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環保法63條司法解釋

環保法63條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1-03 16:45:11

Ⅰ 環保法第63條規定了哪些情形適用行政拘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一)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二)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四)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Ⅱ 社會保險法第63條

第六十三條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

用人單位逾期仍未繳納或者補足社會保險費的,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可以向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查詢其存款賬戶;並可以申請縣級以上有關行政部門作出劃撥社會保險費的決定。書面通知其開戶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劃撥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賬戶余額少於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的,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可以要求該用人單位提供擔保.簽訂延期繳費協議。

用人單位未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且未提供擔保的.杜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賣其價值相當於應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財產,以拍賣所得抵繳社會保險費。

【釋義】本條是關於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對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採取強制措施的規定。

《社會保險法》審議過程中,一些委員提出《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259號)關於用人單位未按規定繳納和代扣代繳社會保險費的由原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並加收滯納金的規定強制力不夠,實踐中難以對欠繳社會保險費的用人單位起到足夠的震懾作用,不能保證社會保險費的按時足額徵收。因此,建議參照《商業銀行法》和《稅收徵收管理法》等有關法律的相關規定,在《社會保險法》中加大對社會保險費的徵收力度,以保障社會保險制度的有序運行。

Ⅲ 環境保護法第63條,第一項

這是出自《行政主管部門移送適用行政拘留環境違法案件暫行辦法》
......
第三條 《環境保護法》第六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行為,包括以下情形:
(一)送達責令停止建設決定書後,再次檢查發現仍在建設的;
(二)現場檢查時雖未建設,但有證據證明在責令停止建設期間仍在建設的;
(三)被責令停止建設後,拒絕、阻擾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核查的。
......
以上供參考。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最高司法解釋第六十三條規定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是關於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的規定。

一、第六十三條的規定: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二、禁止農民集體所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

1.農民集體土地流入市場,影響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目前,暫時不能允許集體土地進入市場,否則將形成更多的閑置土地,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也將難以進行。

2.保護耕地的需要。現在鄉(鎮)村幹部對將耕地變為建設用地,搞房地產的積極性很高,如不加以嚴格控制,將會又有大量耕地變為建設用地,保護耕地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集體土地以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等方式用於農業用途是允許的。但必須保護原土地使用者或承包經營者的利益,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土地使用合同或承包經營合同的規定執行。

三、破產、兼並企業的土地使用權轉移,實際上是土地使用權的轉讓行為。

但按國家有關法律規定,企業用地的土地使用權已可以作為企業的資產,破產、兼並時對企業的資產處置應當包括土地使用權。但有兩點要說明:

1.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企業破產後只能拆除地上建築物、構築物,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

2.必須是依法取得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並隨廠房等一同轉移的,如果是農用地,或土地上沒有房屋等設施的將不得轉讓。

四、明確幾個觀點:

1、集體土地,私自改變用途從事非農業用地進行使用權流轉顯然是違法的,不允許的;

2、農村土地,包括農村建設用地和農業用地,根據土地管理法第63條規定,無論是將農業用地的使用權和建設用地的使用權進行流轉(出讓、轉讓、出租)都是違反法律規定的;

3、因企業破產、兼並致使土地使用權發生轉移的情形,應該是合法登記的企業,在符合土地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的破產、被兼並時,其所合法使用的集體土地必須發生流轉時的情形,而且,這種流轉必須依法進行。何謂「依法進行」,是指依法辦理相關手續,將該集體的土地首先征為國有後,方可進行企業因「破產、兼並」的土地流轉。

Ⅳ 環保罰款標準是多少

一、環保局罰款一般多少錢
1.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游泳可罰200元至500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81條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或者組織旅遊、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活動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個人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游泳、垂釣或者從事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活動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500元以下罰款。《江西省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細化標准(試行)》將其細化為: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的,處以5萬元至10萬元罰款;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組織旅遊、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活動的,處以2萬元至5萬元罰款;個人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活動的,處200元至500元罰款。
2.市區夜間施工產生雜訊處1萬元以下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56條規定,建築施工單位在城市市區雜訊敏感建築的集中區域內,夜間進行禁止進行的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建築施工作業的,由工程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並處罰款。《江西省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細化標准(試行)》將其細化為:在城市市區雜訊敏感建築的集中區域內,夜間進行禁止進行的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建築施工作業的,由工程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1萬元以下罰款。
3.飲食服務業油煙污染處罰標准細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56條規定,城市飲食服務業的經營者未採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致使排放的油煙對附近居民居住環境造成污染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可以處5萬元以下罰款。《江西省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細化標准(試行)》將其細化為:城市飲食服務業的經營者未採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致使排放的油煙對附近居民居住環境造成污染,企業注冊資金在20萬元以下的,處以3000元至1萬元罰款;注冊資金在20萬元至50萬元的,處以1萬元至3萬元罰款;注冊資金在50萬元以上的,處以3萬元至5萬元罰款。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的保護,不能因為經濟發展,而失去自己的家園,近些年國家對於環境的治理力度也是不斷增強,包括環境的管理政策,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是不斷完善,破壞環境的處罰力度也是不斷增大,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的把藍天留給我們的後代。

