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司法審查
A. 分述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的違憲審查制度!跪求!很急!
英國:立法機關審查
美國:司法審查制
法國:憲法委員會審查制
德國:憲法法院審查制
B. 如何理解西方國家違憲審查制度
違憲審查制度主要是在以嚴格遵循三權分立制度的美國比較明顯和完善,我做過這方面的結業小論文,就把論文復制給你看吧,我個人覺得已經論述的比較清晰,違憲審查的原因、建立過程、特點、內容簡述、意義都有。
簡述美國違憲審查制度
摘要:美國的司法違憲審查制對於維護美國憲法的權威、促進美國憲政國家的建設、完善分權制衡體制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正在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通過考美國司法違憲審查制產生的理論基礎、確立過程和歷史作用,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啟示。
關鍵字:違憲審查 美國 借鑒 分權制衡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權,是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效通過審查有關案件,解釋憲法,審查聯邦和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聯邦和州採取的行政措施,宣布違反聯邦憲法的法律和行政措施為無效。
獨立戰爭以來的二百多年時間里,美國法律經歷了獨特的發展過程,美國在接受普通法傳統的同時,賦予古老的法律以驚人的活力,並以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建立了符合美國國情的法律制度,在普通法法系中,美國法佔有重要地 位,成為普通法系中與英國法並駕齊驅的又一代表性法律,而美國對憲政理論的獨特貢獻是違憲審查制,美國最高法院擁有違憲審查權,司法審查制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政治、法律和經濟生活,它以資產階級的分權,制衡和法治原則為基礎,很好地維護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調整了聯邦和州的法律沖突,有效地調整行政,立法、司法三機關,促進三機關的有效運作。
違憲審查制度確立的理論基礎
首先,憲法的法律性決定了應該由普通法院行使違憲審查權。「如果憲法不能由法院實施,它是沒有價值的,而且是些空話。」與其他部門法相比,憲法雖然有較為濃厚的政治性,但是它的主要特性仍然是法律性,這就決定了憲法只有通過司法途徑才能使紙面上的文字成為活生生的現實而有效的規則。司法機 關 的職責 就在於解決利益沖突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由此決定了只有司法機關才能把握法律(包括憲法)的真正涵義。正因如此,漢密爾頓認為:「……法院 的職責就是審查一切違背憲法原意的法案並宣布其無效。」在三權分立與制衡原則 下,「解釋法律乃是法院正當與特有的職責。而憲法事實上,亦應被法官看作根本大法。所以,對憲法以及立法機關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釋權應屬於法院。」美國的一位大法官同樣認為:「我們受治於憲法,而所謂憲法不過是法官奉為憲法的法律 。」
其次,司法機關行使違憲審查權是三權分立與制衡原則的要求。美國憲法貫徹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的三權分立理論並有所發展和創新,憲法將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力分別賦予國會、總統和法院,並使三權之間互有重疊和交錯以達到權力互相制約監督,從而防範各部門濫用權力,防止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害。但是分權制衡的憲政格局中,司法部門處於弱勢,司法機關為分立的三權中最弱 的一個部門。正如漢密爾頓指出:「司法部門既無軍權 ,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的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的行動。故可正確斷言:司法部門既無強制,又無意志,而只有判斷;而且為實施其判斷亦需藉助於行政部門的力量。」