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說司法獨立

說司法獨立

發布時間: 2022-01-15 01:56:22

『壹』 司法獨立的定義

司法獨立的涵義
司法獨立常用在兩種意義上。一是結構意義,是指司法機關獨立於其專他機關團體和個人,它是屬一種「國家權力的結構原則」;二是程序意義,在司法過程中保障法官司法,維護程序正當性和結果正確性,也稱為「技術性的司法規則。」
概括地說,
司法獨立就是: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任何其他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依據法律事實,依照法律的規定對案件作出公正的判決。

『貳』 司法獨立和審判獨立的區別在哪裡

一、概念和含義不同。審判獨立,是指行使審判權的法院和法官,依據法律獨立地審判案件,不受任何干涉,也就是說,法官應根據自己對案件事實的判斷和對法律的理解,獨立地作出裁判,不受任何限制、影響、誘導、壓力或威脅。我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是從憲法的高度規定了人民法院的地位和法院獨立審判的原則,明確了獨立審判是法官的權利,也是他們的義務。
「司法獨立」是西方憲政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又稱「司法權獨立」,是指「司法權從立法權和行政權分離出來,在賦予獨立的國家機構場合,進行權力分立」。這個定義是有特定含義的。在1983年出版的日本《新法律學辭典》里,概括了西方法學界關於「司法獨立」的特定含義:(1)獨立行使司法權,只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2)司法權完全獨立,不受立法權、行政權的任何干預和束縛;(3)法律上司法不受其他國家機關(包括總統)和任何政黨的監督和管理;(4)司法權行使時,不受其他任何事物和形勢的牽制和影響;(5)在審判案件中審判權完全獨立,不受任何人指揮和命令的拘束;(6)保障法官獨立性,按照憲法法的規定,「所有的法官依據良心辦案」,為維護司法權的獨立,承認對法官特別強的地位保障和身份保障。這六個方面,完整涵蓋了西方國家「司法獨立」的要點。

二、性質和內容不同。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司法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同西方國家司法制度核心的「司法獨立」,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和內容。
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概念具有專屬性特徵。就是說,「司法獨立」只屬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專屬性直接決定了對其解釋的排他性,就是除了西方國家固有的解釋,其他解釋都是不能成立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司法機關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向其報告工作。我國不存在司法獨立,我們的依法治國是在黨的領導下的依法治國。在我國,如果實行西方國家那樣的司法體制,就必然從根本上改變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

第一,如果實現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就要改變我國的國體和政體。
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是人類歷史上完全新型的。我國與西方國傢具有根本不同的政體和國體,其表現形式和實現方式也是不同的。我國的司法制度,必須體現「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性質,「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必須體現在司法之中;必須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這種能夠保障人民實際上而不是形式上當家作主的政體和制度,必須體現在司法之中。一些人把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即「一府兩院」作為政體看待,是不正確的。「一府兩院」不是政體本身,而是在政體制度下的國家機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體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符合中國實際,是新型的政體形式。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一府兩院」呢,他們沒有的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如果搞西方的「司法獨立」,必然使司法體制獨立於我國的國體和政體的性質之外,獨立於人民管理司法的憲法要求之外。從這個意義上說,實現「司法獨立」,只有改變我國的國體和政體,從而改變整個上層建築才能做到。

第二,如果實行西方國家「獨立行使司法權,只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就要否定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
有些人提出,黨管司法「是造成司法腐敗和冤假錯案的根源」,應當實行「黨法分開」。為此,有人要求「取消政法委員會」。我們知道,各級政法委員會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組織保障,對於貫徹黨的政法工作的方針政策、協調公檢法部門職能、統一指揮政法戰線的工作步伐、團結廣大法律工作者和保衛國家安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取消政法委員會,實際上就是完全取消共產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有人主張的西方「司法獨立」中關於「不受其他國家機關(包括總統)和任何政黨的監督和管理」,正是針對共產黨的領導的。
有些人為了實現「司法中立」,主張廢除審判人員和檢察人員由黨組織提名考核、同級黨組織或上級黨組織批准、人大任命的原則。同時,他們反對法官的黨派性,主張法官不能是共產黨黨員,「司法改革」就是要「黨員退黨」。這實際上就是否定「黨管幹部」的基本原則,也是否定黨的領導的重要方面。

