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節選讀後感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讀後感300字
如果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那麼刑法就是法律的底線;如果說其他法律還有告訴才處理或者不告訴才處理的餘地,那麼除了虐待罪以外,刑法幾乎完全沒有這樣的餘地,也就是說無論是否告訴,司法機關一樣有權力處理。
刑法就是這樣的法律,定罪尤其需要謹慎,量刑尤其需要慎重,執行尤其需要嚴格的法律。它以對犯罪人人身自由乃至生命權利進行痛苦性的剝奪為手段,它以一副冰冷決絕的面容而出現,它以對社會危害性行為的嚴厲懲處為方法,它以惡魔的身姿來把天使的願望實現!這就是刑法,自始至終銘刻著「底線」兩個字的刑法。
刑法是寬容的,罪行法定原則明確指出: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不構成犯罪;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明確規定:不構成犯罪的,不得適用刑罰。能放且放,得放且放的刑法,在自己殘忍甚至是血淋淋的手段面前,退縮著,忍讓著,因為它太知道一旦觸及自己這道高壓線,隨之而來的決不是當事人僥幸逃脫的意外結局,而只能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被繩之以法的因果報應。這一天對犯罪人來說總是來得太早,對被害人來說總是來得太遲,對刑法來說總是遲早要來!刑法是嚴厲的,我國刑法追訴時效規定: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也就是說要麼是自己主動喪失犯罪之前的一切快樂生活,藏匿起足夠法定刑的時間自我懲罰,要麼是自己被動喪失犯罪之前的一切快樂生活,被司法機關執行懲罰,二者本質上沒有區別。
在所有法律之中,我最喜歡刑法,因為它下達底線的寬容;在所有法律之中,我最贊賞刑法,因為它義無返顧的決絕;在所有法律之中,我最敬佩刑法,因為它為捍衛蒼生之太平不惜忤逆心願捨身舉屠刀;在這一點上,和我們的軍人多麼相象啊,離家正是為了保家,武力捍衛正是為了守和平。
⑵ 古代刑法讀後感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⑶ 刑法知識 讀後感 250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入戶搶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三)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
(四)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
(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六)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七)持槍搶劫的;
(八)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是關於搶劫罪的規定,搶劫罪,是指以不法所有為目的,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搶劫罪除侵犯他人財產外,還侵犯他人的人身權利。這是搶劫罪區別於盜竊罪等其他財產犯罪的重要標志。
強行劫取財物,是搶劫罪的行為特徵,強行截取財物,是指違反受害人的意志,採用暴力、脅迫或其他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知反抗的方法,將財物占為己有。主要有四種情況:一是自己當場直接奪取、取走被害人佔有的財物;二是迫使被害人當場交付(處分)財物;三是實施暴力、脅迫等強制行為,乘對方沒有注意財物時當場取走其財物;四是在使用暴力、脅迫等行為之際,被害人由於害怕而逃走,將身邊財物遺留在現場,行為人當場取走該財物。
搶劫罪是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的侵財犯罪,是司法機關打擊的重點,搶劫罪法定最低刑是有期徒刑三年,如果具有該條第一款規定的八種情形之一的,就要加重處罰,最低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⑷ 請寫出 《陳興良 如何學習刑法》 讀後感 謝謝
張明楷的刑法學很重要。
理由有二:
一是張明楷是我國刑法學大家,他的刑法學理論非常好。張明楷,男,1959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警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曾兼任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現兼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副廳長,多次參與中國司法考試命題工作和擔任《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第二卷)刑法學部分的主編之一。