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馬車
㈠ 現代西方國家的「三駕馬車」由( )構成。 A. 立法機關 B. 軍事機關 C. 行政機關 D. 司法機關
ACD
三權分立,是西方一種關於國家政權架構和權力資源配置的政治學說,主張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國家權力分別由不同機關掌握,各自獨立行使、相互制約制衡。
㈡ 美國政治三駕馬車是什麼
應該是行政、立法、司法的三大政治權力
㈢ 司法規定了網貸的利率紅線,南瓜馬車現在的利息受法律保護嗎
2015年9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㈣ 大逆轉裁判合乘馬車真凶是誰
是馬俊義。
一、簡介
《大逆轉裁判》是CAPCOM製作的一款文字類冒險游戲(AVG),由逆轉之父巧舟擔任導演和編劇工作,脫離了逆轉裁判系列21世紀的時間線。
以律師制度剛建立不久的19世紀末明治時代為舞台,代理留學生成步堂龍之介因好友亞雙義一真的意外去世在法務助手御琴羽壽沙都的陪同下來到傳說中「大英帝國」擔任辯護律師,一步步揭開了大英帝國司法不為人知的內幕。
二、概述
2014年4月22日,CAPCOM首次在Fami通公開由巧舟執筆的《逆轉裁判》系列新作《大逆轉裁判 成步堂龍之介的冒險》,本作摒棄以往的時間線。
以19世紀末, 「文明開化」的大口號下的日本明治時期作為本作的舞台,主角為逆轉裁判系列第一主角成步堂龍一的先祖成步堂龍之介。
在采訪《大逆轉裁判》導演巧舟時,巧舟表示,為了和本篇差別化,但又為了表明這並非外傳,於是取了《大逆轉裁判-成步堂龍之介的冒險》這個名字。
㈤ 求法證之父羅卡的簡介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㈥ (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 當然,這三駕馬車即政府的三個部門——國會、行政部門和法院。其中兩
(1)背景:①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造成美國經濟受損、社會動盪;②羅斯福新政緩解了危機對美國所造成的打擊,同時也擴大了總統和政府的權力,民主黨勢力和影響大增;③1937年2月前最高法院的法官主要由年齡偏大、持傳統觀念的新政反對者擔任。(6分,每點2分)實質:是美國行政與司法兩大權力機構之間的相互制衡。(3分) (2)認識:①美國中央權力部門的斗爭體現了黨派利益的爭奪與新舊觀念的交鋒;②任何中央權力部門的擴張都不能突破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游戲規則,中央部門的權力行使仍在憲政的框架內;③美國的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原則容易降低甚至喪失政治效率,但能避免絕對權力的出現和重大決策的失誤。(6分,每點2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㈦ 司法考試14門,實體法都是什麼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客觀題考試共兩卷。分為試卷一、試卷二,每版張試卷100道試題,分值為150分,其中權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和不定項選擇題共50題、每題2分,兩張試卷總分為300分。 ㈧ 馬車受驚,君王差點受驚去世,為何罪犯只是罰金四兩 這個君王是漢文帝,漢文帝當時在馬車中,一個農夫跑了出來,馬受驚嚇,車子顛簸差一點就把漢文帝摔出來,漢文帝就把這個農夫交給了張釋之,張釋之負責西漢的司法,審問以後才知道,農夫原本是看到了皇上的車隊,他一直在橋下躲著,以為皇上的車隊都過去了才跑出來的,結果沒想到還是沖撞到了皇上,因此張釋之判他一個「清道令」罰金四兩。 皇上不遵守法律的話他從來不聽,依法辦事,無論做人還是做官都堂堂正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秉公執法,大家把張釋之稱之為「當今天下名臣」。 ㈨ 四輪馬車時代的憲法如何適應現代社會【轉來的】 讀《看不見的憲法》馮健鵬* 任何我們所看見的東西,都是我們看不見的東西的投影。 