第三,如果實現西方國家「司法權完全獨立,不受立法權和行政權的任何干預和束縛」,就要把我國的司法權與立法權和行政權完全分割、對立起來,並使司法優位於立法和行政。
司法從來都是與立法和行政緊密相連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揭示過司法與立法的關系,司法是司所立之法,離開立法,何談司法?資本主義立法的階級偏私,決定了司法的階級偏私。因此,在剝削和壓迫制度下,司法的公平正義是不存在的。那種強調「立法機關對審判的監督通過立法來監督」的觀點,是不符合我國憲法規定的。我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本身依據憲法規定的許可權,有權對司法、審判直接進行監督,司法權不能獨立於立法權而孤立存在。在我國,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是法的形式之一,具有法律性質和效力。行政法規是各級法院司法審判的重要依據,可見司法權也不能獨立於行政權而孤立存在。
從法律角度說,我國法院的司法解釋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也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顯然,司法解釋不能優位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從國家機構角度說,立法機關優位於司法機關,全國人大優位於最高法院。這是不能更改的。西方國家的「司法優位」,集中表現為「司法權優越」,就是承認法院具有法律審查權,這種審查權,是所謂「防止議會通過立法解釋改變憲法規定的含義」,以「對抗立法權的專斷」。在美國,「最高法院在美國人生活中處於核心地位」,西方國家法院院長可以當代總統、代議長。這種情況不符合我國憲法精神,不能容許在新中國出現。

第四,如果實現西方國家「保障法官獨立性,按照憲法法的規定,『所有的法官依據良心辦案』,為維護司法權的獨立,承認對法官特別強的地位保障和身份保障」,就要把「法官身份」突出到不適當的地位。
西方國家的社會性質和法院的暴力職能,要求保障法官的特殊身份。西方法學認為,「法官是法律帝國的王侯」、「法官不服從任何權威」,法官的職權高於一切,「拒絕政治、道德滲入」。為保障法官的特殊身份,就要維護其職位特殊性:(1)實行職位終身制或任職年限不受公務員那樣的限制;(2)享有特殊待遇,實行高薪制;(3)要求法官非政治化、非政黨化,對政治取中立立場;(4)法官具有「造法」職能;(5)有職務豁免權,非經本人同意,不得解職、審級等調動,無法定事由和彈劾程序,不被逮捕或起訴。這樣的特殊身份和職業特權,使法官優位於政府官員,凌駕於人民大眾之上。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階級的對立和利害的分化,造就了資本的良心就是法官的良心。「司法獨立」本身意味著法官不可能按良心辦案,可他們卻欺騙說,只有「司法獨立」才能保證法官按良心辦案。

『叄』 什麼是司法獨立的含義

司法獨立,是由西方權力分立學說衍生出來的一種制度安排,包括機構獨立、權力獨立、預算獨立、法官獨立等層次。在不同國家和政體中,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有的國家將司法權與行政權、立法權並列,並賦予法院(通常是最高法院)違憲審查的權力;有的國家在憲法和法律中規定了司法機關的獨立地位,並要求其他政府機構尊重司法機關的獨立,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涉司法裁判;有的國家則從法官的問責程序、豁免條件、人身保障、任期時限、薪酬待遇等方面,對法官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給予必要保障。司法獨立是確保法院公正審理案件的制度保障,但並沒有統一或單一的制度模式。例如,有的國家並沒有賦予法院違憲審查權,而是由國會或專門的憲法委員會行使相關權力,但並不能因此就判定該國法院是不獨立的。
現實中,一些人將西方憲政民主、三權分立學說與司法獨立綁定,認為不以憲政民主、三權分立為前提的司法制度就談不上獨立,這是一種將司法獨立教條化、機械化、極端化的錯誤觀點。中國憲法和法律中並沒有「司法獨立」這一概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是我國憲法關於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審判的制度保障。