曾為日本東京大學客員研究員,師從山口厚教授;日本東京都立大學客員研究教授,師從前田雅英教授,德國波恩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張明楷教授主要從事刑法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獨著《犯罪論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刑事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刑法的基礎觀念》(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市場經濟下的經濟犯罪與對策》(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未遂犯論》(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7年版)、《刑法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3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1年第4版,2015年將出版第5版)、《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7年第2版)、《刑法格言的展開》(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3年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3版)、《刑法學(教學參考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曾獨立承擔了多項科研課題,參加過聯合國預防犯罪委員會科研項目,並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國家重點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
二是張明楷是中國司法考試主要命題人。他的刑法學理論、觀點直接影響司法考試的命題,甚至是直接影響刑法的某些方面的發展。
⑸ 中國刑事責任學讀後感
學習刑法的心得體會一:學習刑法的心得體會
經過對刑法分則近兩個月的學習,我了解到、體會到更多刑法的樂趣,揣摩到更多屬於刑法的真諦。上學期通過學習刑法總則,開始接觸到什麼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知道那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設置的對抗犯罪分子的法律,分清了違法與犯罪的根本性區別等。犯罪是指違反刑事法律並且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對犯罪的定義體現了罪刑法定的思想,犯什麼法、量什麼刑,都要依據法律——刑法的規定。刑事責任,基於我的簡單理解就是犯罪人應負擔的法律責任,負責任就有承擔懲罰的義務。刑罰是刑法規定的由國家審判機關依法對犯罪人適用的限制或剝奪其某種利益的強制性制裁方法。我是這樣理解的:犯罪是特定的行為——是對社會的一種嚴重的侵害;刑罰是制裁的方法——是國家對犯罪分子的嚴厲懲罰。刑罰也是惡,直觀的看是「以惡制惡」。所以「制惡」是不得已的,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安定,是為了保護大眾的平等的權益不受侵害,所以我們強調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因為刑罰是「以惡制惡」,於是我們又強調刑罰人道主義,刑罰個別化等等。
讀著這一步步從中間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法言法語,當時即對刑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這學期的刑法分則學習,讓我更清楚的意識到,刑法真正的魅力所在並非那些真實的卻曲折離奇的案件,也不是電視劇上那虛構的狗血劇情,而在於刑法在各大部門法之中,唯一一個與犯罪有關,且關系無比密切的法律。同時,犯罪,作為一個與暴露人性丑惡有關的行為動詞,集心理、倫理、醫學以及科技等於一身。更准確的界定如下,我國刑法第13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這一犯罪概念是對各種犯罪現象的理論概括,它不僅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徵,而且闡明了犯罪的社會政治內容,從而為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提供了原則標准。
⑹ 《論犯罪與刑罰》讀後感
[《論犯罪與刑罰》讀後感]
「為往聖繼絕學」之法學人才培養的思考
——《論犯罪與刑罰》讀後感
中世紀的歐洲是黑暗的,罪犯經常被當作祭品被處死,其所受刑罰極其殘酷血腥,《論犯罪與刑罰》讀後感。此外,歐洲大地上四處林立的宗教裁判所,就是一個個現世的煉獄。即使到了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大陸國家的刑法與中世紀相比也沒有多大的變化。拷問在各專制集權國家成為獲取口供的一種合法的、普遍盛行的手段。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拷問方法至少有40種。罪刑擅斷、酷刑威嚇和對違背宗教道德規范行為的迫害,已經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隨著啟蒙思想的不斷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包括當時的統治集團中的一些有志之士對舊的刑事制度產生了厭惡、懷疑和不滿,刑法改革的思想條件和社會條件正在日益的成熟,現在只待有人先扯下舊刑事制度最後的遮羞布,讓其蒙昧主義的本質暴露無疑,並根據新的社會需要,運用啟蒙運動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和人權觀念闡發新的刑法原則。誰將承擔這一歷史使命呢?1764年,歐洲驚呆了,一系列振聾發聵的批判和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刑法原則竟然完美的濃縮在一本六萬字的、題為《論犯罪與刑罰》的小書之中,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26歲的義大利青年,名字叫薩雷·貝卡里亞」
貝卡里亞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當時的整個歐洲,指引著舊的刑事制度向著文明、理性、人道的改革之路不斷前進。
一、
他何以完成如此巨著
——「20多歲的他,如何書寫昨天的故事」
驚嘆的同時,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一個年僅26歲的青年,這么年輕,為何能夠寫出具有如此深刻思想的巨著呢?
