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因果關系的介入因素
1. 在刑法因果關系介入因素三標准中如何確定不可預見因素是否異常
如果用「介入因素三標准」來分析:1.先前行為對結果發生所起的作用大小專:放火引起屬火災對發生人員傷亡作用很大,這個用生活經驗即可判斷。2.介入因素異常性的大小:此例中介入因素是消防員救火,發生火災然後專業人員救火,這個可以說是必然的。3.介入因素本身對結果發生所起的作用大小:救火行為導致死亡可能性十分大。因此,綜合上述三點,個人認為是有因果關系的
2. 一道刑法問題:關於介入因素三標準的因果關系問題(見下)
個人意見不太贊同你的觀點,贊同樓下的構成「故意傷害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數罪並罰。
故意傷害致人死亡一方面要求傷害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具有直接的因果聯系,另一方面要求行為人對死亡具有預見性。你說的是甲以「傷害故意」非「殺害故意」,則甲主觀上並無剝奪王某生命的故意,在甲重傷王某後,傷害行為已經結束,甲的整個犯罪過程已經結束,此時構成故意傷害罪(既遂)。王某死亡的結果是由於甲扔掉的煙頭引發火災而致,與前行為無因果聯系,王某應當認識到扔掉未熄滅的煙頭可能會造成火災的危及王某生命的情況下,由於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最終導致王某被燒死,具有過失,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因果聯系中「介入行為人行為的情形」中,要使前行為與死亡結果具備因果聯系,必須是:
1.在故意的前行為具有導致結果發生的高度危險(此例中甲前行為是故意傷害,並不剝奪王某故意),後介入了行為人的過失行為造成結果時,應當肯定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
2.故意或者過失的前行為具有導致結果發生的高度危險,後介入的故意或者過失行為並不對結果起決定性作用,應當將結果歸屬於前行為。(此例明顯不符合該情況)
實踐中,甲到底能不能認識到煙頭會引發火災不影響甲的過失責任,因為一個精神正常的成年人應當知道要將扔掉的煙頭給熄滅,只是由於個人習慣等因素沒熄滅,不影響他的過失責任。
所以甲因構成數罪
3. 刑法,因果關系,介入因素,三標准
法醫會做屍檢,事故責任是根據三輛哪一輛車導致被害人致死的來判定的,至於回你說的無法查答明死亡事件這個不重要,主要在於死者是怎麼死的,比如第一輛車撞了他,但他沒死只是暈了,第二過來直接壓在了脖子上了,最終的結果就是由第二輛車承擔主要責任,還有如果有一方肇事逃逸了,那麼就要和主要致死被害人的一方承擔主要責任,次要責任由第三方來承擔,要是沒有肇事逃逸,主要致死被害人的一方來承擔主要責任,剩下兩方承擔次要責任,主要看死亡原因,他是燒死的還是碾壓致死的,要是燒死的要看哪一方導致起的火,要是碾壓致死的上面的已經解釋完了。
4. 什麼是刑法因果關系中斷的介入因素
例如:本來甲想毒死乙,但是毒葯還沒完全發作時乙被丙撞死了,這個就屬於介入因素。
5. 刑法上如何區分原因的原因與介入因素的區別
介入因素與現行行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先後起作用的,如果介入因素是異常的,是一般人的生活經驗不能預測的並且對危害結果起重要作用的,介入因素會阻斷因果關系。多因一果,是數個行為共同導致一個結果的情況下,如果除去一個行為結果將發生,除去全部行為結果將不發生,則全部行為都是結果發生的原因。只要具體行為對最終的結果事實上起作用,行為和結果之間就有條件關系。
6. 刑法中介入因素的問題
簡單一點說,傷來害行源為是A,介入因素是B,最終結果是C。
那麼,A+B=C。
分析B的作用時,用手把A擋住,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只有B的情況(無A參與),會不會導致結果C的出現? 如果可以,則B就是介入因素,中斷了因果關系,反之則不中斷。
多讀幾遍我說的,並嘗試用這個方法去分析你的問題。
救護車和警察的行為,都不能中斷因果關系。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7. 何謂刑法因果關系介入因素的三標准
將刑法第五十條第一款修改為:「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
8. 刑法中判斷因果關系時怎樣判斷介入因素是異
您好,刑法中判斷因果關系時判斷介入因素是否異常,第一,可以看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 如果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的作用大,因果關系就中斷;反之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作用小,因果關系就不中斷。比如甲對乙以故意殺人故意實施暴力,導致乙重傷瀕臨死亡,乙在醫院接受治療,醫生丙存在輕微過失,最終乙死亡。對於乙的死亡,雖然存在醫生丙的過失,但屬於輕微的,對死亡結果發生作用小,因果關系不中斷,甲行為與乙死亡結果仍然存在因果關系。
第二,看介入因素是否屬於行為人的管轄范圍
被害人雖然介入了不適當或者異常的行為,但是如果該異常行為是屬於行為人的管轄范圍之內的行為,仍然能夠肯定行為人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例如:在泳池,深水區和淺水區沒有明顯區分的游泳池中,救生員沒有履行職責,初級游泳者進入深水區淹死,救生員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就具有因果關系。
如能給出相信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9.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詳細論述
我國對刑法上因果關系的研究是以馬列主義哲學為指導的,因果關系是哲學上的一對范疇,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同志匯總了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們的論述,言簡意賅地寫道:「因果關系是包括時間先後秩序在內的由一種現象必然引起另一種現象的本質的內在的聯系。」刑法因果關系是哲學因果關系在刑法上的具體應用,二者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刑法因果關系的客觀性、相對性、先後次序性、原因的程度區別原則以及刑法因果關系與犯罪構成之關系諸問題上,我國法學界取得了較統一的認識。但有一些問題仍存在較大爭論.