『肆』 什麼叫司法獨立哪個國家有這個情況

司法獨立一詞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一是結構意義上,是指司法機關獨立於其他機關團體和個人,因此,司法獨立是一種"國家權力的結構原則";二是程序意義上,司法獨立的意旨是在司法程序中保障法官司法權以維護程序正當性和結果正確性,因此也系"技術性的司法規則"。不過這兩種意義聯系緊密:前者是後者的保障;而後者,乃前者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由此出發,採用一個較為概括性的概念:司法獨立是指司法機關獨立於其他機關、團體和個人;司法機關行使其職權時,只服從法律,不受任何其他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為具體界定司法獨立,德國學者將獨立而不受干涉分為八個方面:1.獨立於國家和社會間的各種勢力;2.獨立於上級官署;3.獨立於政府;4.獨立於議會;5.獨立於政黨;6.獨立於新聞輿論;7.獨立於國民時尚與時好;8.獨立於自我偏好、偏見與激情。可見,司法獨立意味著在一個特定社會中司法實體的法律自主性。而對司法獨立的確認,主要不是以自足的方式,而是從其存在的環境,即由社會的角度來界定,由此而言,司法獨立,即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可以用對社會的四點要求來確認,即不侵權、不介入、不施壓、不妄評。 所謂不侵權,指不侵犯司法機關的管轄權,即不得任意縮小司法機關的管轄范圍。就管轄權問題,聯合國大會《關於司法機關獨立的基本原則》要求,"司法機關應對所有司法性質的問題享有管轄權,並應擁有權威就某一提交其裁決的問題按照法律是否屬於其權力范圍作出決定。"這一規定賦予司法機關對司法性質問題的管轄權以及對提交其裁決的問題是否屬於其管轄范圍的決定權。這里有待說明的是何謂"司法性質的問題"。司法是國家確認的司法機關對沖突事件適用法律的活動。而"司法性質的問題"可以解釋為:存在具有對立性的雙方及糾紛(沖突)事實,需要由居間的第三者適用法律規則按照法律程序解決的問題。這里有幾個要素,即雙方當事人、糾紛事實、居間的第三者、法律規則、法律程序。其中糾紛事實,應當是具體的,能夠構成訴訟"案件"的事實。這方面的立法,例如烏拉圭共和國憲法第87條規定,"司法機關對訴訟案件之審理及判決有專屬權。總統、各部部長或其他官署,均不得僭越司法權,……如實施上述行為皆為無效。" 不介入,指不能違法進入司法程序干預司法裁決。禁止對司法的任意性介入,是因為爭議事件的判定和解決需要合格的法官與適當的程序,非法而任意地進入司法,難免造成程序的扭曲以及實際裁決者的不適格,從而導致理性化司法過程的"流產"。所謂非法介入司法,主要是指"局外人"未經法律授權和正當程序進入司法程序充任法官或充當實際上的法官,此外,非偵查和檢察人員未經法律授權僭行具有特定司法意義的偵查和檢察權力,也屬有損於司法獨立的非法介入。在實踐中,這方面問題突出表現在國家行政權力的擁有者未經法律授權和正當程序闖入司法程序。如德國法學家沃爾夫甘·許茨所說,"行政侵犯司法,特別是侵犯法官的獨立,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問題。"此外,立法機關介入司法侵犯司法獨立的情況也應防止。土耳其憲法第132條第2項規定,"對於正審理的案件中司法權的行使,立法機關不得提出訊問,不得辯論,不得發表聲明。" 不施壓,指禁止對司法官員和官署直接和間接地施加某種壓力,以特定和不特定的不利性後果迫使其按照施壓者的意思作出司法決定。正如一位美國法官所說,"即使有終身任職制,我們也是人,我們不可能完全不服從於外部的壓力。"因此,司法獨立原則嚴格禁止對法官施壓以影響其審理和裁決。通常的壓力體現在人身安全、職務升遷、經濟保障、個人名譽等方面。這種施壓性干預意圖使法官屈服於某種擔憂甚至恐懼,由此而使其自由意志被剝奪。應當注意,這種壓力不限於直接的、明顯的壓力。例如,一名對司法官具有職務予奪權力的官員對某一正審理的案件提出明確的裁決意見並表示這一意見應當在裁決中體現時,雖然並未明示不照辦可能造成對司法官不利的後果,但因其對司法官員的實際支配管理關系,事實上形成一種壓力,這種做法即為對司法獨立的侵犯。 不妄評,指在法律裁決作出之前,新聞媒介和其他國家機關及其官員不得不負責任地作出可能影響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報道和評論;司法決定作出後,在司法機關不爭論的原則之下,新聞媒介和其他國家機關及其官員不得隨意抨擊和評論司法決定。在案件訴訟過程中,新聞媒介固然可以對訴訟作出報道,但卻受法律和慣例的限制,如報道刑事案件,新聞媒介只能客觀報道,而不得隨意給人定罪。而在司法決定作出後的不妄評,主要是考慮到司法機關為保持其客觀中立和獨立的立場,不得介入社會的派別性政治斗爭,因此保持著對攻擊不予回答的傳統。而對司法決定的隨意抨擊,其行為實質是損害司法機關的獨立性,而且是在言論權不對等的情況下對"沉默的司法"所作的攻擊,其效果是破壞這一社會公正的"盾牌"。不過,不妄評不意味著禁止對司法決定進行評價和批評,因為禁止批評同樣有悖於司法民主的要求和法治社會的宗旨。不妄評只是要求對已作出的裁決不得進行不負責的、過分的攻擊。當然,這里存在一個度的把握的問題。 雖然說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都號稱司法獨立,但絕對的司法獨立是不存在的,往往都要受到國家行政機關及政黨的干涉,只是干涉多少的問題。

