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精粹視頻

民法精粹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1-15 09:06:01

㈠ 請以民法視角評析庭審視頻—-中國網路「人肉搜索」第一案

任何公民都應該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我們應該遵守憲 法法律,但是,同時又不得侵犯別人的權利。

㈡ 2012年政法幹警考試民法學視頻急求呀有的請發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2012年雲南省政法幹警民法學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 總 論
一、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
(二)民法的調整對象
(三)民法的淵源
1.制定法
2.習慣
(四)民法的適用范圍
1.時間上的適用范圍
2.空間上的適用范圍
3.對人的適用范圍
(五)民法的基本原則
1.自願原則
2.平等原則
3.公平原則
4.誠實信用原則
5.公序良俗原則
6.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二、民事法律關系
(一)民事法律關系概述
1.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與特徵
2.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3.民事法律事實
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民事法律事實的分類;民事法律事實的構成。
(二)民事權利
1.民事權利的概念
2.民事權利的分類
財產權與人身權;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與抗辯權;絕對權與相對權;主權利與從權利;原權利與救濟權;既得權與期待權。
(三)民事權利的保護方法
1.公力救濟
2.私力救濟
自衛行為;自助行為。
(四)民事義務的概念與分類
三、自然人
(一)自然人概述
1.自然人的概念
2.自然人的住所
(二)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1.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2.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與終止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1.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2.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種類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
(四)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
1.宣告失蹤
宣告失蹤的條件與程序;宣告失蹤的效力。
2.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的條件與程序;宣告死亡的效力;死亡宣告的撤銷。
(五)監護
1.監護的概念
2.監護的設立
法定監護;指定監護。
3.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精神病人的監護人。
4.監護人的職責
三、法人
(一)法人概述
1.法人的概念與特徵
2.法人應具備的條件
3.法人的機關
(二)我國現行立法對法人的分類
(三)法人民事權利能力
1.法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
2.法人民事權利能力的特徵
(四)法人民事行為能力
1.法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
2.法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特徵
(五)法人的變更、終止與清算
1.法人變更的概念與類型
2.法人終止的概念與原因
3.法人清算的概念與清算終結
四、合夥
(一)合夥的概念
(二)普通合夥
1.普通合夥的概念與特徵
2.普通合夥設立的條件
3.普通合夥的財產
4.普通合夥事務的執行
5.普通合夥損益的分配與合夥債務的承擔
6.普通合夥人的入伙、退夥
入伙的概念、條件及效力;退夥的概念、形式及效力。
7.特殊普通合夥的概念與特徵
(三)有限合夥
1.有限合夥的概念與特徵
2.有限合夥設立的條件
3.有限合夥人的入伙、退夥
五、民事行為
(一)民事行為概述
1.民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民事行為的分類
單方行為、雙方行為和多方行為;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諾成行為和實踐行為;主行為和從行為。
3.民事行為的形式
(二)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
1.民事行為的成立要件
2.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
3.民事行為的特別生效要件
附條件民事行為;附期限民事行為。
(三)無效民事行為
1.無效民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無效民事行為的情形
3.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的法律後果
(四)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1.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情形
3.撤銷權的行使
(五)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
1.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的情形
