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七絕

司法七絕

發布時間: 2022-01-03 04:46:56

㈠ 關於王昌齡的資料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1)司法七絕擴展閱讀:

王昌齡軼事典故

投筆從戎

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歷。開元年間,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

以至日後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火熱的年代,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展,沒見什麼成效,於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從此踏上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

㈡ 在韋應物的

可以啊,這個倒是非常的不錯的,努力就好的話都會做的好,結果的所以的話要們一起去做

㈢ 急需《從軍行》王昌齡的資料!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江寧人,世稱王江寧,是我國盛唐時代的著名詩人。早年貧賤。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與李白及當時邊塞詩派、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人物過從甚密,唱酬不斷。曾到過西北邊塞。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科,授汜水縣尉。二十七年,被貶嶺南,途經襄陽,孟浩然有詩相送;經岳陽,有詩送李白。次年回長安,又出為江寧縣丞。數年後貶為龍標縣尉,李白有詩遙寄。安史亂起,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王昌齡詩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① ,孤城遙望玉門關②。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③。

賞析

戰士們有思家之緒,這很自然,因為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戰士的根本價值卻在於他們是祖國安全的捍衛者。現在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次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第三句寫戰斗的緊張激烈,語言概括而形象鮮明如見。末句代戰士們立誓,正面地謳歌他們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鋪墊,戰士們的誓詞分量才顯得更重。

應該指出,這並不是一首寫實之作。從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縣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沒有一個樓蘭國,漢代的樓蘭國在今新疆鄯善縣東南。但是詩人為了表現守邊戰士的英勇無畏和愛國熱忱,卻把它們寫到了一首詩里。這在詩歌創作中不但允許,而且是常見的,人們感興趣的是詩中表現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膠柱鼓瑟地進行考證,那就未免多事了

注釋: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

樓蘭: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蠟羌縣及羅布泊一帶,此地代指唐西邊境少數民族政權。
生前已負盛名。殷《河嶽英靈集》收24人詩作,其中王詩最多,並譽之為「中興高作」。他擅長七言絕句,以之與李白並稱,人稱「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王昌齡絕句長於抒情,善於心理刻畫,能以典型的情景、精煉的語言表現豐富的內涵,意味渾厚深長。現存王昌齡詩180多首,五七言絕句幾乎佔了一半。他的七言絕句以寫邊塞、從軍為最著名,另有一部分描寫婦女寄懷友人的詩作。今存《王昌齡集》2卷,《王昌齡詩集》3卷,《全唐詩》編錄其詩為4卷。新、舊《唐書》有傳。

㈣ 崖下誰能分榮恥,獄中反復鬧絕食!卸任元首面司法,回憶平凡已太遲

這。。。打油詩還差不多,太白金星了都,呸。太白話。。。七絕主要特性基本俱全,但

㈤ 從方苞的《獄中雜記》分析論述桐城派的散文藝術特色

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劉大櫆、姚鼐等將歐陽修、曾鞏的文章作為楷模. 曾鞏
(1019~1083)