採納哦

『伍』 如何理解司法獨立原則

司法獨立的原則是什麼?司法獨立啟蒙思想家在反對第七世紀和第十八世紀的封建制度的過程中,首先提出了現代司法制度的基礎之一。它是啟蒙思想家三權分立理論的衍生。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各國在憲法和法律中相繼確立了司法獨立的原則。如今,經過世界各國長期司法實踐,司法獨立已經有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成熟理論,並逐漸跨越國界,形成了國際公認的司法獨立標准。正義是法律的靈魂,司法過程是追求理性的「公平」和「正義」的過程。盡管永恆的公平與正義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但它們可以通過整個社會認可的公平與正義標准,並受到整個社會的統治。確定並確認了一個社會認可的機構。該機構是司法機關,司法機關成為公正的中立和裁決者。獨立行使司法權力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獨立是公正的必要條件。沒有獨立性,公正就失去了保證,無法討論。」司法獨立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實現正義的工具。司法獨立,特別是從行政機關獨立,本身沒有終極價值。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價值。其最終目的是確保另一位實現價值法官以公正無私地解決爭端。」所謂司法獨立是指為了確保司法公正,司法機關及其官員獨立行使司法權力。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不受任何外部組織或個人的干預司法獨立的具體含義應包括司法權的獨立,司法機關及其法官的獨立以及司法獨立。司法獨立的廣義和狹義意義,對司法獨立含義的理解包括對司法,司法權力和司法機關的理解,更普遍的觀點是司法機關是司法機關。機關或法院,司法權是司法權或法院的權力,而正義是審判,所以司法獨立就是司法獨立。例如,《美國聯邦憲法》第1款規定:「美國的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和國會在任何時候設立的下級法院。」日本憲法第1條規定:「所有司法權均屬於最高法院。法律依法設立下級法院。」中國法律理論普遍認為,司法機關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的司法機關僅指法院或國家司法機關。
一種觀點認為,司法機關僅包括司法機關和檢察機關。另一觀點認為,除司法機關和檢察機關外,還包括司法行政機關,甚至有人認為公安機關也應當屬於司法機關。縱觀我國高校的所有法律教科書,結合我國的司法制度,筆者認為,依法行使公共管理權的司法行政機關和公安機關應當屬於行政權力范疇。在我國,司法機關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廣義上的司法獨立是指司法獨立和檢察獨立。由於司法獨立可以最好地代表和反映司法改革的方向和意義,因此本文將重點放在狹義的司法獨立意義上,即司法獨立。在結構意義上的司法獨立和在程序意義上的司法獨立通常被用在兩種意義上。首先是結構性含義,它是指司法機構獨立於其他機構,團體和個人的司法獨立性,因此司法獨立性是「國家權力的結構性原則」。