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通則3條

民法通則3條

發布時間: 2022-01-03 13:22:53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對應民法總則是多少條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回,承擔民事責任。答對應民法總則第六十條到六十二條,第六十條: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第六十一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第六十二條: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Ⅱ 運用民法通則第三條的法院判決書

第三條只是講,當事人的地位平等。對於判決的實體問題無實質性意義。

Ⅲ 民法通則134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賠償損失;

(八)支付違約金;

(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3)民法通則3條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條:

【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與終止】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 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條:

【公民民事權利能力平等】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一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二條: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民事責任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強制性。民事責任的強制性是其區別於道德責任和其他社會責任的基本標志。民事責任強制性的表現主要有兩點:

(1)在民事主體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或者由於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時,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當民事主體不主動承擔民事責任時,通過國家有關權力機構強制其承擔責任,履行民事義務。

2、財產性。民事責任以財產責任為主,非財產責任為輔。一方不履行民事義務的行為,給他方造成財產和精神上的損失,通常通過財產性賠償的方式予以恢復。

但是僅有財產責任不足以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因此,《民法通則》也規定了一些輔助性的非財產責任。

3、補償性。民事責任以彌補民事主體所受的損失為限。就違約責任而言,旨在使當事人的利益達到合同獲得適當履行的狀態;侵權責任,旨在使當事人的利益恢復到受損害以前的狀態。

Ⅳ 民法通則第二十三條

《民法通則》第23條 宣告死亡的條件
第二十三條【宣告死亡的條件】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相關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88年4月2日 法(辦)發〔1988〕6號)
36.被宣告死亡的人,判決宣告之日為其死亡的日期。判決書除發給申請人外,還應當在被宣告死亡的人住所地和人民法院所在地公告。
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時間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與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後果相抵觸的,則以其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為准。

Ⅳ 如何解釋民法通則第123條和第3條

3.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

Ⅵ 民法通則各條分別是什麼

第一章,基本原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第二條,調整范圍。第三條,平等原則。第四條,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第五條,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原則。第六條,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則。第七條,禁止權力濫用原則。第八條,適用范圍。

第二章,公民(自然人)

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九條,公民民事權利的開始與終止。第十條,公民民事權利能力平等。第十一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第十二條,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第十三條,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第十四條,法定代理人。第十五條,公民的住所。

第二節,監護
第十六條,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第十七條,精神病人的監護人。第十八條,監護人的職責權利和民事責任。第十九條,精神病人民事性能力的宣告。

第三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二十條,宣告失蹤的條件。第二十一條,宣告失蹤的法律後果。第二十二條,宣告失蹤的撤銷。第二十三條,宣告死亡的條件。第二十四條,宣告死亡的撤銷。第二十五條,宣告死亡撤銷後的財產返還。

第四節,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六條,個體工商戶的定義。第二十七條,寧村承包經營戶的定義。第二十八條,「兩戶」合法權益的保護。第二十九條,「兩戶」民事責任的承擔。

第五節,個人合夥
第三十條,個人合夥的定義。第三十一條,合夥合同。第三十二條,合夥財產。第三十三條,合夥字型大小與經營范圍。第三十四條,合夥的內部關系。第三十五條,合夥的民事責任。

第三章,法人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三十六條,法人的定義及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第三十七條,法人的條件。第三十八條,法定代表人。第三十九條,法人的住所。第四十條,法人的清算。

第二節,企業法人
第四十一條,企業法人資格的取得。第四十二條,經營范圍。第四十三條,企業法人的民事責任。第四十四條,企業法人的變更。第四十五條,企業法人的終止。第四十六條,注銷登記。第四十七條,清算。第四十八條,承擔責任的財產范圍。第四十九條,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責任。第

第三節,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
五十條,法人資格的取得。第四節,聯營
第五十一條,法人型聯營。第五十二條,合夥型聯營。第五十三條,合同型聯營。

第四章,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

第一節,民事法律行為
第五十四條,民事法律行為。第五十五條,實質要件。第五十六條,形式要件。第五十七條,法律效力。第五十八條,無效民事行為。第五十九條,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第六十條,部分無效。第六十一條,無效、撤銷的法律後果。第六十二條,附條件的民事行為。

第二節,代理
第六十三條,代理及其適用范圍。第六十四條,代理的種類。第六十五條,委託代理的形式。第六十六條,無權代理。第六十七條,違法代理。第六十八條,轉委託。第六十九條,委託代理的終止。第七十條,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的終止。

第五章,所有權

第一節,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
第七十一條,財產所有權的定義。第七十二條,所有權的取得。第七十三條,國家財產所有權。第七十四條,集體財產所有權。第七十五條,個人財產所有權。第七十六條,財產繼承權。第七十七條,社團財產。第七十八條,共有。第七十九條,埋藏物與拾得遺失物的歸屬。第八十條,土地使用權與承包經營權。第八十一條自然資源使用權與承包經營權。第八十二條,經營權。第八十三條,相鄰關系。

第二節,債券
第八十四條,債的定義。第八十五條,合同的定義。第八十六條,按份之債。第八十七條,連帶之債。第八十八條,合同的履行。第八十九條,債的擔保。第九十條,借貸之債。第九十一條,合同的轉讓。第九十二條,不當得利。第九十三條,無因管理。

第三節,知識產權
第九十四條,著作權。第九十五條,專利權。第九十六條,商標權。第九十七條,發現權、發明權及其他科技成果權。

第四節,人身權
第九十八條,生命健康權。第九十九條,姓名權、名稱權。第一百條,肖像權。第一百零一條,名譽權。第一百零二條,榮譽權。第一百零三條,婚姻自主權。第一百零四條,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兒童和採集人合法權益的保護。第一百零五條,男女平等。