六、代理
(一)代理的概念與特徵
(二)代理的類型
1.委託代理、法定代理與指定代理
2.本代理與復代理
(三)代理權的行使
1.代理權行使的原則
2.濫用代理權的禁止
(四)代理權的消滅
(五)無權代理
1.無權代理的概念與特徵
2.狹義無權代理
狹義無權代理的情形;狹義無權代理的法律後果。
3.表見代理
表見代理的概念;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表見代理的法律後果。
七、訴訟時效和期限
(一)時效的概念與種類
(二)訴訟時效
1.訴訟時效的概念
2.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
3.訴訟時效的效力
4.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的區別
5.訴訟時效的種類
普通訴訟時效;特殊訴訟時效。
6.訴訟時效的起算、中止、中斷和延長
(三)期限
1.期限的概念
2.期限的確定與計算
第二部分物權
一、物權概述
(一)物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物權的客體
1.物的概念與特徵
2.物的分類
動產與不動產;主物與從物;原物與孳息;可分物與不可分物;特定物與種類物;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有主物與無主物。
(三)物權的類型
1.我國物權法規定的物權種類
2.民法學上物權的分類
自物權與他物權;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主物權與從物權;所有權與限制物權。
(四)我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1.物權法定原則
2.公示公信原則
(五)物權的保護
1.請求確認物權
2.請求返還原物
3.請求排除妨害或消除危險
4.請求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
5.請求損害賠償
二、物權的變動
(一)物權變動的概念
(二)物權變動的原因
1.基於民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
2.非基於民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
(三)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
1.動產交付
2.不動產登記
三、所有權
(一)所有權概述
1.所有權的概念與特徵
2.所有權的內容
佔有;使用;收益;處分。
(二)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1.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概念與特徵
2.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內容
(三)相鄰關系
1.相鄰關系的概念與特徵
2.各種相鄰關系
(四)所有權取得的特別方式
1.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的概念、構成條件及法律效果。
2.拾得遺失物
3.發現埋藏物或隱藏物
4.添附
附合;混合;加工。
(五)共有
1.共有的概念與特徵
2.按份共有
按份共有的概念與特徵;按份共有的內部、外部關系;共有物的分割。
3.共同共有
共同共有的概念與特徵;共同共有的內部、外部關系;共同共有的類型。
四、用益物權
(一)用益物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
1.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概念與特徵
2.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取得
3.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消滅
(三)建設用地使用權
1.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概念與特徵
2.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取得與期限
3.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消滅
(四)宅基地使用權
1.宅基地使用權的概念與特徵
2.宅基地使用權的內容
(五)地役權
1.地役權的概念與特徵
2.地役權的取得
3.地役權的內容
五、擔保物權
(一)擔保物權概述
1.擔保物權的概念與特徵
2.擔保物權的擔保范圍
3.擔保物權消滅的情形
(二)抵押權
1.抵押權的概念與特徵
2.抵押權的設立
抵押權的標的;抵押合同;抵押登記。
3.抵押權當事人的權利
抵押權人的權利;抵押人的權利。
4.抵押權的實現
抵押權實現的條件;抵押權實現的方式;抵押權實現的順位。
(三)質權
1.質權的概念
2.動產質權
動產質權的概念;動產質權的設立;動產質權當事人的權利。
3.權利質權
權利質權的概念;權利質權的標的。
(四)留置權
1.留置權的概念
2.留置權的取得
留置權取得的積極要件;留置權取得的消極要件。
3.留置權人的權利與義務
六、佔有
(一)佔有概述
1.佔有的概念
2.佔有的分類
有權佔有與無權佔有;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直接佔有與間接佔有;自主佔有與他主佔有。
(二)佔有的保護
第三部分債權
一、債的概述
(一)債的概念與特徵
(二)債的分類
1.意定之債與法定之債
2.特定物之債與種類物之債
3.簡單之債與選擇之債
4.按份之債與連帶之債
5.單一之債與多數人之債
6.主債與從債
(三)債的發生原因
1.合同
2.侵權行為
3.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的概念與性質;無因管理的構成條件;無因管理之債的內容。
4.不當得利
不當得利的概念及構成條件;不當得利的基本類型;不當得利之債的內容。
(四)債的保全
1.債的保全的概念
2.債權人的代位權
債權人代位權的概念、成立要件、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及效力。