宋代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
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鞏
自稱「家世為儒」(《上歐陽學士第一書》),祖父作
過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史稱鞏「十二歲能文,
語已驚人」。20歲後,因文才出眾,受到歐陽修的賞識。
歐陽修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曾
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為密友,
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
嘉□二年(1057),歐陽修知貢舉,曾鞏考中進士。曾
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司法參軍,如編校史館書籍,遷館
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在這期間,曾鞏對歷
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寫過一些「敘錄」。如《新
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戰國策目錄序》等。
他不甚滿意劉向,而比較推重揚雄,曾在所作《筠州學
記》及《答王深甫論揚雄書》中闡明了他的看法。
其後,曾鞏離開館閣,又作了十幾年的地方官吏,頗
有政績。為了侍奉親老,曾一再申請內調。後被神宗召
見,留在京師,「勾當三班院」。元豐四年(1081),朝
廷認為「曾鞏史學見稱士類,宜典五朝史事」,任為史
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五年,擢
拜中書舍人。同年九月,遭母喪,去官。次年四月,在
金陵(今江蘇南京市)逝世。
曾鞏作為歐陽修的積極追隨者和支持者,幾乎全部
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理論上也是主
張先道而後文的。但比韓愈、歐陽修更著重於道。他在
《答李□書》中說:「夫道之大歸非他,欲其得諸心,充
諸身,擴而被之國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辭也。」基於
這種理論主張,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
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較少的一個。他的文章絕少抒情
作品,多是議論文和記敘文。就是記敘文中也常有議論。
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說理曲折盡意。其特
點有幾個方面:首先是議論文章寫得紆徐委備,與歐陽修
的風格近似。例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
論歷代治亂得失,語氣和緩,感慨卻很深切。其次是文
雖質朴,但縱橫開合,有搖曳之姿。如《贈黎安二生序》、
《王平甫文集序》兩文,都為懷才不遇者吐氣,融注著
作者的憤懣和不平,但他沒讓感情一瀉無餘地迸發,而
是以一波三折的語調緩緩議論下去。前一篇,黎、安二
生因鄉人譏其「迂闊」,請求曾鞏為之辯駁。文章實際
上是要反擊世俗對古文運動的誣蔑,但作者沒有正面駁
斥,卻扣住「迂闊」二字,作了三層轉折:自己亦「迂
闊」;「迂闊」比二生為甚;「迂闊」之「善」與「不
善」,吞吐抑揚中露出勃鬱之氣。《王平甫文集序》以
「人才難得」為中心,縱論周秦以來起用人才之少,埋
沒人才之多,峰迴路轉之後,才為王安國一抒同情之慨。
這樣的文章雖不及韓愈那樣縱橫變化,卻自有紆徐曲折
之妙。而且語出自然,無造作之跡,其斂氣蓄勢之功頗
深。第三,曾鞏的文章又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
俯仰如意。例如《越州趙公救災記》寫趙公「前民之未
飢,為書問屬縣」將紛繁雜亂的事項,敘述得條分縷析,
頭緒分明。此外,曾鞏還有一些記敘文字,雖似不文,卻
極精練,無不達之意。
曾鞏的記敘文也偶有寫景之作,極刻畫之工。例如
《道山亭記》寫道山亭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險,精雕細刻,
很有特色。還有一些論及學術、文藝的文章,例如圖書
「敘錄」以及《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等,縱談
古今,不無卓見,但也時常流露出衛道的氣息。《宋史·
曾鞏傳》評論曾鞏的文章說:「曾鞏立言於歐陽修、王
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
謂難矣。」這一評語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詩。現存詩 400餘首,
大都寫得比較質朴,略似其文。元代劉□認為曾鞏「平
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
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之詩亦
然」(《隱居通議》卷七),道出了他詩歌藝術的主要
特徵。但他並非只善賦體,也有一些詩長於比興,形象
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
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
柳》等,稱得上宋代近體詩中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
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
於蘇洵、蘇轍。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
曾鞏的學術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聲譽。降
及南宋,盛譽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獨服膺曾鞏。
呂祖謙編選《古文關鍵》時,只取曾鞏,不取王安石,可
見當時風尚。元末明初朱右編選《八先生文集》,開始
將曾鞏與韓、柳、歐、王及三蘇並列。明代唐宋派的王
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作文都推尊曾鞏,茅坤編
《唐宋八大家文抄》,將曾鞏正式列為八大家之一,這
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
方苞,以及劉大□、姚鼐等將歐陽修、曾鞏的文章作為
楷模,從學曾入手學歐文。這種風氣在從方苞到方東樹
的幾代桐城派作家中都沒有多大改變。從宋到清,雖也
有個別貶抑曾鞏的言論,但不是主流。
江西撫州「興魯書院」一角(曾鞏曾在此講學)
曾鞏著作傳於今者有《元豐類稿》50類,有《四部
叢刊》影元本。但據韓維所撰《神道碑》,尚有《續稿》
40卷,《外集》10卷。今皆不傳。有些佚文見於《宋文
鑒》等選本。又世傳《隆平集》舊題曾鞏撰,前人考訂
系出於偽托。

㈥ 王昌齡的生平資料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盛唐詩人。開元十五年中進士,補秘書省校書郎,調汜水尉。後以故遭謫嶺南。開元二十八年為江寧縣丞。天寶七載又貶為龍標尉。安史之亂爆發,他返回江寧,被毫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王昌齡與高適、岑參、常建、王維、李白、孟浩然等皆有交往。其詩含蓄、深婉、渾厚、明快,有「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稱號。其七絕與李白齊名,被世人譽為「七絕聖手」。《全唐詩》編其詩四卷,詩一百八十餘首(《全唐詩外編》又補二首)。其詩諸體兼備,但數量最多的是五古和七絕,次為五律、七古和五絕,七律很少。而五古、七絕的成就也更突出。如他最為人稱道的是邊塞詩,名作《塞下曲》四首、《塞上曲》、《少年行》二首、《代扶風主人答》等即屬於五古,《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則屬於七絕,筆力雄勁,氣勢飛動。殷璠對他評價頗高,說是「元嘉已還,四百年內,曹、劉、陸、謝風骨頓盡」,而「昌齡克嗣厥跡」,還舉出「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代扶風主人答》)等「驚耳駭目」的句子,認為確是「中興高作」。宮怨、閨情詩也頗佳,如《西宮春怨》、《長信秋詞》、《采蓮曲》、《閨怨》等。寄贈、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送姚司法歸吳》等也都是深情要眇的佳作。

從軍行(其四)

《從軍行》原是中國古代的歌曲類別,屬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樂符解題》中說:「從軍行皆軍旅辛苦之辭。」王昌齡的《從軍行》沿用樂府舊題來表現唐代的邊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絕句聯綴而成的組詩,每首詩分別選取征戌生活的某一場景,來表現征戌者內心的思想感情。這里選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寫西北邊塞戰士艱苦奮戰的高昂鬥志。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塞(其一)

