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刑法
『壹』 酒精含量291毫克判刑多少
血液酒精含量291毫克/100毫升,就是醉駕,會被法院判處5個月左右的拘役,並處罰金萬元左右。
因為血液酒精含量超過200毫克/100毫升,屬於從重處罰的情節,不能判處緩刑。
《關於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二、醉酒駕駛機動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一)造成交通事故且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或者造成交通事故後逃逸,尚未構成其他犯罪的;
(二)血液酒精含量達到20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
(三)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駕駛的;
(四)駕駛載有乘客的營運機動車的;
(五)有嚴重超員、超載或者超速駕駛,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使用偽造或者變造的機動車牌證等嚴重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為的;
(六)逃避公安機關依法檢查,或者拒絕、阻礙公安機關依法檢查尚未構成其他犯罪的;
(七)曾因酒後駕駛機動車受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追究的;
(八)其他可以從重處罰的情形。
『貳』 刑法第二九一條之一
刑法第291條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
概念
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是《刑法修正案(三)》中版新增的一個罪名 「投放虛假權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叄』 急求刑法290條,291條和293條中關於情節嚴重和嚴重損失的司法解釋
不用問了。
關於尋釁滋事罪和聚眾擾亂社會秩序、公共秩序、交通秩序,專聚眾沖擊國家機關屬罪在1997年刑法修訂以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沒有出台過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也沒有出台過司法解釋對於情節嚴重和嚴重損失作出解釋。
司法實踐中,這兩種情況還只能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有一定的彈性。
聚眾擾亂社會秩序和聚眾沖擊國家機關罪是結果犯,即要有造成結果才追究。
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是行為犯,即有行為即可形成犯罪,但司法實踐中也是以結果論。
尋釁滋事罪因款下設項,以各該項規定為准。
要了解更多刑事犯罪的內容你可以到中國刑事辯護網查詢。
『肆』 刑法291多少條
刑法第來二百九十一條自規定: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規定:
投放虛假的爆 炸性、毒 害性、放射 性、傳染病 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 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伍』 依據刑法第291條,侵犯商業秘密的情形有哪些
你好,你說是應該是《刑法》第條吧,侵犯商業秘密罪,本條是關於侵犯商業秘密罪及其刑罰的規定。
本條具體列舉了三種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1)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實施這一行為的人,一般是享有商業秘密的權利人的競爭對手。「其他不正當手段」,包括以高薪聘請挖人才、以重金收買知悉秘密的人等。這里「挖人才」的目的是獲取他人的商業秘密,不是單純的高薪聘請人才。後者是人才流動是否合理的問題。「權利人」是指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和經商業秘密所有人許可的商業秘密使用人。(2)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披露」是指向他人透露行為人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使用」是指自己使用。(3)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主要是指行為人所掌握的商業秘密是合法獲取的,但是違反了與權利人之間的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向第三人違約披露、使用或者允許第三人使用其所獲取的商業秘密。實施這一行為的,有可能是與擁有商業秘密的企業訂立許可使用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也可能是本企業技術人員,因工作關系獲得商業秘密,但擅自告訴他人或自己使用、允許他人使用。
『陸』 尋釁滋事罪第291條三款該怎麼判刑
尋釁滋事罪不是第來291條三款的規源定。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規定的是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定: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
『柒』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91條對聚眾擾亂車站、碼頭等公共場所的行為做出了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91條規定,
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捌』 刑法第291條的規定是什麼意思
刑法291條是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是指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行為。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玖』 刑法修正案九二百九十條司法解釋
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
一、概念
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刑法第291條),是指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行為。
二、犯罪構成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場所秩序或交通秩序。公共場所秩序是指保證公眾安全地順利出人、使用公共場所所規定的公共行為規則。公共場所根據本條所列舉的主要有: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等。其他公共場所包括禮堂、公共食堂、游泳池、浴池、貿易集市等其他供不特定多數人使用的場所。公共場所具有公共性的特點,凡為不特定的多數人隨時出入、停留、使用的場所,皆可認定為公共場所。所謂交通秩序,是指交通工具與行人在交通線路門安全順利通行的交通正常狀態。它是依靠交通規則維持的,公共場所與交通線路皆具有人員聚集量大、流動量大的特徵,如果這種秩序受到破壞,就會出現混亂狀態。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聚眾擾亂公共場所或交通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
聚眾是本罪客觀方面的重要特徵。所謂聚眾,是指聚集眾多的人參加,除首要分子外,參加活動的人往往是不確定的,人數可能隨時有所增減。聚眾擾亂,就是指由首要分子組織、策劃、領導、指揮,聚集糾合多人,破壞公共場所秩序,堵塞交通或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至於這種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則可能是多種多樣的。
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行為通常包括在公共場所聚眾擁擠、起鬨鬧事;在人群集結地進行煽動性講演游說,靜坐示威;沖擊會場、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等公共場所;圍攻、毆打公共場所維護秩序的治安管理工作人員,嚴重妨害社會正常生活或者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嚴重損失。
聚眾擾亂交通秩序的行為,通常包括在交通要道上聚眾長時間停留,堆積物品或設置障礙物,封鎖出入通道,阻斷交通,聚眾攔截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聚眾遊行或者靜坐示威,造成交通堵塞、秩序混亂;強占指揮設施,毀壞公共交通設施;以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維護交通秩序,等等。
(三)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年滿16周歲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但只能是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的首要分子,即在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分子。對於一般參加者,應追究其行政責任,不以本罪論處。但是,如果一般參加者在擾亂活動中犯有其他罪行,如行凶殺人、傷人、毀壞大量公私財物等,應按其觸犯的罪名定罪量刑。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行為人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或交通秩序的目的,一般是製造事端,給有關機關、部門施加壓力,以滿足其某些無理要求。
三、認定
適用本罪時應注意區分本罪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區別。這兩種犯罪主觀方面都是故意,動機都是給國家機關施加壓力,以實現個人不合理要求:在客觀方面都是聚眾進行,包括有時使用暴力手段進行擾亂。兩者的主要區別,是發生地點與侵犯對象范圍不同。前者發生在公共場所或交通要道,侵犯的是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而後者發生在機關、企業、醫療、科研單位或學校,侵犯的是機關、單位的秩序。
四、處罰
犯本罪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五、法條及司法解釋
[刑法條文]
第二百九十一條 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相關法律]
《集會遊行示威法》》第二十九條第五款 佔領公共場所、攔截車輛行人或者聚眾堵塞交通,嚴重破壞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的,對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