從他的傳記中,我了解到,「貝卡里亞1738年出生在米蘭一個古老的家族中,從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因為與妻子的自由婚姻與家庭決裂。在忍受著經濟上的貧困的同時,他的精神生活異常豐富。他參加了由經濟學家皮德羅組織的小社團拳頭社,這個小社團由一些血氣方剛、風華正茂的青年組成。他們每晚聚會,共同閱讀、探討。1764年,26歲的他就發表了《論犯罪與刑罰》,立刻引起了轟動。甚至驚動了法國的啟蒙大師伏爾泰等人,法國著名作家莫雷萊立刻將其翻譯成法文,並代表法國學者邀請貝卡里亞去法國訪問。伏爾泰親自寫了對《論犯罪與刑罰》的評論。更讓人記憶深刻的是,貝卡里亞在當時宗教勢力和專制勢力還比較龐大的時候,發表揭露和譴責刑訊逼供、呼籲廢除死刑的言論是承擔了巨大的風險的。但他得到了來自學術界和開明的政府官員的保護。正是這樣的比較寬松的言論空間使啟蒙時期的歐洲給我們貢獻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學者。」
我大膽地將巨人之成長路線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參加社團
毋庸置疑,他所參加的學術社團對他的幫助是非常大的。主要有三點:一、在他參加的學社團體中,他跟他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使他的思想得到了開闊。二、在學術辯論中,他得以了解當時社會熱點問題,同時也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在別人的反駁中完善自己的思維體系,取長補短中,他得到了不斷的成長;三、該書的完成也得到了他的社團的成員的不少幫助。可以說,缺少這樣一個學術環境,貝卡里亞很難成就如此深刻的思想。
(二)
博覽群書,勤於思考
貝卡里亞經常引述來自他非常熟悉的作者們的真知灼見,這些作者包括:達蘭貝爾,狄德羅,布豐,休謨,孔狄亞克,孟德斯鳩,愛爾維修。他說道:「他們不朽的作品,我閱讀了一遍又一遍。它們是我白日里全神貫注的目標,黑夜裡冥思苦想的對象。」愛爾維修的著作《精神論》。在此書中,作者認為善惡取決於氣候喚醒了貝卡里亞對於人性的所有無知和痛苦的注意。可見,他是一個勤於思考的人,身處啟蒙思想十分活躍的時代,在那個時期接觸的各種啟蒙思想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他的書中體現的人權思想,就與當時的思想一脈相承。
(三)興趣廣泛
刑法並不是貝卡里亞的主攻方向,從他發表的其它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興趣廣泛,我想廣泛的興趣造就了他開闊的思維和對問題的深刻洞悉能力。其他著作有:《論米蘭公國1762年貨幣混亂及其救治》;《體系的本質研究》;《貿易與公共管理論述》;《量重與度量單位統一的課題研究》等。在以上著作中,《體系的本質研究》這本書對語言的結構產生了精妙的影響。在該書以及《論米蘭公國1762年貨幣混亂及其救治》這兩本書中,作者略微提到了兩個原理:快樂和悲哀的表達以及對象的模仿。這兩本書發表在貝卡里亞主辦的《閑聊》雜志上,並於年由莫雷利特翻譯成法語。《貿易與公共管理論述》一書則由孔帕雷翻譯為法語。
(四)
文筆優美、道理簡單
很多其它的經典之作往往有太多的玄言玄語,讓人似懂非懂。與其他經典著作的晦澀難懂相比,《論犯罪與刑罰》則像是一本文筆十分優美的抒情散文。道理深入淺出,作者平易近人,與我們每個人在交流,而沒有刻意地故做高深,沒有把某部分讀者拒之門外的想法。在「關於死刑」一章,貝卡里亞論述到:「我應該遵守的算是些什麼法律呀!它在我和富人之間設置了一道鴻溝。富人對我一毛不拔,反倒找借口讓我嘗受他所沒嘗受過的痛苦。這是誰定的法律?是富人和權勢者。他們對於窮人陰陋的茅舍從來不屑一顧,他們眼看著兒童們在飢餓中哭嚎,婦女們在傷心落淚,卻連一塊發了霉的麵包也不肯拿出來。我們要斬斷這些給多數人造成災難並為少數懶惰的暴君服務的繩索!我們要向這不平等的根源開戰!」