馬丁·路德·金 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這已是毫無爭議的憲法學常識;簽署於1787年的這部憲法文本,至今仍然被保存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家檔案館,每天接受著無數參觀者的目光。這部憲法的文本,在兩百多年的時間里只增加了二十七條修正案(其中第十八修正案,即禁酒令,還被第二十一修正案廢除了),這一方面固然體現出美國憲政體制的穩固與成熟,但另一方面也難免有四輪馬車時代的憲法如何適應現代社會的問題應對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運作良好的憲法解釋機制,這也是憲法理論的重要議題。勞倫斯·卻伯(LaurenceTribe)教授於2008年出版的《看不見的憲法(TheInvisibleConstitution)》就是近年來在這一領域的力作。 卻伯教授於1941年出生在中國上海,父母是逃避納粹迫害的歐洲猶太人。1947年,六歲的卻伯隨家遷往美國,並於1966年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取得J.D.學位,從此走上法學之路。時至今日,作為哈佛大學CarlM.LoebUniversityProfessor的卻伯被認為是美國憲法學界的翹楚:在學術上,他的代表作《美國憲法(AmericanConstitutionalLaw)》(初版於1978年,並在1979年和2000年出了增修版)是美國憲法學界極富影響的體系書,被認為可以與約瑟夫·斯托里在十九世紀中期寫的《美國憲法評注》相媲美,並且在1978以來的法學體系書引證率排名中位列第一;在實務上,他曾經參與了35件聯邦最高法院審理的案件和26件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並一度是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熱門人選。《看不見的憲法》是卻伯教授最新的一部著作,也是他在2000年出版《美國憲法》增修版之後出版的唯一一部著作。 一、雄心與起點:超越反多數難題 反多數難題是美國憲法學中針對法院的司法審查權而提出的一個著名問題,即非民主產生的法院為何能否定民主產生的議會的行為由於美國憲法中並沒有明文授予法院對議會立法進行司法審查的權力,因此還不能直接套用憲政民主的模式;而如何看待這一權力,也就成了美國憲法學研究中一個繞不開的問題。《看不見的憲法》強調本書較少關注法院如何認識和適用憲法原則,而較多地關注我們每一個人如何處理這些原則,即這不是一本專門討論反多數難題的書;然而,正如下文所展示的,本書並非拋開這個問題,而是試圖超越這個問題,這也是作者的雄心所在。因此,對反多數難題的解決思路稍作介紹,有助於理解本書的學術背景(包括作者本人的學術理念)。 反多數難題這個術語最早的明確表述是在美國學者貝克爾(AlexanderBickel)於1962年出版的代表作《最不危險的部門》中。不過,對於這一問題的爭議早在司法審查制度誕生之初就存在了:在馬伯里訴麥迪遜案(Marburyv.Madison)之後不久,時任總統、並與被告麥迪遜同為民主共和黨的托馬斯•傑斐遜就激烈批評這種做法:(憲法問題的)最終裁決者是人民,即被稱為議會的人民代表的集會,或者三分之二的州所代表的人民;將法官作為對憲法問題的最終裁決者是極其危險的,這將把我們置於寡頭政治的專制之下。傑弗遜的觀點在學界至今仍有支持者,例如主張將憲法從法院拿開的批判法學家圖施奈特(MarkTushnet),但並不佔主流;與此觀點形成某種對立關系的是司法謙抑論,即司法對於立法要保持最大限度的尊重,這已成為司法審查制度中的某種基調,但經過沃倫(EarlWarren)法院和倫奎斯特(WilliamRehnquist)法院分別在自由派和保守派兩個方向上的司法能動之後,司法謙抑在許多具體問題上也存在爭議。介於以上兩者之間的學說大多承認司法審查權,但對這個憲法未列舉的權力的基礎有所分歧,其中有兩條較為顯著的脈絡:一是高級法論,一是民主補充論。卻伯教授的基本觀點也體現在這兩條脈絡的爭論過程中。 高級法論是出現得較早的一種思路。這種思路認為:議會並非民主的絕對化身,並且議會也可能犯錯誤,這就意味著對於議會行為的評價標准和評價者均需來自於議會外部這種評價標准就是成文憲法,而評價者就是在普通法體系中作為法律最終解釋者的法院。