《出塞》為樂府《橫吹曲》舊題,多寫軍旅征戌。原作二首,此其一。詩人借用樂府舊題,寫下這首鏗鏘有力的詩篇,也正是抒發出征塞外、為國守邊的豪情壯志和內心感慨。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盧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閨怨

此詩是為後人推為閨情之作第一(清人黃生《唐詩摘鈔》)的閨怨詩。詩寫丈夫久戌不歸,妻子因見陌上柳色陡生寂寞悔恨之心。由「不知愁」到知愁,不可知的「封侯」之想,因現實中的寂寞春光而陡然猛省。今日之「悔」,悔的正是昨日之「教」,情感真實深刻。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

此詩是詩人貶江寧(今南京市)丞期間(約741—749)送好友辛漸赴洛陽所作。原題二首,此為其一。芙蓉樓遺址在唐代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據說,登此樓可俯瞰長江,遙望楚地。詩寫江樓送別友人之惆悵,表現了詩人冰清玉潔之品格。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㈦ 唐朝大詩人王昌齡

http://ke..com/view/7521.htm

㈧ 杜甫所有詩的題目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你想累死人啊!

春夜喜雨 春望 八陣圖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古柏行 恨別 贈花卿
詠懷古跡五首 望岳 兵車行 蜀相
登高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江南逢李龜年 月夜
曲江二首 戲為六絕句 登岳陽樓 春宿左省
前出塞九首 絕句四首 麗人行之一 浣溪沙
夢李白二首 春日憶李白 客至 佳人
絕句二首 水檻遣心 洗兵馬 浣溪沙
新婚別 江村 閣夜 石壕吏
後出塞五首 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旅夜書懷 奉贈鮮於京兆二十韻 浣溪沙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日暮 月夜憶舍弟 黃河二首
和賈舍人早朝 浣溪沙 宿府 故武衛將軍輓歌三首
渼陂行 對雪 夔州歌十絕句 新安吏
秋雨嘆 重遊何氏五首 獨立 贈衛八處士
江漢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天末懷李白 義鶻行
百憂集行 白絲行 病後遇過王倚飲贈歌 登樓
別房太尉墓 垂老別 飲中八仙歌 秦州雜詩二十首
哀江頭 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 羌村三首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秋雨嘆 秋雨嘆 潼關吏 貧交行
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 漫成一首 野望 劉九法曹鄭瑕邱石門宴集
曲江三章章五句 送高三十五書記 夏夜嘆 元都壇歌寄元逸人
漫興九首 解悶十二首 喜晴 曲江對酒
秋興八首 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畫鷹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游龍門奉先寺 久雨期王將軍不至 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
九日曲江 九日寄岑參 房兵曹胡馬詩 示從孫濟
渼陂西南台 敬贈鄭諫議十韻 夏日嘆 送路六侍御入朝
絕句六首 登兗州城樓 絕句 寄薛三郎中(據)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 寄高三十五書記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 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
夔府書懷四十韻 寄韓諫議 哀王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
魏將軍歌 送裴二虯尉永嘉 送張十二參軍赴蜀州,因呈楊五侍御 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
去矣行 寒食夜蘇二宅 去蜀 征夫
復愁十二首 上韋左相二十韻 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郡防禦判官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 偶題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別李義
壯游 客堂 客居? 往在
憶昔行 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 大歷三年春,城放船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 諸將五首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 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 奉贈太常張卿〔土自〕二十韻
天育驃騎歌 沙苑行 驄馬行 城西陂泛舟
杜位宅守歲 遣興五首 畫像題詩 句
閬中行 石文詩 喜聞盜賊總退口號五首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
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 陪李金吾花下飲 曲江對雨 送李校書二十六韻
北征 孤雁(一作後飛雁) 橫吹曲辭·前出塞九首 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
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 送高司直尋封閬州 贈李十五丈別(李秘書文嶷)
七月三日亭午已後較熱退晚加小涼穩睡…呈元 牽牛織女 四松 贈蜀僧閭丘師兄
述古三首 憶昔二首 萬丈潭 發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縣紀行)
又上後園山腳 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 同元使君舂陵行 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
虎牙行(虎牙在荊門之北,江水峻急) 錦樹行(因篇內有錦樹二字摘以為題非正賦錦 王兵馬使二角鷹 可嘆
舟中苦熱遣懷,奉呈陽中丞通簡台省諸公 南征 清明二首 歸雁
又呈吳郎 喜達行在所三首 大雲寺贊公房四首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
寄高三十五詹事 九日藍田崔氏庄 崔氏東山草堂 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
題張氏隱居二首 狂夫 南鄰 贈李白
絕句三首 搗衣 對雨書懷走邀許十一簿公 大雨
句 去秋行 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 官池春雁二首
送韓十四江東省覲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 送段功曹歸廣州 賓至
