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症狀
Ⅰ 民法的死亡分為哪兩種
您好,民法上的死亡包括生理死亡與推定死亡,即宣告死亡。
民法總則第十五條 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民法通則》第二十三條規定了宣告死亡的條件:
第二十三條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四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Ⅱ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有哪些表現什麼樣的表現可以考慮無民事行為能力
第一 年齡
根據《民法通則》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二 智力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對於精神上有問題的人經法院委託司法精神病鑒定,可以宣布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Ⅲ 如何分析間歇性精神病的民法行為狀態
間歇來性精神病,一個人的精神,並不源是一直處於混亂狀態,沒有辨別狀態,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患這種病的病人表現的症狀為,精神時而正常,時而不正常,在精神正常的情況下,頭腦是清醒的,具有辨認、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在發病的時候,就喪失了辨認,是非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這種精神病是間斷性發作的狀態。
特徵性精神狀態:
1、情感障礙
情感淡漠,遲鈍,情感不協調,及情感倒錯或自笑(痴笑)。
2、聯想障礙
思維鬆弛(思維散漫),破裂性思維,邏輯倒錯性思維,思維中斷,強制性思維,或思維內容貧乏,及病理性象徵性思維。
3、意志活動減退
少動,孤僻,被動,退縮;社會適應能力差與社會功能下降;行為離奇,內向性;意向倒錯等。
4、妄想幻聽
妄想:特點多為不系統,泛化,荒謬離奇;原發性妄想(妄想知覺);幻覺,以言語性幻聽多見,評論性,命令性幻聽,其他精神自動症等,一級症狀及緊張症癥候群等。
Ⅳ 80歲的老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嗎
80歲的老人如果神志清楚,沒有什麼智力異常,是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如果神志不清,出現智力異常或出現老年痴獃等症狀。屬於非完全民事能力人或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根據《民法通則》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九條 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4)民法症狀擴展閱讀:
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1、配偶;
2、父母;
3、成年子女;
4、其他近親屬;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Ⅳ 我該如何提起民事訴訟會有效么肯請各位幫忙!
你可以經過協商的辦法解決此事,如果達不成協議,你可以以故意傷害罪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並附帶民事訴訟要求打人者對其支付醫葯~醫療費用,如果對受害者造成精神傷害的,還可以要求精神損失費.
Ⅵ 民事反應方程式什麼時候考慮過量
這個要看具體題目阿,
就好像把SO2通到水中,少量是亞硫酸,大量是硫酸
還有CO2通到NaOH溶液中少量是na2co3,大量是nahco3
主要是看清題目,注意過量等字眼
Ⅶ 民事 傷情鑒定 後續治療
傷情鑒定通常指的是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中涉及的人身傷害,如果構成輕傷以上傷害,就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民事損害案件中涉及的是傷殘鑒定,一般需要在治療結束,傷情穩定後進行,根據傷殘鑒定登記確定傷殘賠償金額,傷殘賠償以事故責任認定確定責任分擔,如傷殘鑒定後仍需後續治療,待費用確定後可以要求對方按責任承擔或者依據醫療證明、鑒定鑒定要求對方承擔。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醫療費的賠償數額,按照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實際發生的數額確定。器官功能恢復訓練所必要的康復費、適當的整容費以及其他後續治療費,賠償權利人可以待實際發生後另行起訴。但根據醫療證明或者鑒定結論確定必然發生的費用,可以與已經發生的醫療費一並予以賠償。
Ⅷ 民法通則,重傷的界定怎麼來的顱內的重傷標准怎麼定
《民法通則》裡面沒有界定重傷的條款,《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准》中規定重傷的標准:使人肢體殘廢、毀人容貌、喪失聽覺、喪失視覺、喪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對於人身健康有重大傷害的損傷,包括重傷一級和重傷二級。
《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准》規定顱內重傷為:
5.1.1 重傷一級
a植物生存狀態。
b)四肢癱(三肢以上肌力3級以下)。
c)偏癱、截癱(肌力2級以下),伴大便、小便失禁。
d)非肢體癱的運動障礙(重度)。
e)重度智能減退或者器質性精神障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5.1.2 重傷二級
a)頭皮缺損面積累計75.0cm2以上。
b)開放性顱骨骨折伴硬腦膜破裂。
c)顱骨凹陷性或者粉碎性骨折,出現腦受壓症狀和體征,須手術治療。
d)顱底骨折,伴腦脊液漏持續4周以上。
e)顱底骨折,伴面神經或者聽神經損傷引起相應神經功能障礙。
f)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伴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g)腦挫(裂)傷,伴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h)顱內出血,伴腦受壓症狀和體征。
i)外傷性腦梗死,伴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j)外傷性腦膿腫。