第六章,民事責任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一百零六條,歸責原則。第一百零七條,民事責任的免除。第一百零八條,債務的清償。第一百零九條,因保護公益或他人私益受損失的賠償和補償。第一百一十條,法律責任的重合。

第二節,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一條,違約責任。第一百一十二條,賠償責任與違約金。第一百一十三條,雙方違約。第一百一十四條,防止損失擴大。第一百一十五條,合同變更或接觸式的違約責任。第一百一十六條,因上級機關的原因違約時的責任承擔。

第三節,侵權的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七條,侵害財產權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一十八條,侵害知識產權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一十九條,侵害生命健康權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條,侵害人格權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一條,職務侵權責任。第一百二十二條,產品侵權責任。第一百二十三條,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四條,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五條,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六條,物件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七條,動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第一百二十八條,正當防衛。第一百二十九條,緊急避險。第一百三十條,共同侵權責任。第一百三十一條,混合過錯責任。第一百三十二條,公平責任。第一百三十三條,無行為能力任何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第四節,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第一百三十四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第七章,訴訟時效

第一百三十五條,普通訴訟時效。第一百三十六條,短期訴訟時效。第一百三十七條,訴訟時效的計算。第一百三十八條,當事人自願履行。第一百三十九條,訴訟時效的終止。第一百四十條,訴訟時效的中斷。第一百四十一條,特殊規定。

第八章,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第一百四十二條,涉外法律適用的一般規定。第一百四十三條,涉外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三條,涉外民事行為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四條,不動產所有權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五條,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六條,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七條,涉外婚姻關系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八條,涉外撫養關系的法律適用。第一百四十九條,涉外繼承關系的法律適用。第一百五十條,公共秩序保留。

第九章,附則

第一百五十一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變通或補充規定。第一百五十二條,本法生效前的國企法人資格。第一百五十三條,不可抗力的定義。第一百五十四條,期間的計算。第一班五十五條,與期間計算有關的術語。第一百五十六條,生效日期。

Ⅶ 如何理解民法通則第43條

您好,我國《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56條:「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的名義進行業務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比照民法通則第三條的規定,由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由此可見,相關立法和解釋上,對於法人侵權的構成要件中侵權行為的具體表述並不相同。於是有相關學者抽象出「經營活動說」「名義說」「執行職務說」等觀點。梁慧星教授認為,中國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使用「經營活動」一語,似應解釋為凡從事法人經營活動及與經營活動有關的行為,無論法律行為、准法律行為或事實行為,均應屬於「執行職務」的范圍。我認為,這些觀點都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重要的不是如何表述,而是對相關詞語內容的具體解釋與闡述。《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8條在我看來,即為最高院對《民通》第43條的具體解釋與說明。因此,43條中的「經營行為」,在法人侵權責任的范疇上,宜解釋為「執行職務」。因而,如何認定「執行職務」就成為問題的關鍵,也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題。

在關於執行職務行為的范圍確定,我國大陸法學界有三種觀點:1.以行為人所屬法人的意思為標准,即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行為人從事的行為為職務行為;

2.以行為人的意思為標准,即執行職務行為原則上以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為原則確認,但行為人為法人利益從事的行為也以履行職務行為對待3.以執行職務的外部表現為標准,即執行職務行為原則上以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為原則確認,但行為外表系執行職務是應當認定為執行職務行為。因而歸納出認定職務行為的六條原則:1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發生在執行職務過程中;2
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發生在執行職務的工作場所;3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的;4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為行為人所屬法人明示或知曉6
法人是否有權對行為人造成損害的行為進行監督與制止。這些理論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司法實踐要結合具體情況考量。

在認定標准上判例與學說通說是「外觀主義」。日本學者山本敬三認為,判斷職務行為的基準在事實性侵權行為情形和交易性侵權行為的情形有所不同。1.事實性侵權行為,其基準是該行為的實施與理事等的職務有無關聯,否則被認為是理事等的個人行為。2.交易性侵權行為,其判斷基準是外形理論,從行為的外形觀察,看它是否屬於理事等的職務范圍或者是否與職務的執行有適當的牽連關系。但相對人明知或者因重大過失不知該行為不屬於其職務范圍時,判例認為法人不承擔責任。林誠二教授認為,所謂執行職務,依通說及實務見解系采外觀主義,指行為人所為之行為在外觀上,足使人認為其在執行職務或者與其在職務有牽連者即可,不採主觀主義。因此「外觀主義」的關鍵是從外觀上看是否屬於職務范圍或者是否與職務的執行有適當的牽連關系。

Ⅷ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在〈民法典〉中可以找到相關的法律法規嗎

我國《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典》
第六十一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第六十二條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Ⅸ 民法通則是多少條寫的監護人職責有三條

《民法通則》第十抄八條襲 監護人的職責權利與民事責任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 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利益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熱點內容
勞動法工人罰款標准2015 發布:2025-08-15 07:28:35 瀏覽:741
行政法規不執行 發布:2025-08-15 07:27:59 瀏覽:267
打賞主播的經濟法 發布:2025-08-15 07:14:52 瀏覽:367
首誠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8-15 07:14:46 瀏覽:797
公司法解釋四生效 發布:2025-08-15 07:08:25 瀏覽:161
深圳市勞動法對癌症病人 發布:2025-08-15 06:59:53 瀏覽:616
中國制定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8-15 06:59:19 瀏覽:977
寧夏司法廳李振國 發布:2025-08-15 06:59:06 瀏覽:91
民事訴訟法第250條釋義 發布:2025-08-15 06:58:26 瀏覽:289
司法外事管理 發布:2025-08-15 06:54:47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