遣興二首 遣興三首 龍門 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
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內諸官 端午日賜衣 臘日 彭衙行
重經昭陵 得家書 謁先主廟(劉昭烈廟在奉節縣東六里) 琴台(司馬相如宅在州西笮橋,北有琴台)
八哀詩·贈司空王公思禮 課伐木 逼仄行,贈畢曜 留花門
石研詩 無家別 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 寫懷二首
遣懷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近呈蘇渙侍 清明 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
陪王漢州留杜綿州泛房公西湖(房琯刺漢州時 秋野五首 哭王彭州掄 相和歌辭·前苦寒行二首
狂歌行,贈四兄 樊二十三寺御赴漢中判官 白水縣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 一百五日夜對月
遣興 晦日尋崔戢李封 紫宸殿退朝口號 曲江陪鄭八丈南史飲
瘦馬行 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 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二首 病馬
五盤 病橘 所思 晚晴
承聞河北諸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 春水生二絕 相逢歌贈嚴二別駕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謁文公上方 通泉縣署屋壁後薛少保畫鶴 陪王侍御同登東山最高頂,宴姚通泉,晚攜酒 遠游
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 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 苦戰行 三絕句
高楠 寒食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戲作花卿歌 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 秦州見敕(一作除)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 堂成
石櫃閣 劍門 送遠 山寺
歸燕 蒹葭 苦竹 寄贊上人
太平寺泉眼 戲贈閿鄉秦少公短歌 憶弟二首 觀兵
巳上人茅齋 過宋員外之問舊庄 鄭駙馬宅宴洞中 冬日有懷李白
遣興三首 冬末以事之東都,湖城東遇孟雲卿,復歸劉顥 題鄭縣亭子 奉贈王中允維
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 獨酌成詩 月 杜鵑行(一作司空曙詩)
呀鶻行 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 柏學士茅屋 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寄董卿嘉榮十韻 長江二首 上水遣懷 遣遇
望岳 後游 卜居 梅雨
覽柏中允兼子侄數人除官制詞因述父子兄弟四 秋風二首 贈蘇四徯 大覺高僧蘭若(和尚去冬往湖南)
醉歌行 嘆庭前甘菊花 奉漢中王手札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
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 贈鄭十八賁(雲安令) 枯楠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
題桃樹 鳳凰台 投簡成、華兩縣諸子 海棕行
春日戲題惱郝使君兄 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賈至) 杜鵑 寄柏學士林居
寄從孫崇簡 李潮八分小篆歌 雨 火
野老 望岳 奉送郭中丞兼太僕卿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郭 嶽麓山道林二寺行
寄常征君 崔評事弟許相迎不到應慮老夫見泥雨…必愆佳 孟冬 寄杜位(頃者與位同在故嚴尚書幕)
斗雞 雲 太歲日 歸雁二首
重送劉十弟判官 送盧十四弟侍御護韋尚書靈櫬歸上都二十韻 晚行口號 憶幼子
行次昭陵 述懷 送楊六判官使西蕃 送率府程錄還鄉
避地 塞蘆子 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過字 鄭附馬池台喜遇鄭廣文同飲
得舍弟消息 奉陪贈附馬韋曲二首 收京三首 畫鶻行
今夕行 贈李白 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 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虔
立秋後題 貽阮隱居 遣興五首 寓目
除架 即事 遺懷 螢火
日暮 成都府 為農 江漲
赤谷 白沙渡 草堂即事 王十七侍御掄許攜酒至草堂,奉寄此詩,便請
觀作橋成,月夜舟中有述,還呈李司馬 贈虞十五司馬 戲韋偃為雙松圖歌 北鄰
石鏡 題新津北橋樓得郊字 春水 惠義寺園送辛員外
奉和嚴公軍城早秋 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 東津送韋諷攝閬州錄事 觀打魚歌
越王樓歌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 溪漲 宗武生日
野望 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 陳拾遺故宅 早發射洪縣南途中作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 過郭代公故宅 玩月呈漢中王 野人送朱櫻
姜楚公畫角鷹歌 光祿阪行 戲贈友二首 漁陽
規雁 存歿口號二首 重贈鄭釒柬絕句 投簡梓州幕府兼韋十郎官
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早起 西郊 進艇
杜鵑行 石筍行 建都十二韻 重簡王明府
枯棕 寄杜位 贈別鄭鏈赴襄陽 即事
龍門鎮 秋日阮隱居致薤三十束 別贊上人 鹽井
法鏡寺 有客 木皮嶺 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
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草堂資 秋笛 蕃劍 促織
贈田九判官 戲簡鄭廣文兼呈蘇司業 承沈八丈東美徐膳部員外,阻雨未遂馳賀,奉 夜宴左氏庄
贈翰林張四學士 贈韋左丞丈濟 路逢襄揚楊少府入城,戲呈楊四員外綰 題鄭十八著作丈
晚出左掖 題省中院壁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雨過蘇端
玉華宮 長沙送李十一(銜) 奉贈蕭二十使君 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燕子來舟中作 相和歌辭·後苦寒行二首 巴西聞收宮闕,送班司馬入京 奉使崔都水翁下峽
江梅 奉送蜀州柏二別駕將中丞命赴江陵,起居衛尚 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頌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泊岳陽城下 官亭夕坐戲簡顏十少府 獨坐二首 柳司馬至
秋日寄題鄭監湖上亭三首 小至 寄韋有夏郎中 季秋江村
