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既有相互聯系的一面,也有相互區別的一面:
B. 談談民法與商品——市場經濟的關系
一、民法的基本法律制度與市場經濟 (一)民法原則民法的私權神聖、意思自治、平等、誠實信用、權力濫用之禁止原則最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對市場經濟基本精神的反映和概括,以誠實信用原則為例,即民事活動中的任何一方必須本著善意進行民事活動,任何惡意的即以損害對方或社會利益為代價獲得己方利益的民事行為都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違反這一要求,盡管不違反任何法律條款和合同,但是,法官仍可裁定惡意方敗訴,以求達到個體公正。目前我國的經濟還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誠實信用原則沒有得到很好的遵循。這也說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對民法基本原則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民事主體制度民法的民事主體制度,包括對自然人、法人以及合夥組織的法律規范,是規范市場經濟主題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民事主體的經濟利益的實現是通過市場交易完成的。作為民事主體的當事人,絕大多數是商品的所有者。民法就是以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各項財產和人身關系為基礎的。它的民事主體制度賦予了參與市場運行的商品所有人以主體資格,賦予了市場參與者以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意志,使一切人均可以真正獨立和平等的身份進入市場,參與商品的交換和流通,實現各自的利益需求。從而形成一個規范、秩序的市場運行體制。(三)物權制度民法的物權制度是保障市場經濟主體支配其有形財產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法律制度。市場經濟的不同參與者必須以交換的形式開展經濟活動,而所有權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前提。民法中的所有權制度對產權歸屬及行使作了明確的界定,用益物權制度和擔保物權制度為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過程中的用益關系以及擔保關系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據,充分尊重和平等保護了各類市場參與者的財產權,為在商品交換中權利的正常轉移和交易秩序的穩定提供了法律保障。(四)合同制度民法的合同制度是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的基本法律制度。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需要簽訂的合同越來越多,合同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合同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簽約的程序、手段越來越規范。民法的各類合同制度,對合同履行的原則,合同的訂立程序,合同的主要條款,成立及生效條件,違約責任及承擔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及形式等主要內容都作了詳盡的規定,為市場交換的安全順利的運行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民法在維護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局限性(一)民法平等主體的定義在市場經濟中不切實際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但是平等原則在民法中只是片面的重視抽象的人格平等,而忽略了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不平等現象,這些不平等現象很多是從經濟個體的規模和社會群體的差異而導致的。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里,這些現實狀態存在的不平等對於民法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此民法的調整方式在市場經濟下顯得捉襟見肘。(二)民法與市場經濟缺陷市場缺陷表現為宏觀經濟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和經濟秩序失范,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民法的人格自由理念和意思自治的觀念造成的。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法,私法自治是市民社會的基本要求,所以民法從產生之日起就以維護私法自治原則為己任,排斥國家權力介入私人經濟領域。在簡單商品經濟和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以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理論為指導,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經濟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迅速發展以自發的交易和生活關系為規范對象的民法及其相應的民法的精神得到了弘揚。但是,生產力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導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出現,經濟危機爆發,社會不平等現象加劇。面對這些,私法陷入空前的困惑之中。市場經濟離不開民法,民法的發展與完善也脫離不開市場經濟的促進。因此,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依賴以民法為核心的綜合法律體系的保障。我們應當不斷完善民法體系,讓民法及其相關法律發揮出其最大的作用,積極調整和保護市場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建設更加法制化的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 市場經濟與法的關系是什麼
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健全為主題,以我國目前剛剛加入WTO的形勢為背景,試論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實踐使我們清醒地看到,加入WTO在為我們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加強法制建設對確立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二十多年來的改革實踐,可以說是圍繞市場經濟問題展開的思想解放歷程。市場經濟在本質上要求用法律規范和調整經濟關系,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沒有法制的市場經濟是不可想像的。沒有健全、配套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就不可能從根本上確立起來。要害詞:市場經濟,法制建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種運行機制,市場經濟不論在什麼社會制度下存在,都是按自身的規則和秩序來運行的。這些規則和秩序的確立,是以完備的法律體系為基礎的,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後,為國內外企業營造一個統一、穩定、透明、可預見的法律環境,以保障企業在公開、公正、公平的環境里參與市場競爭顯得尤為重要。