而在「刑罰與犯罪相對稱」一章,貝氏為了論證罪刑相適應,他這樣舉例子:「無論誰一旦看到,對打死一隻山雞、殺死一個人或者偽造一份重要文件的行為同樣適用死刑,將不再對這些罪行作任何區分;道德情感就這樣遭到破壞。」這樣文筆優美、道理簡單而深刻的句子在書中比比皆是。
(五)斗爭精神
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提出這些與當時的統治思想格格不入甚至是針鋒相對的思想,需要多大的勇氣。盡管該書的第一版是匿名出版的,盡管貝卡里亞還不敢與統治階級公開的決裂,盡管貝卡里亞自己也曾表白:「我希望做人類的保護者,但不願為此做殉道者」但是他畢竟是在寂靜的黑暗中發出了理性和人道的吶喊,他畢竟使宗教和保守勢力驚慌失措,他畢竟為刑法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讀後感《《論犯罪與刑罰》讀後感》。貝卡里亞將培根的一句話作為卷首語——「對於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艱難的事物,人們不應期望播種與收獲同時進行,為了使它們逐漸成熟,必須有一個培育的過程」。通過這段話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出貝卡里亞對光明的信念和信心。
勒米涅說:「貝卡里亞寫作的時代是一個人權被突然迅速建立的時代。舊的刑法學不具有科學的特徵,而且面臨著普遍的反對。在這樣一個需要改革的時期,天資是才能,勇氣是天資。一個在這種改革中走在領先位置的人必將受到他的同齡人的尊敬和欽佩。貝卡里亞出版的這本《論犯罪與刑罰》並不是一本科學的著作,但作為一本充斥著激情的薄薄小書,它熱情洋溢地揭示了作者的觀點。」
(六)
人道主義精神宣揚
此著作何以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為各個國家的刑事理念所接受,並奉為經典,一個關鍵的因素便在於此書對「人道主義精神的宣揚」,符合當時時代的潮流,對各國的刑事改革提供了巨大的思想武裝。
貝卡里亞認為立法者應當是溫和的、寬大的和人道的,「仁慈是立法者的美德」。對執法者,他認為「刑事法官根本沒有解釋刑事法律的權利,因為他們不是立法者」。在貝卡里亞看來,法官不能解釋法律。貝卡里亞提出:「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已犯下的罪行。」由此明確了「刑罰的目的僅僅在於: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並規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在歷史上,主流刑罰目的觀一直都是基於因果報復的「社會報復論」,貝克利亞首次提出了「預防犯罪」與「告誡」的刑罰目的觀,使人們對刑罰的目的有了嶄新的認識。
在實踐中,當時奧地利皇帝利奧波德非常賞識貝卡里亞的學說,並竭力在自己的立法中加以汲取,比如廢除了刑訊、肢解刑,甚至大膽地廢除了死刑。特別到了現代,有的國家廢除了死刑制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其思想的影響。貝卡里亞為歐洲乃至世界酷刑、死刑這一黑暗的角落帶來了希望之光,為歷史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二、
對法學人才培養的思考
——「20多歲的我們,如何重復貝卡里亞昨天的故事,It is a problem」
貝卡里亞將培根的一句格言作為《論犯罪與刑罰》的卷首引語。它是:「對於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艱難的事物,人們不應該期望播種與收獲同時進行,為了使它們逐漸成熟,必須有一個培育的過程。」
其實貝卡里亞已經用短短六萬字播下了種,收獲了一個時代,也創造了一個時代。但是,我認為,除了刑事改革,從他的創作過程中,我們似乎可以得到一些更多的東西。
現在亦是一個新的時代,我國正在進行刑事完善和改革,我們同樣是相似的時代背景,同樣的年齡段,時代亦需要我們播下新的種子,來影響和創造一個時代。我在思考:現行的法制教育是否可以為20多歲的我們產生提供一塊肥沃的土地呢?