春日江村五首 寄邛州崔錄事 寄李十四員外布十二韻 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
傷春五首(巴閬僻遠傷春罷始知春前已收宮闕 詠懷二首 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 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
湘江宴餞裴二端公赴道州 入衡州 寄賀蘭銛 寄楊五桂州譚(因州參軍段子之任)
西閣曝日 園人送瓜 送殿中楊監赴蜀見相公(杜鴻漸鎮蜀,辟楊炎 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
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 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 雨二首 昔游
狄明府(博濟。一作寄狄明府) 赤霄行 復陰 夜歸
白鳧行 草堂 鄭典設自施州歸 貽華陽柳少府
雷 引水 喜雨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幽人 天寶初,南曹小司寇舅於我太夫人堂下累土.. 積草嶺(同谷縣界) 又觀打魚
自平 南池(在閬中縣東南,即彭道將魚池) 陪章留後惠義寺餞嘉州崔都督赴州 桃竹杖引,贈章留後(竹兼可為簟,名桃笙)
縛雞行 青絲(青絲白馬,用侯景事,以比仆固懷恩) 蠶谷行 折檻行
柴門 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 別蔡十四著作 水檻
除草 宿青溪驛奉懷張員外十五兄之緒 君不見,簡蘇徯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
晚晴 八哀詩·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公虔 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 八哀詩·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琎
甘林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催宗文樹雞柵 信行遠修水筒(引水筒)
寄裴施州(裴冕坐李輔國貶施州刺史) 早秋苦熱,堆案相仍(時任華州司功) 佐還山後寄三首 村夜
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即日成,往來之 初月 白馬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
解憂 舟前小鵝兒(漢州城西北角官池作官池即房公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 遊子
上兜率寺 野望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 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得風字)
台上(得涼字) 有感五首 遣憤 寄司馬山人十二韻
初冬 雨不絕 寄岑嘉州(州據蜀江外) 撥悶(一作贈嚴二別駕)
即事 即事(一作天畔) 悶 雨
又示兩兒 九日五首 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二首 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奉寄李十五秘書二首 耳聾 月圓 江月
孟氏(集有過孟十二倉曹十四主簿兄弟詩) 晴二首 熱三首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瞿塘兩崖 白鹽山(白鹽崖高千餘丈,在州城東十七里) 白帝 峽口二首
銅官渚守風(渚在寧鄉縣) 過南嶽入洞庭湖 宴王使君宅題二首 和江陵宋大少府暮春雨後同諸公及舍弟宴書齋
水宿遣興奉呈群公 江邊星月二首 遣悶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
雞 玉腕騮(江陵節度衛公馬也) 巫山縣汾州唐使君十八弟宴別,兼諸公攜酒樂 春夜峽州田侍御長史津亭留宴(得筵字)
柳邊 巴山 巴西驛亭觀江漲,呈竇使君二首 又送
九日登梓州城 小寒食舟中作 回棹 哭長孫侍御(一作杜誦詩。以下為杜甫補遺)
奉贈盧五丈參謀(琚) 奉贈嚴八閣老 悲陳陶 贈畢四曜
送賈閣老出汝州 酬孟雲卿 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 高都護驄行
贈比部蕭郎中十兄 奉寄河南韋尹丈人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句
夏日李公見訪 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 從人覓小胡孫許寄 野望
不歸 李〔雩阝〕縣丈人胡馬行 酬高使君相贈 鹿頭山
桔柏渡 田舍 青陽峽 寒峽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水會(一作回)渡 龍門閣 贈別何邕
花鴨 畏人 丁香 梔子
送裴五赴東川 漫成二首 聞斛斯六官未歸 病柏
徐卿二子歌 敬簡王明府 遣興 寄贈王十將軍承俊
泛溪 出郭 石犀行 題壁上韋偃畫馬歌
可惜 暮登四安寺鍾樓寄裴十迪 游修覺寺 戲作寄上漢中王二首
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絕奉答二絕 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 詣徐卿覓果栽 少年行二首
李司馬橋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 王錄事許修草堂資不到聊小詰 奉贈射洪李四丈
嚴公廳宴,同詠蜀道畫圖,得空字 大麥行 奉送嚴公入朝十韻 客亭
九日登梓州城 九日奉寄嚴大夫 寄高適 觀薛稷少保書畫壁
秋盡 題玄武禪師屋壁 悲秋 客夜
送嚴侍郎到綿州,同登杜使君江樓宴,得心字 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得寒字 巴西驛亭觀江漲呈竇十五使君 又呈竇使君
答鄭十七郎一絕 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 落日 徐步
一室 遣意二首 雲山 奉簡高三十五使君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丈人山 逢唐興劉主簿弟 鸂鶒
麗春 徐九少尹見過 范二員外邈吳十侍御郁特枉駕,闕展待,聊寄 廣州段功曹到,得楊五長史書,功曹卻歸,聊
魏十四侍御就敝廬相別 飛仙閣 泥功山 鐵堂峽
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 東樓 空囊 廢畦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李監宅二首(一作李鹽鐵) 送翰林張司馬南海勒碑 薛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
元日寄韋氏妹 得舍弟消息二首 湖中送敬十使君適廣陵 哭李常侍嶧二首
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親友 送趙十七明府之縣 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攝郴州 虢國夫人(一作《張祜集》靈台二首之一)
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一作暢當詩) 舟泛洞庭(一作過洞庭湖) 李鹽鐵二首(一首題作李監宅,已見第九卷中 同豆盧峰知字韻