實踐使我們清醒地看到,加入WTO在為我們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加強法制建設對確立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二十多年來的改革實踐,可以說是圍繞市場經濟問題展開的思想解放歷程。市場經濟在本質上要求用法律規范和調整經濟關系,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沒有法制的市場經濟是不可想像的。沒有健全、配套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就不可能從根本上確立起來。一、市場經濟概述1992年中國正式向全世界宣告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不僅是社會主義理論上和建設上的一大突破和飛躍,而且也是體制上的一次根本性改變,因為這意味著中國擺脫了那種經實踐證實輕易導致社會主義事業萎縮甚至失敗的舊模式,發現了適合自己國情、能夠使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科學道路。所謂市場經濟,是與過去的計劃經濟相對而言的,即指在以社會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利用市場機制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並以市場機制激勵人們節約經濟資源的一種經濟體制,它包括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和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等等類型。(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開創的新一種類型的市場經濟體制,它既不同於過去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也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各種類型的市場經濟,而是以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社會化、集約化、國際化大生產的現代化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經濟成份為主、多種經濟成份並存、提倡效率和競爭、追求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二、市場經濟與法制建設的關系市場經濟雖然主要運用市場機制(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合理配置資源、實現優勝劣汰、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但同時也存在有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必須運用法律法規和必要的行政治理,加強和改善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才能引導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是同以1804年拿破崙民法典的制定為標志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密不可分的。與其他市場經濟一樣,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加以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就是必須首先通過法制建設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的法制基礎、新的法律秩序和新的基本原則,可以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上就是嚴格按照體現人民意志、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法律法規進行運作的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與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密不可分,這是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內在要求。(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需要確立新的法制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是對過去奉行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否定,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體制所依靠的法制基礎也是截然不同的。適應計劃經濟需要的是由國家直接治理經濟的這一舊法制基礎,其突出特點:一是排斥市場、否定市場主體、禁止競爭;二是只講所有制而忽視對法人、自然人的財產權的尊重和保護;三是否定意思自治、合同自由;四是國家直接地、全面地治理經濟;五是國家包攬一切、忽視社會保障等等。而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則是全新的法制基礎,其突出特點就是:第一,確認市場主體資格制度。市場發展的首要條件就是必須存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市場參加者,即市場活動的法律主體,因此市場經濟需要以法律保障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即相互獨立、法律地位平等、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的自然人的法人)都能夠以真正獨立、平等的資格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第二,充分尊重和保護財產權制度。市場不僅需要有主體,而且還必須要有財產,要有市場主體自己的財產,因此市場經濟需要以法律充分尊重和保護市場主體的財產權。第三,維護合同自由制度。市場主體只有採取合同的形式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才能保障他們之間相互獨立、平等的法律地位,因此合同法律制度構成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法制基礎。第四,政府對市場的適度干預制度。即便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也離不開政府對市場的適度干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要求適度的政府幹預和宏觀調控法律制度,既避免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可能導致的各種濫用合同自由等違法行為;又克服政府全面直接治理經濟之舊弊。第五,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經濟的法則就是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打破由政府包攬一切的體制,這對於在競爭中失敗的勞動者以及不具備競爭能力的群體等來說是殘酷無情的,不利於社會穩定,因此市場經濟必須要建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補充市場經濟的這一缺陷。(2)由此可見,必須通過法制建設來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的法制基礎,才能談得上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否者只能是一句空話。(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需要確立新的法律秩序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法律是用來保障國家計劃的完成的,也就是說"計劃就是法律"。