這種主張在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書,以及更早的《聯邦黨人文集》中就已提出。但高級法論的實踐也遭到了不少質疑:一方面,作為高級法的最終宣示者,聯邦最高法院也會就同一法律問題做出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判決,那麼哪一個才是真正的高級法呢?另一方面,有時候司法審查會確立一些憲法的文本中根本不存在的權利,例如羅伊訴韋德(Roev.Wade)案確立的隱私權。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隨著聯邦法院轉向司法自製,司法審查權需要一個更加溫和的理論基礎,民主補充論便應運而生了。 民主補充論最有影響的論述當屬伊利(JohnH.Ely)教授的《民主與不信任》,該書主張代議增強(representation-reinforcing)理論,認為司法審查的正當性在於排除那些令多數人難以控制立法機關、或者令難以被代表的少數群體無法全面參與政治進程的程序性障礙前者如對言論自由、選舉權的侵犯,是對多數人的侵犯;後者如對有色人種、婦女的歧視,近似於多數暴政這兩方面的功能正是在於對民主政治的補充(增強)。 對於以《民主與不信任》為代表的民主補充論,卻伯有過嚴厲的批評。他指出:憲法中最為關鍵的許諾都毫無疑問地具有實體性特徵:這些許諾界定了我們這個以政治的方式行事的社會所必須尊重的價值;接著,他進一步指出憲法中關於程序的規范同樣具有實質性基礎:甚至憲法中對於程序的規范,離開了發達的保護個人防止國家侵害的基本權利理論也不能被恰當地理解。他將憲法當中的程序規范分為兩類:一類是司法程序;另一類是代表程序,包括議會選舉、總統選舉等。但這兩種程序的劃分也是建立在實體性基礎上的;而在確定了程序的類型之後,還要根據實質的價值對這些程序進行具體化。於是,雖然純粹的程序正義仍然存在,但僅有的可選擇的理論,就是個人尊嚴的權利,或者類似的實質道德,這些是程序正義的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礎;更進一步說,憲法應該主要地以完善的程序為目標本身也是一個實體性的價值。對於伊利作為程序正義兩大基本原則之一的保護離散的、孤立的少數群體,令其充分參與政治過程,卻伯認為這種理念雖然美好,但實際操作中卻面臨重重問題:應該如何將‘偏見’與正當差異相區分?哪些群體算是‘離散的、孤立的少數’?在正在進行的政治許諾和支配過程中,誰取代了那些被認為是本應受益的失敗者?這些問題的解決,無不需要特定的實質性價值。針對伊利提出的另一個基本原則,即保障政治變革渠道的通暢,卻伯指出單純從程序的角度解決這一問題所面臨的三個困難:這一原則的目的本身具有不確定性;缺乏合理的界限;無法對個人行為和政府行為的區別提供足夠的理由。 顯而易見,卻伯更多地支持高級法論的主張;於是,他就不得不同樣面對高級法論的兩個關鍵問題:如何解釋那些被司法審查所認可的憲法文本中根本不存在的權利?是否存在更具確定性的憲法解釋方法?應當說,在前述卻伯的批評中,對這兩個問題並沒有直接涉及,這也成為當時兩大頂尖學者交鋒中的遺憾。在將近三十年後,《看不見的憲法》終於正面回答了這兩個問題:在美國憲法的體系中,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是看得見的憲法,另外還有一種看不見的憲法;被司法審查所認可的憲法文本中根本不存在的權利便是來自於看不見的憲法;而看不見的憲法的內容不僅是客觀存在的,並且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憲法解釋方法可以探究其具體內容。 而《看不見的憲法》超越反多數難題的地方也在這里體現出來:如果司法審查的實踐完全違反了憲法原則(無論看得見還是看不見)的核心,那麼作者便會毫不猶豫地站在反對司法審查的立場上。換言之,本書所關注的並非司法審查權及其理論基礎,而是:(1)通過有形的例子和理論上的討論,展示看不見的憲法的本體及其范圍,以及(2)通過論述並解釋各種推理模式的內容,展示這些模式這兩者是《看不見的憲法》的兩大目標,以下分別介紹。 二、界定看不見的憲法 本書開宗明義地提出,必定存在某種看不見的憲法,與看得見的憲法並存。這體現為兩種情況:第一,有許多憲法問題無法在憲法文本中找到答案(即使仔細閱讀也無濟於事),例如婦女是否有墮胎的權利、是否應當允許安樂死、是否能以反恐為理由對私人通信進行監視等。