闕題 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 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 愁坐
放船 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 遣憂 逃難
送竇九歸成都 乘雨入行軍六弟宅 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消息,覓使 人日兩篇
元日示宗武 遠懷舍弟穎、觀等 續得觀書,迎就當陽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峽 江陵望幸
舟月對驛近寺 庭草 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 公安縣懷古
北風(新康江口信宿方行) 纜船苦風,戲題四韻,奉簡鄭十三判官(泛) 入喬口(長沙北界) 千秋節有感二首(八月二日為明皇千秋節)
江閣卧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御 天池 峽隘 從驛次草堂復至東屯二首
上白帝城(公孫述僭位於此,自稱白帝) 覆舟二首 垂白(一作白首) 十六夜玩月
月 雨四首 有嘆 冬深(一作即日)
搖落 遠游 奉送韋中丞之晉赴湖南 送李功曹之荊州充鄭侍御判官重贈
奉送卿二翁統節度鎮軍還江陵 送鮮於萬州遷巴州(鮮於炅乃仲通子,有父風 憑孟倉曹將書覓土婁舊庄 見螢火
白小 鷗 戲寄崔評事表侄、蘇五表弟、韋大少府諸侄 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崔十三評事、韋少府侄
謁真諦寺禪師 別崔潩因寄薛據、孟雲卿(內弟潩赴湖南幕職 奉送十七舅下邵桂 送十五弟侍御使蜀
九日諸人集於林 暮春 雷 朝二首
歸 雨晴 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 陪柏中丞觀宴將士二首
冬至 愁(強戲為吳體) 立春 又雪
宿江邊閣(即後西閣) 不離西閣二首 西閣三度期大昌嚴明府同宿不到 小園
課小豎鉏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穢,凈訖移床三 寒雨朝行視園樹 赤甲 卜居
西閣口號(呈元二十一) 豎子至 承聞故房相公靈櫬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二 雲安九日,鄭十八攜酒陪諸公宴
禹廟(此忠州臨江縣禹祠也) 渡江 喜雨 送舍弟頻赴齊州三首
嚴鄭公宅同詠竹(得香字) 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得忘字) 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黃家亭子二首 到村
章梓州橘亭餞成都竇少尹(得涼字)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得開字) 倦夜(吳曾《漫錄》雲:顧陶《類編》題作倦 甘園
屏跡三首 送梓州李使君之任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 嚴中丞枉駕見過
泛江送客 歸夢 玉台觀(滕王造) 滕王亭子
城上(一作空城) 舍弟占歸草堂檢校聊示此詩 送何侍御歸朝(李梓州泛舟筵上作) 江亭送眉州辛別駕升之(得蕪字)
薄游 贈韋贊善別 放船 奉待嚴大夫
奉寄高常侍(一作寄高三十五大夫) 春遠 醉歌行,贈公安顏少府請顧八題壁 早發
次晚洲 別張十三建封 聶耒陽以仆阻水書致酒肉療飢荒江詩得代懷… 夕烽
過南鄰朱山人水亭 因許八奉寄江寧旻上人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掖門在兩旁如人之臂掖 江亭
惡樹 江漲 槐葉冷淘 園官送菜
上後園山腳 雨 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向畢清晨遣女奴阿稽 雨
種萵苣 晚登瀼上堂 八哀詩·故秘書少監武功蘇公源明 朱鳳行
北風 揚旗 破船 嚴氏溪放歌行(溪在閬州東百餘里)
三韻三篇 水閣朝霽,奉簡嚴雲安(一作雲安嚴明府)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 最能行
將適吳楚,留別章使君留後,兼幕府諸公,得 冬狩行(時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後東川) 釋悶 贈別賀蘭銛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發同谷縣(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隴右赴劍南 天邊行 次空靈岸
王竟攜酒,高亦同過,共用寒字 九月一日過孟十二倉曹、十四主簿兄弟 醉時歌(贈廣文館博士鄭虔) 赤谷西崦人家
悲青坂 徒步歸行 九成宮 昔游
樂游園歌 奉同郭給事湯東靈湫作(驪山溫湯之東有龍湫 石龕 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員外新亭,亭對鵲湖
過客相尋 見王監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羅者久取 暫如臨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懷李員外率爾成興 贈陳二補闕
送韋書記赴安西 重題鄭氏東亭(在新安界) 短歌行,送祁錄事歸合州,因寄蘇使君 閬山歌
閬水歌 發閬中 山寺(得開字,章留後同游) 棕拂子
寄題江外草堂(梓州作,寄成都故居) 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 閬州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縣,得昏字 負薪行
近聞 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 營屋 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
莫相疑行 客從 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 聽楊氏歌
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 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 驅豎子摘蒼耳(即卷耳) 朝雨
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 野望因過常少仙 少年行 獨酌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王時牧蜀) 歲暮 散愁二首 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甫昔時嘗客游此縣圖樣
得舍弟消息 宿贊公房(京中大雲寺主謫此安置) 雨晴(一作秋霽) 天河
銅瓶 送人從軍(時有吐蕃之役) 示侄佐(佐草堂在東柯谷) 留別賈嚴二閣老兩院補闕(得雲字)
崔駙馬山亭宴集(京城東有崔惠童駙馬山池) 贈高式顏 官定後戲贈(時免河西尉,為右衛率府兵曹) 蘇大侍御訪江浦,賦八韻記異
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 奉贈李八丈判官(曛) 歲晏行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