一、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性質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應是指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客觀上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能夠決定或影響刑事責任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是事實因果關系和法律因果關系的統一,基中事實因果關系是刑法因果關系的基礎,而法律因果關系是其本質,是作為刑事責任的客觀根據而存在於刑法中的。
(1)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因果關系就是由於事物相互作用產生的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由於事物的復雜性和聯系的多樣性,引起結果的原因往往是多個的,只要對於結果的產生起了積極作用,無論作用大小,都應作為原因看待,這才是真正的哲學觀點。那麼從刑法上來說,只要行為對於危害結果的產生起了積極作用,都不能否認其原因的性質。
我國刑法界都承認,和哲學上的因果關系一樣,刑法中的因果關系也是存在於客觀世界無限聯系的因果鏈條這中,因此,必須採用孤立、簡化的原則,抽出一定的環節來研究,但對於研究什麼樣的環節存在爭議,即對刑法因果關繫到底是什麼樣的兩個現象間的因果關系,有許多不同觀點:
①認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人的行為與危害社會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②認為刑法上所研究的因果關系是指一定的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果某人的行為不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就失去刑法上的意義。
③認為是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
④認為刑法因果關系的研究對象,是客觀上違反刑法的符合犯罪客觀要件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同危害社會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⑤有的學者認為,刑法因果關系研究對象應包括三個部分:可能性危害行為與可能性危害結果之間、可能性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以及危害行為與可能性危害結果之間的困果關系。
⑥主為應將刑法的因果關系分為三個層次:哲學意義上(即最普遍意義上)的因果關系、法律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目前在我國刑法界占通說地位的觀點認為:刑法上研究的因果關系,是指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刑法因果關系的特點是:其一,作為此種因果關系中的結果的性質,只能是按照刑法規定屬於犯罪構成要件,並且能夠作為追究刑事責任根據的結果,包括已發生的現實損害,以及發生某種損害的危險狀態。…其二,作為此種因果關系的原因的,是在客觀上符合刑法規定的某種犯罪特徵的行為」 。
事實因果關系的判斷,必須符合「有A才有B」。凡是對危害結果的產生起了必要條件作用的,不論作用的方式、程度、大小都應認為兩者存在因果關系。
(2)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指體現在刑事法律中,作為司法機關定案標準的,追求刑事責任的因果關系。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內容是運用什麼標准確定某一案件中行為與結果之間達到特定法律條文的要求,這是中外刑法學者爭論的焦點。在前文的論述中,對西方法學界的觀點已經簡要提及。而在我國,由於受前蘇聯和前東歐地區法學的重大影響,存在以下幾種學說:
①必然因果關系說。認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只能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行為人只對必然因果關系承擔刑事責任。這是畢昂特科夫斯基教授於30年代運用馬列哲學原理提出來的觀點。他認為,在刑法上應區分出必然與偶然結果。行為人只對其行為的必然結果負責。這種學說把偶然原因看作偶然事件,導致因果關系的成立範圍過窄,愛到特拉伊寧的批評。這種學說是我國以前採取的理論。
②偶然因果關系說。該說的基本觀點是:「當危害行為本身並不包含產生危害結果的根據,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介入基他因素,並由介入因素合乎規律地引起了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就是偶然因果關系,介入因素與危害結果之間是必然因果關系。兩者都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該學說還認為不能將條件與原因絕對分開,二者只是處於不同的等級和層次恧已,因為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這種觀點的最早主張者是庫德里亞夫采夫。
③近來,又出現了國外長期採用的條件說。這是大陸法系法學家提出的觀點。在以上的篇幅中已經論述,不再重復。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有兩個機能,一是定罪的判斷機能,即根據刑法的因果關系,要為誰定罪,也即判斷犯罪的主體。二是量刑的機能,即在各個犯罪主體之間如何讓其承擔刑事責任.因此刑法上因果關系可分為定罪的因果關系和量刑的因果關系。另外還可作多種分類:簡單的因果關系和復雜的因果關系;直接的因果關系和間接的因果關系;高概率因果關系和低概率因果關系等。
二、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
刑法以其自身的目的、任務和機能,而帶有一定的價值取向,以此為出發點,對社會中人的行為和危害結果進行評判。在現實中,一般都是先有危害結果的發生,然後根據危害結果和各種事實,查明案件,分析事實因果關系聯系,從中判定什麼樣的行為應對此危害結果負責,這即是一個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判斷過程。在認定因果關系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刑法上因果關系只是研究某種行為是否某種結果的原因,即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關系,而不是對行為與結果本身的研究;也不能取代對危害結果的認定。