第二,許多憲法體系中極為重要的原則也並未以任何形式體現在憲法文本中,例如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政府對公民私人生活的控制受到限制、任何州都不可以脫離聯邦等並且,這些問題最終都指向憲法學的元問題:憲法自身的合法性(legitimacy)和最高性(supreme)何在?與其說憲法文本提供的是一個未完成甚或是不準確的描摹,倒不如說憲法看得見的文本並沒有告訴我們:憲法究竟是什麼;於是,看不見的憲法的地位就較為特殊了,是看不見的憲法告訴我們哪些文本被接受為看得見的美國憲法,以及這些文本究竟有多少強制力。這種區分,不免令人想起了哈特(H.L.A.Hart)對第一性規則和第二性規則的劃分;而看不見的憲法將文本引入了這一區分,從而將重心更多地轉向與文本有關的解釋方法(具體的解釋方法,將在下文評介)。 第一,看不見的憲法並不僅僅是法官眼裡的憲法,而是無論是誰來理解或適用都是一樣的的憲法的實質。反多數難題的聚訟紛紜,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關注法官眼裡的憲法,以及以法官眼裡的憲法作為憲法的最終解釋是否合理。正如傑克遜(RobertH.Jackson)大法官所感慨的:我們並不是因為不會犯錯而成為(憲法的)最終(解釋者);我們是因為作為(憲法的)最終(解釋者)所以才不會犯錯這樣,關注的焦點其實就在於解釋者而非解釋方法:只要解釋者合適,那麼解釋方法就並不重要。這種思路其實默認了對同一文本的解釋結果的多樣性,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尋求解釋者的妥當性。但本書的基本理念則恰恰相反:只要解釋方法正確,那麼解釋者就並不重要。這其實反映了相反的默示前提,即同一文本的解釋結果(至少在一個歷史時期內)還是有唯一性的,只要掌握的正確的解釋方法,就可以得出正確的解釋結果。應當說,在相對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提出這樣的主張是需要勇氣並且需要承擔更重的論證義務的;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超越反多數難題。不過,本書是否真的克服了相對主義,抑或採取了另一種形式的相對主義,這是需要認真對待的,本文的最後部分將試圖考察這一問題。 第二,看不見的憲法並不僅僅是制憲者頭腦中的憲法理念,而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的。憲法的解釋結果具有唯一性,這並不意味著憲法的內容是一成不變的;相反,憲法內容是會隨著時代發展而變遷:長期以來以憲法的名義所構建的法律體系,只要清楚地證明其內容實際上依賴於‘憲法的含義就是它最初被採用時的含義’的錯誤觀點,那麼就應當被推翻在這一點上,制憲者原意這個概念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原意解釋作為法律解釋的重要方法,當然也適用於憲法解釋,而美國憲法在制定過程中留下了大量文檔,也為原意解釋提供了素材。但另一方面,制憲者原意仍然是不夠的,這不僅是因為作為法律解釋方法的原意解釋在理論上一直遭到公共選擇理論的有力質疑,更是因為根據人民主權的基本理念,制憲者准確地說還不是那些參與憲法文本制定過程的代表,而是人民,探究這種原意的難度,就遠大於一般意義上的立法原意了。 第三,看不見的憲法並不是諸如憲法時刻那樣重要轉折關頭的憲法變化,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憲法內容。承認憲法內容是會變遷的,就需要對變遷模式加以明確。某些憲法史學者認為,是憲法史中的某些關鍵性轉折決定了憲法的演變,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提出憲法時刻的布魯斯·阿克曼(BruceAckerman)。但是本書認為,憲法時刻這樣的模式,仍然認為憲法變遷的合法性(legitimacy)來源於憲法之外;但看不見的憲法所反映的憲法變遷,其合法性來自於憲法之內,並且本書乃是關注日常時刻的憲法依賴於文本之外的涵義的方式,這與前述憲法史學者的觀點是根本不同的。 第四,看不見的憲法並不是憲法外部的種種影響因素,而是憲法內部的客觀組成部分。本書這樣描述長久以來學界所認為的憲法文本之外的影響因素:看得見的憲法必須漂浮在一個巨大的、深邃的並且關鍵是看不見的海洋上,這個海洋由觀念、主張、喚醒的記憶以及憲法作為一個整體令我們所見的可以想像的經歷所組成;這個海洋不僅包括一系列制憲者所懷有的‘高級法’或‘自然法’觀念,還包括從對於憲法及其預設的思考和將憲法變為現實的斗爭史中得出的經驗教訓。