司法部門的軟弱必然會招致其他兩方面的侵犯、威脅與影響;而且,立法機關的性質 決定了立法機關有侵權的可能性,「因為立法部門單獨有機會接近人民的錢袋,對於其他部門任職者的金錢報酬有全部決定權,這在所有憲法中有極大影響,於是在其他部門造成一種依賴性,這就為立法部門對它們的侵犯提供了更大便利。」因此為了與強大的立法權、行政權相抗衡,保持司法獨立和三權分立制衡的憲政格局,司法部門必須要有抗衡的權力作為武器,憲法解釋權和違憲審查權便是這種強有力的武器。漢密爾頓等人認為:「如謂立法機關本身即為自身權力的憲法裁決人,其自行制定之法其他部門無權過問,即對此當作如下答復:此種設想實屬牽強附會,不能在憲法中找到任何根據。不能設想憲法的原意在於使人民代表以其意志取代選民的意志。遠較以上設想更為合理的看法應該是:憲法除其他原因外,有意使法院成為人民與立法機關的中間機構,以監督後 者只能在其權力范圍內行事。」立法機關的潛在威脅客觀上需要由司法機關行使違憲審查權來抑制立法的專橫。
著名的180年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開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司法審查的先例,確立了美國的違憲審查制度,「最高法院是一個連續開會的制憲會議。」(伍德羅·威爾遜),獨立的法官擁有司法審查權而成為重要的憲法解釋者。
1803年「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裁決,是聯邦最高法院運用司法審查權的首次實踐,它明確宣布「違憲的法律不是法律」。「闡明法律的意義是法院的職權」,開創了「美國司法審查立法」的先例。從此確立了聯邦最高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 中,有權宣布州法律或聯邦法律是否符合聯邦憲法的權力 。
二、違憲審查制的特點
美國首創的違憲審查制真正賦予憲法以根本法的地位,它將一切法律都置於憲法精神的統治之下,一切法律權利最終都起源並歸結於憲法權利它作為一項重要的憲法原則,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聯邦最高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均可依據聯邦憲法和州憲法,分別對聯邦立法和州立法進行審查;
第二,聯邦最高法院所審查的是已經頒布實施的法律行政命令,而非國會提交的議案;
第三,根據「不告不理」的原則,聯邦最高法院無權主動審查某項法律或法令,而是僅就憲法權利受侵犯的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進行審查,即審查在實施過程中造成侵害後果的法律或法令;
第四,聯邦最高法院經審查只能作出「合憲」或「違憲」的判決,而不能撤消某項法律或法令;
第五,宣告某項法律或法令違憲,須經聯邦最高法院三分之二多數的法官同意;
第六,經宣告違憲的法律或法令並未完全喪失效力,一旦聯邦最高法院在以後的判例中改變意見,仍可管用該項法律或法令;
第七,聯邦最高法院在行駛司法審查權時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是「政治問題迴避」,司法審查權的行駛僅限於司法問題而不涉及政治問題。
這些特點反映出聯邦最高法院作為聯邦憲法的最後解釋者,擁有保障憲法正確實施的特殊權力——違憲審查權。
違憲審查制度的重要意義
自從司法違憲審查制確立以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行使違憲審查權所作的判例遍布美國的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各個領域,對於維護憲法權威、影響社會發展、捍衛憲政精神乃至推動美國的憲政建設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第一,從法律作用看,司法違憲審查制對保障美國憲法200多年的順利實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憲法是剛性成文憲法,原文僅7條,修正案也不過20幾條,如此簡短,競沿用200餘年至今,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於違憲審查制。聯邦最高法院在審查中動用司法解釋權,對憲法中有關彈性條款作出符合憲法精神的解釋,深化了其含義,有效地補充和發展了聯邦憲法的內容,並通過靈活的遵循先例原則將古老的憲法原則與新時代的法律需求聯系起來,使美國憲法成為一部不斷發展的「活」的法律。迄今為止,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大約4000件關繫到憲法解釋的案件進行了審查,宣告了由美國議會制定的80餘件法律為違憲,至於州法律被宣告為違憲的就更多,從而有效維護了美國憲法的最高權威。可以說,美國憲法沿襲200餘年不變,與違憲審查制度的作用密不可分。)