3.債權人的撤銷權
債權人的撤銷權的概, 念、成立要件、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及效力。
(五)債的擔保
1.債的擔保概念
2.保證
保證的概念與特徵;保證合同;保證方式;保證擔保的范圍;債權人與保證人的關系;保證人與主債務人之間的關系;保證責任的免除。
3.定金
定金的概念;定金的成立;定金的效力。
(六)債的移轉
1.債的移轉的概念
2.債權讓與
債權讓與的概念;債權讓與合同的有效條件;債權讓與的效力。
3.債務承擔
債務承擔的概念;免責債務承擔;並存債務承擔。
4.債的概括移轉
債的概括移轉的概念;債的概括移轉的類型;債的概括移轉的效力。
(七)債的消滅
1.債的消滅概念
2.債的消滅原因
清償;抵銷;提存;免除;混同。
二、合同
(一)合同概述
1.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合同的分類
單務合同與雙務合同;有名合同與無名合同;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要式合同與不要式合同;主合同與從合同。
(二)合同的訂立
1.合同訂立的一般程序
要約;承諾。
2.合同成立的時間與地點
(三)合同的內容和形式
1.合同的內容
提示性條款;格式條款;免責條款。
2.合同的形式
(四)合同的履行
1.合同履行的規則
2.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
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先履行抗辯權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不安抗辯權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五)合同的變更與解除
1.合同變更與解除的概念
2.合同解除的分類
3.合同解除的條件
4.合同解除的程序與法律後果
(六)各種合同
1.買賣合同
買賣合同的概念與特徵;出賣人與買受人的主要義務;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規則;標的物風險負擔的規則。
2.贈與合同
贈與合同的概念與特徵;贈與人的主要義務;贈與合同的撤銷;贈與合同的解除。
3.租賃合同
租賃合同的概念與特徵;出租人與承租人的主要義務;租賃合同的解除。
4.承攬合同
承攬合同的概念與特徵;承攬人與定作人的主要義務;承攬合同的解除。
5.保管合同
保管合同的概念與特徵;保管人與寄存人的主要義務。
6.運輸合同
運輸合同的概念與特徵;客運合同的概念、特徵,客運合同當事人的主要義務;貨運合同的概念與特徵,貨運合同當事人的主要義務。
7.委託合同
委託合同的概念與特徵;委託人與受託人的主要義務;委託合同的解除。
8.居間合同
居間合同的概念與特徵;委託人與居間人的主要義務。
第四部分人身權
一、人身權概述
(一)人身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人身權的分類
1.人格權
2.身份權
二、人格權
(一)人格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生命權
1.生命權的概念與特徵
2.生命權的內容
(三)健康權
1.健康權的概念與特徵
2.健康權的內容
(四)姓名權與名稱權
1.姓名權的概念與內容
2.名稱權的概念與內容
(五)肖像權
1.肖像權的概念與特徵
2.肖像權的內容
(六)名譽權
1.名譽權的概念與特徵
2.名譽權的內容
(七)隱私權
1.隱私權的概念與范圍
2.隱私權的內容
三、身份權
(一)身份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榮譽權
1.榮譽權的概念與特徵
2.榮譽權的內容
(三)其他身份權
第五部分婚宴家庭法
一、概述
(一)婚姻家庭法的調整對象
(二)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
1.婚姻自由原則
2.一夫一妻原則
3.男女平等原則
4.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原則
5.計劃生育原則
(三)身份法律行為與身份權
1.身份法律行為的概念、特徵及分類
2.我國婚姻法上的身份權
二、親屬關系原理
(一)親屬的概念與種類
1.親屬的概念
2.親屬的種類
配偶;血親;姻親。
(二)親系、行輩與親等
1.親系
親系的概念;親系的分類。
2.行輩
行輩的概念;行輩的分類。
3.親等
親等的概念;親等的計算方法;我國婚姻法關於親屬關系計算方法的規定。
(三)親屬關系的發生與終止
1.配偶關系的發生與終止
2.血親關系的發生與終止
3.姻親關系的發生與終止
三、結婚
(一)結婚的概念與特徵
(二)結婚條件
1.結婚的實質條件
結婚的必備條件;結婚的禁止條件。
2.結婚的形式條件
(三)事實婚姻
1.事實婚姻的概念
2.我國現行婚姻法對事實婚姻的規定
(四)無效婚姻與可撤銷婚姻
1.無效婚姻
無效婚姻的概念;婚姻無效的情形;宣告婚姻無效的程序;婚姻無效的法律後果。
2.可撤銷婚姻
可撤銷婚姻的概念;婚姻可撤銷的情形;撤銷婚姻的程序;婚姻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四、夫妻關系
(一)夫妻人身關系
(二)夫妻財產關系
1.夫妻財產制度
夫妻財產制度的概念;我國現行婚姻法對夫妻財產制度的規定。
2.夫妻間的扶養
3.夫妻間的繼承
五、離婚
(一)離婚的概念與特徵
(二)登記離婚
1.登記離婚的概念
2.登記離婚的條件和程序
(三)訴訟離婚
1.訴訟離婚的概念及適用情形
2.訴訟離婚的程序
3.判決離婚的法定理由
4.訴訟離婚的限制性規定
5.離婚的法律後果
離婚在當事人身份上的後果;離婚在當事人財產上的後果;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離婚在父母子女關系方面的後果。
六、父母子女
(一)父母子女關系的概念與分類
(二)父母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
1.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
2.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管教、保護的權利和義務
