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民法典
❶ 《中華民國民法》是如何制定的
國民黨政府非常重視民事立法,依照「民商合一」的原則,1929年5月23日公布《中華民國民專法》總則七屬編一百五十二條,同年10月施行,對於屬於商業行為中之行紀、倉庫、運送營業及承攬運送等項編人民法債編,其中不能合並者,分別定為各單行商事法規。債編於同年1月22日公布,1930年5月5日施行;物權編於1929年11月30日公布,於1930年5月5日施行;親屬編、繼承編於1930年12月26日公布,1931年5月5日同時施行。至此,國民黨政府的民法典算是大功告成。
❷ 誰能告訴法國民法典對中國民事立法產生了哪些影響
1916年,法國全權公使喬治·帕杜(Georges Padoux,中文名字:寶道)擔任了中國政府的顧內問;在制定中華容民國民法典的1929年至1930年間,寶道還擔任了民法起草委員會的顧問。1921年,在西方國家負有盛名的比較法學家、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法學院教授讓·埃斯卡拉(Jean Escarra)擔任了中國政府的顧問,後來還出版了《中國法與比較法》[46]、《中國法》[47]等書。有學者認為,即使中華民國民法典最終沒有仿效法國民法典,這兩位法國專家的個人影響也是相當大的[48]。
此外,編纂中華民國民法典的民法起草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曾經留學法國巴黎的史尚寬先生。但史尚寬先生也留學過日本和德國,很難說他有一種親近法國法的情結。
❸ 哪裡可以找到1929年中華民國民法典
維基文庫
❹ 台灣現行民法是哪一年制定的
1929年5月23日國民政府制定復公布總則編制全文152條,同年10月10日施行。
同年11月,公布債編全文604條,物權編210條;均於1930年施行。
1930年12月,公布親屬編全文171條,於1931年施行。
自1982年起陸續修正、增訂、刪除各條文。
約20餘次修正後,迄今共1200多條條文。
最近一次修正,為2015年6月10日,關於自然人失蹤未受死亡宣告前之財產管理規定。
❺ 民法典是什麼東西
民法典來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自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司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5)1929年民法典擴展閱讀: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起草。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煙台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深圳大學法學院、中國建銀集團法律部等單位的26人組成。
梁慧星學部委員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該草案採用德國潘德克吞編制體例,分為總則、物權、債權總則、合同、侵權行為、親屬、繼承七編,共計1947條。
❻ 《民法》的語源是什麼
民法的語源
據學者考證,民法一詞來源於羅馬法的市民法(jus civile)。在羅馬法中,版市民法是相對於萬民法(權jus gentium)而言的,它主要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而萬民法主要調整羅馬公民與外國人之間的關系。 王利明主編:《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日本民法典用的「民法」一詞由法國民法典的「droit civil」翻譯而來。 梅仲協著:《民法要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頁。 「民法」一詞傳入我國是在清朝末年。當時,清政府聘請日本學者松崗正義等人起草民法,於1911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民法」一詞遂傳入我國,但當時不稱「民法」,而稱「民律」。我國法律上使用「民法」一詞始自南京國民政府於1929年5月23日公布的《民法總則》(民法典的第一編)。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頁。
但也有學者認為,我國古代就已有「民法」一詞,如《尚書?孔傳》就有「咎單,臣名,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一篇,亡。」的記載。不過,我國古代即使有「民法」一詞,但其基本含義也與現代意義上的「民法」相去甚遠。
❼ 史尚寬的歷史貢獻
民國時期,是我國法學發展一個比較獨特的時期,它獨特的社會歷史環境為各種法律思想的傳播提供了相對寬松的條件和氛圍。民國的法學家們從各自的政治立場和學術研究方向出發,對各種法律思想提出了不同的解說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這些都使得後來人在解決當下問題時受益良多,成為中國法制現代化進程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被學界譽為「中國民法第一人」的史尚寬先生是這時期突出的代表之一。他數十年如一日,執著地進行民法學的研究和立法實踐,將世界先進的立法潮流與中國現實情況相結合,使得「社會本位」、「民商合一」、「三民主義」的思想得以重新詮釋。史尚寬先生的民法思想仍為鏈接中國傳統民法學與現代民法學的關鍵性環節,承上啟下溝通歷史與未來的橋梁。
史尚寬先生,安徽桐城人,生於1898年農歷元旦,故字旦生。自幼聰穎,十一歲能文章,十五歲時留學日本,先在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學習,而後進入日本著名的帝國東京大學法律系,接受法學系統訓練,先後共9年,獲得法學學士學位。1922年秋,又遠赴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深造,研究法律。在德國學習兩年後又轉赴法國巴黎大學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就這樣,史尚寬先後留學日本、德國、法國,共十三四年。
1927年,史尚寬先生學成歸國,先後擔任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以及政治大學教授。1927年4月,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開始著手立法。同年6月,設立法制局。1928年12月,國民政府「立法院」成立。1929年1月,在「立法院」成立「法制委員會」,下設「民法起草五人小組」。史尚寬由於民法學的扎實功底,先後擔任「立法委員」、「立法院法制委員會委員長」、「民法典起草人」等職。參與編纂《民國民法典》,獨立編纂《民法全書》六冊卷,被學界譽為「中國民法第一人」。 1970年11月12日,史尚寬先生因胃癌不治逝世,享年七十有三。
史尚寬先生是民國時期的著名的法學家,其研究范圍幾乎包含了法學的大部分領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憲法、行政法和勞動法等。根據不完全統計,史尚寬先生的著述主要有:《勞動法原論》,《民法總則釋義》,《民法原論總則》,《法學概論》,《法制》,《立法程序及立法技術》,《行政法要旨》,《行政法論》,《信託法論》,《土地法原論》,《債法總論》,《物權法論》,《債法各論》,《親屬法論》,《繼承法論》,《民法總論》,等等。
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民法全書》了。史尚寬先生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先後完成《債法總論》、《債法各論》、《物權法論》、《親屬法論》、《繼承法論》、《民法總論》共6冊巨著,共計400餘萬字,合稱《民法全書》。《民法全書》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式的民法理論完整體系的建立,是後來民法學者學習與研究民法理論時必讀的權威學術著作。而史尚寬先生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人,作為迄今為止獨立完成民法全書的第一人,為後世的每一位法學學子深深敬重,並使其青史留名,芳澤百世。
❽ 哪裡可以找到1929年中華民國民法典
1、對
中國近代民事立法始於清末。我國法律上使用「民法」一詞始於1929年5月民國政府公布的民法總則。漢語中「民法」一詞源於日本;日本民法典的「民法」一詞譯於法國民法典;法國民法典的「民法」一詞源於羅馬法的「市民法」。
羅馬法是羅馬奴隸制國家法律規范的總稱。有市民法(是調整羅馬市民之間關系的法)和萬民法(調整羅馬市民與外國人之間關系的法)之分。從市民發與萬民法的概念可以看出,來源於羅馬市民法的民法應當屬於國內法范疇,而今天與羅馬萬民法相對應的應當是屬於國際法范疇的國際私法法律部門。
2、對
民法本質上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自身發展的規律,要求生命人人格平等。傳統民法的實際調整范圍,包括不平等自然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但那是虛假民事關系。調整此類關系的「民法」是虛假民法。在民法的調整范圍中,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歷來佔主要部分,不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只佔很小的部分。隨著生命人人格的逐漸解放,前者的比重不斷增加。這一比重是民法自身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今天,一些國家的公民的民事人格乃至政治人格已經平等,這些國家的民法只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最終將完全成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規定。
3、對
4、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