第二,從社會作用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行使違憲審查權所作的判例,對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它們不僅如實記載了美國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而且也生動地反映了各個時期階級力量對比關系的實際變化。例如:早期聯邦最高法院通過行使違憲審查權來加強聯邦權力並促進了自由競爭的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後又通過行使違憲審查權來干預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迎合了壟斷時期美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三,從政治作用看,司法違憲審查制在相當程度上完善了美國憲法所體現的分權制衡模式,強化了司法權對於立法權和行政權的制約力,有助於協調美國政權組織內部的關系。從歷史上看,當總統軟弱無能,而且與國會的多數派關系不協調時(如2O世紀20年代哈代與柯芝執政時期),聯邦最高法院便奉行司法能動主義,積極通過違憲審查權干預立法和行政管理活動;反之(如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羅斯福執政時期),法院便奉行克制主義,對維持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平衡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四,從世界范圍看,美國的司法違憲審查制影響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違憲審查制度的進程。首先,從直接影響來說,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美國式的違憲審查制度。據統計,在全世界目前142部成文憲法中,明文規定實行司法審查的就有40個,暗含規定的有24個。這就是說,在全世界現有64個國家實行這種違憲審查方式。其次,美國的司法違憲審查制對其他沒有建立這種審查制度的國家也產生了很大影響。法國及歐洲大陸的其他許多國家,原來都沒有建立專門的違憲審查機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的影響下,這些國家也先後建立了各自的違憲審查體制。當然,由於各國的信念及國情不同,它們沒有對美國式的違憲審查制進行簡單地移植。
總之,具有實效性質的違憲審查制是維護憲法權威、建設憲政國家的必要制度。原文僅7條的美國憲法沿用200餘年至今卻只有很小的變動,除了制憲會議政治家的深謀遠慮,更重要的是違憲審查制度對於這部憲法的解釋和維護。美國違憲審查所採用的平衡原則也值得我國借鑒,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處理實際案件時,通過判例發展起來而逐步得到廣泛承認的原則,該原則的核心在於通過目的與手段間的考量,調整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以及公權力之間的關系,從而尋求衡平的正義。因此,平衡原則在憲法領域的運用及作為我國違憲審查的參考標准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必需。
C. 簡述一下英國司法制度···急
英國屬英美法系國家。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為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逐步對封建司法制度加以調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現行的司法制度。它具有獨特的歷史傳統。
