使法律的文字表現與立法的真實意圖之間呈現出或者正好相當,或者文字表現窄於立法原意,或者文字表現寬於立法原意的復雜情況,為使對法律含義的理解不離開立法原意,就必須分別採取字面解釋、限制解釋、擴大解釋三種解釋方式。當法律的字面意義與立法原意正好相當時,就要用字面解釋方法,嚴格按法條的字面含義作既不擴充、也不縮小的解釋。如《刑事訴訟法》第79條的「期間以時、日、月計算」「期間開始的時和日不算在期間以內」的規定,就只能嚴格按其字面含義作解釋。當立法的原意寬於其字面意義時則必須作擴充解釋。如《婚姻法》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這里的父母按立法原意,就應作擴充解釋,解釋為既包括親生父母,也包括繼父母、養父母。但換一個角度,還應該說法律的立法原意窄於其字面表現,應作限制解釋。如這里要承擔撫養義務的父母應是指有撫養能力的父母;這里接受撫養的子女應該是指尚未成年、無獨立生活能力、無固定收入的子女。應承擔贍養扶助義務的子女,是指已成年、有勞動能力、有固定收入的子女。接受贍養、扶助的父母是指生活上需要不同程度照顧的父母。
(3)按解釋方法的不同,可將法律解釋分為語法解釋、邏輯解釋、系統解釋、歷史解釋。
語法解釋,是通過對法條的詞語含義、語法結構等的分析來闡明法律的內容、含義;邏輯解釋,是通過對法律規范作邏輯分析,來求得對法律規范結構,規范適用的條件、范圍等的確切理解;歷史解釋,是通過對規范性文件制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以及其他歷史背景材料的研究等方法,來闡明法律的含義;系統解釋,是指將法律規范放在整個法的體系中通過研究其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來揭示其內容含義。

C. 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則及內涵

民法的基本原則,反映民事生活的根本屬性,尤其是市民社會的一般條件、趨勢和要求。我國民法通則第3—7條對我國民法的原則做了規定,概括其內容,大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民法內容有普遍約束力的原則,是指導民事立法、民事審判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如平等、自願等原則,還有一些是適用於特定民事法律關系的原則,如公平、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等原則。
一、平等原則 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體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權的對立物,是指不論其自然條件和社會處境如何,其法律資格亦即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地享有權利,其權利平等地受到保護。
二、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的實質,就是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從事民事活動,國家一般不幹預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其內容應該包括自己行為和自己責任兩個方面。自己行為,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參與民事活動,以及參與的內容、行為方式等;自己責任,即民事主體要對自己參與民事活動所導致的結果負擔責任。
三、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摩擦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則是一條法律適用的原則,即當民法規范缺乏規定時,可以根據公平原則來變動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公平原則又是一條司法原則,即法官的司法判決要做到公平合理,當法律缺乏規定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
四、誠實信用原則 所謂誠實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場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締約時,誠實並不欺不詐;在締約後,守信用並自覺履行。如果說任何自由都是受制約的自由,那麼誠實信用應是題中之義。然而,市場經濟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昭示:無論法律多麼嚴謹,也無法限制復雜多變的市場制度中暴露出的種種弊端,總會表現出某種局限性。民法規定該原則,使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中,能主動干預民事活動,調整當事人利益摩擦,使民事法律關系符合正義的要求;另一方面,法院可根據該原則作出司法解釋,填補法律的漏洞旨由於該原則位階高、不確定性強,用而不當也可能會成為司法專橫的工具,對該原則的運用,必須與其他原則結合起來統籌考慮。
五、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必須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如果行使權利損害同樣受到保護的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時,即構成權利濫用。對於如何判斷權利濫用,民法通則及相關民事法律規定,民事活動首先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及習慣,行使權利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六、公序良俗原則,一方面是指民事主體在參與民事法律關系時,在不違背法律強制性規則的條件下,可以以及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善良的風俗習慣進行民事行為;另一方面,民事糾紛的仲裁者在法律規定不足或不違背強制性法律規范的條件下,可以運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與善良風俗習慣處理糾紛。根據公序良俗原則,民事法律制度對民事主體權利行使作出必須的法律限制性規定,加上公認的道德規范,形成了具有系統性的公序良俗。歸納起來,有下述幾種類型:一是政治國家公序;二是市民社會善良風俗習慣;三是他人人格尊嚴;四是家庭道德關系准則;五是其他公序良俗。 、

D. 《民法大全》有哪些內容

《民法大全》共12卷,共4562條法令。法典第1卷的前言搜集了皇帝發布的關於編寫法典的一系列法令,隨後是宗教法、法律理論和條文。第2~8卷是私法,第9卷是刑法,最後3卷是統治手段。

E. 民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不知道您說的是最近要頒布的民法典還是只是民法總則。
現在的民法典第三版草案是七編制,有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共七編

熱點內容
河北省司法廳冀東分局 發布:2025-08-15 08:44:03 瀏覽:35
體現民事訴訟法的案例 發布:2025-08-15 08:43:11 瀏覽:341
在職法律碩士騙子 發布:2025-08-15 08:41:46 瀏覽:757
法律援助精準扶貧會議信息 發布:2025-08-15 08:41:36 瀏覽:960
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知識測試問卷 發布:2025-08-15 08:36:36 瀏覽:691
雲南省高速公路條例 發布:2025-08-15 08:34:57 瀏覽:166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99條 發布:2025-08-15 08:24:23 瀏覽:328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 發布:2025-08-15 08:10:08 瀏覽:866
在經濟法的定義中 發布:2025-08-15 07:58:58 瀏覽:145
合同法第5258條 發布:2025-08-15 07:58:56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