3.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4.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七、收養
(一)收養的概念與特徵
(二)收養法的基本原則
1.有利於被收養人撫養、成長原則
2.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合法權益原則
3.平等自願原則
4.不違背社會公德原則
5.不違背計劃生育原則
(三)收養關系的成立
1.收養關系成立的實質條件
一般收養關系成立的條件;特殊收養關系成立的條件。
2.收養關系成立的形式條件
(四)收養的效力
1.收養關系成立的法律效力
收養的擬制效力;收養的解消效力。
2.收養行為的無效
收養無效的原因;確認收養無效的程序及收養無效的法律後果。
(五)收養關系的解除
1.收養關系解除的方式
協議解除;訴訟解除。
2.收養關系解除的法律後果
人身關繫上的效力;財產關繫上的效力
第六部分繼承權
一、繼承權概述
(一)繼承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我國繼承法的基本原則
1.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繼承權原則
2.繼承權平等原則
3.養老育幼、互助互濟原則
4.互諒互讓、和睦團結原則
(三)遺產的概念與范圍
(四)繼承權的接受、放棄與喪失
二、法定繼承
(一)法定繼承的概念與特徵
(二)法定繼承人的范圍與繼承順序
1.法定繼承人的范圍
2.法定繼承人的繼承順序
(三)代位繼承與轉繼承
1.代位繼承的概念和特徵
2.轉繼承的概念和特徵
3.代位繼承與轉繼承的區別
(四)法定繼承中的遺產分配
1.法定繼承的遺產分配原則
2.非繼承人的遺產取得權
三、遺囑繼承
(一)遺囑繼承概述
1.遺囑繼承的概念和特徵
2.遺囑繼承的適用條件
(二)遺囑的設立
1.遺囑的概念與特徵
2.遺囑的形式
公證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口頭遺囑。
3.遺囑見證人的資格
(三)遺囑的有效條件
1.遺囑人須有遺囑能力
2.遺囑須是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
3.遺囑內容合法
4.遺囑形式合法
(四)遺囑的變更與撤銷
(五)遺贈
1.遺贈的概念與特徵
2.遺贈與遺囑繼承的區別
(六)遺贈扶養協議
1.遺贈扶養協議的概念與特徵
2.遺贈扶養協議的效力
四、遺產的處理
(一)繼承的開始與遺產的保管
1.繼承開始
2.遺產保管
(二)遺產的分割與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
1.遺產分割的原則
2.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
第七部分民事責任
一、民事責任概述
(一)民事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二)民事責任的分類
1.合同責任與非合同責任
2.雙方責任與單方責任
3.共同責任與單獨責任
4.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
5.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
二、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
(一)締約過失責任
1.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
2.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
3.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情形
4.締約過失責任的形式
(二)違約責任
1.違約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2.違約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
3.為第三人承擔違約責任
4.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5.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
繼續履行;賠償損失;定金;違約金
三、侵權責任
(一)侵權責任概述
1.侵權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侵權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3.侵權責任歸責原則
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概念;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
4.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
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5.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
(二)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1.加害行為
2.損害事實
3.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4.過錯
(三)數人侵權行為與責任
1.數人侵權行為的概念
2.共同侵權行為及其責任
3.教唆行為、幫助行為及其責任
4.共同危險行為及其責任
(四)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的各類侵權責任
1.監護人責任
2.職務侵權責任
3.網路侵權責任
4.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
5.教育機構傷害責任
6.產品責任
7.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
8.醫療損害責任
9.環境污染責任
10.高度危險責任
11.飼養動物損害責任
12.物件損害責任