關於這一點,在西方國家主張「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下,更容易理解。盡管我國擁有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但更多地側重於機構的分離和權力的分立,而且缺乏制衡權力的程序。第二是程序上的意義。司法獨立的目的是保護法官在司法過程中的司法權,以維持程序的合法性和結果的正確性。因此,司法獨立屬於「技術司法規則」。司法獨立的兩個含義密切相關: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保證;後者是司法獨立的前提。後者是前者的含義和價值。司法獨立的含義不僅指前者,也指後者。就是說:司法獨立是指司法機關的獨立地位,司法機關的獨立性和抵抗力是在行使其權力時僅服從法律。侵入性,法院的獨立性和法官的獨立性意味著司法權的獨立性,法院的獨立性和法官的獨立性。司法獨立源於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法院獨立性是司法獨立性的系統體現,包括法院與非法院機構的獨立性以及法院的相互獨立性;法官獨立是司法獨立的最高形式,是司法獨立的根本體現。法官不僅獨立於其他專業的公民,而且獨立於其他法官。法院的獨立性和法官的獨立性是司法獨立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 「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子。」法官的獨立性意味著「法官既不是自己也不是政府」。
法院的獨立性和法官的獨立性是相互繼承的,兩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美國法學家亨利·魯米斯(Henry Loomis)所說:「法官作出決定的那一刻,他受到其他意見或任何形式的外部力量或壓力的控制或影響,而該法官已不存在。即使他的決定受到其他意志的輕微影響,他也不是法官。。。法院必須不受脅迫,不受任何控制和影響,否則法院將不再是法院。

『陸』 司法獨立是什麼為什麼說司法獨立不適用於當今中國

要是人的權力過大,那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就是這樣,平民犯錯了,要打板子,不過,哪個大臣或者是皇親國戚做了什麼對不起國家和人民的事,就會說念他有功怎麼怎麼樣的,所以這就是人治的弊端吧,因為人總會有偏袒之心。就算是國家有體系,皇帝還會可以下個聖旨改改。

那現在想改個法,可不簡單,要開人民大會啊……

讀書的時候學過,三權分立,行政、司法、立法, 互相制衡,互相獨立,這樣使國家有一個更加法制的體系。
如果是司法權力過大, 我覺得國家就會存在安全問題了,一旦權力大了,就不叫司法了,而叫人治,法,是因為有人監督才會成為法,司法權力過大,怎麼監督,無權無勢怎麼和人去相抗衡,現在是提倡法治的年代,法治不像是古代頒了個法令,這就叫法,沒有真正的去執行,沒有其他機構去監督制衡,行不通,無法落到實處。

古代皇帝把很多地分給他的許多個兒子,讓他們一人一塊,但是又怕人起來造反,所以就不給實權,只給名義上的好處。

所以一個國,一個家的權力也要分下來,我管著你,你管著你,誰都不能離了誰,維持一個穩定的良好的局勢。

我自己感覺司法獨立有點像君主專制了,呵呵,歷史政治早都不太記得了,就是還感興趣,呵呵,自己也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

