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教程民事行為能力

民法教程民事行為能力

發布時間: 2022-01-03 23:38:03

民法中民事行為能力劃分為那幾類

劃分:完全民事行抄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為襲能力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
第十一條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Ⅱ 論民事為與民事法律行為

1、法律行為就是旨在設定、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諾維茨基 《法律行為 訴訟時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6年版 第4頁
2、那些能夠引起法律後果的事實可以叫做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簡稱為法律事實。法律事實屬於自然現象的那一類稱為法律上的事件,法律事實中另外一類屬於人們的活動,稱為法律上的行為。民事行為屬於法律上的行為的一種,民事行為與其他法律上的行為的差別就在於它所引起的是民事上的法律後果。總之,凡能發生、變更、消滅民事上權利義務的人們的活動為民事行為。從上面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知道,只要法律把某些行為與民事法律後果結合在一起,那麼我們就可以認定那些行為就是民事行為。應該說明,我們雖然把產生民事後果的行為統稱為民事行為,絕不是否認同一行為除產生民事後果外有時還能引起其他法律後果(如刑事上的、行政上的法律後果等)。民事行為這個概念是我們為了研究什麼樣的行為才能引起民事後果和引起什麼樣民事後果出發的。(民事行為可以分為)以產生民事後果為目的的民事行為和不以產生民事後果為目的的民事行為。前者,在民事行為中是最為普遍的一種,例如為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而訂立的買賣契約,為處分其死後所遺留下來的財產而簽具遺囑等等。其特點在於行為人在為行為時有明顯的、直接通過自己行為取得他所要求達到的民事後果的目的存在,換言之,行為人達到一定民事後果的企圖必須完全可以從其行為外部表現得到反映,否則不能構成民事行為。······後者是指行為人從事科學文藝的著述、遺拾物的拾得以及致人於損害等行為。這類行為的特點在於行為人無明顯的,直接以達到一定民事後果的目的,甚至行為人當時根本沒有意識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民事後果,但實際上卻產生了一定的民事後果,總之,這類民事行為民事後果的產生並不要求行為人必須產生民事後果的目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民法教研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講義(初稿)》(第11-14章)1957年1月 第8-9頁
3、法律行為,是公民或法人為了發生、變更或消滅一定民事法律關系而進行的一種合法行為。它是最重要最廣泛的法律事實。——中央政法幹部管理學校民法教研室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基本問題》 法律出版社1958年5月第一版 第73頁
4、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為了確立、變更或者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而實施的行為。如訂立合同、放棄債權、立遺囑、委託以及建立社團等行為,都是法律行為。——劉歧山、陳克聰、王明毅《民法講義》 法律出版社1981年1月 第34頁
5、法律行為,是權利主體所從事的,旨在設定、變更和廢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佟柔、趙中孚、鄭立主編《民法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第53頁
6、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為了確定、變更或消滅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而進行的一種合法行為。它是最廣泛的法律事實。——西北政法學院民法教研室編《民法原理講義》 1982年7月版 第51頁
7、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所從事的,旨在設定、變更或廢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它是民事主體根據生產或生活的需要,參與民事法律關系而進行的一種合法行為。——華東政法學院民法教研室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講義》1983年1月內部印行 第30頁
8、法律行為是主體基於意思表示,旨在產生民事法律後果的合法行為,它是民事法律行為的簡稱。——佟柔主編《民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第76頁
9、法律行為,是指主體基於意思表示,旨在產生預期民事法律後果的合法行為。法律行為是最廣泛、最重要的法律事實,它是人們有意識的組織生產、進行消費中大量採用的法律形式,經濟活動基本上採取這種形式,可以說絕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消滅是通過法律行為這種形式來實現的。——全國第三期法律專業師資進修班民法班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原理》(佟柔先生主講) 1983年7月版 第166頁
10、民事法律行為是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民事主體基於意思表示,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目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民事行為。——楊振山「論民事法律行為」載《中國法學》1986年第1期
11、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法通則》第54條
12、民事法律行為,又稱法律行為,系法律事實的一種,指民事主體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為目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產生民事法律效果的行為。——佟柔主編《中國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第161頁
13、民事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而依該意思表示的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的民事合法行為。——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第218頁
14、我國民法通則在構造民事法律行為制度時,分別提出了「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兩個基本概念。前者,泛指民事主體以意思表示為基礎而實施的旨在或設立或變更或消滅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活動。或者,特指民事主體以意思表示為基礎而合法實施的旨在或設立或變更或消滅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活動。前者,不必具合法性特徵,屬「中性」上位概念,因而兼收並蓄了「有效民事行為(民法律行為為其一種)」、「無效的民事行為」、「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下位概念。後者,必具合法性特徵,屬褒義下位概念,其必備合法性決定了它的必然有效,故不存在無效或可變更可撤銷的問題。——柳經緯主編《中國民法》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第105頁
15、民事法律行為簡稱為法律行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馬原主編《中國民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第97頁
16、所謂民事法律行為,指以發生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為要素之一種法律事實。——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第152頁
17、法律行為者,以私人慾發生私法上效果之意思表示為要素,有此表示,故發生法律上效果之法律事實也。——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第184頁
18、民事法律行為是指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其意思表示的內容而引起法律關系設立、變更和終止的行為。——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上)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第236頁
19、法律行為者,私人之意思表示,依私法之規定,可以達到所希望之法律效果也。——梅衷協《民法要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第88頁
20、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基於意思表示,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彭萬林主編《民法學》(修訂版)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第139頁
21、法律行為者,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法律因意思之表示,而使發生法律上效力之私法上法律要件也。——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第297頁
22、民事法律行為,簡稱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王利明主編《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第98頁