但是,這些因素都是圍繞著憲法的,而非憲法本身。本書明確指出,看不見的憲法絕非自然法,而是憲法‘之內的’看不見的東西;是憲法中用以承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變的體系架構框架、模式、支柱、拱門、拱心石,以及其他決定其整體形態與結構的建築單位。這里的不變是指憲法內部的穩定結構,而前文所述的變遷則是指憲法解釋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結果,兩者並不矛盾;相反,不妨分別把這兩者理解為看不見的憲法的骨骼與皮相。 總之,憲法文本作為看得見的憲法,只是憲法整體的一小部分,並且其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看不見的憲法。不妨將憲法整體比作一個巨大的冰山,看得見的憲法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想要在航行中避免與冰山相撞,更多地是要關注水下看不見的那一大部分;想要透徹地了解憲法整體的內容,也就要更多地關注看得見的憲法於是,下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才能看見看不見的憲法呢? 三、看見看不見的憲法的方法 (一)歷史解釋與體系解釋 想要看見憲法文本之外的看不見的憲法,當然涉及到憲法解釋的方法。傳統上,探究文本之外含義的方法有兩大進路:歷史解釋和體系解釋。這兩大進路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其中所涉及的具體解釋方法也多種多樣;同時,這兩大進路與本書所主張的解釋方法都有關系,因此本書首先對這兩者進行闡釋,以此奠定本書的方法基調。 歷史解釋的進路包含了前文所述的原意解釋,但後者顯然並非本書所取。在憲法解釋中,歷史解釋一般的主張是雖然憲法文本沒有這樣說,但是憲法的所有文本和結構都必須在被理解的時候帶著一隻關注其歷史的眼睛,以便在解讀和適用規則的時候理解其用意。但是,本書認為,關注歷史並不意味著完全受制於相關條文制定和通過時的歷史文獻,因為憲法的歷史不是與世隔絕的,而是會對社會的變化做出或多或少的反應;所以,正確的態度應當是:對於歷史的相應探究並不是調查最初的起草者和批准者所設想或期望他們寫入憲法中的概念所要求的是什麼,而是他們打算用其使用的語言將什麼概念寫入憲法,以及這種概念經過恰當地理解,所要求的內容。具體而言,在解讀憲法時,總是存在復雜的來回往復。有時候,條文規定的發展變化(即憲法自身的歷史)會引起分析;有時候,我們知道,外部事件會引發憲法文本對憲法解讀者的注意力進行增補或改動。所有這些都是憲法本身作為一個文本所告訴我們的。這是看不見的。但是,一旦被意識到,就無可避免地成為明顯的事情。為了說明這種立場與傳統歷史法學的區別,書中作了個比喻:夜空的銀河,這些星光可能是百萬年前發出的,發出的時間也各不相同;投射到地球的大氣層上,形成了夜空的景觀如果將星光理解為影響憲法的各種歷史因素的話,那麼傳統歷史法學探究的是這些星光在百萬年前、各自發出時的樣態;而看不見的憲法要探究的則是這些星光投射到地球的大氣層後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夜空景象。 體系解釋的進路主要針對的是某些條款的含義不再是其文本表面上所說的那樣的情形,而這種情形在美國憲法中尤為突出,這是因為美國憲法的修改模式是憲法修正案,即增加文本的內容而非改動原有的文本(唯一的例外是第二十一修正案廢除第十八修正案),這就使得憲法文本中的許多措辭,例如五分之三條款,實際上失去了意義;而在解讀這些條款時,僅靠成文憲法的文本無法提供答案,就必須從法律和無可避免的‘憲政’特徵中得出結論。書中具體分析了第十四、十九和二十六修正案:第十四修正案規定享有選舉權的是美國公民中年滿二十一歲的男性公民,而第十九修正案取消了選舉權的性別限制,第二十六修正案將擁有選舉權的年齡由二十一歲降到十八歲。作者認為,這種用新增內容修改原有內容(但原有內容仍然保留)的做法,真實體現了在憲法文本中找不到的憲法結構的創設(或者,用另一種說法,就是承認)。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