「20多歲的我們,如何重復貝卡里亞昨天的故事,Is a problem」
現狀似乎令人擔憂:
(一)缺乏質疑精神,缺乏批判精神
盡管教師們從多方面努力改進教學,試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批判精神,但學生受考研書本和國家考試體制的束縛,對法律的服從意識仍佔主導地位,缺乏質疑精神,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從事實出發來思考評論法律問題的思維方式。更多的學生成為考試的工具,考前跟老師拉近關系,套出題目范圍,然後一通狂背、狂記。
如此種種,與貝卡里亞參加學術社團,就熱點、爭議點問題,狂辯、狂爭、狂想的學習情況相比,我們似乎愧對先人了。
(二)特殊的學生考核體制,帶來「職業考生」的新鮮出爐
學生鬆散一學期,期末考試前「狂背」一周即可過關的現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有的簡答題、論述題,試題及答案甚至幾年、十幾年不變,死記硬背,禁錮了學生的頭腦。
特殊的考核體制,似乎只需要學生認真聽課,好好復習老師的筆記,便可以成為一名合格並且出色的學生。
特殊的考核體制,讓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完善著自己的學分績點,何從想過參加一個學術團體,互相交流、互通有無。更多的是,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交給了自習室,請注意,「自習室嚴禁大聲講話,禁止討論」。
誠然,特殊的考核體制,對學生的學術考核也是有的,可是在信息資源如此發達的今天,更多的同學選擇動手(鍛煉自己的信息檢索能力),而不願動腦。
如此種種,與貝卡里亞當初的博覽群書,積極思考,胸懷一腔「斗爭」熱血相比,我們似乎又愧對先人了。
(三)
缺乏實踐理論何以指導實踐
法學教育作為一種專業教育,又是與法律職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具有職業性。當前,我國的法學本科教學與法律實踐科學沒有很好地結合,沒有形成統一的目標,缺乏合作意識。雖然大部分法學院都設置了十四門核心課程,但這對將來要適應社會的法學本科生來說只是在掃盲而已。課程設置本身會限定教師的教育方式,教師一般不會特意追求適合法律實踐科學的教育方式,而是按照課程的設置來教學。即使有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因為沒有達成共識,所以仍然不會在課堂上嘗試。很多實用的法學課程在學校中僅僅作為選修課開設,有的連選修課都沒有。
很難想像,連監獄都沒有去過的學生,是如何基於人道主義關懷,大論監獄改革呢?他說的可能也是對的,但是或許還可以做的更好呢,如果更犯人們面對面交流的話。
同時,缺少實踐,你也不可能像貝卡里亞一般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語言、故事來告訴千千萬萬讀者你所要表達的偉大思想。因為再偉大的思想,如果得不到領悟,是不可能影響時代的。這一點,我們似乎又愧對先人了。
法學人才培養之路仍需不斷的探索:
繁榮學術氛圍開闊學生視野、創造機會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改革考核體制重視學生學術科研成果的獎勵與引導、開設專門課程容實踐於教育之中。這是我對比貝氏成長之路,分析當前時代之使命,結合我國法學教育的現狀所提出的四點建議。
具體細化措施如下:
(一)
繁榮學術氛圍開闊學生視野
如:定期熱點、經典、爭點問題學術講座、學術沙龍,大量開辦學術觀點報刊、網頁。
(二)
創造機會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如:宿舍、班級、年級、院級、校級、校際學生專題論辯賽、座談會、分享會,提倡、扶持、指導學生學術性社團的開辦。
(三)
改革考核體制重視學生學術科研成果的獎勵與引導
如:學生名師面對面交流會、專項論文成果獎學金、論文寫作學分化、論文寫作閉卷化。
(四)
開設專門課程容實踐於教育之中
如:診所式法律教育的進一步推廣與普及;律所法院等法律機關實習學分化、定期化、長期化;學生做法律代理人的嘗試。