早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由大貴族、大僧侶等組成的智人會議就已具有司法機關的職能。諾曼王朝時期,英國建立了君主專制制,設立了權威極大的御前會議,以其判例作為普通法適用於全國,並在全國分設由國王任命法官的法院來代替原有的地方法院,從此以判例法為淵源的司法制度開始形成。1215年《大憲章》頒布以後,最高司法機關從御前會議中獨立出來,逐步形成了包括由申請法院、王座法院、財產法院和衡平法院等組成的復雜的司法組織系統和適用普通法的封建司法制度。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沒有對司法體系和法律形式作重大改革,而是逐步對封建司法制度進行調整,以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19世紀末葉司法改革後,司法組織初步簡化,衡平法院不再自成體系,普通法院平等地適用衡平法。1971年制定的《法院法》,對法院組織系統又進行了一次改革。但英國的司法制度仍保留許多封建痕跡,除法院體系和訴訟程序十分繁復,封建時代的許多判例至今仍有法律效力外,英國沒有獨立的司法體系。大法官既是全國首要司法官員,又是上院議長,而且是內閣成員,一身兼有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種職能;不設最高法院,由上院行使最高上訴級法院的職權。
司法組織 根據1971年的《法院法》,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法院主要分民事、刑事和專門法院三個組織系統。民事法院系統包括郡法院、高等法院、民事上訴法院和上院,刑事法院系統由治安法院、皇家刑事法院、刑事上訴法院和上院組成,專門法院系統主要有軍事法院、少年法院、勞資關系法院和行政法庭等。蘇格蘭有自己獨特的法院組織系統:郡法院僅管轄民事案件,郡官法院兼管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蘇格蘭高等法院是蘇格蘭民事、刑事案件的最高審判機關,但民事案件還可上訴到上院。蘇格蘭還有特設的土地法庭。此外,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是英聯邦某些成員國、殖民地、保護國和託管地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受理不服當地法院判決的上訴案件。行政訴訟由普通法院管轄,適用一般的法律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行政裁判所發展很快,但一般都不具有終審管轄權,不服裁判所裁決的當事人有權向普通法院上訴。
法官一律採用任命制。大法官、法官上院議員、上訴法院法官由首相推薦,英王任命。英國沒有司法部,大法官擁有對司法人員的任免權。法官必須是「法律協會」的出庭律師,並有一定年限的司法實踐。法官一經任命,非經本人同意,一般不能被免職。最高法院法官則為終身職。地方法院法官72歲以後才可以退休。法官薪水很高,待遇優厚。
英國檢察系統不如大陸法系國家那樣規模龐大、職權廣泛。檢察長和副檢察長是英王的法律顧問,有權答復議會和內閣對於法律問題的咨詢,主持重要案件的起訴,並出席有關英王權利案件的審判。
訴訟程序 民事訴訟分簡易程序和庭審程序。大部分民事案件不經庭審而以簡易程序裁決,庭審程序很繁復。判決大多委託行政機關執行,包括強制返還、扣押動產或不動產、有價證券和其他收入,截留部分工資以及破產清算等。刑事訴訟分簡易程序和起訴程序。簡易罪由治安法院以簡易程序審決(也可起訴),可訴罪由刑事法院以起訴程序審決(也可用簡易程序審決)。由於起訴程序審決必須有陪審團陪審,故又稱陪審程序。上訴方式除一般上訴外,可就法律問題以「報核」形式上訴。高等法院王座庭可對審判進行監督。
司法審查制度 高等法院對行政行為、法令和下級法院判決實行審查,但不審查議會的立法。最初主要審查地方行政機關的行為、下級法院和各裁判所的判決,後來逐步開始審查中央政府各部門的某些行政行為。
陪審制度 源於諾曼王朝時期,資產階級革命後被保留了下來。最初適用於所有刑事和民事案件。1873年後,大部分民事案件不再採用陪審制度。原有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之分,1933年取消了大陪審團。1939年陪審團人數由12人減至 6人(叛國罪除外)。擔任陪審員必須具有一定的財產資格。
律師制度 英國律師分出庭律師和訴狀律師兩種。出庭律師聽取訴狀律師的訴訟情況介紹,在刑事法院、高等法院或上訴法院出庭辯護,不與當事人直接接觸。出庭律師可申請皇家大律師,享有多種特權。訴狀律師主要負責承辦當事人的不動產轉移、遺囑書立、契約簽訂等一般法律業務,以及提供法律咨詢、起草法律文件等,也可在地方法院出庭辯護。大部分情況下則負責聯系訴訟當事人和充當出庭律師的中間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D. 說明法國、英國和美國行使違憲審查權的機關的特點及其組成
美國是最高法院,有權利解釋憲法並判斷是否違憲。
E. 英國違憲審查
首先你要搞清楚英國有沒有憲法,回答是沒有的,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違憲審查是事前還是事後的問題,英國屬於議會至上的國家,只要議會通過立法就可以改變任何法律或者政治制度,對於法院系統的判例只是立法的補充,並不能像美國的三權分立對抗議會的立法行使違憲審查。