夜聞觱篥 發劉郎浦(浦在石首縣,昭烈納吳女處) 別董頲 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
宿鑿石浦(浦在湘潭縣西) 早行 過津口 宿花石戍(長沙有淥口、花石二戍)
暮寒 雙燕 百舌 地隅
奉寄章十侍御 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 奉寄別馬巴州(時甫除京兆功曹在東川) 泛江
送李卿曄(曄,淮安忠公琇之子,時以罪貶嶺 涪城縣香積寺官閣 王閬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別之作 玉台觀
久客 江亭王閬州筵餞蕭遂州 滕王亭子 自閬州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
山館(一作移居公安山館,編入江陵詩後) 行次鹽亭縣聊題四韻奉簡嚴遂州蓬州兩使君咨 倚杖(鹽亭縣作) 得房公池鵝
答楊梓州 春歸 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 (王契,字佐卿, 上牛頭寺(牛頭山在郪縣西南,下有長樂寺)
望牛頭寺 得廣州張判官叔卿書,使還,以詩代意 望兜率寺 黃草
懷舊 所思(得台州鄭司戶虔消息) 陪王侍御宴通泉東山野亭 涪江泛舟送韋班歸京(得山字)
春日梓州登樓二首 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 泛江送魏十八倉曹還京,因寄岑中允參、范郎 數陪李梓州泛江,有女樂在諸舫,戲為艷曲二
登牛頭山亭子 陪李梓州、王閬州、蘇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 對雨 警急(時高公適領西川節度)
王命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薄暮 西山三首(即岷山,捍阻羌夷,全蜀巨障)
送元二適江左 章梓州水亭 九日 歸來
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得溪字。池在張儀 嚴鄭公階下新松(得沾字) 送韋郎司直歸成都 過故斛斯校書庄二首
立秋雨院中有作 奉和嚴大夫軍城早秋 院中晚晴懷西郭茅舍 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
別常征君 三絕句 十二月一日三首 將曉二首
懷錦水居止二首 子規 至後 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簡院內諸公
弊廬遣興,奉寄嚴公 哭嚴僕射歸櫬 宴戎州楊使君東樓 渝州候嚴六侍御不到,先下峽
示獠奴阿段 西閣雨望 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 園
溪上 樹間 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 茅堂檢校收稻二首
東屯月夜 東屯北崦 西閣二首 西閣夜
瀼西寒望 入宅三首(大歷二年春,甫自西閣遷赤甲) 夜宿西閣,曉呈元二十一曹長 老病
南楚 聞高常侍亡(忠州作) 宴忠州使君侄宅 移居夔州郭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 晝夢 覽鏡呈柏中丞 覽物(一作峽中覽物)
憶鄭南玭 懷灞上游 江雨有懷鄭典設 王十五前閣會
得舍弟觀書自中都已達江陵,今茲暮春月末, 喜觀即到,復題短篇二首 舍弟觀歸藍田迎新婦,送示兩篇 晚晴吳郎見過北舍
暝 返照 晚 夜二首
又示宗武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社日兩篇 大歷二年九月三十日
十月一日 送田四弟將軍將夔州柏中丞命,起居江陵節度 送王十六判官 送覃二判官
季夏送鄉弟韶陪黃門從叔朝謁 送李八秘書赴杜相公幕 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別之澧朗 孟倉曹步趾領新酒醬二物滿器見遺老夫
簡吳郎司法 覃山人隱居 猿 黃魚
麂 吹笛 別蘇徯(赴湖南幕) 奉漢中王手札報韋侍御、蕭尊師亡
送孟十二倉曹赴東京選 夜(一作秋夜客舍) 中宵 遣愁
秋清 傷秋 秋峽 南極
不寐 吾宗(衛倉曹崇簡) 江上 中夜
白露 夜 晨雨 返照
向夕 曉望 十七夜對月 村雨
雨 月三首 雨 晚晴
夜雨 更題 草閣 鸚鵡(一作翦羽)
歷歷 洛陽 驪山 提封
洞房 宿昔 能畫 上白帝城二首
武侯廟(廟在白帝西郊) 暫往白帝復還東屯 刈稻了詠懷 灧澦堆
灧澦 諸葛廟 白帝城樓 曉望白帝城鹽山
白帝城最高樓 白帝樓 陪諸公上白帝城宴越公堂之作(越公楊素所建 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迢)
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裴虯與討臧玠故 酬韋韶州見寄 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澧州覲 野望
雙楓浦(在瀏陽縣) 奉送王信州崟北歸 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晉肅入蜀,餘下沔鄂 留別公安太易沙門
曉發公安(數月憩息此縣) 宿青草湖(重湖,南青草,北洞庭) 宿白沙驛(初過湖南五里) 湘夫人祠(即黃陵廟)
祠南夕望 登白馬潭 哭李尚書(之芳) 重題
獨坐 暮歸 移居公安敬贈衛大郎鈞 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
暮春陪李尚書、李中丞過鄭監湖亭泛舟(得過 宇文晁尚書之甥崔彧司業之孫尚書之子重泛鄭 多病執熱奉懷李尚書(之芳) 夏日楊長寧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得深字
舟中 奉賀陽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鄧國太夫人 江陵節度陽城郡王新樓成王請嚴侍御判官賦七 又作此奉衛王
將別巫峽,贈南卿兄瀼西果園四十畝 送大理封主簿五郎親事不合卻赴通州,主簿前 宴胡侍御書堂(李尚書之芳、鄭秘監審同集歸 書堂飲既,夜復邀李尚書下馬,月下賦絕句
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 奉送蘇州李二十五長史丈之任 泊松滋江亭 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
贈裴南部,聞袁判官自來欲有按問 題郪縣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 收京 花底
送靈州李判官 與嚴二郎奉禮別 早花 聞惠二過東溪特一送(以下七首,吳若本逸詩
送王侍御往東川,放生池祖席 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 隨章留後新亭會送諸君 客舊館
閬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贈韋七贊善 奉酬寇十侍御錫見寄四韻,復寄寇 酬郭十五受判官
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廣州 長吟 瞿唐懷古(以下草堂逸詩拾遺) 送司馬入京
惜別行送劉僕射判官(僕射乃其主將劉乃僕射 發潭州(時自潭之衡) 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嶺南掌選崔郎中判官兼寄韋 暮冬送蘇四郎徯兵曹適桂州
哭韋大夫之晉 舟中夜雪,有懷盧十四侍御弟 對雪 樓上
登舟將適漢陽 漢州王大錄事宅作 夏夜李尚書筵送宇文石首赴縣聯句 八哀詩·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
與任城許主簿游南池(池在濟寧州境) 贈崔十三評事公輔