結語:改革之路任重道遠,我們期待著另一位貝卡里亞的誕生,續寫明天的故事。這正像河畔勞作的纖夫,他們拖動著歷史的船舶,然而他們越是用力的拉動纖繩,他們的身體越要承受更大的疼痛,但是他們的犧牲畢竟增加了船舶的加速度,他們的腳印也註定要更長久的留在歷史中。
〔《論犯罪與刑罰》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⑺ 求一篇關於刑法方面書籍的讀後感。。。
三星來堆遺址內存在三種面貌不同自但又連續發展的三期考古學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龍山時代至夏代遺址群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稱"寶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規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廢棄古城時期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橋文化"。
過去,我們常說,中國文明是"上下五千年",但真正的文明,只能追溯到夏朝,之前的伏羲、炎黃、堯舜、顓頊,只是傳說而已。而"三星堆"的發現,眾多的青銅文物出土,將夏朝之前的700年輝煌歷史,活生生地擺到了世人的面前。
⑻ 在二十二世紀的刑法下讀後感
對風險刑法觀的反思
目前,風險刑法觀已經成為當代頗具影響力的刑法思想。其最大的影響就是將刑罰的目的從消極的一般預防論轉變為積極的一般預防論,即為了消除風險社會中,人們對未來的極度的不安,保障社會安全,立法者就大量採用了刑事干涉普遍化和刑事處罰提前化的做法。前者表現為刑法干涉范圍的擴大,將許多過去由行政法規調整的行為納入刑法的處罰范圍之內;後者是通過採用處罰抽象危險犯或者將預備犯獨立成罪的方式,將處罰的重心從引起結果轉移到實施行為本身上去了。
筆者認為,刑事干涉普遍化和刑事處罰提前化明顯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違反刑法謙抑性原則。風險刑法觀之下,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擴大刑法的處罰范圍、加重刑法的懲罰力度。眾所周知,刑罰在具有強烈的保護法益作用的反面,也會造成許多弊端。因此,刑法應當盡量慎用。在使用民事救濟或者行政制裁等其他手段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就不應將該行為作為犯罪而納入刑法的處罰范圍。在風險刑法的名義之下,大量擴張刑法的處罰范圍,將一些傳統上使用行政手段或者民事手段處罰的行為納入刑法的處罰對象,顯然違反了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二是違背了近代刑法的基本宗旨。在刑法明確地將罪刑法定原則視為基本原則的當今,應當說,刑法的最基本任務還是保護公民的自由,而不是消除人們的不安感。雖說西方國家目前已經進入到了自由為安全讓路的時代,但西方國家經過幾個世紀的自由主義的熏陶,在保障公民自由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但我國在這一方面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因此,在這種現狀之下,貿然提倡風險刑法,大力擴張刑法處罰范圍,可能會出現物極必反的效果。
三是為侵犯人權提供借口。風險刑法一個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以刑法創制和形成新的規范意識,讓大家相信和忠誠於法律,從而達到社會安全的效果。用刑法手段創制和形成新的規范意識,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混淆法律和道德的調整范圍的界限。不僅如此,還極有可能將人們的內心思想作為判斷社會危害性的標准,最終使得罪與非罪的界限模糊不清。
(黎宏 ,「對風險刑法觀的反思」,載於《人民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