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自發性和趨利性,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多消極影響,而這種傳統的法律秩序已遠遠不能解決市場經濟面臨的這些新難題。因此,必須重新確立相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法律秩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得以真正建立和發展。這種新的市場經濟法律秩序就是所謂的公正自由的競爭法律秩序,其特點是:第一,維護市場的統一性,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取消對市場的人為肢解和分割,使全國市場經濟活動都遵循統一的法律、行政法規;第二,維護市場的自由性,通過制定必要的市場經濟治理法律、法規實現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政企分開和國家對市場行為的適度干預,弱化行政干預對市場主體尤其是對企業的各種束縛和限制(包括企業的主管機關基於行政隸屬關系而強加於企業的束縛和限制;具有市場治理許可權的國家機關對企業的過度干預等),使市場主體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第三,維護市場的公正性,做到法律制度統一、市場活動機會均等、國家稅負公平等等,以保障所有市場主體不論自然人還是法人、不論大小、不論強弱、不論所有制性質,均能夠以平等的地位,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競爭;第四,維護市場的競爭性,通過制定反不正當競爭、反壟斷等法律法規,使所有的市場主體都能夠依據法律相互競爭,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由競爭的環境,等等。(3)以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截然不同的法律秩序說明,要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首先變革舊的適應計劃經濟需要的法律秩序、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法律秩序,而確立新的法律秩序,就離不開必要的法制建設,否者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D. 為什麼說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民法(Civil law),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重要部門法之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民法是規范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准則"。它具有極其重要的功能: 一、民法可以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市場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各顯神通,開拓進取,創造最佳業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民法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民法體現著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它調節著各種利益,保護人們合法地謀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侵害社會和他人的弱肉強食,謀取非法利益。
E. 民法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如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說,民法是調整交換關系的法律。交換關系即包括交換主體、所有權和債權。民法的發展與市場經濟息息相關,對市場經濟有著極大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一言以蔽之,民法是市民社會和市場經濟的基石。
F. 為什麼說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的理由如下:
1、編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推動完善民商事領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為規則,以良法促善治,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夯實法治保障,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新的飛躍。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彰顯「四個自信」,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進一步成熟和穩定。
3、主體平等不單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抽象價值,更是一種策略性的資源配置模型與利益分配規則。
4、市場經濟是完全架構於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關系本質上就是一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民法是所有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而產生並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
G. 簡述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與區別
一、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
1.民法和經濟法在調整對象上的交叉性。民法和經濟法在經濟關系調整中相輔相成,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公共道德」和「公序良俗」條款等,是民法與經濟法的分界和聯結點:一邊是經濟法以維護宏觀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會經濟秩序為己任,另一邊是民法對在此良好環境下自由從事活動的主體行為加以規范;被認定違反了這些彈性條款的行為,即超出民法調整的范疇而需由經濟法中的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經濟合同法和各種管理性的法律作具體調整。
它們在調整對象方面的交叉,源於以下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由於二法都處在市場關系之中,而某種市場關系的形成又往往呈現錯綜復雜的情況,這就必然導致二者在調整對象上的部分重疊與交叉,調整對象的交叉又需要民法和經濟法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面上共同去維系社會關系的存在;二是由於某個具體的法律關系,單靠一個法律部門的作用是難以形成的。因此,民法和經濟法在調整對象上的交叉性,決定了二者存在的互補性。