本文來自: 八斗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t/30.shtml
本文來自: 八斗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t/30.shtml
本文來自: 八斗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t/30.shtml

㈨ 觀書有感 分8少哦

清明
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於少陵。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

㈩ 《對月寓懷》是一首七言絕句嗎

是的。

《對月寓懷口號一絕》

清-曹雪芹

時逢三五便團圞,滿把晴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間萬姓仰頭看。

譯文:

到了滿月的時候人也團圓了,滿眼的光芒護住玉欄。

天上的明月剛出來,人間的百姓都抬起頭看。

詩詞賞析

這首寓懷七絕,進一步揭示了賈雨村這個野心勃勃的政客的內心世界。賈雨村本是「詩書仕宦之族」,只因家勢敗落,才澆魄潦倒。但他不甘心「久居人下」,仍然以追求功名利祿為唯一奮斗目標。

「天下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就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的政治野心。他窮愁潦倒,終然寄居在葫蘆廟里,但還念念不忘「玉在匵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日夜都在盼望「飛黃騰達」的好時機,渾身散發著陞官發財的臭氣。

賈雨村後來靠鑽營賈家的門路,依仗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權勢,官運亨通,很快便爬上了「協理軍機,參贊朝政」的兵部尚書寶座。

他又運用封建官府的行政司法權力,反轉過來,為四大家族效勞,即所謂「滿把清光護玉欄」。實際是貪贓枉法,欺壓百姓,草菅人命,成了維護封建統治的一條惡狗。

熱點內容
河北省司法廳冀東分局 發布:2025-08-15 08:44:03 瀏覽:35
體現民事訴訟法的案例 發布:2025-08-15 08:43:11 瀏覽:341
在職法律碩士騙子 發布:2025-08-15 08:41:46 瀏覽:757
法律援助精準扶貧會議信息 發布:2025-08-15 08:41:36 瀏覽:960
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知識測試問卷 發布:2025-08-15 08:36:36 瀏覽:691
雲南省高速公路條例 發布:2025-08-15 08:34:57 瀏覽:166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99條 發布:2025-08-15 08:24:23 瀏覽:328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 發布:2025-08-15 08:10:08 瀏覽:866
在經濟法的定義中 發布:2025-08-15 07:58:58 瀏覽:145
合同法第5258條 發布:2025-08-15 07:58:56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