k)外傷性腦動脈瘤,須手術治療。
l)外傷性遲發性癲癇。
m)外傷性腦積水,須手術治療。
n)外傷性頸動脈海綿竇瘺。
o)外傷性下丘腦綜合征。
p)外傷性尿崩症。
q)單肢癱(肌力3級以下)。
r)脊髓損傷致重度肛門失禁或者重度排尿障礙。
Ⅸ 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有哪些
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據以獨立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以自己的民事法律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或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與民事權利能力一樣,都是由法律所確認,當事人不能轉讓和放棄。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受年齡、智力和精神狀況的不同而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法律賦予達到一定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正常的自然人通過自己的獨立行為進行民事活動的資格和能力。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一般以達到成年為標志。
各國根據其本國自然人的生理發育程度規定了各自的成年的年齡界限。我國《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進行獨立的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關於成年的年齡界限近年來有降低之趨勢,例如,丹麥、西班牙、葡萄牙曾規定25周歲為成年;奧地利曾規定24周歲為成年;荷蘭曾規定23周歲為成年。
如果僅以達到某一年齡界限作為成年的標准,則過於僵化,與實際生活不符。為彌補這一缺陷,很多國家的民法規定了在特殊情況下,對於原先末達到成年年齡的自然人,法律規定仍為成年人,賦予其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主要包括如下三種情形:第一種是未成年人因結婚而被視為成年人;第二種是未成年人因解除親權而被規為成年人;第三種是未成年人因獨立生活而被視為成年人。我國《民法通則》策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完全不具有以自己的行為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資格和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一定年齡之下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例如,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一類是完全不能認識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或「禁治產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法律賦予那些已經達到一定年齡界限但尚未成年和雖已成年但精神不健全,不能完全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自然人所享有的與其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的能力。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按年齡階段及精神狀況可以分為兩類;
1.達到一定年齡的未成年人。例如,我國《民法通則》第十二條規定;「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2.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此處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僅包括精神病人;還包括智力發育不全的人,如痴獃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介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之間的一類人。
因此,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關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的民事活動,一般限於以下事項:純獲法律上利益或依其年齡及身份,實施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被允許獨立營業時營業范圍內的行為;允許處分的財產;訂立僱傭合同的法律行為;經父母或監護人同意訂立婚約的行為。
凡是成年人由於精神不健全而被限制其行為能力的就叫禁治產人。禁治產一詞是借用日本的法律術語。所謂禁治產,是指禁止處理自己的財產。為了保護禁治產人,以及與之交易的相對人,很多國家的民法對心神喪失或精神耗魂,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的成年人,特設禁治產宣告制度。
「禁治產人」主要包括以下三種人:
1.心神喪失的人。即缺乏合理的認識能力與預期能力行為能力人。
2.精神衰弱的人。即指由於精神上的障礙,認識能力與預期能力遠差於正常的人,如年老體衰的人,他們是限制行為能力人。;
3.浪費人。德國民法典把「因浪費致使自己或其家屬有陷於窮邊危險考」,以及「因有酒癖以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致使自己或其家屑有陷於窮迫危險、或危害他人安全者」,都可以宣告為禁治產眷。但構成禁治產的浪費行為必須是習循性的浪費,偶爾的浪費不能稱為浪費人。
宣告禁治產在程序上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必須因本人、配偶、最近親屬的申請;必須由法院進行禁治產宣告。
禁治產宣告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受宣告之人成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為禁治產人設置監護人。
如果禁治產人的心神喪失或精神衰弱等症狀已完全消失,則可以撤銷禁治產宣告,使其依復到原來的行為能力。目前,我國還沒有設立「禁治產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