F. 英國司法審查的模式
司法審查制度,是一種國家權力對另一種國家權力的監督制約制度,即法院通過訴訟程序審查並糾正不法行政行為,以保護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免受國家行政機關侵害並維護其合法權益的行政行為,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司法審查,則起源於17世紀的英國。最初是英王為了中央集權的需要,通過王座法院來審查下級法院和各級地方機構的行為,後來演變為普通法院對行政機關行為合法性的審查。而使司法審查制度成為一種具有政制活力的司法制度,在於馬歇爾大法官通過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如今司法審查制度已無可爭議地成為美國政制的生命象徵與活力符號
美國在歷史上曾是英國的殖民地,處理法律問題基本上沿用了英國法 ,1776年獨立後的美國仍繼續沿用和擴充英國法,因此,英美屬同一法律體系。然而,由於兩國的政治體系不同及美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等原因。英美兩國 在司法審查制度方面有異有同。
范圍
英國法院在審查時注重實質的法治原則,而不拘泥於成文法的規定。相比之下,美國法院更依賴於成文法。 美國是一個成文憲法的國家,政治上實行三權分立,司法權能夠對行政權進行審查,源於憲法第三條第二項——司法權涉及以合眾國為一方的案件,是司法審查的憲法法源。當然,雖然這些規定中並未有為什麼應該由司法機關而不是其他機關來進行審查的明確字眼,但實際上由於對英國普通法傳統的繼承,在美國民眾的眼中,司法審查權已經成為法院的一項理所當然的權力。但由於受三權分立思想的影響,美國司法審查中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法院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對行政行為進行審查,即司法權如何不過多地干涉行政權,並因而影響到行政權的獨立性。所以美國的司法審查是相當謹慎的,在司法審查的范圍上表現為,對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的嚴格區分。美國學者認為,事實問題,只能由行政權作出判斷,法院的主要職責是解決法律問題,法院對事實裁定,一方面不能不審查,一方面又不能太多地審查。解決的辦法就是由聯邦程序法對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審查的標准分別作出規定。
英國堅持議會主權的原則,議會享有最高的權力,行政機關需要根據議會制定的法律來行使的權力,而法院負有對行政機關是否依法行使職權進行審查的職責,所以一旦行政機關超越職權行使權力,法院即可以宣告它無效或撤銷它,因此,越權原則也就成為英國司法審查的根據。由於英國是一個判例法的國家,所以,英國法院對於越權原則的解釋都是通過具體的案件作出的。英國法院認為可以審查的越權行為主要有:違反自然公正原則;程序的越權;實質的越權。其中自然公正原則是英國普通法上的一個程序規則,由於普通法並無公法和私法的區分,所以該原則不僅支配行政機關和法院的活動,而且其它一切行使權力的人或團體,在行使權力時都不得違反這個原則。
程度
在英美司法審查中,都存在排除司法審查的行政行為。從兩國有關排除條款的規定中,可以看出兩國對待司法審查的態度的差別。英國在排除司法審查的規定方面,首先強調法院的自由裁量權,即法院在對於是否向當事人提供救濟的問題上享有決定權。
與英國強調法院的自由裁量權不同,美國在排除司法審查時首先強調的卻是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美國法院的司法審查的趨勢是盡量限制排除司法審查的
全國注冊建築師、建造師考試 備考資料 歷年真題 考試心得 模擬試題
范圍,即加強司法審查的程度,但是由於受到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和成文法的規定的限制,註定這種程度比起英國來說要小。同時,美國行政法中完全排除司法審查的行為也較英國為多,主要有外交和國防;軍隊的內部管理;總統任命高級助手和顧問;國家安全等。
方法
在英國,當公民權力和利益受到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不法侵害後,實際
上可以有三種救濟的手段:一是提起普通法上的一般訴訟,而是向法院上訴,三是請求高等法院司法審查。可見,司法審查在英國並非解決行政行為違法性的唯一手段。