Ⅲ 民法中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哪些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包括10 周歲以上的內未成年人;不能容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功;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Ⅳ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公民民事行為能力有哪幾種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

①十八周歲以上的成年人;

②已專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屬歲的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不受他人的意志約束。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

①十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

②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以及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的人同意。否則其進行的民事活動無效。



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

①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

②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必須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否則其進行的民事活動無效。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的行為有效。

Ⅳ 2017最新《民法總則》是怎麼規定民事行為能力的

2017最新《民法總則》是這樣規定民事行為能力: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條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5)民法教程民事行為能力擴展閱讀:

相關法律《民法總則》

第二十二條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三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條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第二十五條自然人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居所為住所;經常居所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所視為住所。

參考資料:網路-民法總則

Ⅵ 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哪幾種

1.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通過自己的行為行使民事權利或履行民事義務的能版力。鑒於年權齡、智力發育和精神狀況的不同,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三種:
2.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指能夠通過自己獨立的行為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的能力。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人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3.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指具備部分民事行為能力。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4.無民事行為能力。指不具備以自己的獨立行為取得民事權利、設立民事義務的能力。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律師網參考

Ⅶ 《民法通則》按照公民民事行為能力進行的分類

成立條件民事法律行為成立要件又稱「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民事法律行為成立並產生法律效力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有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之分。中國《民法通則》規定的實質要件有:(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利能力。公民的權利能力不受限制,但行為能力則有所不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活動須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或徵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進行。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一致,故法人也只有在其相應的能力范圍內才能實施民事法律行為。(2)意思表示真實。行為人的意思表示應與其真實意志相符。如因欺詐、虛偽、脅迫、重大誤解而發生不真實的意思表示,該行為則依法無效或被撤銷。(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當事人的行為內容(權利義務關系)、動機、目的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否則無效。(4)必須具備一定的形式。《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依照法律規定」。此外,《民法通則》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之時起具有法律效力,因而其成立要件與生效要件是一致的。但在學理上,有人認為成立不等於生效,有民事主體(當事人)、意思表示和行為內容(權利與義務)即構成成立要件,而生效要件則要求民事主體須有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和行為內容合法。
法律責任中國《民法通則》第11條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條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第161條第1款規定:「侵權行為發生時行為人不滿18周歲,在訴訟時已滿18周歲,並有經濟能力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沒有經濟能力的,應當由原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因此,被認定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依法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法律劃分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
特別情況1、立遺囑的行為
(1)1985年10月1日施行的《繼承法》第22條規定:「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
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受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無效。
偽造的遺囑無效。
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
1985年9月11日施行的《繼承意見》規定:「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是我國公民處理繼承問題的准則,是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繼承案件的依據。人民法院貫徹執行繼承法,要根據社會主義的法制原則,堅持繼承權男女平等,貫徹互相扶助和權利義務相一致的精神,依法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

據此,得出這一結論,《繼承法》是特別法,根據該特別法的強制性規定,當事人必須「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即必須年滿18周歲),否則其所立遺囑無效。

(2)1986年7月1日施行的《民法通則》第11條第2款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據此,得出一結論,施行時間在後的《民法通則》相對施行時間在前的《繼承法》是新法。
(3)2000年7月1日施行的《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據此,法律沖突適用的規則:①特別法優於一般法;②新法優於舊法。結合本問,同時涉及到了兩個規則的適用。
①所謂一般法,是指在一國范圍內,對一般的人和事有效的法。?
②所謂特別法,是指在一國的特定地區、特定期間或對特定事件、特定公民有效的法,如繼承法。
(4)從純扣條文字眼來講,對於「甲立遺囑的行為」,應優先適用「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規則,按《繼承法》來處理,即對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所立遺囑的行為應認定為無效。

(5)從理論上來講,「視為完全行為能力人」與「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還是有區別的,不然也不會有1988年12月6日施行的《民通意見》第2條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該解釋是對《民法通則》第11條的補充,其中用的是「可以認定為」的字樣,既然是「可以」,也就有「不可以」的情形存在。

立遺囑,怎麼也是對自己死後的安排,咋看也該是重大行為吧(雖然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仍應慎重處理,一般而言,一個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對「死」這個問題的意義似乎看得不會太明白,尤其是現在的這些小孩們。故在這個問題上,不應認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同理,對於拋棄的行為,因行為人畢竟未滿18周歲,是未成年人,其拋棄價值較大的行為屬重大行為無疑,可能損害其利益,實踐中一般也認為是無效行為。

熱點內容
行政法規備案 發布:2025-08-15 06:11:20 瀏覽:507
勞動合同法2015全文 發布:2025-08-15 05:57:48 瀏覽:246
誰有權制定規章 發布:2025-08-15 05:56:21 瀏覽:220
成都周勇律師 發布:2025-08-15 05:56:17 瀏覽:720
對法官超期不判怎麼辦 發布:2025-08-15 05:48:00 瀏覽:433
網路散播政治謠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05:34:01 瀏覽:831
我國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5 05:16:14 瀏覽:973
法官背上 發布:2025-08-15 05:05:53 瀏覽:41
搭乘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05:04:38 瀏覽:700
福建法院網 發布:2025-08-15 05:04:38 瀏覽: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