2.經濟法和民法在調整宗旨、作用和方法上的互補性。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它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其理念是自由主義,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而經濟法以追求社會整體利益為其立法宗旨,即站在社會整體的角度,通過法律對社會經濟關系的調整,消除極端個體權利本位對整體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消極影響,以解決個體營利性與社會公益性的矛盾,促進經濟良性發展。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以意思自治為核心,注重機會均等,即以抽象的人格平等為基礎建立的公平理性,是以平等求公平,以個體為本位,給經濟個體以完全的意志自由,保證個體權利的充分實現,僅依靠市場經濟的自發作用,來實現社會經濟的理想狀態。而經濟法以國家管理和調節經濟為其調整對象,它給主體以相對特權追求結果的大體公平,從社會利益出發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以社會權利為本位,保證社會整體利益,通過國家採取種種措施,彌補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的缺陷,實現經濟的理想狀態。
二、經濟法與民法的區別:
1.利益本位的不同。法的利益本位亦即法在利益保護上的出發點與立場。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典型的私法,以個人利益為本位,以確認和保護私人利益為其價值追求的目標,對平等主體的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從而維護民事主體的權利。但其對個人利益的無盡追求,往往又導致社會經濟運行的無序化,給社會利益造成損害。經濟法的本質則是社會法,它以社會為本位,把社會經濟總體效益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在兼顧各方經濟利益的同時,維護社會經濟總體利益。它是公權及於私人經濟領域的法律,其產生最終突破了公、私法劃分的二元結構模式。從產生之初,經濟法就是國家站在全社會高度,從國民經濟的整體出發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與調控的產物。由於經濟法所體現出的「社會公益性」如此明顯,以至於在個人與國家各自的領域之間,已經形成了以社會為過渡體的一個獨立存在於其他法域的獨特法域,這恰恰是屬於經濟法的領域。可以說,經濟法的產生,改變了社會利益的配置模式,從極為宏觀的角度維護著社會經濟利益。
2.二者的調整對象不同。按照法理學的理論,任何部門都有其特定的調整對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在管理經濟和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經濟法和民法的調整對象雖都具有經濟性內容,但前者是一種關於國家經濟管理和協調的權利義務關系,後者則是在民間經濟活動中,主體進行經濟交往中各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雖然兩者都涉及經濟領域,但前者是國家管理涉及民間社會經濟領域,是「公」及於「私」,後者則完全處於民間社會經濟領域之中,是「私」的領域內部關系。前者主要調整公共性經濟關系,著眼於宏觀的秩序和效益。一般不涉及個人的人格、財產和交易關系;後者則主要調整平等、等價的產權關系和流轉關系,著眼於微觀的交易安全。
3.二者的調整方式和手段的差異。民法是純粹以個人為本位的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的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按自己的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預,但民法其完備的微觀經濟行為規則又很難解決經濟壟斷、資源配置不當,弱者特別保護等現代經濟中的新問題,這就需要經濟法採取一系列彈性的綜合調整經濟的手段,通過引導,控制社會經濟的良性運行,使經濟法能夠適應經濟形勢的不同需要,成為社會經濟關系的良好「調節器」。
H. 經濟法和民法的關系
經濟法有公法性質,有些人稱它社會法,而民法是純私法
I. 為什麼說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民法是所有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而產生並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法反映著不同時期商品經濟的社會條件,維護和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需由法律保障的發達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商品經濟,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離不開法律的調整。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從法律上確認三個基本要素:即主體、權利和交易規則。民法的主體制度確認和規范著市場主體,賦予各類民事主體獨立的法律人格;民法的財產權制度確認和保護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使主體能以自己的財產進行商品生產經營活動;民法的法律行為制度、合同制度等規范主體的行為,規定交易規則,使主體得以公平、正當地進行競爭,安全有序地進行交易。
可見,民法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著基本的法律保障,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民法屬於基本法。
J. 民法與我國市場經濟的關系
如果民法僅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部門法,那麼它就只能發揮局部、有限的作用;如果民法是基本法,那麼它就要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發揮基礎性、貫穿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傳統大陸法系法學著作一般認為,法律體系中的各種法律依其屬性可分為公法與私法,其中憲法為公法系統的基本法,而民法為私法系統的基本法。二戰之後,人們普遍接受了憲法的法律效力超過民法、民法應遵從憲法這個基本理念。這個重大變更的基本原因,是人們總結了二戰中自然人尤其是少數族裔、被壓迫者的自然權利被大規模侵害的教訓,從而提出基本權利這個具有重大價值的法律理念,並且把基本權利寫入憲法,作為同時對公法和私法都發揮統轄和制約作用的憲法權利。此後,保障基本權利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原則,而這個原則由憲法保障,因此憲法的效力超越了民法,成為民法的上位法。
我國立法機關將民法作為基本法予以制定
在我國《民法總則》制定過程中,立法機構一直都是把民法典編纂當作國家重大立法或者基本立法來進行的。從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民法典和民法總則的歷次立法說明報告看,立法機關也是把民法當作國家基本法予以制定的。這些說明,民法的地位可歸納為以下四點:(1)從民法與依法治國原則之間的關系看,把民法典的編纂定義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2)從民法與國家治理的具體措施角度看,從民法作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的角度,把民法定義為國家治理的基本法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我國國計民生的基本方面進入了契約時代,不論是人員流動還是物質交易,都依據民法進行。民法在國計民生的支持和保障方面、在國家治理方面發揮的作用超過其他任何法律。(3)從民法與市場經濟體制關系的角度看,從民法與市場體制存在內在的必然聯系看,把民法定義為保障市場體制而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法律。(4)從民法與人民權利之間存在內在聯系的角度看,指出民事權利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和必需權利,民法的基本使命就是承認和保護民事權利,從民法擔負的政治功能的角度,把民法定義為社會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