英國相比,美國的司法審查的方法較為統一和規范,主要存在四種形式的司法審查手段,法定的審查;非法定的審查;執行訴訟中的司法審查;憲法權利的司法審查。 法定的審查主要是指各種制定法中規定的司法審查的方法,如果沒有成文法的規定,法院也可以採取非法定審查的手段。這種非法定審查顯然是受了英國普通法的影響,其救濟手段也主要是各種令狀,包括提審狀、禁止狀、追問權力狀、人身保護狀和執行狀。除此之外,非法定審查中還吸收了英國普通訴訟的手段。
門檻
英國的起訴資格的規定相對簡單,高等法院只要認為申請人對於申訴事項具有足夠的利益,就可以同意其司法審查的申請。因此,足夠的利益就作為法院審查起訴資格的唯一標准。
美國當事人只有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才有起訴資格。40年代以後,最高法院通過多個案例將起訴資格放寬,當事人不一定非要在權利受到損害時才能起訴,只要有實際的損害,甚至在沒有實際的損害時,為了保護公共利益,也具有起訴資格。當代美國法院主要採用了雙層結構標准,即當事人起訴必須同時符合憲法的標准和法律的標准,憲法的標准主要是當事人必須有事實上的損害,法律的標准主要是當事人要求保護的利益必須屬於法律或者憲法所保護或調整的利益范圍之內。比較美國與英國關於起訴資格的不同規定,顯然英國規定得更為寬松,足夠的利益標准不僅不要求有事實的損害存在,甚至此處的利益也不僅僅局限於法律和憲法內的利益,從中可以感受到實質法治原則和不成文法精神在英國無處不在的強大力量。
總結
當代英美司法審查制度雖然仍存在差異,但其發展的趨勢也是在逐漸的融合,這不僅僅是在具體的規定上,兩國都趨向范圍更廣、限制更少、方法更統一、起訴更靈活的司法審查制度,更大的融合在文化和憲政的領域進行。
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頒布預示著司法審查制度在中國的初步建立,但是,不可否認,無論是就司法審查的具體制度,司法審查制度賴以生存的憲政基礎,還是法治的歷史,中國與英美發達國家之間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雖然中國與英美的社會制度不同,但具有通過司法權控制行政權的共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較他國的制度,為本國的法律建設提供有用的制度資源,也是筆者在比較之外的一點現實關照。
G. 英國有沒有違憲審查,是由哪個部門進行的,是國會還是最高法院
需說明的是,英美憲法有很大不同,英國是柔性憲法,英國憲法具有弱制裁性,而且英國憲法是不成文憲法;
違憲審查是指有關國家機關根據法律規定對某一事項或者立法進行審查並作出其是否違憲的決定並追究其違憲責任的憲法監督制度,這一制度在被稱之為「憲政之母」的英國是有很長歷史的,因為其君主立憲制的緣故,議會在英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所以,違憲審查自然也是議會的職責之一。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說多了一點,是想你好理解一些,有問題還可以找我,我是西政的。。
H. 聯邦法院的司法審查權哪一年確立
1803年吧~~~~~~~~~~~~
I.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下,德國、美國兩種司法審查制度的異同
德國和美國都強調對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司法審查,但又都對議會立法的司法審查與對行政法規的司法審查作了區別對待。德國的憲法法院既有抽象審查,也有具體審查,在抽象審查中既對法律審查,也對法規審查,在具體審查中,則只對法律審查;而美國的違憲審查僅僅是具體審查,審查的對象僅僅是指法律。由於美國的違憲審查是一種具體審查,所以它是由個人提起的,而在德國,它可以由公民提起(在具體審查中),也可以由公權力提起(在抽象審查中),如聯邦政府、州政府、聯邦議院1/3 的議員都可以提起對法律法規的違憲審查。在美國對法律和法規的審查都由普通法院負責,但對行政法規的審查屬於行政審查而不是違憲審查,體現的是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這種以司法權制約行政權的制度由來已久,是移植英國法律的結果,英國是不成文憲法的體制,因而不存在高於議會立法的憲法,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對立法的違憲審查。而違憲審查是司法權對立法權的制約,創始於1803年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是美國自己發明創造的產物[39].美國作為第一個制定成文憲法的國家,開創了對法律的司法審查制度——法院在一般訴訟中有權「附帶」對法律進行違憲審查。但這種「違憲審查」也僅僅只是指對「法律」進行審查,法院對政府法規命令的審查則屬於行政案件,不屬於「違憲」審查的范疇。