②因果關系具有客觀性。因果關系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客觀聯系,不能離開客觀條件認定因果關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了特定條件,不能左右對因果關系的認定。
③一個危害結果可能由數個危害行為造成,因此,在尋找原因時,不能輕易否認其他行為同時也是該結果發生的原因;在認定某一行為造成某一結果時,也不要輕易否認該行為造成了其他危害結果。
④在行為人的行為介入其他因素時,要判斷某種結果是否行為人的行為造成時,應當考察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介入情況的異常性、介入情況對結果的作用大小等。
三、 刑法上因果關系和犯罪構成
「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果關系是客觀方面的要件,這要我國是通認的觀點,但對於是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存在因果關系,和因果關系是否所有犯罪的必要構成要件存在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犯罪因果關系只存在於部分要求造成一定物質性損害或有形損害的犯罪之中,對於無損害結果的形式犯,則不存在因果關系問題。這是很多人認同的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一切犯罪行為都能給社會造成危害,基中包括事實上的損害和造成損害的危險,損害和危險都是危害結果的范疇,因此所有犯罪都有危害結果的存在,在所有的犯罪中都有因果關系。
解決爭論的關鍵在於是不是承認造成損害的危險屬於危害結果。所謂危害結果是指危害社會的行為對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損害,也即對刑法所保護的犯罪客體造成的危害結果。犯罪客體有物質性和非物質性之分,危害結果因此也可以表現為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兩種情況。物質性的結果通常可以直接根據數量、重量、狀態或價值直接計算出來,例如:盜竊數額,傷害程度,破壞狀態等。非物質性結果往往是無形的、抽象的、一般不能計量。但我們不可否認它也是危害行為造成的一種危害。「形式犯既是犯罪,必定對犯罪客體造成一定的危害。這就順理成章地承認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
10. 刑法中偶然因果聯系和介入因素的區別
結果情形下行為與結果的聯系。它是兩個首尾連接的必然因果關系之間的聯系。如教唆犯的教唆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間接因果關系;如行為人的不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間接因果關系。偶然因果關系是發生在兩個必然因果環節發生聯系的情況下,即第一個原因在引起一個必然結果的過程中或引起後,又偶然與另一原因相交叉或相銜接,又引起另一結果發生。是由偶然因果關系連接兩個必然因果關系,是由一個「偶然」將兩個「必然」聯系在一起形成的因果關系鏈。
第二,次要性。最後結果發生的根據存在於後來出現的原因之中,也就是說,後原因對結果的發生起了決定性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後原因而不是前原因。否則前原因與後結果之間就是必然因果關系了。但是,先前的原因也是最後結果的發生所必不可少的,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前原因決定發展的趨勢,後原因改變了發展方向,如果前原因前結果與後結果沒有緊密的聯系,則前行為與後結果之間的這種作用關系也不可能存在偶然因果關系,充其量只是一個客觀聯系的一般條件。將前因理解為後果的次要原因更為妥當。
第三,復雜性。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內在聯系,有的是外表聯系;有的是必然聯系,有的是偶然聯系。因果關系大多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在抽取特定環節時必須多方考察。偶然因果關系經人為的簡化和孤立加以考察,它至少有三個因果關系鏈,一個偶然因果關系鏈和兩個必然因果關系鏈,在每個關系鏈中又可能存在多因或多果或多因多果同時存在的情形。在多因的情況下,毫無疑問地要區分主要次要原因,這都使得因果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加大了考察分析因果關系的難度。
試舉例說明刑法上的偶然因果關系。如甲騎車將乙撞倒在馬路上,恰巧丙駕駛汽車而將乙扎死。該案例中乙因為被甲車撞而倒地,甲的行為與乙的倒地有必然因果關系;乙被丙開的車碾壓而死,丙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有必然因果關系;但乙倒地時丙正好開車過來則具有偶然性,因為乙倒地與丙的車開來的聯系是不穩定的,並非乙倒地車肯定就來,或者是車來前乙必然倒地。一個被撞倒在馬路上的人不是必然要被過往車輛碾壓,但在馬路上隨時都有車通行,一個突然倒地的人被車碾壓的可能性是確實存在的,在馬路上突然倒地與被車碾壓存在偶然因果關系,由此可以認定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有刑法上偶然因果關系。關系鏈是:甲撞乙-乙倒地-車扎倒地乙-乙死亡。四個現象分別是前因、前果、後因、後果。甲撞乙與乙死亡之間就是刑法上的偶然因果關系。又如上例中,若甲被撞倒在車流很密的高速公路上,被來不及剎車的數輛汽車扎死。此種情形下,即可以認定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必然因果關系。因為此時甲必然要被車輛扎死,特別是行為人故意利用高速公路上的車輛來殺人時,更應認定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必然因果關系。
判定因果關系的存在只是追究刑事責任的一個依據,並不是所有的具有刑法因果關系的行為都要被追究責任,否則,犯罪構成就是一要件而不是多要件了。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刑法偶然因果關系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不具有刑法偶然因果關系(當然更是沒有必然因果關系)的一律不被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