㈢ 求民法總則的立法熱點條文理解及司法適用視頻

作為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統領性規則,民法總則的通過和施行,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民法典編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民法總則以現代社會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主軸,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民事活動的邊界,以綠色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領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創新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民法總則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對人的保護為核心,以權利為本位,系統全面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因此,民法典被視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法治健全完善的標志。民法總則作為民事活動的統領性規則,充分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總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法治理念
民法總則把對人的權利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對人的尊重保護為核心,民法總則擴大和調整了民事主體的權利保障范圍。一是增加了對胎兒利益、個人信息、一般人格權、特定人格權的保護。二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三是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四是強化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中利害關系人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些規定,強化了對人的自主性的尊重,彰顯了人文關懷的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理念。

民法總則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
民法總則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統領性規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保持了民事法律對人類生活所積淀美好價值的尊重。一是確立了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民事糾紛的處理,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實際上是以道德為核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尊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新增綠色原則,反應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需求。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又一個新突破。綠色原則的確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下,調整民事主體利益關系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視角。這一規定反映了具有先進時代特色的立法理念,既傳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又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新發展理念。

㈣ 老師民法講得好的視頻推薦下

姚國慶的民法講得不錯。

㈤ 民法本科期末備考時看考研備考的民法視頻幫助大嗎

基本沒有任何的幫助,因為你期末考試和考研的民法深度就是不一樣的,這樣你完全是學不全的。考研的偏難一些。

㈥ 民法看書是直接看精講還是精粹

民法是法學專科階段的基礎課,是本科階段的補休課程。作為一個法律部門,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基本法的地位。因此,學好民法,意義重大。然而,民法所包含的規則龐雜而艱深,民法所調整的關系復雜而多變,民法又很難把握。如何學習民法呢?以下介紹一些學習技巧,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一、了解民法的學科性質,把握學習重點 民法學是部門法學,學習時應注意民法學與其它部門法學的區別,主要在於研究對象―――民法與其他部門法的區別;民法學是應用法學,學習應以法律規則、法律條文為重點。對規則、法條,不僅要掌握其內容,而且要善於應用,據以解決實際問題。 二、了解民法特點,把握民法體系,培養民法思維 1、了解民法的權利法特點,把握民法體系。有人說,民法是「人權法」。一方面,民法在權利與義務關繫上,以權利為本位;另一方面,民法以權利為中心,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因此,了解民法的權利法特點,就可以對民法體系有所認識,形成系統觀念,樹立權利意識。 2、了解民法的「活」法特點,培養民法思維。民法是「活」的法,它不僅切實反映活生生的現實生活,而且隨著現實經濟生活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由於民法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很多問題均是身邊人、身邊事,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勢,使我們很難以民法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因此,民法的「活」法特點要求我們,一要注意隨時運用民法解決身邊問題;二要注意克服思維定式,培養民法思維。培養民法思維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注意與倫理道德思維相區別。倫理道德思維的核心是合理,而民法思維核心是合法,倫理道德思維不需要嚴密的推理,而民法思維應通過縝密的邏輯推理、嚴格的法律適用作出結論;二是要注意與其它法律思維相區別,民法思維要運用民法的方法,即講求平等、自願、等價有償、誠實信用,講求以民事法律關系為核心,講求民法規則的適用,講求民法術語的准確使用。 三、掌握民法的基本原則,把握民法的基本精神 很多同學包括教師在講授「民法的基本原則」一章時,僅僅把它當作民法的基本內容來掌握。其實是忽略了基本原則的多重功能。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的基本精神所在,是各項制度、規范的統帥。任何一項民法制度、規則都在基本原則精神的具體體現,因基本原則的存在而成為一個整體。而且在缺乏具體規范是,基本原則還可成為處理案件的依據。因此,掌握民法的基本原則,就可以把握民法的基本精神,學習時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比如:掌握了自願原則,就可以把握民法的意思自治精神,就可以知道在法律范圍內,民事主體可以自由設定權利、義務,產生、變更、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要真實、自由;一方的意志自由不可損害他方的意志自由等等。由此來理解各種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理解無效民事行為、可撤銷民事行為,理解民法對各種法律關系的強行性規定,就會容易得多.