在德國,對法律和法規的審查分了抽象審查和具體審查,抽象審查完全由憲法法院進行,這種審查又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對「法律」的抽象審查,二是對「法規」的抽象審查。兩種審查的提出者都是聯邦政府、州政府或者聯邦議院1/3的議員,這種審查機制反映了多重公權力之間的復雜關系,如由聯邦政府對法律提出審查,實際上形成了聯邦立法機關、聯邦行政機關和聯邦憲法法院三方的權力關系;州政府對法律提出的審查則形成了聯邦立法機關、州行政機關和憲法法院之間的三方關系;聯邦議院 1/3的議員提出審查,則是立法機關中少數人(往往是反對黨)對多數人(往往是執政黨)通過的法律提出質疑,反映了立法機關內部多數人與少數人和憲法法院之間的關系;而對「法規」的審查主要反映了州政府對聯邦行政權、議會中少數黨對聯邦行政權的質疑,體現了州政府、聯邦政府和憲法法院之間的關系以及議會中少數黨與聯邦政府及其憲法法院的關系等。這些復雜的三方權力關系在美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美國「原則上不允許國會對總統的訴訟,但允許若干國會議員就國會與總統之間完全相同的問題對總統提起訴訟。」「這些國會議員,作為訴訟中的原告不僅代表他們自己,也代表許多其他議員,如在一案中竟代表110名議員。」[40]這有點類似德國議會中的少數人對政府法規(在美國是針對政府「行為」)提出質疑並交由憲法法院審理。但一般來說,美國的違憲審查主要解決的是權利與權力的沖突,其中主要是權利與立法權的沖突,所形成的是一個公民權利和立法權以及司法權之間的三方關系,而德國的憲法訴訟既解決權利與權力(包括權利與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沖突,如憲法訴願,也解決權力與權力的沖突(在美國,這部分沖突在實際上也存在,但它們不屬於違憲審查的范疇,而是通過三權分立的途徑解決的)。如國家機關爭議案主要是解決聯邦一級的國家機關——聯邦總統、聯邦議院、聯邦參議院、聯邦政府之間就權利義務范圍發生的爭議;總統彈劾案由聯邦議院或聯邦參議院提出,是立法權與行政權之間發生爭議時請求憲法法院裁決的一種方式;法官彈劾案由聯邦議院提出,是立法權與司法權之間發生矛盾而訴諸憲法法院的一種途徑;聯邦與州之間的爭議由聯邦政府、州政府提出,這種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間的矛盾也屬於權力與權力的沖突。較之美國傳統的三權分立體制,德國的憲法法院更強調在權力的相互制約之中加入第三種力量,使雙方的權力關系(如國會和總統的關系)在發生糾紛時變成三方權力關系,而第三方正是憲法法院。美國式的三權分立體制強調三權中的每兩權發生矛盾時由它們自己在互相制約的框架內解決(如國會可以彈劾總統,總統可以行使相對立法否決權等),而德國憲法法院的設置卻是在權力雙方發生矛盾時,把矛盾提交到第三方——憲法法院來解決。這就好象是兩個人在吵架,美國的解決方式是讓他們自己在爭吵中都作出適當讓步,達成諒解,解決矛盾;德國的解決方式是讓吵架者去找一個仲裁人,由仲裁人問明情況後作出公斷。美國模式或許更容易發生沖撞,弄得不好會陷入僵局,甚至使矛盾升級;德國模式有利於緩解矛盾,由第三方作出的裁決較易被雙方所接受,但仲裁者本人如果偏袒一方則公平難保,而仲裁者的公平需要其它的因素做保障。如果雙方有能力通過爭吵自己解決問題,只是偶爾陷入僵局,則美國模式的成本相對較低,但如果爭吵無休無止,經常陷入僵局,其成本就太高,因此如果吵架雙方容易失去理性而缺乏自我剋制能力,就應當考慮德國模式,由「中間人」化解其矛盾,但如果憲法法院本身的公正性沒有保障,這種模式也可能釀成大錯,所以美國人不願意給最終裁決者太大的權力——聯邦法院的違憲審查權其范圍是有嚴格限制的,而德國的憲法法院卻擁有極寬的審查范圍,如果憲法法院濫用職權,後果將極為嚴重。雖然德國的憲法法院迄今為止並沒有釀成什麼大錯,但這並不能保證它將來也永遠不會釀成大錯,而且它迄今為止運行良好的原因是制度本身設計得好還是制度以外的其他因素所致,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那麼其中哪種因素是主導性的)?這些復雜問題對我們來說還需要繼續探求。
J. 說明法國、英國和美國行使違憲審查權機關的特點及其組成
法國:憲法委員會,由9名法官組成,總統和國民議會議長、參議院議長各任命3人。
美國:聯邦最好法院,只要涉及聯邦憲法和法律,都可以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由1名首席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
英國:最高法院(最高司法審判機關),由12名法官組成,其中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