Ⅵ 違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三條怎麼處罰

1、《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三條是關於違章停車的規定,罰款處警告或者20元以上元以下罰款。


2、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如下:


(1)第九十條 機動車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關於道路通行規定的,處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處罰。


(2)第九十三條 對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關於機動車停放、臨時停車規定的,可以指出違法行為,並予以口頭警告、令其立即駛離。

(6)環保法63條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適應道路交通發展的需要,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政策,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並組織實施。

第五條國務院公安部門負責全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交通、建設管理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道路交通工作。

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經常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識。

Ⅶ 我在一家公司處理污水,該公司稀釋篡改監測數據。觸犯了環保法第63條第三項。我舉報會有什麼後果嗎

舉報違法是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稀釋與篡改不是一回事。
公司主要負責人承擔主要責任。如果你有證據證明你完全受到領導指使、脅迫或強大的壓力,才做出違法的事情,那你就不應該承擔責任。而且公司也不應該因為你舉報而開除你。

Ⅷ 環保法第63條

第二十四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批准後,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採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過五年,方決定該項目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報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核;原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之日起十日內,將審核意見書面通知建設單位。根據上述條款,如果項目按照原審批內容進行建設,並自建成後至今未發生變化(包括工藝、規模、布局等),且未發生環境污染事件,則不需要重新審核。應該是申請試運行,然後進行驗收。
與此同時,你應當再看一下原來的環評批復,是否有相關的限制性要求,畢竟地方上的環保要求是要嚴於國家的。

Ⅸ 新環保法68條內容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責任人應當引咎辭職。

Ⅹ 新環保法第六十三條,和第六十八條法條內容

第六十三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

(二)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

(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准予行政許可的;

(二)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

(三)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

(四)對超標排放污染物、採用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事故以及不落實生態保護措施造成生態破壞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

(五)違反本法規定,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設施、設備的;

(六)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

(七)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八)將徵收的排污費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10)環保法63條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剛剛出台的新《環境保護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變現狀、有針對性的執法利器——

一是新增「按日計罰」的制度,即對持續性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按日、連續的罰款。這意味著,非法偷排、超標排放、逃避檢測等行為,違反的時間越久,罰款越多。

之前法律規定的針對環境違法的罰款,是一個定數,數額並不大,導致違法成本較低,不少企業因而怠於治污。新法施行「按日計罰」之後,罰款數額上不封頂,將倒逼違法企業迅速糾正污染行為。

二是新的《環境保護法》作為一部行政法律,罕見地規定了行政拘留的處罰措施,對污染違法者將動用最嚴厲的行政處罰手段。新法規定:對情節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適用行政拘留;對有弄虛作假行為的環境監測機構以及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機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三是個別地方企業的污染行為之所以肆無忌憚,背後是當地官員基於畸形政績觀的默許縱容,對此新《環境保護法》將拿「保護傘」開刀。

其具體規定是:領導幹部虛報、謊報、瞞報污染情況,將會引咎辭職;面對重大的環境違法事件,地方政府分管領導、環保部門等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將「引咎辭職」。

新《環境保護法》還是一部開放的立法,將民間力量有序地納入環境治理的機制中,設立了環保公益訴訟制度。在修訂草案二審時,曾將環保公益訴訟的主體限定為一家「國字型大小」環保組織;

在之後的幾次修訂中,法律訴訟主體得到進一步擴大,最終被規定為:「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

同時,新法還規定:「符合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熱點內容
赤水司法網 發布:2025-08-15 06:25:59 瀏覽:466
行政法規備案 發布:2025-08-15 06:11:20 瀏覽:507
勞動合同法2015全文 發布:2025-08-15 05:57:48 瀏覽:246
誰有權制定規章 發布:2025-08-15 05:56:21 瀏覽:220
成都周勇律師 發布:2025-08-15 05:56:17 瀏覽:720
對法官超期不判怎麼辦 發布:2025-08-15 05:48:00 瀏覽:433
網路散播政治謠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05:34:01 瀏覽:831
我國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5 05:16:14 瀏覽:973
法官背上 發布:2025-08-15 05:05:53 瀏覽:41
搭乘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05:04:38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