『柒』 請問 什麼是 司法獨立 呢

司法獨立是指司法權由司法機關排它性行使,司法組織和司法人員在行使職內權時只服從法律,不受任何機關容、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司法獨立理念有三個特點:
一是司法活動過程的排他性,即要求司法活動的進行只受法律和法官良知的影響,而排除其他任何渠道的干擾。
二是所排除的干擾通常具有權力性或政治性,即影響司法獨立的干擾一旦發生,則會影響政權的權力結構,造成權力構架的失衡,而人情、關系的影響不屬於司法獨立的內容。
三是維護獨立的自覺性,即干擾司法獨立的行為通常只產生政治責任而非法律責任,因此司法獨立原則的遵守更多依賴於有可能幹擾司法的人員、機構的自覺性。這也是樹立司法獨立理念較為困難的主要原因。

『捌』 什麼是司法獨立哪些國家司法不獨立

司法獨立主張司法權必須同行政權和立法權分立,非經司法機關,非經正當司法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
司法獨立是衡量社會制度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司法不獨立的社會其制度化程度必然低,因為制度得以存在的基礎——程式化的運行容易被任意所打亂。

司法獨立存在的制度要求:(1)司法權由司法機關(法院)統一行使,不受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干預,公民個人或非國家機關的社會團體更不能幹預。司法系統內部相互獨立,即一個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不受另一個司法機關的干預。法院上下級關系只是審級關系,上級法院除依上訴程序、調卷令等有關程序對下級法院的審判行為予以監督外,不得干預下級法院的審判。(3)法官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這是指一個法院內部不存在上下級服從關系。法院是法官辦案的地方,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法院里法官最大,用德沃金的話來說就是:法官是法律帝國的王侯,除了法律以外法官不服從任何別的權威。(4)法官保障制度。這是從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方面保障法官無所顧及的捍衛法律。法官的地位及待遇來自法律,不是他的上級。這就包括由法律規定法官的職權,不可削減的待遇及其職位保障。

說的簡單點,司法獨立就是法律的行使不受任何因素制約,如社會觀念、社會狀態。司法獨立之所以成為衡量社會制度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是因為司法獨立程度高反映程式化的運行不易打亂,再簡單點就是國家的政策實施起來自中央到地方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變化,它反映了一個國家行政效率。

不能籠統的說哪些國家司法獨不獨立,只有各地區司法獨立程度高低,即使在美國司法也受有時也受影響。

『玖』 司法獨立的意義是什麼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專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屬人的干涉。」從中外學者的基本觀點來看,司法獨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含義就政治層面而言,司法獨立指司法權獨立,源於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第二層含義是法院獨立,法院獨立是司法權獨立的制度表現,包括法院獨立於非法院機構和法院之間相互獨立;第三層含義是法官獨立,既獨立於其他職業的公民又須特別強調法官與法官之間的自主性,法官獨立是司法獨立的最高形態。法官個人獨立與法院獨立是司法獨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法院獨立,單個法官無法履行其職責;同樣,如果法官不能免於其獨立審判可能會帶來的種種擔心,就不可能有獨立的審理與判決,也就不可能有司法獨立。法院獨立審判與法官個人獨立之間的關系就如同結構與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沒有一個好的結構,組成部分豪無根據,沒有組成部分,結構毫無意義

熱點內容
婚姻法取消婚姻怎麼保證 發布:2025-07-27 20:02:35 瀏覽:524
四川大學在職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27 19:47:53 瀏覽:567
對章條例 發布:2025-07-27 19:47:45 瀏覽:200
中午休息時間上班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7-27 19:47:12 瀏覽:500
依法治國的簡報 發布:2025-07-27 19:14:25 瀏覽:728
萬寶法院 發布:2025-07-27 19:12:20 瀏覽:835
道德與法制2017節目 發布:2025-07-27 18:58:29 瀏覽:535
水在道德經 發布:2025-07-27 18:57:10 瀏覽:478
魔法學院聯系 發布:2025-07-27 18:55:33 瀏覽:78
2014民法馬特講義 發布:2025-07-27 18:54:53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