㈦ 求法大田宏傑刑法視頻/音頻,民法總論 朱慶育(中國政法大學)

你好!
田宏傑已經到人民大學了
區區100就想求兩大重量級音頻視頻太開玩笑了
如有疑問,請追問。

㈧ 楊善長今年不講民法嗎,怎麼在其他機構找不到他的視頻

應該是正處於輪休狀態,暫時沒有它的頻道

㈨ 民法後期只用精粹可以嗎

核心內容: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包括靜態的財產關系和動態的財產關系,靜態的財產關系也稱為財產流轉關系,主要是債權關系,動態的財產關系也稱為財產支配關系,主要包括物權關系。下面由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介紹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根據《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規定,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工貿結合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第一,我國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既包括財產關系,又包括人身關系。第二,我國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主體既包括公民,也包括法人。第三,我國民法挑戰書的是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確立了我國民法的私法屬性。《民法通則》第2條關於民法的規定,指明了民法的調整對象,即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在這里,平等主體、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即成為民法調整對象的三個要素。【財產關系】(一)財產關系是以財產為媒介發生的社會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形成的具有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屬於物質的社會關系。(二)民法並不調整全部的財產關系,而只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橫向財產關系,包括財產所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即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因財產的歸屬和財產的移轉所產生的經濟關系。(三)財產關系的特徵是:1、這種財產關系主要是商品經濟關系、市場經濟關系。2、這種財產關系的主體處於平等地位。3、這種財產關系是等價有償的。其中財產關系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財產所有和財產流轉關系,一般具有平等自願和等價有償的性質。民法調整對象隨民法的發展而變化,在與公法分離而成為獨立法律部門之初,民法所調整的是旨在實現私人利益的社會關系,包括民事主體人格、婚姻家庭、物權、財產繼承、債權、民事侵權(即私犯,包括盜竊、搶劫)和民事訴訟等關系。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努斯即稱:規定羅馬國家事務的是公法,規定私人利益的是私法。在近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民法則調整國家權力不直接介入的各種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與羅馬私法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將盜竊、搶劫和民事訴訟關系分出由公法調整。同時,在民商分立的大陸法系國家,商法相對獨立,民法一般不直接調整因投資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而形成的商事關系。在社會主義國家,蘇俄於十月革命後分別編纂了婚姻、家庭和監護法典,民法典,土地法典和勞動法典等,法學界則按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法律部門的劃分及其調整對象的理論,於30年代末確認民法部門的調整對象不再包括婚姻家庭關系、土地關系和勞動關系。由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承擔了對社會經濟進行計劃和組織協調的職能,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學界則摒棄了公私法劃分的做法和民法是私法的傳統觀念,因此在前蘇聯於50年代中期准備更新民法和中國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准備編纂民法時,兩國的民法學界都開展了關於民法調整對象的討論。前蘇聯的討論結果是,蘇維埃民法的調整對象是以所有制形式為依據、並與價值規律和按勞分配規律的作用有關的社會主義財產關系以及某些人身非財產關系,其中財產關系的平等性是由這種關系受價值規律制約所決定的。50年代後期,前蘇聯現代經濟法學派興起,該學派提出,社會主義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具有計劃組織因素與價值因素融為一體的特點,因而應由獨立的經濟法部門調整,民法只應調整公民之間和公民與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以及人身關系。但該觀點未被立法者所接受

㈩ 新疆電大民法學視頻怎麼打開

天山山來脈將新疆分為南北兩大部分自。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 在新疆人眼中,南疆與北疆是截然不同的:北疆意味著高山和草原,意味著喀納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則意味著沙漠和戈壁;北疆意味著草原文化,南疆則意味著農業文明;北疆意味著哈薩克和衛拉特蒙古,南疆意味著維吾爾和塔吉克;北疆意味著駿馬和歌聲,南疆意味著木卡姆和舞蹈。補充:哈密和吐魯番習慣上被稱為東疆,因為在新疆區域的東部。

熱點內容
四川大學在職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27 19:47:53 瀏覽:567
對章條例 發布:2025-07-27 19:47:45 瀏覽:200
中午休息時間上班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7-27 19:47:12 瀏覽:500
依法治國的簡報 發布:2025-07-27 19:14:25 瀏覽:728
萬寶法院 發布:2025-07-27 19:12:20 瀏覽:835
道德與法制2017節目 發布:2025-07-27 18:58:29 瀏覽:535
水在道德經 發布:2025-07-27 18:57:10 瀏覽:478
魔法學院聯系 發布:2025-07-27 18:55:33 瀏覽:78
2014民法馬特講義 發布:2025-07-27 18:54:53 瀏覽:290
cma報告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27 18:52:30 瀏覽:664